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一个追求爱情而惨死在车轮之下的悲剧女性文学形象。
就爱情而言,我认为幸福最重要的,得不到幸福,反而酿成悲剧的爱情是毫无意义的。
安娜的爱情没有获得幸福,反而毁灭了自己和几个的家庭,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关键词]爱情悲剧原因分析思考《安娜·卡列尼娜》描写的是一个凄艳绝伦的爱情悲剧,安娜面对年轻军官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不能自拔,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热情冷却之后”,俩人都感到疲惫、厌烦,一个卧轨自杀,一个踏上征途。
笔者认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对悲剧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安娜所处的俄国社会既有农奴成分,又有封建因素,还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
在俄国上流社会,人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社交活动,奢华悠闲的生活中,蜚短流长的绯闻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渥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鼓励他去追求安娜,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儿增色的乐趣。
”[1]因为在社交界“一个追求姑娘或者任何没有丈夫的女人而失败的男人,就要成为笑话的对象,但是一个追求已婚的女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去把她勾引到手的男人……道有一种英雄的气概”。
[2]对于丈夫,安娜恨他以宽宏大量为由不给她自由,还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那种嘲弄的口气,她了解那些口口声声都是体面和名誉的伪道士们。
她讨厌丈夫,她恨他,她跟他一起生活了八年才发现,但是以前也不觉得难过?甚至在丑陋暴露之后,她与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
现在,她大胆,她出格,做了别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与情人私奔!舆论哗然![3]如此乱七八糟的社交对安娜的爱情悲剧起到了推动作用,给安娜的悲剧提供了一个社会环境。
然而,我们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罪于当时的社会,就像今天我们不能把安娜式的婚外情悲剧责任归罪于今天的社会一样。
安娜要跟卡列宁离婚,再跟渥伦斯基结婚就等于二人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之后又来寻求它的承认,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么?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他们原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与自由的悲欢离合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与自由的悲欢离合安娜·卡列尼娜婚姻与自由的悲欢离合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创作的著名小说,以描绘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她的婚姻、爱情和自由为主题,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的艰难历程。
本文将从婚姻与自由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第一章婚姻的束缚与自由的渴望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美丽、聪慧而富有魅力的女性。
然而,她却被“婚姻”这个看似美好而束缚人的制度所困扰。
她的婚姻与阿列克谢·卡列尼娜并非出于真爱,而是基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因素的考量。
安娜对于封建社会中婚姻的偏见和双重标准感到不满,她渴望自由,并认为婚姻是束缚她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禁忌的爱情与自由的渴望正当安娜相信婚姻和家庭将是她终身的归宿时,她遇见了温特,一位年轻、富有魅力的军官。
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引发了一段禁忌的爱情。
温特代表了安娜追求自由和真爱的渴望,她在他身上找到了她婚姻中所缺失的激情和真实的感情。
第三章婚外情与束缚的恶果然而,安娜与温特的婚外情抵触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伦理与道德观念,社会舆论和家人的反对使安娜深陷困境。
她被迫在爱情和家庭之间作出抉择,这种折磨使她在情感、精神上备受摧残。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家庭并与温特在一起。
第四章自由的幻象与内心的挣扎安娜离开家庭后,她开始终日沉溺在爱情与自由的幻象中,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挣扎与孤独感。
她渐渐体会到自由并非她所期望的样子,她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社会舆论与道德的枷锁,也无法抵挡心灵上的痛苦。
第五章婚姻的破碎与终局的悲剧在与温特的关系日趋疲惫的同时,安娜逐渐感到自己已失去了对儿子、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她的内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导致她走向悲剧的终局。
她的婚姻破裂了,她与温特的关系不能持续下去,她在彻底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
第六章自由与责任的平衡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我们深刻领悟到婚姻与自由之间的悲欢离合。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悲剧探讨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悲剧探讨读书笔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安娜的婚姻悲剧令人深思。
安娜原本是一位出身贵族的美丽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婚姻更多地是基于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量,而非真正的爱情。
她嫁给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卡列宁,一个热衷于功名、刻板冷漠的官僚。
卡列宁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他只关心自己的仕途和社会地位,对安娜的情感需求几乎完全漠视。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
卡列宁把家庭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情感的寄托。
他的冷漠和自私,使得安娜在婚姻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关爱。
而安娜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渴望真爱的女性。
她渴望在婚姻中得到尊重、理解和爱情。
然而,卡列宁无法满足她的这些需求。
当安娜遇到渥伦斯基后,她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被彻底点燃。
渥伦斯基的热情和浪漫,让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但这种婚外情的发生,也进一步加剧了她婚姻的悲剧。
社会的舆论和道德压力也成为了安娜婚姻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婚外情被视为不道德和可耻的行为。
安娜因此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和批判。
这种舆论压力让她感到无比痛苦和孤独,也使得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安娜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勇敢地追求爱情,但同时又过于敏感和脆弱。
她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全部,当她发现渥伦斯基的感情逐渐冷淡时,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安娜的婚姻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残酷。
这种制度把婚姻变成了一种利益的交换,剥夺了人们追求真爱的权利。
同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压力也对个人的自由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束缚。
此外,安娜的悲剧也让我们思考爱情与责任的关系。
安娜为了追求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但她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与婚外情的冲撞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与婚外情的冲撞《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19世纪俄国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和婚外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婚姻与婚外情的冲突。
1. 婚姻制度及其影响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家庭观念和家庭荣誉对当时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然而,小说中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因不满足于她在传统婚姻中所得到的幸福而选择了与别人发展起了恋爱关系。
2. 安娜·卡列尼娜与亚历克谢·魏龙斯基之间的禁忌爱情安娜·卡列尼娜与亚历克谢·魏龙斯基之间的感情是小说中一个主要的情节线索。
他们之间的禁忌爱情富有激情和迷惑力,引发许多对社会和道德观念的质疑。
这段婚外情引发了剧烈而复杂的冲突,对安娜、她丈夫卡列宁以及其他涉及其中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婚姻中的权力关系《安娜·卡列尼娜》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并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权力关系。
从安娜·卡列尼娜受制于丈夫卡列宁的束缚,到她决定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时所面对的社会审判和压力,小说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在男性与女性角色分配方面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4. 社会道德观念与个人选择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这一角色深入探讨了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
安娜的婚外情和她对爱情的追求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道德上的谴责。
小说中亦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对于婚外情态度的复杂性。
5. 结局及对婚姻与婚外情观念的深思《安娜·卡列尼娜》以悲剧结局告终,通过主角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表达了对于违背传统婚姻制度和道德准则所付出沉重代价的警示。
小说在叙述完主要情节后给读者留下了关于婚姻与外遇这一永恒话题深思的空间。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绘主角安娜在传统婚姻制度与个人欲望之间纠结冲突,深入探讨了19世纪俄国高等社会内部矛盾、家庭关系以及道德观念之间复杂而令人困惑的联系。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背叛与苦难:《安娜》中的婚姻沉沦

背叛与苦难:《安娜》中的婚姻沉沦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围绕着《安娜》这一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探究其中所呈现的背叛与苦难的主题以及它们与婚姻沉沦之间的关系。
《安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安娜面对婚姻中的背叛和所遭受的苦难,探讨了人类情感、社会环境以及个体选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主题并阐明研究目标。
其次,在背叛与苦难的主题分析中,我们将探讨背叛和苦难在人类生活中的定义和形式,并考察它们与婚姻沉沦之间存在的关联。
然后,在“安娜与婚姻的背叛荒谬性分析”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主角安娜对于婚姻的幻想、失望以及她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自我迷失和审视,以及这些对她所带来的苦难与沉沦。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社会环境与个体选择对婚姻沉沦的影响,并分析当时社会对婚姻和道德观念的要求以及在个体选择权衡自由和责任时所遭遇的困境。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安娜》对于当代婚姻关系的启示,同时也探索个人选择与社会因素之间平衡的可能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安娜》中所描绘的背叛、苦难和婚姻沉沦等重要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同时,通过研究该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社会环境和个体选择的互动关系,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取一些有益于当代婚姻关系发展的思考与启示,并探讨如何在个人选择与社会因素之间寻求平衡。
这篇长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洞见,《安娜》中所描绘的婚姻沉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与个体、自由与责任之间复杂关系的微观缩影。
相信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为现实中的婚姻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2. 背叛与苦难的主题分析2.1 背叛的定义和形式背叛是指对某个人或团体产生不忠诚、不信任或违背承诺的行为。
在婚姻关系中,背叛可能表现为外遇、隐瞒重要事实、虚伪等形式。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77年至1878年首次在《俄国通报》上连载,并于1878年出版成书。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所呈现的主题: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简介《安娜·卡列尼娜》以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她周围人物的命运。
故事中,安娜不满足于自己冷漠无情的丈夫与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她陷入了一段与军官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夏尔戈宁之间的热烈爱情。
然而,这段爱情不仅破坏了她原本稳定的家庭生活,也最终导致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
爱情与婚姻观念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其他人物的婚姻经历,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同观念。
一方面,有传统观念下选择、维持婚姻的人物,他们将家庭责任看作重于个人感情需求,并忍受着压抑与平淡。
而另一方面,安娜和夏尔戈宁则代表了追求真爱、寻找个人幸福的观念。
爱情与道德约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她的道德行为的严厉谴责。
她背弃了合法丈夫、孩子和地位进行这段不伦之恋,这引发了社会上对她品行败坏的指责和谣言流言。
同时,她自己内心也存在着良心与道德责任之间的纠结。
社会舆论与压力小说中还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舆论对于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人物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安娜·卡列尼娜与夏尔戈宁的关系让社会上的人们感到不安和愤怒,他们对这段爱情感到愤慨,并尽其所能地出于道德立场将二人分隔开来。
爱情与个人幸福的选择最终,安娜·卡列尼娜无法抗拒内心的爱情渴望,并选择了夏尔戈宁。
然而,她在这段离婚并追求真爱的旅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她失去了丈夫、孩子、社会地位和声誉甚至最终以自杀告终。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悲剧性结局警示读者要思考个体追求幸福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
总结起来,《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中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冲突、道德约束下个人追求幸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舆论对非传统行为产生的压力。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
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
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目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3 二安娜爱情悲剧分析------------------------------------3 三结论------------------------------------------------5 参考文献------------------------------------------------7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
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幸的家庭大致相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曹大赞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俄国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
这一时期里,封建法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和侵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托尔斯泰面对着、思索着这场社会变革,企图通过家庭关系来展示这场变革及其影响。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①社会制度和时代的变化打破了也重新组建着所有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自然是受影响和反映都最明显的关系。
就家庭关系来看,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集中地描写了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一家暂时的幸福。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②的俄国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等进步思想的启发和哺育下,从旧的伦理道德中(主要是家庭关系中)产生了新的爱情观。
但由于人们对爱情认识的肤浅,粗陋和追求时的一路狂奔使这种爱情观进入了一种轻浮而又极其危险的境地。
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以及安娜的爱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长大以后按照贵族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官运亨通的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③,从而完成了他...........(.卖给们政治基础上的结合。
这种婚姻制度基础导致了家庭关系的主体——由夫妻双方的疏远和感情的荒原。
安娜的不幸便是这种由感情上的疏远变成的灵魂与灵魂间的对峙造成的,当然也与他们本身无心折除情感障碍有关。
也就是说,这个家庭不是爱的产物,也不是爱之巢。
家庭幸福是靠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所获得的。
而作为丈夫的卡列宁在外形上有安娜所深恶痛绝的感情缺陷:“撑住圆礼帽边缘的大耳朵”、“嘴上惯常的嘲笑”、“尖细的声音”、“慢慢的腔调”、“微驼的背”、“走路蹒跚,摆动屁股”、“冷冰冰而严厉的目光”以及“扳手指的恶习”……④安娜和卡列宁之间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卡列宁每从部里回来,“照例”没有时间到房里去看安娜,而是却接待来访者。
最难以接受的是卡列宁“认为博览群书是他的责任”,“他在政治、哲学、神学方面产生各种疑问进行探索”⑤,居然还要求议会通过他的什么什么议案……如此如此,不可救药。
卡列宁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也不至于“官厅机器”。
根据文献和安娜的话,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下的一个可怕的“官厅机器”⑥。
人,总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人,他必须为了更好地生存努力,包括完善他赖以生存的社会。
卡列宁只是想为俄国社会做点什么,他认为他为国家尽他的微薄力量是他的天职。
他的法案是为了要“从政治、行政、经济、人种、物质和宗教等方面调查非俄罗斯人的情况”⑦,而不是提倡其他黑暗的反动的什么法案。
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需要维护和促进她进步、发展的人,我们不能因此把卡列宁当作“官厅机器”。
照此类推,可能许多英雄、模范都难逃“官厅机器”的头衔。
诚然,卡列宁对安娜精神生活的淡漠是可以指责和“诟骂”的,这种淡漠造成的闺中①引自《安娜·卡列尼娜》第1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1页。
③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2页。
④引自《安娜·卡列尼娜》93—97页。
⑤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01页。
⑥引自《托尔斯泰评传》326页。
寂寞和贵妇的空虚,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你到底回来了!”“你哪儿也不去,一定很寂寞把!”⑧偶尔的关心也往往是流于表面,点到为止,如此而已。
安娜空虚的精神生活和夫妻间交流的表面化陌生化,再加上夫妻志趣的迥异,使得表面平静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日益庞大和危险的火药桶。
除了家庭因素外,导致安娜悲剧的另一因素,便是那一个时代轻浮危险的爱情观。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伏伦斯基诱发了安娜和吉娣为代表的上流女人的“爱情”因子:有钱、聪明、家庭出身好、当上了宫廷武官、风度翩翩、“高雅”的宫廷礼节、讨人喜欢的渊博学问(献媚的学问)……吉娣的母亲的几个“惟恐”——惟恐列文“使好事受到影响”,惟恐吉娣拒绝求婚⑨……和她那“赞美上帝,她拒绝(列文)了!”⑩的欢呼和吉娣的欣喜和荣耀便是明证。
而他们所欣赏、肯定,所魂牵梦萦的“爱情”美梦,没有任何一个因素真正一爱情有着直接的联系,无一不是虚荣的化身。
而爱情,绝对不是虚荣!作为妻子、作为女人的安娜是美丽的,而且是那样的美。
她的美成了她最引人的地方——无与伦比的美。
不仅包含着“风韵和妩媚”,还有“过剩的青春”从“眼睛和嘴角的微笑中洋溢出来”11。
美的如此令人“不可抗拒”!在安娜的世界中,没有追求渊博学识和通过什么议案的责任,也没有成为“官厅机器”的潜在可能。
但,她有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权利。
笔者认为,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明白爱情是什么,以什么为基础,有哪些内容和深层次的内蕴……“无与伦比的美”和“对美的鉴赏、追逐”不是爱情,或者不是爱情的全部。
一场谈话、两百卢布就塑造了一个英雄,一场舞会更是成为了爱情坚不可摧的基础。
这就是安娜追求的爱情?!安娜“一想到他,心里就荡漾起来,就充满了一种罪恶的喜悦”12,“罪恶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又是怎样的爱情基础?为了追求这种安娜认为固若金汤的金碧辉煌的爱情,安娜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爱情的怀抱,完成了她追求的所谓爱情基础上的灵魂的结合。
然而,致命的是她在追求时,没有完成精神上、灵魂上的结合,仅仅是她与“罪恶的喜悦”的带有梦幻色彩的肉体的结合。
这也许有点偏激,但事实如此。
伏伦斯基是安娜爱情的载体。
他是个花花公子的典型。
当安娜在拼命追求爱情时,伏伦斯基却认为发现美、追求美、“鉴赏”美是他的权利,他没有爱情、家庭的观念,他对功名的追求不逊于他人,甚至大有“后生可畏”“志在千里”的气概。
当吉娣已经成年并贴上可以结婚的标签在舞会上求售时,伏伦斯基陶醉于她的天真、纯洁、美丽,而当安娜一出现,他便即刻迷失在安娜的风韵中。
因此,他随手扔下了正在做美梦的吉娣,难道是他对这个已经结婚的做了妈妈的贵夫人产生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爱情”?还是有着安娜般的“罪恶的喜悦”?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在肉体上的突破是安娜命运的转折点,她的怀孕直接导致了她的灵魂和肉体的分离。
在这一过程中,安娜一直是极力羞辱卡列宁、赞美她的偶像伏伦斯基。
而卡列宁却表现出了一种宗教般的道德。
自然,这种道德中也包含爱(也许有人不这么认为),毕竟是多年的夫妻,毕竟有罗盘般的谢辽查。
起初,他想尽力挽救家庭和等待安娜回心转意,他错误地认为离婚会毁了安娜,如此如此。
如果起初他是为了维持“体面”,而后来安娜的私奔已经使他没有“体面”的可能了。
只是他没有料到这种基督似的爱还是毁了安娜——使安娜失去了她和她的偶像有结合的可能。
同时,安娜惨烈的分娩使卡列宁因悲痛而投入了宗教的怀抱,也使伏伦斯基因万分羞愧而自杀,“免得受耻辱13”,难道爱情就是耻辱?(伏伦⑧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00—101页。
⑨引自《安娜·卡列尼娜》41页。
⑩引自《安娜·卡列尼娜》44页。
11引自《安娜·卡列尼娜》56页。
12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33页。
斯基认为的耻辱却激发了安娜莫名其妙的兴奋和爱情),还有,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的“和解”也使这位优秀的“调解人”的灵魂离她而去。
只留下卡列宁,“爱”安娜,也爱家的卡列宁,这个爱情游戏中的可怜虫在打击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
安娜身上除了惊心动魄的美以外,还有一种追求爱情、幸福的不可遏止的渴望和生命力。
她不甘在死水般的家庭生活中消殒,也不甘处于情妇的地位和像培特西公爵夫人一样只追求肉体上的刺激。
她对爱情的追求无疑有一定的先进意义,但在那个腐化堕落的上流社会中,在那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她的爱情理想注定是虚幻的。
如果是卡列宁拒绝离婚使安娜不幸,那么在安娜与情人同居的“黄金岁月”肯定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他们并没有想到什么才能使他们自己幸福。
跑马、建庄园、修医院……他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地看见对方,没有真正面对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没有想到要缩短这种距离。
他们只是急于知道社会对他们同居的反映和态度,希望社会宽容和包涵他们的爱情之举,承认和接纳他们的爱情。
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爱情来自他们自己的心灵!他们互相不理解,在自责和相互抱怨中渐渐变的更冷漠和更疏远。
他们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使自己幸福,如何巩固他们辉煌的爱情,以及如何为了爱情和家庭而抗争……他们想的是进入某个沙龙,某一场舞会!安娜还是“像以前那样,只能用‘爱情’和姿色来笼络他”14,她用一切手段来讨情人的欢喜,防止自己失宠,从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主人”,变成了一个逢迎乞求的奴隶,她最终只能生活在做作、虚伪和自我欺骗中。
这不是她不惜一切追求的爱情!卡列宁不是一个好猜疑的人,他认为猜疑上对妻子的侮辱,“对妻子是应该信任的15”可是,安娜和她的情人之间的猜疑却给了安娜真正的侮辱。
最后,精神支柱的完全倒塌和整个社会的折磨使得安娜只能走向死亡,走向悲剧。
诚然,安娜的爱情悲剧是残酷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几乎全部的专著、论文都如是说),我们从中应该看到,对爱情的错误理解和盲目追求也是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似乎才更能激发我们爱的勇气和更有力地考问我们社会的神经。
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平行发展的是列文的爱情悲剧(暂时不是但必然是)。
列文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并与一个贵族女人结婚了。
与安娜的爱情似乎有区别的是,吉娣和列文相互相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爱。
列文是优秀的,所以对吉娣而言,他是除了她的最爱(伏伦斯基)之外的第二选择对象。
然而,从吉娣对列文的选择中,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信心说爱情是他们结合的基础。
对吉娣而言,列文能给吉娣带来些许的喜悦,而伏伦斯基却带给她汹涌澎湃的爱情,当她因伏伦斯基迷失在安娜的风韵和无与伦比的美丽中而遭受抛弃时,在晕头转向中,于是把青春的激情倾泻在列文身上,把“爱情”的余波迅速转嫁到列文的世界。
自然,越奏越响亮的安娜的爱情进行曲同时也就加快了吉娣的婚姻步伐。
列文爱吉娣,但他对吉娣的爱似乎并没有随着婚姻而变的有保障或坚固。
吉娣的爱情中心并没有随着婚姻而完全转移到列文的世界。
她属于贵族,属于沙龙——贵族的沙龙和舞会,属于一个虚荣的泡沫团体(而这些恰恰是实干家的列文所不喜欢的)。
伏伦斯基在“爱情”上给她的打击使她平静下来,准备和列文一起建构未来,但列文驱逐维斯洛夫斯基一事却表面了他们貌似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基础是多么的脆弱和轻微。
16同时,他们围绕安娜而产生的争吵也说明他们之间难有真正的信任,在作品中,在作者的心中,列文和吉娣在心理品质上有一种悬殊的距离。
这种表面的幸福,如果没有因某些因素而被强化,那么必将是难以经受生活中“维斯洛夫斯基”式冲击波的冲击的。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几个别的家庭。
如斯基华一家,培特西公爵一家等等。
但这些家庭无一不充满了危机、败落和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