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介绍《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世族大家庭贾府和宝玉、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富贵荣华背后的虚幻世界和充满情感纠葛的爱情故事。
1. 爱情描写1.1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宝黛之间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重要也最动人心弦的爱情之一。
他们早年约定结为夫妻,但命运使他们多次错过和相遇。
小说中通过对宝黛之间种种花絮、俏皮话语以及内心独白等形式进行描写,展现了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却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忧伤。
他们承载着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的思考与吐露。
1.2 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的爱情除了黛玉,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也有不同形式的爱情描写。
例如,他对柳湘莲、媚鸾等人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描写反映了宝玉对于美色的欣赏和追求,以及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种种复杂性。
1.3 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红楼梦》中还涵盖了许多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描写,例如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探春与探春护花使者等。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展示了不同形态的爱情、婚姻制度下的权衡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捆绑。
2. 爱情描写意义解读2.1 爱情作为社会束缚在《红楼梦》中,爱情常常被现实缺乏正当途径和约束所束缚。
封建礼教对于婚姻自由、个体权利的限制使得许多角色难以追求自己真正喜欢或认可的对象。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困境和个体在社会规范下的无奈。
2.2 爱情与人性纠葛爱情描写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
角色们常常无法在爱情中做出明智选择,而是受到自己各种欲望、利益和责任的驱使。
这导致了许多错误决定,带来了悲剧和痛苦。
2.3 爱情与现实理想冲突小说中通过描绘宝黛等角色追求真爱却最终无果的故事,呼应了作者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不公和虚伪世界的批判。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爱情描写唤醒读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真挚感情的向往。
结论《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爱情描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感情生活的困境和较量。
红楼梦封建礼教下的婚姻悲剧

红楼梦封建礼教下的婚姻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描绘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婚姻制度。
在这个众多角色和复杂情节交织的叙事中,封建礼教对婚姻所造成的悲剧成为一大主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婚姻悲剧的原因和影响。
封建礼教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婚姻产生着深远影响。
婚姻被视为某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基于爱情和个人幸福的选择。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家族,其家族成员的婚姻关系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比如贾珍和王熙凤的婚姻,不仅是为了联姻政治利益,更因为封建礼教使得贾府的女性必须服从男性的安排。
然而,这种以政治利益为核心的婚姻体制,却无法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也无法带来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贾珍娶了多名妻子,而他最爱的却是贾蓉的母亲,这在肯定了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权力同时,也凸显了婚姻没有建立在真爱基础上的问题。
许多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导致了婚外情、婚姻破裂和家庭矛盾的产生。
例如贾母和贾政婚姻的破裂,以及贾宝玉与黛玉、晴雯等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
此外,封建礼教还使得婚姻中的女性地位低下,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女性被视为婚姻合同中的一种商品,婚姻的维持和延续常常依赖于男性的选择。
贾迎春、贾探春等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都是封建礼教下受到束缚的受害者。
她们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而与心灵契合的人最终并不能在一起。
在《红楼梦》中,婚姻悲剧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结果,还与家族和社会环境有关。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内部充满了复杂的争斗和勾心斗角,婚姻也成为家族内部力量争夺的工具。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者,被迫娶妻生子,以承继家族的血脉。
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爱情和个人的幸福都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红楼梦封建礼教下的婚姻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婚姻是建立在个人自由选择和真实情感基础上的。
封建礼教强调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并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只会导致婚姻困境和痛苦。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追求爱情、平等和尊重,让婚姻成为个人幸福和家庭和睦的源泉。
_红楼梦_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

2011.7下半月\·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评析·白俊奎陈景云等《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悲剧解析黎水生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古代婚姻会走向悲剧是因为男权。
古代带到现今的制度是重男轻女,为什么呢?从很大一个角度来说是因为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所造成的,皇上有后宫佳丽三千,但很多人想做皇上并不是因为后宫,古代男子多数注重权利,那么在这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上,就造就了很多爱情悲剧。
二、《红楼梦》中的爱情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自由恋爱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如果包办婚姻中也有爱情的话,就只能是一见钟情。
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加上一个薛宝钗还有后来的史湘云。
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地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
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
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
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
第二个是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在《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也反映出了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对立。
三、宝黛爱情悲剧的无可解脱性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和安排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天神。
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际遇,认为天意在支配着命运。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家族。
在这部巨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封建社会背景下个性与制度碰撞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宝黛爱情的表现、封建礼教的压制、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爱情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宝黛爱情的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自黛玉初入贾府便开始萌芽。
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热烈,表现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首先,宝黛爱情的纯真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物质或权力的羁绊。
他们的爱情是心灵的共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黛玉的诗才和宝玉的浪漫气质,使他们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
例如,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两人共读《西厢记》,彼此心有灵犀。
这种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利益,是纯洁而高尚的。
其次,宝黛爱情的热烈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彼此的感情非常执着,不愿意向任何外力妥协。
黛玉多次因宝玉与其他女子的交往而流泪伤心,宝玉也多次在黛玉面前表示他对她的真心。
例如,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玉为了黛玉的伤心而痛哭,这种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
二、封建礼教的压制尽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但他们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严厉压制。
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和家族利益,这些都成为他们爱情的巨大障碍。
首先,封建婚姻制度的压制。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个人的爱情往往被忽视甚至牺牲。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更是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贾母和贾政等长辈在考虑宝玉的婚事时,更倾向于选择家世显赫的薛宝钗,而非体弱多病且无靠的林黛玉。
这种婚姻观念的影响,使得宝黛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爱情悲剧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爱情悲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入微的叙事描写和精巧独特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爱情悲剧的不可避免。
在这里,感情的真挚受限于社会的束缚,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一、封建社会的婚姻观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以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为基础,强调门第名望和财富的匹配,忽视了婚姻所需的爱情和亲密关系。
在这个社会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契约,而非基于个人感情的选择。
1. 家族利益至上在红楼梦中,诸多婚姻都是由家族长辈或社会权威来决定的。
比如贾母的决定对贾姨娘的婚姻,林黛玉也被迫嫁给旺财,这些决策往往以家族的利益和传统为前提,忽视了个人的意愿和性格匹配。
2. 形婚和束缚红楼梦中的婚姻观念还存在着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女性一旦结婚,就要按照丈夫和家族的意愿来生活,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个性发展。
这种束缚导致了许多妇女的沉默和内心的挣扎。
二、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中的婚姻观念使得爱情的发展常常受到限制,无法如愿地实现。
这种局面造成了许多爱情悲剧的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失去爱人的痛苦。
1. 个性的摩擦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各异,常常因为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比如宝玉和黛玉,尽管相爱,但由于性格的摩擦和环境的限制,他们最终无法走到一起,只能饱尝相思之苦。
2. 社会阻碍红楼梦中的爱情还受到了封建社会的严格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束缚。
宝黛之恋遭受了贾母的反对,设下了一个个的障碍,使得两人的感情无法公开展示,只能以悲剧的形式收场。
三、婚姻观与爱情悲剧的反思红楼梦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爱情悲剧的不可避免,给人们以启示和反思。
人们开始意识到,婚姻不能只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换,而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真挚感情的基础上。
1. 以人为本的婚姻观我们应当摒弃封建社会的婚姻观,追求以人为本的婚姻观念。
婚姻不应该被外界因素左右,而是应该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爱情的基础上,追求夫妻间平等和和谐的关系。
小说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小说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最鲜明,最丰满,最典型,最完美的一枚明珠"。
作品以描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将爱情、婚姻、家族、宗法等主题融汇于一体,以饱满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技巧和深思熟虑的情节设计,展现出了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在红楼梦中,爱情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这是一段既纯洁又复杂的感情。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可见一斑,他用心地照顾着黛玉,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而林黛玉也深深地爱着宝玉,在她心中,宝玉不仅是一个亲近的人,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爱情的复杂性使得这段感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宝玉还与薛宝钗之间存在着由家族因素导致的婚姻联姻,这使得宝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红楼梦中,爱情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的爱情不被社会所接受。
作品中暗示了两人是异母兄妹,这样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无法结合。
其次,薛宝钗的出现进一步深化了爱情的悲剧。
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而无法与黛玉走到一起,这使得黛玉深受伤害,最终走向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最后,社会的压力和家族的宗法观念也对爱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爱情往往被利益和权力所束缚,而无法自由的发展。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并不仅仅是关于爱情本身的,它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种种问题使得爱情充满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但同时,这种悲剧也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和伟大。
无论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还是黛玉对宝玉的无私奉献,都展示了人性中的高尚和纯真。
正是基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探索,红楼梦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爱情悲剧的描写与其宏大、细腻、深刻的人物情感描写相得益彰。
这种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两颗心追求爱情的遗憾,更是封建社会下个人命运难逃的无奈与悲天悯人的悲凉。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析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清代贵族世家荣府的衰落为背景,通过塑造各种不同形式的爱情关系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1. 家族联姻与命运之爱在《红楼梦》中,家族联姻是一种常见的婚姻方式。
这种爱情关系往往受到家族利益、传统习俗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宝玉和黛玉、贾琏和王熙凤之间就是典型例子。
他们的爱情与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既受到外界因素制约,也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们面对命运所做出的选择。
2. 自由恋爱与个人感情相比于家族联姻,自由恋爱成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林黛玉与薛宝钗对宝玉的情感纠缠,以及贾宝玉、贾迎春与李纨之间的复杂感情关系,展现了自由恋爱中个人感情受到挑战和考验的现象。
这些爱情关系不仅涉及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反映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限制和摧残。
3. 价值观反思与传统婚姻观念《红楼梦》通过刻画丰富多样的爱情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贾母、贾敏等人代表着传统封建社会中固守旧有规矩的观念;而贾宝玉、林黛玉则在不同程度上抵抗了这种限制,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的追求。
4. 爱情悲剧与社会阶级困境作为一部描写衰落世家命运的小说,《红楼梦》中不乏爱情悲剧的描绘。
大如宝黛之间因家族联姻而无法在一起,小如惜春因社会压力而嫁给了不爱的人。
这些悲剧展示了社会阶级困境导致个体幸福被摧毁的现实,并引发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深入思考。
结论《红楼梦》通过对爱情观的多维度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家族联姻与自由恋爱、传统婚姻观念与个人感情、价值观反思与社会阶级困境,这些都是构成作品独特魅力的要素。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爱情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婚姻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整个贾府和宝玉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复杂婚姻制度。
通过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清代封建社会中婚姻制度的现实反映。
爱情观1. 抱有理想化的爱情观在《红楼梦》中,爱情被描绘成一种至高无上、超脱尘世的感情。
例如,宝玉对黛玉的爱情被形容为"一世'至爱'",他们之间的爱情被视作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2. 引申出离经叛道的爱情观然而,小说中也存在一些爱情观的颠覆。
比如,贾母对待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持开放态度,她尝试让他们走入现实,并且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得到尊重。
婚姻观1. 社会地位与门第考量在清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非常复杂。
《红楼梦》中,贵族家庭的婚姻往往是为了维系家族的封建血脉和门第地位。
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婚姻往往是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
2. 婚姻的政治目的作为一个贵族家庭,贾府也不例外。
婚姻往往是用来维系家族的政治利益。
例如,贾政与王夫人的婚姻就是为了巩固两家的势力。
3. 婚姻的商业考量除了政治目的,婚姻也涉及到商业上的考虑。
尤其是对于商人家庭来说,婚姻往往是连接两个家族的枢纽,有利于贸易和经济上的合作。
4. 婚姻的女性身份认同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人身依附和身份认同往往是通过婚姻来实现的。
《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和身份被规定在男性的世界里,并且她们必须通过婚姻来得到承认。
爱情观与婚姻观的矛盾1. 追求真正的爱情尽管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限制了真正的爱情的发展,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们依然追求真正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们不顾家族的考虑,坚持追求真诚和纯洁的感情。
2. 爱情与婚姻的冲突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与封建婚姻观念发生冲突。
他们的婚姻计划被贾母和贾政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否认,最终导致了黛玉的身体衰弱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
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
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
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
《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
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
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
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
整个梦终成一场空。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
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
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
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
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
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
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
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
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
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在封建的“礼”教面前,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
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的确,这是古代女人应该有的美德,也是他从小就被教育的方式。
纵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
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
而更可悲的是,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规则,竟然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
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
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得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就连医药之理。
宝钗也略知一二。
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
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
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
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
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
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
这是真真难得的!”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
贾宝玉的多情,导致了宝黛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宝玉的多情无疑使得宝黛的情感产生了波折。
比如他对史湘云的情感。
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立,除去书中对她才情品格描写外,还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
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联系。
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槛外人”已蹈人槛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
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
可以这样认为,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或多或少的有关联。
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
正是由于他的多情,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
宝黛之间的性格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的间接原因,《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
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
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
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
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
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
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
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出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宝黛的爱情与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
宝黛两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
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
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
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他们横遭干涉,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也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
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
“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
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爱情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的心声,同时因为本质上与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而宝钗的悲剧在于这个封建礼教的嫡系传人,虽然一心恪守封建礼教,仍然难免被封建礼教所吃的悲剧性结局,这就使得整部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