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以来婚姻悲剧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第一篇:摘要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摘要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婚姻家庭纠纷问题,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很多,追根溯源到西周的婚姻制度,西周婚姻制度不仅影响了近代婚姻制度,对当今的婚姻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西周婚姻制度礼婚姻制度是中国法制史上起源最早的制度之一。

西周是礼的成熟完备时期其婚姻制度已相当系统完善。

无论婚姻关系的成立或者解除,都必须合乎礼的规范要求。

在西周统治者承袭了夏商王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正是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原则下,西周的婚姻制度形成了。

要了解西周的婚姻制度应当先了解婚姻缔结的原则,再看缔结程序和解除的程序内容。

一、婚姻缔结的原则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听从于父母,并由媒妁充当媒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设立,可以说是开创了“包办婚姻的先河”。

2.同姓不婚。

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姓是血缘关系的标志,同姓则血缘关系较近,“同姓”婚配意味着同祖同宗血亲近缘结合,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由此可知周人已经懂得近亲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说明当时在优生学方面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这对当时或以后我国古代人口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婚姻关系的缔结程序:六礼西周时期的六礼对后世有很重要的影响。

“婚姻六礼”①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

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

六礼:纳采,男方依某种礼仪请媒氏向女方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女子名字、生辰等,于祖庙问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家定婚;纳征,男子依礼送聘礼至女方家,故又称纳币;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成亲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男方家。

六礼中每一程序都有具体严格的要求。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合法婚姻需要通过六礼,作为古代礼制的一部分被后世继承和发扬。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我国传统的婚姻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在1950年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我国的婚姻方面纠纷案件等问题的处理提供了现实支撑。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婚姻制度影响下,男权主义非常严重,妇女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平等的权益,一直身处封建婚姻桎梏的水深火热之中。

而经过新中国政府的不断的努力,对新的婚姻法不断进行落实推广,才使得这种局面逐渐的好转起来,废除了封建传统思想。

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各项政策措施,广大人民积极地配合国家及政府的工作,建立了一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

与此同时,新婚姻制度的确立也推进了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

建国初期的婚姻制度改革在我国婚姻法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为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日后中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现实启示。

本文第一部分从新婚姻法颁布的背景入手,阐述了封建社会与民国时期的婚姻制度的问题遗留,以及建国初期经济及各项社会改革对新婚姻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继而对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内容作了相关的解读。

第二部分对婚姻制度改革的基本成效作了归纳,并分析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对婚姻制度改革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进行了概括总结。

对于婚姻制度改革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变革中的规律性问题,从而认清到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建国初期婚姻法制度改革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rriage law of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reformed and perfected, the "marriag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mulgated in 1950 May, to provide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treatment of our country marriage disputes problems. 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eudal marriage system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e male chauvinism is very serious, women did not enjoy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has been living in the feudal marriage shackles of dire strait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efforts of the new Chinese government, the new marriage law to implement the promotion, which makes the situation gradually improved, abolished the feudal tradi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work of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marriage system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marriage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marriage system has also promoted democratic reform and social progress. Reform of the marriage system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e marriage law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 very critical stage,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in our country, and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tru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In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marriage law background of describes the legacy of the marriage system of feudal socie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al reform of the new marriage law formulation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n the new marriage law promulgate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basic effect of the marriage system reform is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reform are analyzed.. The third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the marriage system reform..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marriage system can understand the regularity of social reform, so as to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Keywords:The founding of the early marriage law Reform of the system目录摘要ABSTRACT目录引言第一章新婚姻法的正式颁布与主要内容 (1)一、新婚姻法颁布的背景 (1)(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婚姻制度极其落后 (1)(二)新中国百废待兴 (3)二、新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 (4)(一)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法 (4)(二)建国初期新婚姻法的编制 (6)(三)新婚姻法的实施 (6)三、新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7)(一)废除旧婚姻制度并提倡婚姻自由 (7)(二)提倡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8)(三)实行一夫一妻制 (8)(四)禁止重婚与纳妾 (8)(五)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9)第二章婚姻制度改革的基本成效 (10)一、婚姻法带来的新气象 (10)(一)通过宣传运动月人们热情高涨 (10)(二)妇女地位提高 (11)(三)婚姻自由 (12)(四)离婚与再婚得到保障 (13)(五)婚姻家庭关系得到改善 (14)二、婚姻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5)(一)城乡贯彻实施不全面 (15)(二)部分干部执行力较差 (17)三、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9)(一)有些干部对新婚姻法的认识不足 (19)(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0)第三章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21)一、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21)(一)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婚姻制度 (21)(二)推进了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 (22)二、婚姻制度改革的现实启示 (22)(一)依法治理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22)(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实现提高人民素质 (23)(三)文明建设需各方面协力推进 (23)(四)加强执政队伍能力建设才能使婚姻法有效落实 (23)(五)婚姻法的全面贯彻需要因地制宜地在城市与农村进行落实 (24)结论 (25)致谢 (26)参考文献 (27)引言一、研究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便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种尤为特殊的关系便是婚姻,并且婚姻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

其影响研究2023-11-03CATALOGUE目录•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背景•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内容•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01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背景晚清时期的婚姻观念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婚姻观念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庭、家族的利益和荣誉,婚姻多被视为家庭之间的联姻和利益交换。

民国时期的婚姻立法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婚姻观念和立法,但整体上婚姻制度仍以传统观念为主导。

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家族和家庭结构逐渐瓦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教育的普及和思想解放新中国初期,教育的普及和思想解放运动对婚姻观念产生了影响,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关系。

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延续虽然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有所改革,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仍然延续下来,如家庭观念、父母之命等。

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婚姻观念逐渐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婚姻制度产生了影响。

02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内容由乡政府改为区、县、市、省四级政府,并逐步建立婚姻登记制度。

婚姻登记机关实行申请、审查、批准、颁证等程序,确保婚姻合法有效。

登记程序通过宣传教育,倡导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等新观念,改变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

宣传倡导婚姻登记制度改革为保障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妇女权益等,修订婚姻法是必要的。

修订背景修订内容实施效果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等行为。

新婚姻法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维护了社会公正和稳定。

03婚姻法修订020103家庭关系倡导夫妻相互尊重、信任、忠诚等现代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和冲突。

婚姻家庭制度改革01家庭结构改革家庭结构,提倡夫妻共同组成核心家庭,减少大家庭模式带来的矛盾和负担。

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原因研究报告)

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原因研究报告)

当代人婚姻观的现状、变迁及其发生变迁的原因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全球化浪潮把中国卷入了全球整体中,这使得中国社会生活、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人的婚姻呈现出从保守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审视中国人婚姻的变化,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婚姻生活,探究婚姻变化的原因,这是当前的热点课题。

正文:婚姻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而言,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件人生大事,可以说婚姻是两个人恋爱之间最好的誓言。

然而,现实中又能有多少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呢?离婚和结婚的故事在我们周围不断上演,似乎我们已经看多了夫妻之间的离离合合,这些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

那么现在中国人对婚姻的到底是什么态度呢?近期对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面向的对象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一代,共收集到2000个有效样本。

一、对待结婚的态度对于老一辈的人,不结婚会被人看作“另类人”,而对于很多现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则更容易成为“另类人”。

在对待是否要结婚的问题上,19岁以下的被访者中,只有24%的人认为“绝对要结婚”,而在2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可以看出,虽然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但25~29岁的人对结婚的态度较20-24岁的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示“绝对要结婚”的比例明显要高出许多。

一方面,20-24岁的年轻人由于对很多事物看法尚不够成熟,自己也未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他们对婚姻持这种态度也不足为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在变得不断激烈,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是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源于对这些压力的恐惧,他们也可能选择“宁可不结婚,也不愿遭罪”。

二、寻找结婚对象的重视因素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性格是双方都看重的因素,性格也是双方达成婚姻的最重要因素。

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作者:张志永文章来源:秘书处更新时间:2009-10-25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复苏,逐渐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教条式研究方法,加之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海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等传入大陆,社会史研究勃然兴起,其中婚姻家庭史是主要的一个内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妇女学乃至民族学等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论著。

本文以历史学方面研究为中心,对近30年来婚姻家庭史的研究作简要评述。

一、研究概况婚姻家庭制度反映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的演变与趋势,它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革,也最能体现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故婚姻家庭变革成为了社会变迁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变革的指示器。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成果斐然,出版了一大批论文、著作。

基本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关于建国以来婚姻家庭问题总体性研究一些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家庭问题进行了宏观研究,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建国以来婚姻家庭变迁的结果。

雷洁琼认为家庭的职能、结构和形态均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同时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对婚姻家庭也有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大多数家庭是民主和睦和幸福的,婚姻家庭基本是稳定的;城市家庭职能由经营生产单位变为消费生活单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家庭又重新成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占最大比例,主干家庭、联合主干家庭比例趋于减少,家庭规模由大变小,家庭人际关系由紧密变为松弛,家庭权力由专制趋向民主平等。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很不完善,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家庭观念仍然有很深的影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实行,婚姻家庭领城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贺军平用社会学的方法阐述了建国后40年来农村婚姻与家庭问题,具体来说,择偶条件从经济到政治再到人的本身;婚姻形式上自由恋爱和自由、包办两者兼有的介绍性婚姻占主导地位;彩礼多寡、嫁妆厚薄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越发展彩礼和嫁妆越多;初婚婚龄经历了低-高-低3个阶段,50-60年代比解放前有所提高,但幅度很小,70年代我国狠抓计划生育后初婚婚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80年代第2部婚姻法实行后婚龄几乎恢复到解放初的水平;婚礼形式50年代和解放前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六七十年代结婚仪式变得简单了,加进了当时流行的政治内容,80年代后,结婚仪式多数已恢复传统仪式,并出现了旅游结婚、集体结婚等新形式;农村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呈缩小趋势;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农村生育观的中心,“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农村是非常困难的;寡妇获得了再嫁自由,大多数让寡妇本人处理家财和孩子。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政策历史经验 结构特征 严峻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政策历史经验 结构特征 严峻挑战与发展方向

二、婚姻法对婚姻家庭的保护
1、婚姻成立与离婚制度
1、婚姻成立与离婚制度
当代中国婚姻法对婚姻的成立和离婚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结婚方面,法 律要求男女双方自愿、平等、尊重,达到法定婚龄,无近亲关系,符合一夫一妻 制。在离婚方面,法律保护夫妻双方自由离婚的权利,并规定了离婚的法定程序 和条件,避免因家庭暴力、虐待等不良行为导致的离婚。
内容摘要
其次,家庭结构多样化也是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现状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社 会的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包括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同性 恋家庭等等。这些多样化的家庭结构给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带来了冲击,同时也 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现状,社会应该加强对不同家庭结构的理 解和支持,例如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援助、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等等。
一、历史经验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提出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 女平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婚姻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一、历史经验
2、1980年,中国颁布了第二部《婚姻法》,强调了婚姻自由、平等自愿的原 则,并加强了对家庭财产和子女抚养的规定。
一、历史经验
3、2001年,《婚姻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进一步明确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 财产的范围,加强对家庭暴力和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以及加强对未成年子 女的抚养和探视的保护。
三、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越来越突出。例如,老年人的再婚问题、老年人的子女抚养问题等都需要政策予 以更多的和支持。
三、严峻挑战
3、法律执行问题:虽然《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出台,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存 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是当前面临的重 要问题。

第六讲 婚姻家庭问题分析综述

第六讲 婚姻家庭问题分析综述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崇拜、灵魂残缺的市 场化时代,一些人很容易走向极端,把爱情物质化, 把婚姻商品化。那些坚持爱情至上恋爱观的理想主 义者,那些坚守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非功利主 义者,他们要么难以找到恋爱的对象,走不进婚姻; 要么难以“将婚姻进行到底”。当代中国,多少婚 姻家庭的悲剧皆因物质功利因素的过分浸入而发生 !
1.离婚率上升 关于离婚率的统计方法 最佳统计离婚率的方法是离婚对数除以整个社会有 多少对夫妻。由于我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难度,目 前的操作是计算每一千人中离婚的数字,分母是总 人口,分子则是离婚次数(对数)。 离婚率(粗离婚率)%:离婚对数除以当期人口平均 数(2006年以前的统计年鉴都是离婚人数为分子的, 2006年以后改为以离婚对数为单位)。
如何解决离婚率上升及其负面影响问题



⑴必须引导全社会成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 观和价值观。对适龄人群,要进行正确的恋爱观、 婚姻观和家庭观教育。必要时,可以考虑开办专门 的婚恋学校或者在社区开设专业的培训斑。 ⑵要完善婚姻法中对离婚事件处理原则的可操作性, 建构能够具体衡量和评估“感情是否破裂”的量化 指标体系。在保护正常离婚权利的同时,要特别注 意保护不正当离婚的受害者。 ⑶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婚给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应给由于家庭破裂而形成的问题孩子以特别关爱和 帮助。


近些年来,婚外情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也在发展变化, 它开始从“地下”走到“地上”,日趋公开、半公 开化。在某些特定的阶层、人群,婚外情开始变得 时尚、前卫、令人羡慕,甚至公开炫耀,究其原因, 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婚外情的接纳程度大大提高。 婚外情没有性别的专属性,男性和女性具有同等的 发生概率。但是,从总体上说,雄性生命都有着与 生俱来的进攻性和好色本能,在情爱模式上,区别 于女性,男性可以把情与爱分开实现,他们一般是 婚外情事件的策动者和主体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伦理的嬗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伦理的嬗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伦理的嬗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伦理的嬗变研究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各方面各层次都随着改革开发打开了迎向巨变的门窗。

在近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婚姻生活中体现为对待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迁。

从积极方面来看,现代社会人们建立婚姻家庭的途径大部分都是通过自由的方式决定的,自主婚姻、自由恋爱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社会婚姻关系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趋势不断加强,在已成立的家庭中,夫妻主要依靠牢固的情感基础来维系婚姻生活;但是我们仍要看到这样的变革也为中国的婚姻家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某种程度的颓废腐朽的思想正在渐渐泛滥,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家庭稳定性遭到破坏,离婚率不断攀升,重婚、婚外恋等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处处可见。

本文将着力于研究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婚姻伦理的变化,在分析生育观念、性观念、离婚观念以及夫妻关系等几个要素变化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婚姻观念变化的原因、特点,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伦理进行客观评析。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婚姻伦理的全面探寻,文章从多角度阐释了婚姻伦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全面剖析婚姻伦理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和社会价值;文章也从婚姻的爱情基础、自由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婚姻伦理的基本理论;最后一节是从三个时间段来分别归纳概括中国传统婚姻伦理的要义。

第二章是写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夫妻关系上,由夫妻平等走向平权;在生育观上,“丁克”家庭的出现让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受到冲击;在性观念上,人们对待性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开放,性观念也日益淡薄;在离婚观上,离婚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离婚率上升,女性成为离婚案的主角。

第三章是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西方个性自由和性解放理论的冲击,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中中国婚姻伦理的变迁,大众文化媒介的影响,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都对现代婚姻观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国以来婚姻悲剧的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建国后《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
论文《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早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较为成熟的作品,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状况、家庭矛盾等,为其价值所在。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其所揭示的主题及其所反映的婚姻礼俗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前人的基础上拟就对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总结综述,并简要评析,找出些可创新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一)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阐释
《孔雀东南飞》是美与悲完美结合的文艺作品,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1],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2]。

建国以来对这出婚姻悲剧所揭示主题的研究观点集中在: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讴歌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反对汉代婚姻包办制度;歌颂刘、焦夫妇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等。

透过层层主题的分析不难得出造成这出婚姻悲剧的根源。

1.反封建礼教和反封建伦理道德
几种文学史教材和作品选持此观点,游国恩本说它“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3]。

章培恒、骆玉明本认为它“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4]。

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则称它“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5]。

鲍鹏山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谓本诗“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赞扬了焦、刘夫妇反对封建礼教的不妥协精神”[6]。

付安、许广州的《诠释与衡定——<孔雀东南飞>百年研究综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中,有“孙殊青肯定它热烈地歌颂了他们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的斗争;俞平伯提出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的最中心点‘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头一棒;陆坚认为《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控诉书——控诉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再就是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比较著名的有:朱思信认为,刘兰芝的形象之所以完美,就在于它“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封建的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从本质上否定了这套反动的东西”[7];王汝弼50年代认为“本诗的主旨,固在废除片面的礼教,但绝不主张废除全面的礼教”[8],到80年代他对此观点提出修正,认为诗歌“准确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相互关系,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9];石雅琴提出“《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具有深刻而巨大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10]吴小如认为《孔雀东南飞》是通过家长压迫下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

[11]田明清认为“焦仲卿、刘兰芝的死无疑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冲击,他们以死来表示对这个时代的不满和反抗,对这个制度的嘲讽和抨击。

”[12]
以上这些研究基于《孔雀东南飞》文本中刘、焦二人在外界力量的逼迫及主人公性格相对怯弱下走向离散,婚姻破裂直至夫妻双方“黄泉下相见”。

2.反对汉代婚姻包办制度制度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还提出:“作者在有意无意中,用积极或消极的手法一个个描绘出来,直接暴露焦母、刘兄等人的罪恶,间接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3]。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里提出“焦刘的婚姻是被外力活活拆散的”,“他们之间的爱愈加炽热,最后双双自杀,用以反抗包办婚姻,同时也表白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13]。

唐弢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之所以如此鲜明、如此深刻,就因为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制度”[14]。

余冠英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伟大不在于故事哀艳,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们的反抗。

[15]”
进入新千年,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也不断出现,赵莉认为“《孔雀东南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母权的高高在上,出嫁女子的卑微下贱,汉代愚孝之风的盛行以及女子再婚的习俗”[16]。

张丽红提到“男权制社会中,社会成员作为隐性的签约者,他们必须履行男权制契约的约定,违背这一契约就必将受到惩罚,无论签约者的追求、行动多么具有进步性,多么符合人性的要求。

《孔雀东南飞》展示的就是各种契约冲突下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

”[17]
3.歌颂爱情
李明劼认为《孔雀东南飞》是一个“重返伊甸园神话的缩影”,“它在神话的世界里,暗示着焦刘二人脱离人世英雄步入神明仙境之后重新团聚,重获幸福的美丽”[18]。

罗竹风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19]。

王运熙认为它“一方面勇敢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20]。

杨玉芝提到“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惋惜伤怀之情及希望此后这类爱情悲剧不再发生的心愿。

这种情感的流露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表白,这也正是作者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之所在,也即作品主题之所在。

”[21]张秀英倡导“《孔雀东南飞》的深层主题是对中华民族爱情情结的揭示,是对人性中最美好爱情的讴歌。

”[22]李杰提到“它振颤人们心灵和激起历代读者共鸣的恰恰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生死相许信念的感染力。

”[23]此外,还有田明清的《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8年);刘德敏、马春元的《<孔雀东南飞>主题新探》(文学评论2007年第9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等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一观点。

除上面提到的封建婚姻制度和汉代社会习俗外,人物性格也是造成婚姻家庭悲剧的原因,《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其根源在前人探讨分析的成果中常有流露:
在付安、许广州的《诠释与衡定——<孔雀东南飞>百年研究综述》中,综述悲剧的根源:无子;越礼和对家长制的反叛;爱情;门第观念。

进入新世纪,婚姻悲剧的产生有:王瑞媛认为“产生刘、焦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婆媳矛质,而婆媳矛盾的产生,则是因为焦母的顽固和刘兰芝的倔强。

”[24]葛宏认为“焦母的人性中的弱点(当然包括缺点、缺陷等)借助于封建家长制获得了破坏性力量,从而酿成了悲剧。

”[25]郭全芝认为“焦刘双方的家长之所以采取遣媳(造成两人婚姻的结束)、逼嫁(导致两人自杀殉情)的行动,其实是与汉代社会风习紧密相关的,因而蕴含着时代因素,并非仅仅相关礼教。

”[26]
(二)《孔雀东南飞》反映出的婚姻礼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的文本是后人窥见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汉代的婚俗自始至终贯穿全诗,为我们深刻理解该诗的思想精髓提供了一条鲜明的线索。

”[27]有较高的风俗史料价值。

它囊括了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中讲求的“六礼”、“七出”、“再醮”等一系列制度。

建国以来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多数学者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一的角度进行阐述,开启的口子比较狭窄,还有较多重复、雷同的观点的出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婚娶习俗
《孔雀东南飞》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婚娶习俗,建国以来对其研究日渐成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这些在《孔雀东南飞》中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体现。

讲述比较系统的有张桂玲的《汉代婚俗的一面镜子:<孔雀东南飞>》(河北教育学报2007年4月第24卷第4期)、田翠英的《从<孔雀东南飞>看汉代婚姻法律制度》(兰台世界理论版史料研究2006年8月)、刘庆芳的《<孔雀东南飞>风俗事项考释》(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讲
述了婚姻从先秦萌芽的古朴习俗发展到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下强调礼节重要性的变化,男女婚姻《诗经》时代的相对自由开放发展到包办婚姻、为门当户对的家族利益服务等。

2.遣归习俗中的“七去”和汉代的再婚观念的盛行
关于这些礼俗在文本中的表现是非常的明显的,学者们对这方面的探讨大多与汉代婚姻制度相结合,避开单单从文本解读婚姻礼俗方式,从而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显现出了不少汉代婚姻史的境况。

中国文化概论提到的《礼记·本命》篇中:“七出者,无子,一也;淫逸,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这为许多研究《孔雀东南飞》的学者用来分析兰芝为焦母所遣的原因。

还从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的现象讲到了再婚的现象在这一时期比较的盛行。

这些方面研究成文较为系统的有肖振宇的《<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古代婚俗》(民俗研究2003年第二期)、张桂玲的《汉代婚俗的一面镜子:<孔雀东南飞>》(同上)、潘守皎的《<孔雀东南飞>的文化意蕴》(消费导报·文化研究2007年12月)等。

这些方面的研究紧紧地与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衔接着,目前在这方面研究展现出来的成果还比较的有限。

张立立的《从<孔雀东南飞>谈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8月)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传统孝道文化,进而从现实探索和关怀两方面,论述了在当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问题。

小编国台酒编辑整理/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