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定稿版
望海潮公开课实用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望海潮》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望海潮》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诗歌的鉴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寓意: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
2. 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柳永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望海潮》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望海潮》的背景资料、诗人柳永的简介、相关古诗词鉴赏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大海吗?你们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望海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中的意境。
3. 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形象地描绘了海上的壮丽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寓意着生活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
4. 讨论诗歌寓意: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5. 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诗中的寓意,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向前。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对自身生活的启示。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大海的古诗词,如《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柳永《望海潮》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望海潮》的特点。
2. 柳永《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词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望海潮》为例,讲解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文本、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章:词牌《望海潮》简介1. 介绍词牌《望海潮》的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第二章:作者柳永简介1. 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词的特点。
第三章:词《望海潮》内容解析1.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2.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词《望海潮》鉴赏方法讲解1.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方法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2. 选取优秀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牌《望海潮》和作者柳永。
2. 学生朗读词《望海潮》,感受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4. 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望海潮》与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6. 总结词《望海潮》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词《望海潮》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望海潮柳永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江山的壮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柳永《望海潮》的意境美。
2.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2. 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3. 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感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杭州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柳永及其《望海潮》。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望海潮》,理解词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b. 讲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4. 品味欣赏a. 学生诵读《望海潮》,感受词的美。
b. 讨论交流,分享欣赏心得。
5. 拓展延伸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背诵《望海潮》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a. 背诵《望海潮》。
b.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望海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杭州的诗句或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八、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柳永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
2. 图书资源:关于宋词、杭州历史文化的书籍。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2、了解干谒诗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作业: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
(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3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31、导入: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景:苍凉、空阔——情)(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5、总结: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
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
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
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
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4学习目标: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柳永诗词《望海潮》公开课优秀教案

柳永诗词《望海潮》公开课优秀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柳永诗词《望海潮》公开课优秀教案,希望有所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金国大将金兀术(音wù zhú)(完颜宗弼)喜欢读书,尤其是有关中原文化的更是喜欢。
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时,首先被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忍不住掷下了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
”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
又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
遂起南侵之意。
课文注释②也说这首词写于1003年秋,是赠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
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的《望海潮》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金兀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野心呢?孙何为什么听了《望海潮》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二、关于知识词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
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
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
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
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
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
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
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
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
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
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
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
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
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
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
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
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
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
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
豪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
人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
的?
意象:珠宝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
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
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
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吟赏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
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
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