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素材

合集下载

图书馆学专业“中国古代目录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图书馆学专业“中国古代目录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之 义 ,盖 自刘 向父 子 部 次 条别 ,将 以 辨 章学 术 ,考 镜 源流 ,非深 明于 道 术 精 微 、群 言 得 失 之 故者 ,不 足 与 此。 ” 可 见 ,古 代 目录 学 包 括 三大 方 面 的 内容 :一 是
“ 部次条别” 的检索 价值 ,二是 “ 辨章学术 ,考镜源 流”的学术史价值 ,三是重视 “ 道术”诉求 的理想价 值 。这表明 ,自西汉刘 向、刘歆以来 的中国古代 目录 学是一个兼 有技术 、知识和价值信仰的统一 范畴,这 三大范畴从 内容本体 的角度限定 了古代 目录学只能有
[ 文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5 —8 2 1 4 ( 2 0 1 4 ) 0 2 —0 0 l 5 —0 4 自1 9 2 0年 武 昌 文 华 大 学 图 书 科 成 立 以 来 , “ 中
从 而真正从 形式 与 内容相 统一 的角度优 化古代 目录 学教 学的课 程体系。 清儒章 学诚 在 《 校雠通义 ・ 序》 中指出 : “ 校雠
这样 的形式 而不 是那 样 的形式 。 1 “ 部次 条 别” 的 检 索价 值
国古代 目录学 ”一直是高校 图书馆学专业 的学科与专 业必 修课程 。近百 年来 ,该课 程所 用教材 虽不 断变
化 ,但教 材 的结 构 框架 并 未 发 生 实 质 性 的改 变 。这 些 教 材 基 本 都 是 以 中 国 目录 学实 践 ( 和 理 论 ) 发展 的历 史 进 程 为 主 线 ,从 著 录 、分 类 、序 言 和 提要 四 大方 面 对 历 代 主要 书 目作 史 实 的 基本 描 述 。例 如 ,彭斐 章 主
编的面向 2 1 世纪课程教材 《 目录学教程》 ¨ 的第二 章 《 中国 目录学 的产生与发展》 专事 “ 中国古代 目录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主要参考文献素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主要参考文献素材

主要参考文献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5.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教育展望.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0.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9.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0.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32.于友西、叶小兵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5.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36.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钱君端.高中历史百问百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王仲孚.历史教育论集.台中:大同资讯图书出版社,200140.张元,周樑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探讨会论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42.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43.黄炳煌.社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200244.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45.[美]帕米拉·J法丽丝.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6.[美]Donald A·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47.陈丰祥主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手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48.《历史教学》月刊.天津:历史教学社,1990-200449.《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月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0-200450.《课程·教材·教法》月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0451.《清华历史教学》半年刊.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创刊号-第15期52.《历史教育》半年刊.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刊号-第10期5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150。

中国史志目录研究

中国史志目录研究

中国史志目录研究本文将以中国史志目录为主题,通过深入挖掘史志目录的历史、特点和编纂方法,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史志目录的全面认识。

一、史志目录的起源与发展史志目录作为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由于战乱频繁,文献散失严重,史志目录的编纂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史志目录的编纂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体例和标准,历代官修史志目录皆沿用之。

同时,私家目录和专科目录也逐渐兴起,为中国史志目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史志目录的特点1、全面性:史志目录收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大部分文献,涵盖了经、史、子、集各个门类,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

2、分类性:史志目录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对文献进行编排,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所需资料。

3、学术性:史志目录的编纂往往涉及到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史志目录的编纂方法1、确定收录范围:史志目录的编纂首先要确定收录范围,包括所收录的文献类型和时间范围。

2、分类编排: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文献归类,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3、撰写提要:对于每一种文献,要撰写简要的提要,介绍其内容、特点、价值等。

四、总结中国史志目录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

通过深入挖掘史志目录的历史、特点和编纂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史志目录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史志目录的研究和应用,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引言《书画书录解题》是一部备受推崇的书画专科目录,对于书画研究、教育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书画书录解题》在书画专科目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献综述书画专科目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自古代以来,随着书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书画专科目录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然而,直至明代以前,书画专科目录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有限。

明代后期,随着收藏风气的盛行,书画专科目录的编纂逐渐繁荣起来。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文化研究》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文化研究》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文化研究》电子课本第一章历史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史前人类与文化-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与文化,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等重要史前人类遗址的发现,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的特点。

- 学习目标:- 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 掌握重要史前人类遗址的发现及意义- 了解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第二节夏商周与青铜文明-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历程,以及青铜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 学习目标:- 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事件。

- 学习目标:-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变革原因- 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四节秦朝的统一与崩溃-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秦朝的统一及其崩溃过程,包括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事件等。

- 学习目标:- 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原因- 掌握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了解秦朝崩溃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第五节先秦诸子百家-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 学习目标:- 理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特点- 掌握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了解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第六节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发展。

- 学习目标:- 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及其成就- 掌握主要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第四章中国的近代历史第七节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摘要: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古代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的发展,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的21世纪,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使目录学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网络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录学可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

1 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官府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都是典型的群目分类目录。

此后,先后出现了《汉书.文艺志》、西晋荀勖编写的《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重要目录著录以及南宋郑樵编写的《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等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伴随着目录学的发展,我国古典目录著录的功用也在不断的丰富。

在古典目录学刚刚兴起时,目录著录的功用还比较单一,主要是用于检索图书文献。

在目录分类上,大体经过六分、四分、七分再到四分的发展,唐朝贞观年间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第一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成为古典目录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清代乾隆年间是古典目录学最繁荣的时期,目录学已被称为当时的显学,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则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章学诚在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功用从此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古典目录学最重要的功用之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最显著的特点。

由于古典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延伸出目录又一个重要的功用:即指导初学者读书,以此达到少走弯路的目的。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类书名。

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

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

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

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类书名。

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

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名。

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

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

从我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目录学的规律

从我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目录学的规律







天著录 ” 的方 法
在 当 时 是个 创
,

系 统 地阐 述 了



,
同 付 在 理 论 上 也 有发 展
,
如 《 古今 书 录


别裁


的 著 录 法 对索 引 作 了 沦述

,
复本 少
即 使 各专业 通 用 的 基 础 理 论 书 籍如
,


防潮 防虫 防鼠
,
,
保 待 清 洁卫 生
到汉 成 帝 时 刘 向等
,
,
艺 文志 其




通 史 艺文 志


两 种 新 的 类型

撮 其旨 意
录 而奏 之 ” 编成 了 《 别录》
《 郑樵 通 志
艺 文略 》 创 立 了 1 2 神 2 类 百家 4 3 文 献通 考 元 代 马端 临 《
,

子刘 欲 继 只遗 志
编 成 了 我 国第一 部 综 合 性
, , ,

但在
遗 传 育朴
,

反种 繁 育
,
作物 栽 培
、 ,
,
农业 试 验
,
统 计 等 其 复 本 不 过 三 四 本 往 往不敷 借 阅 为 丁 保 证 藏 书 完 整 和 满 足 读 者 急需 我
们设 置
J
`
严 格 制 度 延 期 借 阅 逾 期 归 还 防 止丢 摄 ; 坏 方 面 尚 需 进一 步 加 强 第六 藏 书 剔 旧 工 作 我 们 缺 乏 经验 为 了提 高藏 书 质 量 减 少 库 存压 力 我 们 也 曾将 某 些 失 去 实 用 价值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

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

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目录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目录学的代名词。

目录在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称谓。

如"录",刘向的《别录》;"略",刘歆的《七略》;"艺文志",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经籍志",魏征等编的《隋书。

经籍志》;"志",王俭的《七志》;"簿",荀勖的《晋中经簿》;"书目",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书录",如《古今书录》;"解题",如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考",《文献通考。

经籍考》;"记",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提要",纪晓岚等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关于目录的名称几乎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指目录。

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起源于图书的产生。

因而我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远古到秦朝的这一段时期,以刘向刘歆编撰《别录》和《七略》为界。

很显然,古典目录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

发展时期——西汉至宋朝时期。

目录学正式产生于汉代。

这时儒家文献的经典地位已经确立,学术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加上文献由官守至民间再由官方收集的演进,使文献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此而正式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别录》和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以及据此删简而成的《汉书·艺文志》等目录不仅仅是在整理文献,而且也是在由整理文献而整理学术。

这一主题形成了古典目录学的努力方向,而古典目录学也就随着这些目录范式的出现而产生。

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

宋朝以来目录之学才第一次出现,到了清朝,随着当时学术的兴盛,又经一批著名学者如金榜、王鸣盛、姚振宗、朱一新等人的大力倡导,使目录学一度成了"显学"。

尽管中国古典时期的目录学著作甚丰,但能够称得上目录学理论研究著作的还只有宋朝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和清章学诚的《校雠通义》。

章学诚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成为总结我国古代目录学优良传统的精华,后世学者们有关目录学的著述,均受到他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的深刻影响。

因此,后人称中国古典目录学经宋代史学家郑樵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使古典目录学研究呈现繁荣局面。

失去"显学"地位的退守时期。

近、现代社会,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新的图书文献快速增长,传统的古籍文献已由泱泱大国沦为了沧海一粟,以古典文献为依托、注重文献整理的古典目录学不得不因固守一角的古籍而退守,由于文献环境的改变,古典目录学失去了那种"显学"的风光。

从自身因素看,则是其反映的思想意识的落后,特别是目录学研究的重藏轻用、重分类轻编目,重揭示馆藏,轻图书利用的结果,最关键的是古典目录学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缺乏创新精神,使其最终在西方目录学思想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洋为中用思想的冲击下,退居守势。

但分别承载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部分书籍的差异如此巨大,因此在对中国古籍文献分类编目具有指导意义的学说领域里,西方目录学要完全代替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不可能的,至今古典目录学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固守在这一领域里并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应与现代文化整合,纳入中国文化新的整体架构之中,随之产生新的中国目录学体系,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二、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主要贡献1、大量目录学著作的出版,为近现代的目录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西汉哀帝时期,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该书依书的内容性质,将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著录603家,共13219卷。

《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

它著录了数以万卷计的图书,实际上是一部古代文化史。

此书虽然早已亡佚,但其基本内容却在《汉书·艺文志》中被保存下来。

《汉书·艺文志》是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修撰。

此书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删除辑略,把辑略中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

各类著录的书籍基本上保留《七略》原貌,增加了《七略》完成后的刘向、杨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写成的著作。

凡著录上的删移、补充,分类上的合并、改移、班固均在自注中的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之处。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此后大部分官修正史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

魏晋南北朝有许多重要的目录学家和目录学著作。

《晋中书籍》是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一次变革,较好地反映了从汉至晋三百余年的学术发展状况,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唐朝魏征等撰。

它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的书的内容性质。

对后来公、私家目录学的修撰产生直接影响。

唐代编撰的目录学重要著作还有《群书四部录》和《古今书录》。

宋元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录著作。

择其要者有《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校雠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等。

明清时代私家藏书目录很多,并出现了许多专科目录、版本目录等。

明代较著名的私家目录有高儒的《百川书志》20卷,晁瑮的《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周弘祖的《古今书刻》二卷,明清之际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等。

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目录的专书。

书中提出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和纸墨的颜色定雕印的年代,从祖本、子本、原版、修版来定版本的价值,很有见地。

在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最值一提的是清代中叶由清廷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

该书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0卷。

基本上包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著作。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每部有大序,统分44类,类有小序,其中一些较复杂的类又分子目,即第三位类,共有子目67个。

凡类目、子目中著录的图书在需要说明源流以及归入这一类的理由的地方,则另加按语,"以明变通之由"。

2、创造了七分法和四分法等图书分类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六艺略包括后世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和术数略可归为子部;诗赋略即后来的集部。

方技略则主要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四部分类法是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它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总目》易乙部为史部,易丙部为子部,四部按经、史、子、集排列。

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书目的唯一分类方法。

经部主要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以及解经的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主要是纪传体正史及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野史,它如地理、目录、考古、诏令、奏仪等也列入史部;子部指古今诸子,包括《汉书·艺文志》的"十家"以及佛、道、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等;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等。

除上述两种主要分类法之外,还有九分法、十二部分类法等,但都是大同小异,影响很小。

上述分类法对我国后来编制新的图书分类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完善后续图书分类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的启示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现在目录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