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8世纪,它包括编目学、检索学、目次学和索引学四个部分,它专注于对文献资源的收集、贮存、管理和有序检索,以便于科学研究中的资源检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持。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已不可忽视。
首先,目录学丰富了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图书、报刊、新闻、学位论文、标准文件等,而这些资料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极大的帮助。
其次,目录学可以帮助学术研究者快速而方便地检索到想要的信息,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目录学允许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轻松获得资源,从而为学术研究助力。
此外,目录学还能够促进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录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利用全球化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时间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录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工作效率。
因此,我们应当对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巨大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
此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作者们应当有足够的意识来重视目录学,特别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文献的质量和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求。
总之,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
助学术研究者快速检索到想要的文献资源,而且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贡献。
目录学

❖目录学❖一、目录学简介❖1、什么是目录学❖2、目录学的分类❖3、目录学的作用❖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1、什么是目录学❖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
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目录”实指“目”和“录”。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的。
《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
《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就是《周易》一书的目录,《诗经》的“小序”,《吕氏春秋》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也都是各书的目录。
可见目录就是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编次、汇集在一起,它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
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也。
主要是便于寻检。
----目录家之目录❖二,目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
即古今学术的隆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背诵提纲

⽬录学背诵提纲第⼀章⽬录学基本理论1.书⽬:书⽬⼜称⽬录,它是著录⼀批相关⽂献,按照⼀定次序编排组织⽽成的⼀种揭⽰和报导⽂献信息的⼯具。
2.书⽬⼯作:⽬录⼯作是⼀个⼴义的概念。
⽬录⼯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和报道⽂献的信息,提供书⽬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录学:⽬录学是研究⽬录⼯作形成和发展的⼀般规律(即研究书⽬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录学的研究对象⽬录学的研究对象(1)图书说持这派论点的⼈认为⽬录学是研究图书的⼀门科学。
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泛的⼀种传统看法。
(2)⽬录说持这派论点的⼈认为⽬录学研究对象是书⽬。
持这派论点的⼈将⽬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索引编制的⽅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录说这派论点的⼈认为,当代⽬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录学的研究对象⾸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录。
(4)关系说这派论点的⼈有两种说法,⼀种认为,⽬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活中纪录图书与利⽤图书的关系;另⼀种则认为⽬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图书的律的科学。
(5)⽭盾说这派论点的⼈认为,⽬录学是研究书⽬⼯作形成和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
⽬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盾,这⼀基本⽭盾就是科学地揭⽰和有效地报道⽂献信息与⼈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盾。
(6)⽬录事业说即认为⽬录事业是⽬录学的研究对象。
5.⽬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学科基点:书⽬情报,是关于⽂献的知识和效⽤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和有效的报道⽂献的信息与⼈们对⽂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盾是⽬录学领域⾥诸⽭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盾。
6. ⽬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录学是⼀门具有⼴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古以来就吸引着⼴⼤的⽂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录学研究。
目录学

学习目录学的重要意义,结合自己学习实际论述。
学习目录学,从中可以看到某一时代的图书概貌,将不同时代的目录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古今图书流传情况。
利用图书分类目录及专科目录可以了解古籍图书的归属情况及同一学科内的各种文献的一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古典目录著述是我们了解掌握古典文献总体情况的一把钥匙。
借助它,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门学科的历史概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所以,从事古典文史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学习目录学,必须掌握古典文献的书目资料的状况,古典目录的历史与现状。
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简述目录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目录学牵扯到文献学、图书馆学、信息学、情报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归属也因学者立场和定位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对于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或分类都有诸多争议。
同时我对哲学史、思想史也只是一点很浅薄地了解。
所以这篇文稿只能泛泛而谈,有些拼凑,主要从传统的历史文献目录学角度来说。
一、目录、目录学的含义1、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的原意是像人的眼睛,目又引申为篇名或书名。
目还有逐一举要的含义,所以也就含有将书名或篇名逐一列举的意思。
录的原意是刻木,古代书写与刻镂是一回事,所以引申为记录或叙述。
录还包含次第的意思,所以对一书一文依次加以较详叙述的可称序录或书录。
它也可以作为包括目和书录在内的概称。
把一篇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中的“《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
到刘向校书时“条其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到“别集众录,谓之《别录》”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部过程。
群书目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目”是我国历史文献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在下面讲的目录学的功用也主要从书目和书目分类而言。
2、来新夏则在《目录学浅说》中说:“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学术,总结历代书目的发展及其规则。
目录是人们为保存、管理、使用书籍而创立的方法------。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后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此书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但其今天 仅存《战国策》 管子》 晏子》 列子》 仅存《战国策》、《管子》、《晏子》、《列子》、 孙卿子》 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孙卿子》、《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秀”) 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则更为严密, 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则更为严密,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源 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 流,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现存者是清人辑 班固《汉书·艺文志 是根据《七略》 艺文志》 本。班固《汉书 艺文志》是根据《七略》简编而成 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 的,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的分类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古书分类法 第三节 古典目录的类别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卷(册)数、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目”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 ),后世称 “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作者事迹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第二讲 目录学概论

(三)、版本
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录愈益详备,出现了 专门著录版本的版本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 大学》 五十以學易(亦)可以無大過。 ——《論語· 述而》
ѽ
(三)、版本
《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 河北出土定縣 之“魯論” 之“古論” 《論語》 《述而》篇 誠唯弟子不能 正 學也 君子坦湯 靼蕩 風乎舞雩詠而 饋 歸 夫何言哉 天 正 坦蕩 歸
• 六艺略 • 诸子略 • 兵书略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 物。下分:《易》、《书》、《诗》、《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 分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 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ѽ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 最简单的书目 仅录书名。完 备者则从书名 到叙录一应俱 全,等于一书 之目录。 • 所谓著录项目, 指就完备的书 目要求而言, 并非古籍书目 都如此。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 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 学者,史学可信。
——张之洞《书目答问》 附《姓名略· 小序》
三、目录分类
目录分类有两个含义: 一是书籍分类
(五)、存佚
《隋书· 经籍志》是今存我国最早的著录存 佚的史志书目。
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汉《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 又《贾谊集》四卷, 《晁错集》三卷, 汉弘农都尉《枚乘集》二卷,录各一卷,亡。
(五)、存佚
清代朱彝尊《经义 考》是著录经典存 佚的书目,其书名 篇卷下注明存、佚、 阙、未见四类。学 者称为“四柱法”。
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由古至今许多学者无一不是利用目录学的知识经过苦心钻研获得成功的。
我国古代目录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在典籍繁富的文化氛围之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目录学著作。
远至春秋战国时代,讨论学术分类的著作《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就已出现。
秦汉时期,有《论六家要旨》、《吕氏春秋·序意》、《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至此已略具雏型。
至刘向领校群书,始作《别录》,成为目录的开山之作。
自《别录》《七略》而后,目录及目录学方兴未艾,有官修的如《崇文总目》《四库总目》等,有私著的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有史志如《汉志》《隋志》等。
目录学著作“据统计,西汉至清,我国古籍目录的编制,数量之多近千部……目前能见到的尚有六、七百部”。
综合各家观点,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可归纳如下:一、读书治学入门之学我国典籍,卷帙浩繁。
要进行某一学问的研究,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后读哪些书,这些问题是每个初学者都要遇到的,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目录学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录学的发展更是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它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向,它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向题,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二、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学术研究,必须了解学术源流,了解其某些图书的基本内容,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古今史学家,在治史,治目录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
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
我国目录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强调从学术史的角度揭示书籍内容,表现它的价值,学术源流,表现作者的学术成就,流派、师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艺文志》 为东汉班固所著,分为六艺略、诸子略、 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
最古的图书目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
王俭的《七志》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俭所撰写的一部私家书目。 内容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 图谱志,后附佛经录、道经录。是传录体书目的代表性著作。
❖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典籍的分类方式,即经、史、 子、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籍大量涌现,对 《七略》六分法的图书分类体例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晋秘书监荀勖的《中经经簿》根据郑默的《中经》 将六略改为四部,甲部录经书,乙部录子书,丙部 录史书,丁部录集书,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 部分类法。东晋李充编《晋元帝书目》,进一步将 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经、史、子、集的 四部次序始定。李充的这一四部分类编次方法,一 直被后世所沿用,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 1、经典志,记六艺、小说、史记、杂传。 ❖ 2、诸子志。 ❖ 3、文翰志,记诗赋。 ❖ 4、军志略,记兵书。 ❖ 5、阴阳志,记阴阳图纬。 ❖ 6、艺术志,记方技 ❖ 7、图谱略,记地理图书。
❖ 末附录佛经录和道经录,
隋唐五代时期的目录学
❖ 隋书经籍志》 ❖ 唐初官修目录,魏征等撰。它主要的称谓,当时 称熟知文献、擅于利用目录增进学识的人为 知目录之学。清乾隆时期是古典目录学的鼎 盛时期,目录学被称为显学。
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应用价值。自产生以来就被看作 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目录学是智慧之学,教人们学会在信 息的海洋中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的本领。这种本领 也是网络时代建立现代学习型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必备的信息 素养。在信息时代,目录学广泛应用于各门具体的学科研究之 中,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目录学的研究内容也
郑樵《通
刘歆的《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系统的分类目录。
❖ 辑略
❖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小学;
❖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明、墨、纵横、杂、 农、小说;
❖ 诗赋:屈原之赋、陆贾之赋、孙卿之赋、杂赋、歌 诗;
❖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shi龟、杂占、刑法; ❖ 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清时期的目录学
❖ 《四库全书》 ❖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成的一部大型丛书。它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部官修书,也是古代文献里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 部,故名四库。
❖ 《四库全书总目》
❖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 共二百卷。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而且最巨大的一部官修目录。自乾 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开始编纂,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初稿, 经过修改补充,于乾隆五干八年(1793)由武英殿刊版印行(殿本)。 历时二十年才完成。
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展和更新。目录学是科学研究的指南。
名著
❖ 刘向、刘歆父子著有:《别录》》、《七略》等书。《 志·艺文略》《通志·校雠略》
❖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济考》 ❖ 王俭《七录》 ❖ 阮孝绪《七略》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尤袤《隧初堂书目》 ❖ 释道安《综理众经书目》 ❖ 张之洞《书目答问》 ❖ 《古越藏书楼书目》 ❖ 张从添《藏书纪要》 ❖ 黄俊贵、罗健雄《新编图书馆目录》 ❖ 柯平《文献目录学》
❖
《四库提要》虽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
成的。
❖
《四库提要》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每部有总序,下分四十
四类,类有小序。
章学诚《校雠(chou)通义》
❖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生活在考据学兴盛的时代,他的校雠学就是 目录学
❖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的主 要内容。
两宋时期的目录学
❖ 《郡斋读书志》 ❖ 为晃公武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
家目录。其分类体系基本沿用《隋书经籍志》的四 部分类法,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部分改动。 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前都有总序,每书都有提 要。 ❖ 《直斋书录解题》 ❖ 为陈振孙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体例编制撰成, 在坚持四部分类的前提下,对细类进行了一定的调 整。每书都著录卷数、著者姓名和提要,但没有总 序和大序。
❖ 二,在书目的著录方法上,提出互著别裁法, 以作为分类著录的方法
❖ 三,书目的分类应根据学术的变迁和书籍的 情况而变,不可拘泥于成法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 张之洞,字孝达、香涛,又号壶公,河北南 皮人,1837—1909。
❖ 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四川学政时批评学童 不知读书、因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特为 之撰写了《輶轩集》和《书目答问》,成书 于1876年。
❖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的称“录”,如 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 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 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 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 有的称“书目”, 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 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 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 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yi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 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目录学目录学目录 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 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 属甲乙之学也。主要是便于寻检。----目录家之目录 二,目 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 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即古今学术的隆 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史家之目录 三,目录 学者,鉴别旧刊雠校异同之学。---藏书家之目录 四,目录学 者,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学。----读书家之目录
❖ 范希曾(1901——1930)字未研,江苏淮阴 人。1927年就任南京图书馆编撰。1930年 《史学杂志》刊出《书目答问补正》。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 姚名达 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 兴国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 到南京商务印书馆,42年7月7日遇敌壮烈牺 牲。
目录学
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 1、什么是目录学
概念: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书目工作实践经验 的概括和总结,是一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致用之学。其目的是寻求以 书目索引等作为连接日益增长的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桥梁的理论基础 和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改进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联系的途径与方法,
唐韧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 编纂而成。《隋志》虽列于《隋书》,但它 包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数目所 载的现存图书。
❖ 《古今书录》
❖ 唐毋煚修撰的私家目录,已亡佚。《古今书录》四 十卷,每部皆有小序,每书皆注撰人名氏,有解释, 论述。
❖ 简述四部分类体系的起源、演变与最后定型的过程
使任何文献能为任何需要者获得。
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 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 “目录”实指“目”和“录”。“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
的名称。“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 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七略七略七略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 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 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图
书分类随书籍的出现而出现,书籍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然 要对其进行分类。从文献典籍的发展史考察,我国从商代到 春秋末年,是书籍发展史的初期阶段。当时的书写材料,主 要是甲骨片,或是竹简木牍等,典册数量少,还没有出现登 载图册的目录。周室便设官分掌,这是对书籍进行分类的最 初形式。春秋晚期,“孔丘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 代之典”(《隋书·经籍志》)“得百二十国宝书”(《墨 子》),为了教学上的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编成 《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科书, 号称“六艺”,即六门学问,六艺可以说是当时图书的总集 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