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目录

基础医学目录
基础医学是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技术的重要基础,它涉及一系列学科,包括生物化学、人体组织作用、感染与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医
学影像学等。
1、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生物成分和反应,是基础医学和
其他生命们科学的基础。
它涉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机
理等内容。
3、人体组织学:人体组织学探讨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属于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基
础理论。
它关注人体机体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强调各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为医学
实践奠定了基础。
4、感染与免疫学:感染与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对细菌、病
毒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及其机理。
它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形成、特异性对抗非
特异性反应等,它对抗病原体的机理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5、器官结构与功能学:器官结构与功能学从器官的结构、发育、功能和变化角度,
研究几种内科学科主要病理变化,重点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它为
内科、外科和其他许多临床专业提供了基础理论。
6、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是分子和遗传现象的研究,是基础医
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科。
它研究基因的表达、调节和结构等方面,对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及发展治疗技术有重要意义。
7、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使用影像技术对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
它采用特殊装置对人体内部
结构及疾病提供影像化记录,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检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学

目录分类
读史基础
书籍分类法
书籍的分类必定是知识的分类,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从汉代刘歆《七 略》开始。《七略》已亡,但《汉书· 艺文志》是据《七略》增补而 成,其分类保存《七略》的分类。刘歆的分类法是根据西汉的文化 知识结构观念而制定的。 六艺略 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下分:《易》、 《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 经》、小学。 诸子略 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分十家:儒、道、 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 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诗赋略 歌词与辞赋创作。下分:赋,屈原之属、陆贾之属、荀卿 之属、杂赋;歌诗(歌词)。 兵书略 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 阴阳术数的著作。下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形法。 方技略 神仙方技的著作。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官修目录
读史基础
①汉《七略》残 ②宋《崇文总目》残 ③明《永乐大典目录》 ④明 《文渊阁书目》 ⑤清《四库全书总目》 ⑥清《天禄琳琅书目》 《四库总目》收书3461种、79309卷。另附《存目》,存书目,不收 其书,6793种、9355l卷,大体包罗清乾隆以前的重要古籍。 《四库》四部之首都有“总序”,概括此类学术的源流正变。其43小 类之首,各有小序,叙述此小类著述的归并演变,以分析条目。《四 库》著录每种书籍下都有提要。四库提要有明确规范,其《凡例》说: 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 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 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 显然,提要的这些项目内容,对于整理这一古籍来说,是基本资料与 信息,必须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而从《四库总目提要》全书来说, 则是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一种基础知识与基本工夫,也是一部必备的 工具书。 《四库》之后,有一些匡补的著作,主要为二: (1)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60卷,补遗l卷。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节目录
三、医学功利论
1、定义 以医学道德行为后果作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 的最终依据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它认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目的是调整人们 的利益,医学道德所规范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利 益关系,以使医学道德行为取得好的行为结果。
节目录
2、医学功利的指向 服务对象的利益:病人、相关者、医学公 益 医学界的利益:医务人员、医疗卫生单位 医学卫生事业 3、医学功利论在医学伦理学中的作用 可以借以确立医学道德的目的 检验医学规范 可用来解决医德规范的冲突
节目录
二、医学美德论
1、定义: 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和医务人员 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 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是 什么样的人,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 的品德或品格。
节目录
二、医学美德论
2、医德品质
(1)定义: 即医学品德,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德行为中形 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医德品质与医学道德规范体系的关系 医德品质与医德行为 (2)构成要素 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 (3)医德品质的内容 仁慈、诚挚、严谨、公正、节操
节目录
二、生命神圣论
(一)概述
生命神圣论指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 侵犯的道德价值的伦理观。
节目录
二、生命神圣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 帝内经》 “圣人虑天下,莫贵于生。”——《吕氏春秋· 重 己》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 此”——孙思邈《千金方》 “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宝物。”——《费尔巴哈 哲学著作选集》
节目录
一、关于生命的本质 人的生命是什么?
自然属性:泰勒斯“土”、赫拉克里特 “火”、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 “隐得来希” 、阿那克西美尼“气”、 恩格斯“蛋白体”、贝塔朗菲“组织体 系”。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思维属性:自觉理性、“我思故我 在”“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03
02
0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项目。
教育信息化项目
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监控项目进度和评估项目效果。
项目管理
根据项目计划,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项目实施
教育技术学的未来发展
05
智能教学助手
平台设计
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平台的架构、功能和界面,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平台开发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发出稳定、安全、易用的在线教育平台。
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呈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作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确保其有效性。
详细描述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深入研究特定案例来研究教育技术的方法。
总结词
案例研究法通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案例研究法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详细描述
教育技术学的实践应用
04
在线教育平台
提供在线学习的平台和环境,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利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和影响。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教育技术的方法。
总结词
实验研究法通常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观察教育技术对参与者的影响。实验研究法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特点
定义
历史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视听教育,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孔子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孔子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以身作则的政治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世界上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此外,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奠基者,他的著作《孟子》和《诗经》中蕴藏着深厚的目录学精髓,他也发掘了记录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语源,为中国古代目录学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伟大奠基者和发达者,本文将讨论孔子在目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首先,孔子的著作《诗经》中所展现的目录学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孔子把其历史研究的重点放在目录学上,他强调了目录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目录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目录研究。
在《孟子》中,孔子通过收集、编辑和变革中国古代典籍,为中国古代目录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发展方式。
其次,孔子把目录学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法,并认为目录学技巧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本质。
他把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把目录学作为中国文化史深入了解的工具,使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理解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此外,他也发现了诸多存世文献和潜秘文献,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记录和研究的重要语源,这些文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
最后,孔子还在自己的著作《孟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即“以书为家”,认为书籍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他认为书籍可以帮助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他把书籍作为人们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深度,也有助于催生和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
总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伟大奠基者和发达者,他的著作《孟子》和《诗经》中蕴藏着深厚的目录学精髓,他也发掘了记录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语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把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把目录学作为中国文化史深入了解的工具,使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和理解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学习的基本原理(全)

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 础,它使个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 的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在人类生活中作用
知识获取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通 过学习,人们可以了解世界、积累经 验和智慧。
技能培养
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学习还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 正确的价值观念。
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让学生及 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调整学习策略。
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正强化的一种形式,通过给予积极后果来 增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负强化的一种形式,通 过给予消极后果来减少某种行为。
个性化教育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强化 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例如,对于表现 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遇到困难的学 生提供额外帮助02
03
同化
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 识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 处并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
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 冲突时,学习者需要调整 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知 识。
平衡
学习者在同化和顺应过程 中不断寻求认知结构的平 衡,使新知识能够与原有 知识相互融合。
合作式与情境化教学方法
01
合作式学习
涌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在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线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在线讲座、互 动课件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 容和形式。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度 和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促进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和协作学习
信息加工模型
目录学笔记

《校雠广义·目录编》一、目录与目录学1、目录含义: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
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目录。
但它们在古代著作中有时分指,有时也通用和兼包。
凡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此书中每篇各做一提要,或仅对此书全书做提要者,称之为一书之目录。
凡是开列许多书名,而以简单或复杂的形式编写出来的,则为群书之目录。
尽管后者是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前者出现的更早,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一书的目录,有两种形态。
(1)开列篇名,每篇作提要。
这种多为古书原有,出自作者之手。
(2)开列篇名【目】,但仅为全书作一篇总的提要【录】。
这种一般为校编此书者所加,并非原书有机组成部分。
古书的目录本位于全书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条件的进步,书册制度的变化,为了便于翻检,人们便将其由后移前,成为今天通行的样子。
群书的目录出现其后,它记载群书,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主要是按学术分类)加以排列,它是一部书或一批书的内容和形式的集中反映。
主要有三种形态:(1)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如《四库全书总目》。
(2)分类记录书名,大小各类有序,但每书无提要,如《汉书·艺文志》。
(3)仅分类记录书名,类序、提要均无。
2、目录学的含义:目录学成词于北宋,是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
它着重研究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书目。
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1)受到时代的局限和影响,为统治阶级服务;(2)受到文献发展情况的制约;(3)受到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的制约,体现实用性的原则。
《辞海》: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刘向,刘歆所撰的《别录》、《七略》,后来作者代不乏人。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中国目录学发展

中国目录学发展作者:史秦倩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一、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起源于殷商说唐代时,魏征在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写:“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在古代史官为纲纪典籍就产生了目录,现代学者中姚明达和王重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王重民更是在《普通目录学》一书中说:“我国商朝的后期,便应该视为我国目录学的胚胎期。
”(二)起源于春秋孔子删诗书、定六艺说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吕绍虞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肯定《书》、《诗》之序是“群书目录”,而且还是“专科目录”和“举要目录。
”(三)始于刘向、刘歆说容肇祖在《中国目录学引论》中说:“中国目录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这种始于刘向、刘歆的观点也是史学界最为普遍的观点。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分期(一)目录学的萌芽时期目录学的萌芽时期,是从远古到公元第一世纪末年《七略》完成:奴隶社会的殷商留下了灿烂的“甲骨文化”,为了方便收藏保管和随时查找卜辞,萌发了简单的登录、排列方法与查找方法,史官就是卜辞档案材料的记录抄写与管理者,我国的史官、卜官也可以称之为抄写式编目员,当然,只能称之为简单的、朴素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史官分官守书,“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一为纲纪”大概说的就是“六典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更替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11
•列宁的目录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
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目录学研究的指导
•信息理论
•文化学说
回页首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7
1.5 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我国目录学研究
•关于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关于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有了 新的进展
•关于我国目录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关于专科文献目录学的研究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8
国外目录学研究
•关于目录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关于书目控制理论的研究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10
1.6 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以谢拉(J.H.Shera)为代表的“社会认识 论”(Social Epistemology)
•以布鲁克斯(B.C.Brookes)为代表的 “知识基础论” •以米哈依洛夫为代表的科学交流理论
回页首
书目、索引类型及其编纂法 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国内外目录学 中国目录学遗产研究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4
1.3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
目录学应用原理:
书目情报生产的原理 书目情报的利用原理 书目情报的传递原理
目录学的发展原理 目录学基础理论原理
书目情报的哲学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目录学的社会动力学研究
1.1 目录学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书目?
二、书目工作
三、目录学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 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 科学 。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3
1.2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图书说 关系说 目录说 矛盾说 图书和目录说 目录事业说
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学科基点:书目情报 内容范围:目录学基础理论 文献研究 目录学方法研究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1
1.1 目录学基础理论
1.2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1.3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 1.4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5 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1.6 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2
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 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 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回页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5
1.4 目 录 学 的 性 质 和 与 其 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的学科性质(三种看法)
• 社会科学 • 综合科学 • 横断科学
• 总结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6
•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
• 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 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
•关于书目计量学的研究 •关于目录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9
•由以传统印刷型载体信息为主的需求转向对多 元信息的需求 •由国家、地区性的书目情报需求转向全球信息 需求 •社会性书目情报需求与离散型个体化书目情报 需求两极并存 •对原始信息的需求逐步转向对数字信息的需求 •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浓缩的有序化情报信息的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