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合集下载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教学资料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教学资料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

分析安娜的爱情追求及失败原因11小教2班陈圆圆 20111202217 安娜美丽、聪慧、典雅、善良、诚实、勇敢、正直,年轻的时候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被贵族上流社会视作有事业心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实际上却是沙俄时代一架典型的官僚机器。

他道貌岸然,冷酷虚伪,缺乏真正的人的感情。

婚后8年,安娜只能把全部的情爱倾注在孩子谢辽沙身上。

沃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她决心不顾丈夫的威胁,摆脱虚伪的贵族社会,离家与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应该过有人格,有尊严的生活。

安娜极力想得到超脱,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具有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表现为纯真的母爱,有时表现为炽热的情爱,有时表现为火样的愤怒,深深的绝望和难忍的屈辱等等。

在这些情感中表现最强烈并且贯穿始终的是安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和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剖析:一、社会的原因在这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

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

安娜可谓这坛污泥里的莲花,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自以为找到真爱和幸福时,她既不想象陶丽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想象李迪娅、培特西那样无耻淫荡。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貌美,善良聪慧的女子,并且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通过比较两种人物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可以发现导致安娜悲剧更深一层次的原因。

标签:安娜;悲剧;性格;家庭环境;价值观;基蒂《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鸿篇巨著之一。

小说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面貌。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研究,不少学者分析探讨安娜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及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比如说李婷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一文中就指出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是由安娜自身的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共同导致的。

无可置疑,人物性格是内因,起着主导作用,时代社会环境是外因,有很重要的影响。

但是,小说中有两条线索,除了前文提到的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另外一条是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的爱情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前者是悲剧,而后者是列文和基蒂的幸福婚姻。

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安娜和基蒂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因此,本文通过人物的对比分析而不是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更深一层次地探讨安娜悲剧的成因,这也是本论文与其他学者观点的不同之处。

一、性格差异性格决定命运,安娜和基蒂的性格差异是导致两人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虽然安娜和基蒂都年轻貌美,善良聪慧,但两人性格有实质性的差异。

具体来说,安娜与基蒂的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热情奔放与内敛安娜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勇敢地走出家庭婚姻去疯狂追求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即使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有一次,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在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就是她真性情的表现,毫无掩饰,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这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虽然上层贵族也有很多类似安娜“不检点”的行为,但安娜认为追爱真爱并没有错,并且在事后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娜的悲剧爱情看一类爱情结局
——婚内出轨的悲剧性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

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
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爱的激情
1.相遇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

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

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然, 实则有着必然的因素。

一个潇洒不羁, 一个热烈奔放。

一个翩翩少年, 一个婚姻不幸。

一个未娶, 一个追求爱情。

沃伦斯基为安娜可以放弃一切, 安娜为沃伦斯基可以背叛家庭。

”摘自:中国知网《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分析》--张晓冰
2.相爱
两个人的相爱也是情有可原的,安娜长相出众,亦有着高文化的教养,但却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借宿阿姨家因此被安排婚姻。

可想而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滋养的,这类爱情不能够长久下去。

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安娜婚姻的不幸。

长久的情感压抑使得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爱的激情是越发的膨胀。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则是一个花花少年的形象。

他之前一直追求着吉提,却在见到安娜之后立刻抛弃了吉提。

两个为爱而相遇的人,掩藏不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双双坠入了爱河。

(二)充满反抗精神
“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

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摘自:《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赵萱
安娜卡列宁娜与沃伦斯基的这种爱恋不似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低调、暗箱操作。

相对于在这个富态人的贵圈之中,大家普遍地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默认这种婚外情的存在是上流社会人士们的心照不宣。

然后,安娜卡列宁娜却打破了这个规则。

她掩藏不住自己内心的对于爱的渴求,在沃伦斯基因为骑马受伤而惊呼,在众人面前公开自己的情感,这是被世俗所不
认可的。

就连自己的丈夫卡列宁仅仅只是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要求不能带到家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才使得安娜真正的走到了沃伦斯基的身边。

这不得不说安娜是有自我思想的人。

她充满反抗精神,敢于对于不满的婚姻说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

二、安娜悲剧是否可以被改写?
假如安娜和卡列宁当时离了婚,和沃伦斯基结婚了。

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

材料认证观点:
1.试论安娜卡列宁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刘家容的观点是“妇女的附属地位使安娜走向悲剧结局”。

2.悲剧是这样造成的——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井影无痕的观点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社会压迫造成的。


3.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东华理工大学赖荣的观点是“爱情与环境的的尖锐冲突。


自我认证观点:
我认为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婚内出轨的恋情都是悲剧的。

首先,抛去时代的束缚,作为21世纪的女青年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

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观念,现代女性认为婚姻是神圣的。

女性婚姻的另一半绝对和自己有着爱情的因素的。

是两个相互吸引的磁体,是可以冲破古代封建思想的所谓的门当户对的观念的爱情誓言。

因此这种婚姻是充满爱和希望的。

女性在自己选择的幸福婚姻里所滋润着。

然而,我们忘了一个本性难移的老话。

人们常说恋爱是有保质期的,就连男人们中流传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说。

正可谓是印证了这一说法,即使是当初信誓旦旦说爱你的那个男人,总有一天还是会抛弃你。

安娜婚姻依旧不幸,一部分还是沃伦斯基本性难移。

他对安娜当初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却也是经不住考验的。

其次,不论是何种爱情,在世人的眼中观念还是一致的。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婚内出轨是被世人所不认可的。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世人都会用极为污秽的语言和义愤填膺的神态去对待这对人儿。

他们会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对于自己深信不疑、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而土崩瓦解。

他们的二次爱情依旧不会被祝福。

最后,即使安娜和沃伦斯基成为了合法的夫妻,他们会变得比上一次婚姻更为敏感。

因为他们深知这份感情的来历,深怕又重蹈覆辙。

因此,他们在这种怀疑中摇摆不定,两颗心越离越远。

三、结语
当代文学老师说过一句话:男人是专一的,二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三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四十岁的时候爱十八岁的女人...一直到八十岁的时候还是爱十八岁的女人。

这能不专一吗?可想而知,沃伦斯基亦是如此。

无论如何,安娜婚姻的悲剧性是逃不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