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合集下载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

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

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

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

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

”——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

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

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

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比喻、夸张:把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卷起 的滔滔白浪”,再次凸显托尔斯泰胡须长白、浓 密的特点。
面部轮廓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
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 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 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比喻: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 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助读资料
他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的 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 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 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 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 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给人以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使原本 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 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2.阅读第⑨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 常理,其中有何深意?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 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 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 像用枝条扎成的村社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 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 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托尔斯泰的两部作品及其翻译者

托尔斯泰的两部作品及其翻译者

托尔斯泰的两部作品及其翻译者作者:李有观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1期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患有肺炎,于1910年11月7日(公历11月20日)在俄国偏远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去世,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于10月28日离家出走,抛下陪伴他48年的妻子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

他在给妻子留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在做我这个年龄段的老人通常做的事情:离开世俗的生活,在孤独和安静中度过我生命的最后几天。

”托尔斯泰在火车上生病,被迫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

车站站长让他住进了自己的家中。

当然那里很少有孤独或安静。

托尔斯泰的去世已成為最早的国际媒体“重要事件”之一。

这座小车站不仅吸引了数百名托尔斯泰的崇拜者(以及一些警惕的政府间谍),还吸引了一个百代新闻摄影团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们,他们渴望利用摄影捕捉这位伟人的最后时刻。

相机拍摄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照片之一是索菲亚本人,她透过窗户,凝视着病重的躺在房间里的丈夫。

她一听说丈夫患病就去了阿斯塔波沃,但照顾丈夫的朋友却不让她进去,直到托尔斯泰临死前才允许她进入房间。

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这一场景,是在托尔斯泰撰写了其最著名的两部小说(1869年完成《战争与和平》、1877年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三十多年以后。

1910年,托尔斯泰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主要不是因为他写小说的才能,更多的是因为他所参与的政治和道德活动——托尔斯泰是一位有远见的改革家、道德家和哲学大师。

在托尔斯泰漫长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他作为素食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私有财产的敌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反对俄罗斯帝国的专制政权(因此,政府的间谍才会混入阿斯塔波沃车站的人群之中进行监视)以及俄罗斯的东正教。

托尔斯泰赞成原始的基督教,即完全基于耶稣的教义,反对教会的教条主义(为此他在1901年被教会当局逐出教会)。

此外,他是俄罗斯穷人的坚定支持者,发起各种福利计划,其中包括施舍食物和资助学校。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眼的机会 。
这位 和托尔 斯泰结 婚 4 8年 ,为他生 了 1 3 个 孩子 ,把 3 0 0 0页浩瀚的 《 战争与和平 》手稿
整洁地抄写 了 7 遍 的索妮 亚 ,最终还是被丈夫 彻底地抛弃了 !
他会是多么感 动 ,会百倍地报答你 的付出。 ” 索妮亚是个 忌妒心极强 的女人 。忌 妒不仅 使 她 自己发疯 ,也逼 得丈夫发疯 。托尔 斯泰 自 从 和索妮亚结合后的 4 8 年里 ,从 未有过一次婚
这不是残 酷 ,对她 们一视 同仁才是残酷 。 ”“ 我
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谬 皆因女人 。 ”
哲学牵强 附会 ,矫揉造作 ,完全建筑在虚荣心 、 名利欲和 出风头的基础上” 。
因为缺 乏交 流 ,托尔斯泰也就很难对索妮

托尔斯 泰主张像农 民那 样耕作 、生 活,但 他 自己却一直读书写作 ,至死过着贵族的生活 。 他 “ 皈依 ”后 宣称要完全戒 除淫欲 ,甚至连夫 妻性生活 也不例外 ,但他却一再 使妻子索妮亚

的生活在一起 ,我伤心透 了”时 ,从 没深省过 这 和她不关 心托尔斯泰 的精神 生活 、不 了解他
的内心世界有直接关 系。 连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也指 出这一点 : “ 你
无 微不至地关 心他 的物质生 活 ,却 忽视 了他更
珍 视 的东西 。如果你 同样 关心 他 的精 神 生活 ,
但 索妮亚却 不是这种类型 的女人。她对作家丈
夫 的思想 没有 了解 的热望 ,只是一 味地 反对 。 除 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会影 响家里的生活外 ,
直想哭 ” 。写 出 《 战争与和平 》的文豪家庭只
有 “ 战争 ” ,没有 “ 和平” 。 索妮亚还有 一颗虚荣 的心 。晚年她在新 闻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背叛与苦难:《安娜》中的婚姻沉沦

背叛与苦难:《安娜》中的婚姻沉沦

背叛与苦难:《安娜》中的婚姻沉沦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围绕着《安娜》这一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探究其中所呈现的背叛与苦难的主题以及它们与婚姻沉沦之间的关系。

《安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面对婚姻中的背叛和所遭受的苦难,探讨了人类情感、社会环境以及个体选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主题并阐明研究目标。

其次,在背叛与苦难的主题分析中,我们将探讨背叛和苦难在人类生活中的定义和形式,并考察它们与婚姻沉沦之间存在的关联。

然后,在“安娜与婚姻的背叛荒谬性分析”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主角安娜对于婚姻的幻想、失望以及她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自我迷失和审视,以及这些对她所带来的苦难与沉沦。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社会环境与个体选择对婚姻沉沦的影响,并分析当时社会对婚姻和道德观念的要求以及在个体选择权衡自由和责任时所遭遇的困境。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安娜》对于当代婚姻关系的启示,同时也探索个人选择与社会因素之间平衡的可能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安娜》中所描绘的背叛、苦难和婚姻沉沦等重要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同时,通过研究该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社会环境和个体选择的互动关系,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取一些有益于当代婚姻关系发展的思考与启示,并探讨如何在个人选择与社会因素之间寻求平衡。

这篇长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洞见,《安娜》中所描绘的婚姻沉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与个体、自由与责任之间复杂关系的微观缩影。

相信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为现实中的婚姻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2. 背叛与苦难的主题分析2.1 背叛的定义和形式背叛是指对某个人或团体产生不忠诚、不信任或违背承诺的行为。

在婚姻关系中,背叛可能表现为外遇、隐瞒重要事实、虚伪等形式。

《离婚》读书笔记

《离婚》读书笔记

《离婚》读书笔记《离婚》读书笔记篇1《离婚》读书笔记在阅读了《离婚》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

这部小说以离婚为线索,揭示了现代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

主人公小美,一个因为婚姻生活压抑而想要离婚的女性,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而小美的丈夫则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他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婚姻生活的残酷。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配角,他们的存在为故事增色不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在主题探讨方面,《离婚》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作者通过小美和小美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和挣扎,揭示了婚姻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婚姻生活中的压抑、夫妻之间的矛盾、婚姻生活中的孤独等等。

这些问题让人不禁思考:婚姻生活真的幸福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婚姻生活中的问题?在艺术特色方面,《离婚》这部作品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小美和小美的丈夫的内心世界。

其次,作者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情节安排,如悬念、意外等,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总之,《离婚》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深入思考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对许多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家庭和婚姻生活。

《离婚》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离婚》读书笔记篇2《离婚》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娜塔莎和伏尔泰的爱情和生活故事。

这部小说以娜塔莎的离婚为主线,展现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被托尔斯泰的笔法所吸引。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娜塔莎和伏尔泰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速读课文6-9段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含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想一想
在写法上,写托尔斯泰的眼睛与写外貌是 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点:都用了比喻、夸张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外貌突出两个 特点:一是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 和普通人一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 者高度赞美了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目光的 犀利。
平庸丑陋的外表 反衬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 精美绝伦
欲扬先抑
比喻、夸张的效果 比喻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 夸张效果: 故意言过其实,尽量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揣摩品味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夸张修辞,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 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 这对珠宝有魔泰
(1828~191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 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 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 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 “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列夫 ·托尔斯泰是如此的伟大, 大家想象一下,他的相貌、性格 是什么样的呢?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 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 进我们的心灵。
想一想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 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 看,读者仍能感到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 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
富的巨人。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
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载美国《世界日报》周刊1999年4月11日)注:本文是为《爱与恨》中文版所写的“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卷首语。

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大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颠簸在烟雾弥漫、四处漏风的三等火车车厢里,最後罗患肺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房里。

●临死也不见妻子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报道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最後时刻;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他惟独不想见自己的妻子索妮娅。

近半个世纪的婚姻,最後竟绝情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见“心”已“伤”到何等地步。

这场夫妻,可谓悲惨至极。

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後又如此这般悲惨地结束,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是第一本对这场悲剧婚姻给出详细答案的专著。

写出了畅销全球的《柏林日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研究了托尔斯泰和索妮娅的日记,托翁子女们写的“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以丰富的史料和大家手笔,揭示了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读来像一部悲剧爱情小说。

本书也是写出了15本著作的夏伊勒的封笔之作。

1993年夏天,89岁的夏伊勒写完《爱与恨》之後几个月就辞世。

关於托尔斯泰婚姻生活的作品,虽有几个俄文版本,但《爱与恨》是第一部英文作品,并首次被译成中文。

●三种搏斗,有赢有输《爱与恨》详细描述了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中的“三种搏斗”:第一,作为一个作家,托尔斯泰一直在和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在构思巨著的障碍中挣扎;第二,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欲望和他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灵与肉的搏斗;第三,作为一个丈夫,他和妻子自结婚之日就开始的“至死方休的搏斗”。

在这“三种搏斗”中,第一种,托尔斯泰是赢家,他在文学史上将不朽;在第二种搏斗中,他至死都在灵与肉中挣扎,没有决出胜负;但第三种搏斗,他是完全失败了。

为什么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在小说中对男女情感、婚姻家庭有深刻理解的大作家,却在自己的婚姻、情感生活中一败涂地?通过《爱与恨》我们看困窘,同时他还集中体现了男人在对待妻子时的弱点;而他的妻子索妮娅,又是表现女人所有毛病的典型。

这样的两个人,“移乾柴近烈火”,就“无怪其燃”,在一生的相互肝火煎熬下,最後婚姻和爱都被烤乾,同归於尽。

●思想差距是堵墙夫妻感情不和,双方思想差距往往是个重要因素。

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就有思想差距,而在他中年“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後,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就更深更大。

托尔斯泰畈依新宗教後,憎恨“私有财产”,同情农民,厌恶自己的贵族乡绅生活,要放弃自己的版税,把庄园分给农民。

而他的妻子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

认为丈夫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

”托尔斯泰的新思想,大部份是“社会主义式的”,连他本人都做不到。

例如他主张像农民那样耕作、生活,但他却一直读书写作,至死过著贵族生活。

他“畈依”後宣称要完全戒除淫欲,甚至连夫妻性生活也不例外,但是他却一再使妻子怀孕,生出了13个孩子。

因此连托尔斯泰的哥哥谢尔盖也认为弟弟“虚伪,言行不一”。

但托尔斯泰却要求妻子必须接受他的思想,说“除非你靠近我所靠近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相处。

”於是夫妻俩由於思想差距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内战,使这位写出了《战争与和平》的文豪家里,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天才不需与人交流托尔斯泰有这些不寻常的思想,为什么不能和妻子交流,让索妮娅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最後达到夫唱妇随呢?然而,托尔斯泰恰恰有著一般男人常有的毛病,那就是忽视和妻子的思想感情交流。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把男女之情描写得维妙维肖,对小说中的人物在婚姻中的复杂心理更是刻划得极为深刻。

读者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男女情感的奥秘理解甚深。

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他对自己的妻子却完全不能理解,更毫无交流能力呢?首先大概是由於他是“天才作家”,而天才作为“先知”,是不需要和人交流的,甚至包括妻子;其次是俄罗斯的大男人主义风格,使他不屑於和妻子交流。

那种天才型人物的居高临下和大男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使他从没有在精神层面平等地对待妻子。

因此索妮娅抱怨说,“他是那种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生活中心的天才之一……周围的世界不过是附属品。

我的整个精神生活他毫无兴趣——因为他甚至从不屑於去理解它。

”缺乏交流,是所有夫妻关系中的大忌。

因为隔阂产生误解,误解导致离异,以至反目为仇。

托尔斯泰有时也明白:“我不仅从没苦口婆心地恳求她相信真理,甚至不曾和颜悦色地给她表述过我的全部思想。

她就在这里,躺在我身边,而我对她无话可说;应该对她说的话我说给了上帝听。

”●婚姻囚徒,彼此憎恨虽然托尔斯泰有时感悟到了,但并没有努力去做。

他更多的是对婚姻的抱怨:“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但是他忘记了,他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都是赞赏婚姻并对它充满乐观的。

对托尔斯泰的婚姻,作者夏伊勒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惟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

”夫妻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丈夫就很难对妻子有体贴和温情。

而柔情恰恰是天下所有妻子都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的。

得不到,就为争吵孕育了岩浆,等待一次烧焦双方感情的喷发。

对妻子缺乏体贴和温情的托尔斯泰,无意识地为夫妻的一次次争吵酝酿了岩浆。

例如托尔斯泰喜欢散步,但他不愿陪伴妻子一起散步,和索妮娅聊天的机会也是凤毛麟角。

寂寞的索妮娅有一度喜欢上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因为这位音乐家喜欢陪伴索妮娅,给她弹琴,跟她聊天。

托尔斯泰自己不屑跟妻子谈话交流,但妻子和别的男人交谈他又愤怒、嫉妒。

●“他爱我,但只在夜里“虽然每次托尔斯泰生病索妮娅都是精心照料,有一次连续九个月护理在床边。

但妻子得病,做丈夫的托尔斯泰却不屑於过问。

一次索妮娅得子宫瘤在家中做手术,托尔斯泰竟愤怒医生的到来,不仅不守护在妻子身边,竟离家去了森林散步。

得知手术成功後,他“脸上的表情不是欢喜而是巨大的痛苦。

”当他回到家里看到脱险的妻子时,他竟“愤慨”得说不出话来,随後长吁道,“老天啊!多可怕的事!一个人竟不能平平安安地等死!”这些情节,如果不是他的子女亲笔记录,简直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写出《复活》等宣扬人性作品的世界级作家的所作所为。

托尔斯泰不爱索妮娅吗?他的日记里也不乏充满激情的对妻子爱的宣言。

但通读全书,人们无法不感觉他的爱是抽象的爱,苛刻的爱,头脑的爱,而不是具体的爱,宽宏的爱,心灵的爱……因此索妮娅伤心地说,丈夫需要的只是她的肉体,“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

”她还在日记这样抱怨:“不会有人知道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让他的妻子休息片刻,或给生病的孩子倒一杯水!32年里他从没在生病的孩子床边坐上五分钟,好让我安稳地睡一觉。

”●“生活荒诞皆因女人做难“托尔斯泰之所以对妻子这样缺乏体贴和柔情,还由於他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托尔斯泰向来瞧不起女人。

他认为女人弱智,不具有和男人一样的精神力量。

他写道:“……女人的本来面目是,她们是精神软弱的人,这不是残酷;对她们一视同仁才是残酷。

”许是妻子索妮娅和他的一次次争吵,更加重了他对女性的成见。

他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诞皆因为女人做难。

”即使女儿婚嫁,也增加托尔斯泰对女性的轻蔑。

大女儿塔妮娅开始恋爱,使托尔斯泰非常不快。

他给女儿的信说:“我无法理解一个纯洁的姑娘怎么会想搅进这样一桩事(指结婚)。

如果我是个姑娘,我无论如何不会结婚的。

恋爱是一种既不高尚也不健康的情愫。

”托尔斯泰认为女儿的恋爱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像“鬼迷心窍的人完全丧失理智。

不是让自己和另一个人结合,而是把自己锁起来再把钥匙扔出窗外。

”当二女儿玛莎要出嫁时,托尔斯泰非常愤怒,他认为结婚是女人最没有出息的表现。

他在日记中写道:“玛莎结婚了,我为她感到惋惜,就像人们痛惜一匹纯种马被拉去驮水一样。

”曾和托尔斯泰相处过的高尔基回忆说,托尔斯泰“非常喜欢谈论女人,但总是带著俄国农民的粗野口气……他对女人的态度是一种顽固的敌意。

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於惩罚她们。

……这是一个男人对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幸福而进行的报复。

”快80岁的时候,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70年来我对女人的看法每况愈下,以後还会更差。

”●语言尖刻,随意伤人这种对女性的诅咒态度,使托尔斯泰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妻子,平等地对待妻子。

雪上加霜的是,托尔斯泰又是一个公认的难以相处的人,因为他说话太尖酸苛刻,从不在意是否伤别人的心。

屠格涅夫是最早发现托尔斯泰的才华,并鼎力向文学界推荐他的恩师。

他真诚地想和托尔斯泰做朋友,但托尔斯泰毫不领情,在日记和给朋友的信中说“屠格涅夫令人厌烦。

……他才华横溢,但他就像一个依靠管道送水的喷泉,你始终担心他会很快断水枯竭。

”契呵夫崇拜托翁,但托尔斯泰见到他,劈头就批评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够糟的了,但是你的更糟糕。

”而当著高尔基的面,托尔斯泰则毫不客气地指教他“最好不要胡乱写,以後你会更糟糕。

”後来高尔基感叹道,“我绝对不能和他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更不用说同一个房间里。

”托尔斯泰的小女儿萨莎相貌平平,一次托尔斯泰竟对她喊道:“我的主啊!你真难看!”萨莎是父亲的崇拜者,只好回答:“我不在乎。

反正我不想嫁人。

”由此可见托尔斯泰说话多么尖酸,多么不在乎伤别人的自尊和情感。

托尔斯泰这些“不可避免,也无法战胜”的男人常见的毛病,再加上他的天才作家的乖僻,是他的婚姻成为悲剧的致命因素。

●夫妻像两个陌生人但即使托尔斯泰有这么多男人的毛病,如果他的妻子不是索妮娅,他们的婚姻也不至於悲惨到如此地步。

恰恰索妮娅又是一个典型地表现了女性缺点的妻子:虚荣,嫉妒心强,性情刚烈,又神经质。

和天才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往往会感觉到思想差距。

但一般女人嫁给了天才,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她会尽力去理解天才的想法,理解不了的地方,往往采取顺从的态度。

像与托尔斯泰齐名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就是一个丈夫的崇拜者。

即使陀斯妥耶夫斯基赌博输光逃到国外,她也不多加指责,反而认为贫穷更能激发他的写作激情,她则是丈夫作品的鼓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