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卓越贡献
千顷楼藏书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毛奇龄骈体文

• 黄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镇朝天境,祖宅门首原悬有木刻楹联一对,曰:“一篇书目传千顷; 十则家规韵五言”。除《千顷堂书目》外,所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 《蝉巢集》、《史传纪年》和《楷园杂志》诸书,但是大都失传。
• 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 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 其徒弟。
THANK YOU!
• 全书32卷,分为经、史、子、集 4部,51类,类目详细并有所创新。在不少类目之后附有南宋末及辽、 金、元图书。每书著录著者、书名和卷数,必要时撰写有提要。编修《明史·艺文志》即以此书为蓝本。 《千顷堂书目》在很长时期只有抄本流传。
作品赏析
•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分四部,每部类下先列 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一万四千余种,附载 宋、辽、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种,是现在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黄虞稷又与当 时另一位藏书家丁雄飞相互传抄所无之书,后来二人订《古观社约》,约定每月十三丁雄飞到 黄虞稷家,十五黄虞稷到丁雄飞家抄书论学,书林传为美谈。
国学 骈体文
千顷楼藏书赋第十段Leabharlann 清代 毛奇龄作品赏析
• 千顷堂是明末清初藏书家黄虞稷藏书处,前身系黄父居中所建之千顷斋。黄居中明末官南京国子监丞, 酷爱典籍,修脯所入,衣食所余,均用于购书。筑千顷斋珍藏典籍,收书六万余卷。黄居中还撰有《千 顷斋藏书目录》、《千顷斋集》。黄虞稷承继其父丰富藏书,慎守善增,广收博采,藏书增至八万多卷, 并易名千顷斋为千顷堂。清初钱谦益纂辑《列朝诗集》时,曾向黄氏借书,“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 者”。钱氏见多识广,其绛云楼藏书被誉为东南文献之归,但他尚需借阅黄氏之书,可见千顷堂藏书之 富、珍籍之多。著名学者黄宗羲曾赠诗黄氏:“秣陵焦氏外,千顷聚书多。石户楼千秘,宗人许再过。 从来耽怪牒,岂以易鸣珂。况说今加富,应知有鬼诃。”黄氏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 编成《千顷堂书目》。
清初私人藏书家与目录学的发展

的贡献。介绍 了黄虞稷 的《 顷堂书 目》 钱 曾的《 书敏 求记》 千 、 读 和朱彝尊 的《 叉考》 经 对
目录 学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清初 ; 私人 藏书家 ; 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 :27 G 5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的私家藏 书, 有着悠久 的历史 , 早在春秋 战国时期 私人
19 ( )7 — 4 9 9 2 :3 7 .
馆 ,0 2 I:0 7 . 20( ) —2 7
[ ] 叶国. 6 高校 图书馆科研管理 的问题及对策 [ ] J. 图书馆 工作 与
研 究 ,0 8 1 ) 1 9 . 20 ( 0 : — 2 9
[ ] 马克芬 . 玉玲. 高校 系资料室 的前景 [ ] 2 金 谈 J. 高校 图书馆工 作 ,0 0 4 :6 8 . 20 ( )8— 7 [ ] 卫 乃勤 , 3 刘秋旗砣 高校 院( ) 系 资料室 的建设 [ ] 图学刊 , J. 津
科技 情报开发 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 5 6 3 ( 0 0 2 — 0 7 0 10 — 0 3 2 1 ) 10 6 — 3
S IT C F R A I N D V L P N C— E H I O M TO E E O ME T&E O O Y N CN M
21年 00
第2卷 0
志 。0 13 : — 1 20 ( ) 0 2 . 2
■
第 一作者 简 介 : 李雪 芬 , ,9 9年 生 , 为北 京理 工大学 女 15 现 21 00级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馆员 , 中国美 术学院 艺术人 文学 院资料
室 , 江 省杭 州 市 南 山 路 2 8号 , 10 2 浙 1 300 .
论黄虞稷《明史艺文志稿》

·文艺之窗·208论黄虞稷《明史艺文志稿》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时丽琼1 陈毅2【摘要】俞邰在著《千顷堂书目》之后,又著有一部《明史艺文志稿》用以备修艺文志,而这部志稿才真正是艺文志的底本,它和千頃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对明史艺文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黄虞稷;明史艺文志稿;千顷堂书目1 黄虞稷生平及简介 黄虞稷字俞邰,室名千顷堂,泉州晋江人,生于崇祯二年,而卒于康熙三十年。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历史学家。
父亲黄居中,明万历举人,官至国子监丞,筑千顷斋以藏书,多达六万余卷,著有《千顷斋藏书目录》六卷。
他继承父业,也热衷于藏书,使千顷堂的藏书增加到八万多卷,并在黄居中《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撰成《明史艺文志》。
曾刻唐宋秘本书目、参加编纂《明史艺文志》和《大清一统志》,他学识渊博,谙熟经籍校勘、版本学和目录学,康熙十七年正月,经徐元文推荐入馆参与修撰《明史艺文志》。
他一生中著述甚多。
并以《千顷堂书目》最具有代表性。
《千顷堂书目》是一部能够全面反映黄氏藏书概况和目录学理论的私人藏书目录,是他参与《明史》编撰,撰写《明史艺文志稿》的时候所使用的底本,虽然原稿已经失传了,但是它对《明史艺文志》的形成和后世补史艺文志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2 黄虞稷著明史艺文志稿 康熙二十年春,黄虞稷于母亲丧期服满之后,携带《千顷堂书目》进京修史,以备修撰明史艺文志。
以至于后代的人都因此说千顷堂书目就是现在流传的明志艺文志底本。
正如《清史稿黄虞稷传》面说:“…..家富藏书,著千顷堂书目,为明史竑艺文志所本”《库全书总目》论千顷堂书目也说:“焦国史经籍志,既诞妄不足凭;传维麟明书经籍志、尤侗明史艺文志稿,尤冗杂无绪”。
事实上,千顷堂书目是俞邰还没有进入史馆前的作品,只是一个初步的底稿而已。
明史艺文志的底本,并不是千顷目,而是黄虞稷跟据千顷目书目修订后的明史艺文志稿。
清初目录学家黄虞稷简介

的文化成果,包括著者爵里、字号、科第等情况,成为研究那一
时期艺文志的必读参考书。许多文献亦赖此书的著录而为世人所
知。
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开馆纂修《明史》。黄虞稷因博
雅能文、深谙经籍目录之学,而被特举应征参与纂修。他以布衣
宋、元罕传秘本的活动,以积极的姿态抢救文献图籍。他甚至去
高座寺访问闭关不出的僧人方以智,向他请教目录学知识。
随着学识的日益增长,黄虞稷看到《宋史艺文志》所载迄
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辽史》、《金史》、《元史》
却无“艺文志”,而明代300年间虽然著述迭出,亦无一种完备的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黄虞稷从小就养成了好学的习惯,7岁
能诗,有“神童”之称。16岁入县学,则以博洽群典而被江南藏
书家丁雄飞引为忘年交。
明清鼎革之际,处于南北要冲之地的南京,因王铎、钱谦益
等人的开门迎降,而免于清兵铁骑战火之灾,但武装抗清活动却
在江南一带持续了十数年之久。在战乱中,江南藏书遭到很大的
《明史艺文志》、《大清一统志》、《千顷堂书目பைடு நூலகம்外,还著
有《我贵轩集》、《朝爽阁集》、《蝉巢集》、《楮园杂志》、
《我富轩诗集》等。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终于实现了自
己热爱祖国文化的宿愿,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
身份进入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以《千顷堂书目》为底本,
负责《艺文志》及列传的编写。在京中,黄虞稷的视野更为开
阔,他进一步广采公私收藏,博参四方书目,增订修改,注释补
遗,终于完成《明史艺文志稿》,为《明史》总裁徐乾学、张
顾广圻在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传 顾 广圻 一生 治 学勤 谨 , 除将 撰序 跋 改为 《 适 斋集 》 思 十 书 之 法 . … … 必 将 本 书 引 用 之 书 透 底 明 白 . 然 后 可 以 下 八 卷 外 , 撰 有 《 翁 苦 口》 卷 ; ,9 5年 , 大 隆 又 将 笔 ” 于 各 种 本 子 的 长 短 优 劣 . 做 到 明 辨 洞 察 、 然 于 还 逐 一 另 13 王 对 要 了
黄虞稷与《千顷堂书目》

作者: 柳定生
作者机构: 南京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新世纪图书馆
页码: 6-11页
主题词: 千顷堂书目;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史;黄虞稷;清代学者;黄氏;明代;目录;适园丛书
摘要: <正> 我国古籍的目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文献资料。
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类中,从古代大量的公私目录中,仅选辑十一种,而《千顷堂书目》即是其中之一。
《总目》对这一书目的评价是:“考明一代著作者,终以是书为可据。
”清代学者杭世骏对黄虞稷的推崇,更尊为有明二百七十载的王俭和阮孝绪(注一)。
直到今天我们考订明代文献,仍以《千顷堂书目》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黄虞稷生长于南京,千顷。
少年时期的黄虞稷

少年时期的黄虞稷作者:邱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一)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又字楮园,一生生活在南京,是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所著述的《千顷堂书目》是中国学术和文献领域不可或缺的著作。
黄虞稷父亲名为居中(1562-1644),字明立,号海鹤,曾经做过上海教谕,主管教育训导工作,明末时出任南京国子监丞。
后来又迁贵州黄平州知州,但他没有赴任,而是潜心在家整理图书,进行学术研究。
千顷斋藏书正是黄居中的一生所藏,黄居中在世时已经是明末著名的藏书家,藏书量高达六万余卷。
黄宗羲曾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说道:“屈指大江以南,以藏书名者,不过三四家。
千顷斋之书,余宗兄比部明立所聚。
自庚午(1630)迄辛巳(1641)余往南中,未尝不借其书观也。
”黄虞稷出生于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是家里的次子,父亲黄居中此时已经六十七岁,母亲周宜人则大约为二十八岁。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黄虞稷在刚刚进入学塾时已经能背诵经书,在七岁时已能够赋诗,从小就显示出了他惊人的文学造诣,因而被人们称为“神童”。
他后来的忘年之交丁雄飞在《古欢社约》中提到:“从锦褓中便薰以诗书之气”。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此时的黄虞稷十六岁,进入了县学。
然而也在这一年,黄虞稷学业宏图初展时,李自成进入了北京,明朝遭到颠覆。
黄居中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黄居中的离开,使得抚养和教导黄虞稷的重任落到了母亲周宜人的身上。
周宜人要求黄虞稷勿要浮躁,好好研究和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大量藏书,继承父亲的遗志,以慰先人。
看着母亲独自照顾家庭的艰辛,黄虞稷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入了县学后的黄虞稷更加致力于学术研究,广泛收集文献,逢人便询问,不断地增加千顷斋的藏书。
黄虞稷对父亲留下的六万余册藏书一一进行考察,籍记它们的篇目次第。
黄虞稷及其《千顷堂书目》考论

作者: 梁转琴
作者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渭南71400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82-18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文献学家;史志目录;断代书目;补撰史志
摘要:黄虞稷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文献学家。
他子承父业,亦中于书癖,裒聚而附益之,使千顷堂藏书增至八万余卷,且多善本,富又精,注重流通、共享。
曾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参纂《明史》和《大清一统志》。
他勤奋读书,刻苦治学,学问渊博,深谙经籍校勘、版本、目录之学,多有著述,尤以《千顷堂书目》为代表。
《千顷堂书目》既是一部全面反映黄氏藏书概况和其目录学理论的私人藏书目录,又是纪一代(明人)著述、开断代书目先河之作。
它是《明史·艺文志》的底本,属史志目录;是清代补撰和考证史志工作的滥觞,是考究宋、辽、金、元和明五代文史的重要工具,它在分类方法和著录体例上多有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卓越贡献作者:郭慧玲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08期关键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古典目录学摘要:黄虞稷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在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在分析黄虞稷生平和他的《千顷堂书目》内容的基础上,从著录丰富、类编目精详、著录别具特色以及勇于创新、开一代著作和补史艺文志的先例等方面,探讨了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中图分类号:G2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8-0135-03由于明代缺少完整的官修藏书目录与史志目录,造就了明末清初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清朝政府依照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稿》完成了官修《明史·艺文志》。
至今,人们考订明代文献,仍然将《千顷堂书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1黄虞稷其人黄虞稷[1](1627—1691),字俞邰,又字楮园,江苏南京户部街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今泉州)。
其父名居中,字明立,人称海鹤先生。
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一生好学,“八十高龄,仍挑灯夜读,达旦不倦,寝室坐卧,晏居行役,来尝一刻离开过书本。
”其著作有《文庙礼乐志》《千顷斋初集》《千顷斋二集》《千顷斋三集》《千顷斋杂录》等,喜欢搜书,毕生所藏书籍、图画、金石极富,总数约在十万卷以上,藏在“千顷斋”(藏书室名)内,并撰有书目二卷,以纪其盛。
黄虞稷出身于这样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庭,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养,七岁便能作诗,十六岁中秀才,人称神童。
但因仕途多艰,一生未能取得更高的科第。
于是,便抛弃功名,埋头读书,遍涉经史,著书立说。
五十岁上,才经罗继峰推荐,应博学鸿词科,但因母丧,未果。
后又经大学士徐元文推荐,到明史馆任职。
但是,黄虞稷不忘继承父业,继续大力收藏图书,潜心读书治学。
为了增益父藏,他四处征访,每遇异本,便抄录、校勘。
当时黄家附近还有一位大藏书家,叫丁雄飞,其收藏十分丰富,也有数万卷之多。
黄虞稷经常到丁家去借抄、借读不见之书,并与之切磋学问。
后来,两人订立了“古欢社约”,明文规定相互走访日期及有关事宜,每月有两天聚首于一家,从对方那里抄借图书,读书论学,“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
经多年积累,黄虞稷收书近两万卷,使千顷斋藏书增至八万卷。
当时著名藏书家和学者钱谦益绛云楼的藏书非常丰富,然而当他要编辑《列朝诗集》时,还要到黄氏千顷斋去借读明人诗文集,而且“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可见千顷斋藏书,尤其是所藏明代图书,有多么丰富。
黄虞稷在当时颇有名气,王士祯、毛奇龄等学者,皆称赞其诗才,万斯同、朱彝尊、徐乾学等饱学之士,皆同其交游,切磋学问。
黄虞稷博览群书,勤于著述,目录学著作有《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同周在浚合编)、《大清一统志》《明史·艺文志稿》和《千顷堂书目》。
尤其后两种,成就最为突出[2]。
2《千顷堂书目》简介黄虞稷一生致力于聚书治学,极有成就,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据其千顷斋藏书编撰了《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并在此基础上修撰成《明史艺文志稿》。
现行的《明史·艺文志》四卷,就是在黄氏《明史艺文志稿》基础上删改而成的。
黄虞稷正式进入明史馆之前,就已经据千顷斋家藏编册成《千顷堂书目》。
《明史·艺文志稿》所收录的图书为明代和宋、辽、金、元人的著作,超过焦竑《国史艺文志》收书的数量。
王重民认为:“焦竑《国史经籍志》的内容,宋以前之书占十之七,宋以后仅占十之三,这就是说,《明史·艺文志》稿所著录的明代人和宋、辽、金、元人的著作比焦竑的《国史经籍志》多十七倍,从此,宋末至明末人的著作才有了比较完备的一部目录。
黄虞稷的这一贡献是很大的。
”(见《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的兴起》)同时,由于把《宋史·艺文志》咸淳以后和辽、金、元三代的艺文补于明代著录之后,便填补了我国史志目录中的一段空白,但更重要的是:一是开纪一代著作之书目;二是开补史志目录之先例;三是为编《千顷堂书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所录为明代之书,采用四部分类。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为五十一类,其经部分为易、书、诗、三礼、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四书、小学十二类;史部分为国史、正史、避史、编年、别史、霸史、史学、史抄、地理、职官、典故、时令、食货、仪注、政刑、传记、谱系、簿录十八类;子部分为儒家、杂家、农家、小说、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家、艺术、类书、释家、道家十三类;集部分为别集、觚诰、表奏、骚赋、总集、文史、制举、词曲八类。
经部分十一门,既以四书为一类,又以论语、孟子各为一类,而大学、中庸则入三礼类;史部分十八门,除簿录一门仿尤袤《遂初堂书目》之例,以收钱谱蟹录之属,则在典故以外,立食货、行政二门;子部分十二门,把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归为一类,名曰杂家;集部分八门。
别集以朝代科分为先后,无科者,附于各朝之末。
《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的力作,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类》中古代十一种书目之一[3],深为大目录学家朱彝尊所赏识。
不仅编《经义考》《明诗综》多引其说,作者爵里姓氏以及序次先后,皆以黄目为准则。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成书后的很长时间里无刻本,直到黄氏去世二百多年之后,乌程张均衡才于1913年至1917年间根据十万卷堂和汉唐斋两个抄本互相校补而刻于《适园丛书》中,这是当今可见的最早也是最流行的刻本。
它是现存最优秀的明代艺文志,价值极高,是目录学史上有相当地位的断代著作书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赞它“所录皆明一代之书,颇为赅备”。
《四库全书总目》则评价说:“考明一代著作,终以是书为可据。
”郭慧玲:黄虞稷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中卓越贡献3黄虞稷的目录学成就3.1著录丰富《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艺文最为完备,计—万二千余种,比王鸿绪所撰的《明史·艺文志》收书四千六百三十三种,约多两倍,尤其善本最多,数量超越宋元版本达十百倍。
再者,收录地方志和金陵文献甚丰,如南京官制、职掌、名胜古迹、乡贤传记、年谱以及诗文集等,无所不录,可资研究明代版本、明代掌故者参考。
黄虞稷修《明史艺文志稿》时,以自家所藏为基础,详考详记明代典籍。
他还广泛参考其他书目资料,以补家藏之不足。
《金陵朱氏家集》记述说:“南仲公朱廷佐入吴郡庠,与周忠介友善,南渡后面折马阮,不求仕进,手写古今书目,为黄俞邰、龚衡圃所得,以备资料,《千顷堂书目》盖即参取南仲公书目而成。
”(见《适园丛书》本《千顷堂书目·张钧衡跋》)《千顷堂书目》集部制举类《策程文》之后有注说:“右八种见叶盛《菉竹堂书目》,皆明初场屋试土之文。
”由此可见,《千顷堂书目》的确参考并收入了不少其他书目中的资料。
经黄氏多方博取,使“千目”对明人著作做到了网罗毕录,著录齐备。
其集部别集类共收了四千多位明人的著作,而《明史·艺文志》别集类才收了不到一千位明人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所录作者为明人者,与《明史·艺文志》所收人数大体相等,均不到“千目”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著作之丰富、完全,也是研究明代学术最完备的书目工具[4]。
3.2分类编目精详每一书均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姓氏爵里、科第以及成书先后。
序录也颇详瞻,扼要不繁,深得史学笔法。
如《大明律》三十卷下的叙录,仅一百五十余字,就概括了明初制订律令的过程,并详考是书纂辑的源流。
另外,丛书列有子目,很便于读者查阅。
至于类目,与以往的艺文志也迥异。
如《明史·艺文志》史部十类,而《千顷堂书目》则列十八类,又如《宋史·艺文志》集部四类,而《千顷堂书目》则列八类。
在分类上,《千顷堂书目》与以往的书目,尤其是史志书目相比,类目有分有合,有增有减,体现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既详瞻又精当的特色。
在类目细分加详方面,其四部中皆有体现。
例如:经部中既设“四书”类,又增分“论语”和“孟子”类,前者收集义、丛说之书,后二者收专论之作,较《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及《明史·艺文志》更为细密。
其史部分设十八类,而由它删削而成的《明史·艺文志》却只有十类,对于国史、通史、编年等几类书,“明志”只得强于“正史”类,不能像“千目”那样条分缕析。
其集部,黄氏根据唐宋以来词曲盛行及相应类别图书多见的实际,增设了“词曲”一类,这是“隋志”“唐志”“宋志”和“明志”中都没有的。
黄氏还把隋、唐、宋志中的“楚词”类改为“骚赋”类,不仅收楚辞类作品,还可收录赋作。
其集部设八类,而“明志”仅三类,孰详孰略,自不待言。
在类目的合并精设方面,“千目”中可举者亦多。
例如:经部合“礼”“乐”类为“礼乐”一类;在其子部,黄氏按照当时名、墨、法、纵横诸家著作较少的实际情况,合此四类为“杂家”一类等。
其中别集更详,按科第先后编排,又分外国作家、少数民族、中官内监、妇女、方外僧道、女冠等,既系统又清晰,实居唐宋艺文志之上。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曾评论说,“其别集类以朝代科分为先后,无科分者酌于各科之末。
视唐宋二志之揉乱,特为清晰,体例可云最善。
”尤可称道的是,宋元以来,词曲大兴,黄增设词类,以适应文学发展的趋势,赋予目录学以时代气息。
3.3著录别具特色其每书均录书名、卷数以及作者姓名、爵里、科第。
例如:史部正史类吴士奇《皇明副书》一百卷下注:“字无奇,歙县人,万历壬辰进士,由宁化知县擢南京户部主事,历官太常寺卿,卒赠工部右侍郎。
……”记作者情况颇详。
有些书下还撰有提要,详记书之内容及成书情况等。
例如:子部历数类徐光启《崇祯历书》一百二十六卷下的提要有四百余言。
开始,先详介了这部历书的子目及卷数,可得见全书内容,接着又详记其成书情况说:“崇祯二年五月初一日日食,钦天监推算晷刻不合。
光启时为礼部左侍郎,因疏请重修历法,帝是之,命光启与李之藻、王应遴及西洋人罗雅谷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同修,陆续成书。
迄六年九月而竣。
”把著书缘由、参与编著者及经过,记述得明明白白。
又如:史部正史类宋濂等修《元史》二百十二卷下有近四百字的提要,对修史缘起、参与撰修者、修撰地点以及两次撰修的情况等,记录得一清二楚。
对于卷数或书名不同的图书,著录中均作了详细说明,有些书下还记录了作序者、刊版者等。
例如:集部别集类《虚斋集》下有注:“一作十二卷。
”《赵用贤赵文毅公集》六卷下有注:“一作《松石斋集》。
”史部别史类杨一清《西征录》下注云:“又《制府杂录》一卷。
”胡世宁《桃源建昌征案东乡抚案》共十卷下注云:“又《述沧州退贼事略》一卷。
”集部别集《李进西园先生集》下注明:“俞浩刊其集,庐陵陈方序。
”等。
这些著录对于版本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4勇于创新,开一代著作和补史艺文志的先例《千顷堂书目》以前的正史艺文志,都是记一代藏书,也即通录古今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