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布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古典文献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古典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古典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即书目之序,是古代目录书中用来介绍
某一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 说明性文字。
包括全目之序、大类之序、小类之序
1、全目之序
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 文字,相当于后来的凡 例。 《汉书· 艺文志》前有全 目之序。
2、大类之序:介绍目录中每大类的说明性文字。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 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 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 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 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 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 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其後宋玉、 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 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 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 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於是有代赵之讴,秦 楚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诗赋为五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李充的《元帝四部书目》以五经代甲,史记 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三、《隋书· 经籍志》——四分法
经(10):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 纬书、小学 史(13):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 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14):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3):主要著录文学书籍。《隋书〃经籍志》楚 辞、别集、总集。后增加诗文评类和词曲类。 附录:道经、佛经15类。
讨论
1、《汉志》为何分六类?分类的排列顺序有 无讲究? 2、从《汉志》到《隋志》,分类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四、不守四部成规的其他分类法
南朝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方技)、图谱志(地域图书) 附道佛 阮孝绪《七录》: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 仙录 北宋李淑《邯郸图书志》:经史子集四志外有艺术志、道 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志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经、礼、乐、 小学;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史;文 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 理、医律、史学、金石、类书、词赋、书画、说部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
1、叙录体 2、传录体 3、辑录体
《华阳国志》 晉常璩(qú)撰.世所
行本十卷.中闕二子卷.
今以影寫宋本補足.并附
以張佳允所補一卷.其書
述巴蜀之事.始於開闢. 終于永和三年.文詞典雅. 具有史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尝有灵芝生堂
下。累官太子右庶子,时年八十余,而 母无恙,给俸禄之半。及居忧,观察使 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 在丧为异,惟罢春秋羊酒。初还乡,县 令谒之,为候门磬折,令坐,乃拜。里 胥立庭下,既出,乃敢坐。经县署,降 马而趋。卒,年九十六。
3、小类之序
介绍目录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
“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 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 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 纵横家》
二、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 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新唐书· 艺文志· 邱为集》
華陽國志.十二卷.晉常璩撰.華陽梁州地
也.紀漢以來巴蜀人物.吕微仲跋云:漢至 晉初四百載間.士女可書四百人.亦可謂 盛矣.復自晉至周顯徳.僅七百嵗而史所 紀者無幾人.忠魂義骨與塵埃同沒.何可 勝數.豈不重可歎哉.
——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第三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 魏晋之世玄学盛行,弼之谈玄冠于流辈,故 其注易亦多玄义。晁说之以道曰:弼本深于 老子,而易则未也。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 而老子无资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迹可见矣。 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 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3、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主要是 正史当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其中《汉书· 艺 文志》和《隋书· 经籍志》最为有名。
三、特种目录
特种目录: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者,如 方志目录、年谱目录、丛书目录、善本书目 录、禁书目录、推荐书目、鬻贩书目之类。
《中国地方志综录》朱 士嘉编,商务印书馆 1958年重版。
《 清 代 禁 书 知 见 录 》 《 清 代 禁 毁 书 目 》
张 之 洞 公元1847年,湖北学政 龙启瑞编撰了《经籍举要》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的定义
“目”:目的本义是眼睛。 引申为条目、项目等。
《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孔子答道:“克
已复礼为仁。”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西汉刘向奉诏整理国家图书,首先就是“条其篇 目”,也就是编定一书的目录。
释宫; 六、释器 ; 七、释乐; 八、释天; 九、释地; 十、释丘; 十一、释山;十二、释水; 十三、释草; 十四、释木; 十五、释虫 ; 十六、释鱼 ; 十七、释 鸟; 十八、释兽; 十九、释畜
功用:考察原书是否完整及提供辑佚和辨伪的线 索。
《文渊阁书目》
群书目录
册府元龟一部,二百五十册; 册府元龟一部,一百五十册; 太平御览一部,一百三十册; 大平御览一部,一百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二册; 文献通考一部,四十一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四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功能:了解各历史时期文献基本状况。便于掌握某一领域图书的总体
情况。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类序 二、书名 三、叙录(解题)
一、类序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孙殿起
《贩书偶记》基本上是一部 清代的图书总目,收集了清 代著作单行本以及宋、元、 明代的罕见本共1.7万多种, 是对《四库全书总目》一个 重要的补充。
第四节目录分类的沿革
一、《七略》(《汉书· 艺文志》)——六分法 辑略(相当于总序)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
第五节目录的重要作用
一、读书治学的门径
湖北学政龙启瑞编撰了《经籍举要》 张之洞《书目答问》。他认为,“读书
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 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廖序东《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
二、考辨学术源流
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 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 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故伊尹说以下九 家,班固多注依托也。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 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 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 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 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 宋而後,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 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节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小说家》
二、专科目录
专科目录:学者对成系统的专门学科的书籍 进行目录登记,是为专科性目录。 作用在于可以借助它就某一门类进行深入的 研究,可以轻易找到同一领域的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