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政烺先生的版本目录学研究
读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

读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我的朋友们时常因为我对她们的领域有兴趣而欣慰,跟我说是不是受到她们专业的影响,我回答多少会的。
像我一个做书匠,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都是这里看看那里挖挖,浅尝辄止,而每每遇到专业人士,就会虚心讨教。
但大多数都很谦虚,总是说我们看的书跟编辑比起来太少了,你们的阅读量和知识面都是很广泛的。
虽然属实,但都是客套话。
一晃半年过去了。
把重点的笔记罗列下,作为结束。
这目录学的一本入门书,可以用来检索,特别是最后的一些代表性的专业目录,比如艺术、历史、敦煌学和金石学,这是我关注比较多的,宗教的部分,只是简单浏览了一番。
但这本书毕竟只是一个阶段的研究目录学的成果,只能借鉴一部分。
之后相关的书准备再翻看一两本即可。
我不喜欢这么细化的研究,可能本身兴趣不大,虽然跟自己从事的领域相关。
以下是笔记中的简短摘录。
读到序言的最后,讲到姚先生的身世,不仅潸然泪下,对日本人又多了一份憎恨。
若不是他们,中国的文人不会惨遭这样的境遇。
替姚先生悲哀,也替国人悲哀。
如今的学者,多是为教学及琐事缠身,真正能踏实做学问,又对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的,寥寥无几。
校雠学,亦作“校仇”。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
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刘向《<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韩愈《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宋史·职官志四》:“﹝元祐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吴翊《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隋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潘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之后影响最大的目录学著作

《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之后影响最大的目录学著作《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针对学子读书不知要领而编撰的一部指示治学门径的目录书。
全书五卷,收书两千两百多种,按照经、史、子、集、丛书五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每类中依据时代先后顺序,著录书名、作者姓名、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本书于清光绪二年(1876)一经刊行后,深受欢迎,重印再刻数十次,流传极广,成为清代继《四库全书总目》之后一部影响最大的目录学著作。
张之洞不过,《书目答问》在取得重大创获的同时,也存在着收录繁简失当、分类未尽合理、版本舛讹缺略等不足。
因此,在本书重印再刻流传中,学人多有校正,甚至还出现了改编本,但除了范希曾(1899—1930)的《书目答问补正》,大多数都没有产生较大影响。
范希曾在保持《书目答问》体例的基础上,纠正了原书中作者、书名、版本方面的一些错误,补充了1874年以后各书的新版本,增加了1930年前出版的与原书所收性质相近的图书一千二百余种。
1931年,也就是范希曾英年早逝的第二年,在他的老师柳诒徵的主持下,《书目答问补正》由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蒙文通为经部部分加了若干案语,以订原稿之失。
《补正》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书目答问》的流传跨进了新阶段。
补正内容成为阅读《书目答问》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目答问补正》开始在各种版本中占据主流地位。
南京国学图书馆版《书目答问补正》当然,《补正》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补正时没有汇集《书目答问》众本加以校勘,尤其是没有参考公认较好的、张之洞门生王秉恩校勘的光绪五年(1879)贵阳刻本。
《补正》1931年由南京国学图书馆刊行后,曾被影印传播。
1963年,中华书局根据影印本重印再版。
该次重印,除了把《书目答问》原有而被《补正》删掉的各小类末尾的分类符号“┙”(钩乙)悉数补加外,还根据柴德赓先生的校勘成果,把王秉恩贵阳本改正原刻、《补正》未改的地方一一订正。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的著录特点、学术价值与研究现状

世后,其子莫绳孙 重 加 订 补 并 经 张 文 虎、唐 翰 题、王
颂蔚诸人校过之后,在 姑 夫 黎 庶 昌 的 资 助 下 以 独 山
莫氏刻本首刻面世而得以流传。
从莫友芝手稿本到莫绳孙抄录整理手稿本再到
刻本的面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莫友芝手稿共
君行箧书面笔识也。先君目
录书尚有 考 订 金 石 若 干 则,
《知见传本书目》若干卷待编
次缮清稿续寄云。同治十二
年 癸 酉 闰 六 月 既 望,
……。”[4]
莫绳孙刻本内容
比较
1. 记录古籍数量 有 所 减 少,
……百 三 十 种,…… 以 备 循 览。 记录内容有 所 增 加 (从 百 三
今年春,姑夫黎莼斋先生自吴门 十三种减少至百三十种)
学科领域均以其斐然的成就被后世封以清代著名的
书”等朱 印。 书 中 文 字 糸 莫 友 芝 手 写 上 版,字 形 方
教育家、史学家、文献家、诗人、书法家、藏书家、目录
正、运笔圆润,为莫 友 芝 刻 书 独 有,结 合 莫 氏 私 家 刻
版本学家、语言学家,水文字研究第一位专家等诸多
本版本体系、乐学斋藏本版本体系特点比对后推断,
四部藏书 )
“《读书敏求记》逸 文”至 第 167 页 “《集 犯 谕》
一卷”记录清代初年钱 曾《读 书 敏 求 记》逸 文
古籍图书
62
14
365
57
249
61
16
5
莫绳孙整理的抄本手分上下二册。卷一至卷二
为上册,共 195 页;内 容 为 书 稿 之 卷 一 和 卷 二;下 册
论清代版本目录

论清代版本目录
初昌雄
【期刊名称】《云南图书馆》
【年(卷),期】1993(000)002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初昌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
【相关文献】
1.名山事业老蟫鱼,万卷琳琅重石渠——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谈古籍版本学[J], 赵宣
2.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及其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 [J], 胡春年
3.莫友芝对清代版本目录学的贡献——以《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为中心的考察 [J], 付星星
4.清代版本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J], 张永君;初昌雄
5.从版本价值角度探析民国平装书版本信息著录——基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 [J], 李海瑞;朱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程立中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
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
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
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
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
”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典籍_,二是指__贤才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刘向___和___浏歆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郑樵的__《通志》_和___马端临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青铜器___;金文则指___商周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1899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政烺先生的版本目录学研究汪桂海张政烺先生是传统文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
他博览群籍,好学深思,对每一个问题的讨论,都能穷尽史料,考证缜密。
他治学范围广泛,在考古、历史、古文字、古文献,以及小说史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为许多后来者所景仰。
张先生关于版本目录学的文章不多,只有《王逸集牙签考证》、《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两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先生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工作了约十年,他负责图书的采购。
工作的需要,促使他对研究所收藏的古书作了全面的阅读,同时,他又留意古书的版本。
在采购图书过程中,他饱览善本书,了解到某些古书刊刻的脉络,提高了对古书版本及其流传的知识和辨别能力。
两篇文章都是在这一时期撰写的。
前者撰写于1943年至1945年,并于1945年发表于《六同别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三种)。
后者撰写于1943年,于1991年发表于《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一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现在,这两篇文章都已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政烺文史论集》一书,查找阅读都比较方便。
先说《王逸集牙签考证》。
《后汉书·王逸传》云王逸“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自来注解及作《补后汉艺文志》者,皆不知为何书。
例如,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九别集类上收录《侍中王逸集》二卷,注云:“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著有书论、杂文二十一篇、《汉诗》百二十三篇。
櫰三案,今可考者有《机赋》……”云云。
顾氏显然不知《汉诗》百二十三篇为怎样的一部书,只好在此条下据本传记载,略为转述,似以为《汉诗》即《王逸集》之一部分,然又不敢明确。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集部文史类收录王逸《汉诗》百二十篇,依据的也是范晔《后汉书·王逸传》,也未作深论。
前人的这些认识都是受材料限制所致。
黄浚《衡斋金石识小录》卷下著录“汉王公逸象牙书签”一枚,张政烺先生认为,此实悬系于《王逸集》书帙外的签牌,时代当属魏晋或北朝。
此牙签正反两面皆有文字,记王逸的著述情况,其中有“又作《汉书》一百二十三篇”的话,张先生由此联系《王逸传》的记载,推定“《汉诗》百二十三篇”应为“《汉书》百二十三篇”,“诗”乃“书”之讹误。
《汉书》百二十三篇,当指《东观汉记》而言。
“(班固)《汉书》成于东观,实一代之国史。
《汉记》草创又始班固,其书仅有小题而无大名,别本流行袭班书之旧称,自无足异。
惟一时相同之书名繁多,则必藉篇数以示分别。
”牙签云“又作《汉书》一百二十三篇”,犹云又参与撰写《东观汉记》,非必一百二十三篇皆出自王逸之手。
东汉从明帝时起,历章、安、桓、灵、献帝数朝,陆续组织人员编撰了一部官修史书《汉记》,又名《东观汉记》,先后参与撰修的学者很多。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篇》说,“旧史”记载当时王逸也是与修人员之一,但他又认为王逸“研寻章句,儒生之腐者也”,不能“错综时事,裁成国典,”对王逸是否确实参与其事提出了怀疑。
王逸于安帝、顺帝之世曾为校书郎。
其时刘珍等正奉诏杂作纪表以及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王逸参与著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由于史籍散佚,无从取证,此事无法落实,遂使王逸参与《东观汉记》编撰的史实沈霾千年,无人知之。
张先生的考证足以纠正范晔《后汉书》之讹,祛解刘知几之疑,还历史以真面目。
关于此牙签,张先生进一步指出,它与范晔《后汉书》本传的记载大致相近,但从铭文字体推断,牙签当不出于范晔书,二者应属同源而彼此不相袭。
他根据《隋书·经籍志》“梁有《王逸集》二卷,录一卷。
亡。
”的记载,认为范书与牙签铭文皆源自于“录”。
此录即荀勖校理晋内府藏书时所撰写的每一种书的叙录。
众所周知,魏晋南朝时期各家撰述的《后汉书》,主要取材于《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也是如此。
但《东观汉记》无《文苑传》,且经董卓之乱,旧文散佚,有关东汉文人的史料,东观即有所储亦已荡然无凭。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的史料来自哪里,后人茫然。
另一个问题是,魏晋南朝时期是我国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过多次规模较大的图书整理,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但没有一部完整的流传下来,使后人在研究这段目录学史时遇到材料短缺的困难,有的问题不容易理清。
例如,《隋书·经籍志》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
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又说魏晋诸目录,“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
”这条记载,很容易让后人认为郑默《中经簿》、荀勖《新簿》都是只著录书名,而无解题或叙录。
余嘉锡先生即持此观点,他在《目录学发微》中说:“‘但录题’者,盖谓但记书名。
‘盛以缥囊,书用缃素’,则惟侈陈装饰。
是其书并无解题。
而今《穆天子传》载有勖等校上序一篇,其体略如刘向《别录》,与《隋志》之言不合。
据《晋书》勖传,则勖之校书,起于得汲冢古文。
或勖第于汲冢书撰有叙录,他书则否也。
”余先生是目录学研究的专家,他从三十年代起在北京各大学讲授目录学,此书乃据讲义整理而成,其观点影响很大。
张先生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他根据王隐《晋书》佚文记载郑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著《中经簿》。
”以及《文选》李善注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错乱,又得汲冢竹书,身自撰次以为《中经》”,这两条材料,判定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两部目录实际皆有叙录。
其次,他又推定《隋书·经籍志》史部簿录类所著录的荀勖撰《(雜)[新]撰文章家集叙》十卷,“即魏晋新撰书录之一部分。
中古重文,流行独久,《史》、《汉》、《三国》无《文苑传》,范晔创意为之,大抵依傍此书。
而他传具文章篇数者,其辞亦多本于此。
”《新撰文章家集叙》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等书中有征引,皆简称《文章叙录》。
张先生曾就涉猎所及,搜辑叙录佚文数十篇,《王逸集》牙签铭文也是其中一篇。
至此,郑、荀两部簿录有无叙录,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资料来源等文献、目录研究上的重要问题,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这是张先生的贡献。
张先生在版本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传世王逸注《楚辞章句》的最早刻本为明仿宋刊洪兴祖补注本,《四部丛刊》即影此本。
全书共十七卷,卷十七为《九思》。
张先生发现卷十七题“汉侍中南郡王逸叔师作”,与前十六卷题“校书郎臣王逸上”者不同,而与《隋书·经籍志》所记王逸《正部论》的衔名相类。
卷十七应是后人从《王逸集》中选录附入的,故而一仍《集》内原署“汉侍中”的衔名,与前十六卷之衔名不合。
其他的明刻本,如正德十三年黄省曾、高第刻本,隆庆五年豫章夫容馆刻本等,其卷十七的衔名皆已窜改,分别改题为“后汉校书郎南郡王逸叔师章句”、“汉王逸章句”,王逸所作的《九思》竟成为王逸章句,荒谬已甚。
今因张先生的考证,世人得以明白此事之原委。
张先生的版本学造诣常为人所称道的,是对《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作者以及相台本群经刊刻者的研究。
自明万历重编内阁书目定《九经三传沿革例》为“宋相台岳珂家塾刊本”以后,公私藏书目录等凡涉及《沿革例》者,皆以为出于宋岳珂之手,直至《四库总目》仍明人之说,称“宋岳珂撰”。
清末目录版本学家若叶昌炽、叶德辉,率皆沿袭。
至于传世相台本九经三传,因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或“相台岳氏刻梓家塾”的牌记,后人更是肯定相台本即岳珂家刻本。
张政烺先生谓此说并无明确证据,乃后人推断之辞。
后人之所以把相台本九经以及《沿革例》归于岳珂,是因为相台为岳飞原籍相州别称,而珂为飞孙中以文名者,所著《愧郯录》、《桯史》、《棠湖诗稿》又皆署“相台岳珂”。
然《沿革例》的主要部分即总例七则,乃廖氏世綵堂《九经总例》原文,除卷之前后相台岳氏略有增附外,大抵保全原文,无所加减。
此于标题下引文中的“旧有总例,存以为证”云云,明白可见,自来学者却习焉不察。
张政烺先生谓,相台本九经乃元初宜兴岳浚据廖莹中世綵堂本校正重刻,与岳珂无涉。
首先,相台岳氏于《沿革例》引言中已经声明,所刊刻九经根据的是廖氏本九经。
廖氏刻九经在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
岳珂生于宋淳熙十年(1183),嘉熙四年(1240)珂已五十八,其卒年当距此不远,根本见不到廖氏本问世,更无论仿刻之事。
其次,荆溪乃宋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南之水,以近荆南山而得名。
岳霖绍熙三年(1192)卒于广州,岳珂方十岁,侍母护丧北归,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故宅,此后岳珂长期居此。
可见,所谓荆溪家塾与岳珂绝无关系。
《天禄琳琅书目》曲意弥缝,谓岳珂南渡后徙常州,没有任何根据。
《天禄》又云宜兴有珂父霖墓,所据为府县志及《大清一统志》,实际是宜兴岳氏伪托。
有关岳浚,清人编诸姓氏谱及今人的人名辞典或有收录,然所采用资料皆不出明人编《毗陵人品记》所记。
《毗陵人品记》的记载殊为简略,没有提到刻书之事。
为此,张先生钩稽史料,作了详细考证,知其为宜兴人,县南有荆溪。
宜兴岳氏上世为田家,无显达,并非岳飞后裔。
至岳浚之诸父始为太学生,浚亦折节读书,友天下士。
元大德年间,居住江州的岳飞后裔欲重修岳庙、岳坟,然财力不足,宜兴岳氏方豪富,有声望,遂与通谱,由岳浚等出资,以成其事。
从此,宜兴岳氏得附相台郡望。
岳浚刊刻九经三传之事,在元人诗文中多有记载。
郑元祐《侨吴集》说岳浚曾“延致巨儒,雠校群经锓诸梓,号为岳氏九经。
”方回《桐江续集》也曾提及。
据方回诗推测,刊刻时间当在大德年间,时宋亡已久,故书中不避宋讳。
元末,因地方官吏无厌的剥削,以及战乱的破坏,宜兴岳氏皆零替不振,岳刻九经书版也经战火而化为灰烬。
因阅世久远,传本稀少,廖、岳所刻经传为哪些,今人不甚了了。
张先生分析《沿革例》,参以传本,定著廖刻九经书名为《孝经》、《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周礼》、《春秋经传集解》,岳氏于九经之外增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春秋榖梁传》,以及《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
清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十一《跋九经三传沿革例》,认为岳氏所刻九经中当有《仪礼》。
近代考究版本的学者,如朱学勤、张钧衡、叶德辉等,也都有类似言论,且称“三礼”有明嘉靖间重刊相台岳氏本。
张政烺先生指出,此实皆欺世之谈。
汉以来儒者但言五经,唐时立于学官者,《易》、《书》、《诗》之外,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经。
宋神宗时用王安石言,废《仪礼》于学官。
因此,宋之九经不包括《仪礼》,宋人鲜刻《仪礼》,岳氏刻九经也没有《仪礼》。
天禄琳琅旧藏中有《孝经》一部,展转归周叔弢先生。
解放后,周先生捐献北京图书馆。
因其中的藏书印记与相台本《论语》、《孟子》大多相同,《天禄琳琅书目续编》遂定为相台岳氏刊本,一至于今。
张先生在文中提出疑问,指出现存相台岳氏本诸经卷尾皆有牌记,每叶栏外无耳题,此书行款虽似相台本,但卷尾无牌记,每叶栏外无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