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目录学

目录分类
读史基础
书籍分类法
书籍的分类必定是知识的分类,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从汉代刘歆《七 略》开始。《七略》已亡,但《汉书· 艺文志》是据《七略》增补而 成,其分类保存《七略》的分类。刘歆的分类法是根据西汉的文化 知识结构观念而制定的。 六艺略 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下分:《易》、 《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 经》、小学。 诸子略 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分十家:儒、道、 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 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诗赋略 歌词与辞赋创作。下分:赋,屈原之属、陆贾之属、荀卿 之属、杂赋;歌诗(歌词)。 兵书略 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 阴阳术数的著作。下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形法。 方技略 神仙方技的著作。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官修目录
读史基础
①汉《七略》残 ②宋《崇文总目》残 ③明《永乐大典目录》 ④明 《文渊阁书目》 ⑤清《四库全书总目》 ⑥清《天禄琳琅书目》 《四库总目》收书3461种、79309卷。另附《存目》,存书目,不收 其书,6793种、9355l卷,大体包罗清乾隆以前的重要古籍。 《四库》四部之首都有“总序”,概括此类学术的源流正变。其43小 类之首,各有小序,叙述此小类著述的归并演变,以分析条目。《四 库》著录每种书籍下都有提要。四库提要有明确规范,其《凡例》说: 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 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 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 显然,提要的这些项目内容,对于整理这一古籍来说,是基本资料与 信息,必须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而从《四库总目提要》全书来说, 则是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一种基础知识与基本工夫,也是一部必备的 工具书。 《四库》之后,有一些匡补的著作,主要为二: (1)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60卷,补遗l卷。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中国古籍联合目录与目录学史研究

中国古籍联合目录与目录学史研究王菡(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成为可能。
数十年前,当《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工程启动时,还没有计算机和网络,无法如此迅捷地将书目数据远距离传递,进行查重、核实。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编纂古籍联合书目的呼声渐高,异地共同编写书目成为现实。
而且书本式的书目仅是联合目录的一种形态,利用网络实现一个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不是天方夜谈。
一然而,至今古籍联合书目仍然不能实现,障碍在于各图书馆自身,而不是技术手段。
或者说,当技术手段要求以往各行其是的状态必须以一致的方式进行工作时,全面地审视各馆古籍整理的状况,就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古籍编目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才能真正着手利用网络建设联合书目数据库。
存在问题如:(1)对于古籍的下限界定不一致。
有的馆界定到1911年,有的馆断到1949年,有的馆凡是线装书都归入古籍,所出版的书目就称为“线装书目”。
(2)对新学内容的处理不一致,有的图书馆将之别为一目,有的图书馆将之挤在四部分类法中,还有的图书馆因使用中图法类分古籍,所以新学图书处理不成问题。
(3)各馆使用不同的分类法,虽然很多图书馆的古籍编目多使用四部分类法,但使用其他分类法的也不罕见,国家图书馆的分馆普通古籍使用刘国钧多年前制订的十五大类分类法,善本特藏部使用四部分类法。
十五大类分类法与四部分类法的差距甚大,它既有对十进制分类法的改造,又有对四部法的改造,并将现代科技图书与传统文化古籍的类别混合在一起。
不同的分类法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类目表。
(4)即使同样使用四部分类法,由于馆藏不同,对类目的理解不同,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馆均有与他馆不尽相同的类目表。
这对于各馆管理自己的古籍,也许妨碍并不大,只要方便读者查找即可。
但是若要编制古籍联合目录,一部共同认可、共同使用的类目表,就必不可少了。
因为类目表在机读目录中,几乎相当于古籍主题词表的作用,甚为重要。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图书馆学中的分类法与目录学研究

图书馆学中的分类法与目录学研究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学科,而分类法与目录学则是图书馆学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
分类法是图书馆中图书、资料的分类和编目的方法,而目录学则是关于如何制作、管理和使用图书馆目录的学科。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向进行探讨,以期对图书馆学的发展与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分类法的发展与应用分类法作为图书馆中图书、资料的分类和编目的方法,起源于古代。
古代图书馆主要采用主题分类法,将书籍按照内容主题进行分类,以方便读者查阅。
然而,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数量的增加,传统的主题分类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出现了更加细致和科学的分类法。
在现代图书馆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是十进制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简称DDC)和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
DDC是一种按照内容主题和形式特点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分成不同的类别,并标注相应的分类号,以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而ISBN则是一种用于标识图书的国际编码,通过这个编码,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书店的目录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的详细信息。
分类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它还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知识组织和信息检索中。
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就是通过对网页进行分类和编目,使用户能够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
此外,分类法还被应用于电子商务、知识图谱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检索和服务体验。
二、目录学的研究与实践目录学是关于如何制作、管理和使用图书馆目录的学科。
目录是图书馆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是对馆藏图书、资料进行描述和记录的一种方式。
目录不仅提供了图书的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主题词、关键词等方式进行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所需资料。
目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目录的编制原则、目录的标准化、目录的质量控制等。
编制目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以确保目录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 汉书·叙传 叙传》 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 略述鸿烈。” 目录的不同称谓: 目录的不同称谓: 刘向《别录》 “录”,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王俭《七志》 “略”,刘歆《七略》;“志”,王俭《七志》; 荀勖《晋中经簿》 “簿”,荀勖《晋中经簿》; 书目”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目”,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录” 毋煚《古今书录》 “书录”,毋煚《古今书录》。 或称“录目” 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 或称“录目”,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有《历代 所出众经录目》,也即“序目”之义。 所出众经录目》 也即“序目”之义。 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总目提要” 。 汉晋之后, 目录”之名通用。 汉晋之后,“目录”之名通用。
四、目录的基本结构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1.书名,对于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 书名, 国语》又名《 书名 对于同书异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的情况要加以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2.著者时代。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著者时代。 著者时代 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称为“遗民” 则仍标前朝。 称为“遗民”,则仍标前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后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此书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但其今天 仅存《战国策》 管子》 晏子》 列子》 仅存《战国策》、《管子》、《晏子》、《列子》、 孙卿子》 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孙卿子》、《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秀”) 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则更为严密, 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则更为严密,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源 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 流,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现存者是清人辑 班固《汉书·艺文志 是根据《七略》 艺文志》 本。班固《汉书 艺文志》是根据《七略》简编而成 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 的,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的分类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四、目录的基本结构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1.书名,对于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 书名, 国语》又名《 书名 对于同书异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的情况要加以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2.著者时代。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著者时代。 著者时代 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称为“遗民” 则仍标前朝。 称为“遗民”,则仍标前朝。
2.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它产生于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 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兵书类 小序: 汉兴,张良、 兵书类” 《汉书 艺文志》“兵书类”小序:“汉兴,张良、 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 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 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 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 摭遗逸,纪奏《兵录》 犹未能备。至于孝文, 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文,命 任宏论次兵书四种。 任宏论次兵书四种。”有的目录学家认为杨仆之 兵录》是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但此书既不完备, 《兵录》是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但此书既不完备, 又久佚未传。此书只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而编制的, 又久佚未传。此书只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而编制的, 没有做出对全部藏书的整理与编目工作, 没有做出对全部藏书的整理与编目工作,系统目录 并未建成。 并未建成。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 目录, 目录,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 要门户。 要门户。
《隋书·经籍志》子部大类之序
凡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 凡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儒、 小説,聖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方, 道、小説,聖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方,聖 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衆職, 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衆職,下至 衰亂,官失其守,或以其業遊說諸侯,各崇所習, 衰亂,官失其守,或以其業遊說諸侯,各崇所習, 分鑣並騖。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 分鑣並騖。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亦可以興化 致治者矣。 漢書》 諸子》 兵書》 致治者矣。《漢書》有《諸子》、《兵書》、《數 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爲十四種, 術》、《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爲十四種,謂之 子部。 子部。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 汉书·叙传 叙传》 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 略述鸿烈。” 目录的不同称谓: 目录的不同称谓: 刘向《别录》 “录”,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王俭《七志》 “略”,刘歆《七略》;“志”,王俭《七志》; 荀勖《晋中经簿》 “簿”,荀勖《晋中经簿》; 书目”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目”,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录” 毋煚《古今书录》 “书录”,毋煚《古今书录》。 或称“录目” 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 或称“录目”,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有《历代 所出众经录目》,也即“序目”之义。 所出众经录目》 也即“序目”之义。 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总目提要” 。 汉晋之后, 目录”之名通用。 汉晋之后,“目录”之名通用。
二、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
1.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 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 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 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 一书目录的出现大大早于群书目录, 一书目录的出现大大早于群书目录,《诗》、《书》 之序、 周易》 序卦传》 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古今一些目录学家 都认为是最早的一书目录,有目有录。 都认为是最早的一书目录,有目有录。 诗经》 尚书》的小序,均以简明的文句, 《诗经》和《尚书》的小序,均以简明的文句,给 每篇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或写作意图以说明: 每篇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或写作意图以说明: 夏书》甘誓序:啓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如《夏书》甘誓序:啓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夏啓嗣禹位伐有扈之罪。 傳:夏啓嗣禹位伐有扈之罪。 淮南子·要略 列全书十二篇篇名及篇次排列關係、 要略》 《淮南子 要略》列全书十二篇篇名及篇次排列關係、 学术评价等内容,也具有一书提要目录的性质。 学术评价等内容,也具有一书提要目录的性质。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 诸如整理各种图书,并概括其内容与学术源流、 学,诸如整理各种图书,并概括其内容与学术源流、 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等。 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等。 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中国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中国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 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 律的科学。古典目录学始终都注重从学术研究的角 度整理图书、编制目录,所谓“辨章学术, 度整理图书、编制目录,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这是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古典 这是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目录学的实用性特殊价值所在。 目录学的实用性特殊价值所在。 南北朝时期,目录在文献典籍中已成为独立部类, 南北朝时期,目录在文献典籍中已成为独立部类, 梁阮孝绪《七录》“记传录”下有“簿录部” 。中 梁阮孝绪《七录》 记传录”下有“簿录部” 记传录 国古代目录部类名称的确立,首見于《新唐书·艺文 国古代目录部类名称的确立,首見于《新唐书 艺文 目录类”列于史部。 志》,“目录类”列于史部。此后史志官簿均立有 目录类, 四库全书》收目录类83部 目录类,《四库全书》收目录类 部,799卷(包 卷 括存目)。 括存目)。
三、目录学
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 页 目录学者, 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8页:“目录学者,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 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 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也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 指导求书治学, 指导求书治学,讲明了目录学的学术性和实 用价值。 用价值。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古书分类法 第三节 古典目录的类别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卷(册)数、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目”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 ),后世称 “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作者事迹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3.提要,又称叙录、解题,用以解释图书的 提要,又称叙录、解题, 提要 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里籍、字号、 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里籍、字号、 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生平事迹、学术源流, 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生平事迹、学术源流, 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4.类序,包括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 类序, 类序 包括大类( (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之序两种形式。 《汉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 汉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 各小类又有小序。 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序, 各小类又有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序, 各类有小序。 各类有小序。类序是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 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說明性文字, 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說明性文字,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优良传统。 的优良传统。
《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 小序
《楚辭》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詩人寢 楚辭》 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 諂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 息,諂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被 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已離别愁思, 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已離别愁思,申抒 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 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 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 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 其後,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 其後,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擬之 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髙麗, 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髙麗, 雅致清逺,後之文人,咸不能逮。 雅致清逺,後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漢武帝命淮南 王爲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書今亡。 王爲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書今亡。後 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 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爲一 幷叙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 篇,幷叙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 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 之,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 公之音。 公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