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合集下载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

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

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

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

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

”——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

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

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

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眼的机会 。
这位 和托尔 斯泰结 婚 4 8年 ,为他生 了 1 3 个 孩子 ,把 3 0 0 0页浩瀚的 《 战争与和平 》手稿
整洁地抄写 了 7 遍 的索妮 亚 ,最终还是被丈夫 彻底地抛弃了 !
他会是多么感 动 ,会百倍地报答你 的付出。 ” 索妮亚是个 忌妒心极强 的女人 。忌 妒不仅 使 她 自己发疯 ,也逼 得丈夫发疯 。托尔 斯泰 自 从 和索妮亚结合后的 4 8 年里 ,从 未有过一次婚
这不是残 酷 ,对她 们一视 同仁才是残酷 。 ”“ 我
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谬 皆因女人 。 ”
哲学牵强 附会 ,矫揉造作 ,完全建筑在虚荣心 、 名利欲和 出风头的基础上” 。
因为缺 乏交 流 ,托尔斯泰也就很难对索妮

托尔斯 泰主张像农 民那 样耕作 、生 活,但 他 自己却一直读书写作 ,至死过着贵族的生活 。 他 “ 皈依 ”后 宣称要完全戒 除淫欲 ,甚至连夫 妻性生活 也不例外 ,但他却一再 使妻子索妮亚

的生活在一起 ,我伤心透 了”时 ,从 没深省过 这 和她不关 心托尔斯泰 的精神 生活 、不 了解他
的内心世界有直接关 系。 连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也指 出这一点 : “ 你
无 微不至地关 心他 的物质生 活 ,却 忽视 了他更
珍 视 的东西 。如果你 同样 关心 他 的精 神 生活 ,
但 索妮亚却 不是这种类型 的女人。她对作家丈
夫 的思想 没有 了解 的热望 ,只是一 味地 反对 。 除 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会影 响家里的生活外 ,
直想哭 ” 。写 出 《 战争与和平 》的文豪家庭只
有 “ 战争 ” ,没有 “ 和平” 。 索妮亚还有 一颗虚荣 的心 。晚年她在新 闻

托尔斯泰的不幸婚姻:“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的不幸婚姻:“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的不幸婚姻:“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说:“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这位大文豪的婚姻,是不幸当中最不幸那种——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结婚48年,生育13个孩子,82岁离家出走,病倒在小车站的木房里。

弥留之际,他身边围满了记者、儿女、朋友,却至死不肯见妻子一面。

俄罗斯的11月寒风刺骨,索菲娅站在丈夫门外,心比寒风更冷。

人说“少来夫妻老来伴”,老伴本应该是最亲的人,他们为什么会闹到这种程度?01.交换日记1862年,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7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了婚。

为表诚意,让未婚妻充分了解自己,托尔斯泰把记载着过去经历的日记本拿给她看。

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放荡,玩女人、欺骗、偷盗、赌博、染过脏病,滥交、酗酒、暴力,还有私生子。

他的女人众多,最爱的是一个结了婚的农村妇女——阿克西妮娅。

他很多作品中的女主就叫这个名字。

他在给她的信中写:“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爱一个人。

脑子里全部都是她。

我很痛苦。

当她靠近我时,我甚至感到害怕……哪里都看不到她,所以我寻找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来自肉体的欲望,而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感情。

”年轻的索菲娅在日记里看到这一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托尔斯泰这个行为让她在婚姻一开始,就处在很大的不安全感中,终生饱受其折磨。

不过这个交换日记的习惯,由此开始了。

02.作家的妻子婚后,索菲亚放弃了城市生活,追随丈夫到了郊外庄园。

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写《战争与和平》,与此同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谢廖沙出生了。

作家的妻子,并不好当。

纳博科夫妻子薇拉帮他处理信件和经济事务。

他不喜欢坐飞机,妻子开车带他穿越5大州,帮他完成惊世骇俗的《洛丽塔》。

许广平除了做家务和带孩子,还要帮鲁迅整理著作,抄写校对。

茨威格妻子为了丈夫,要搜集资料,翻译外文,对外联络,写一封封感谢信。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2013.04“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

”这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一句话。

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与他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索妮亚,最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屋里。

至死,他都不愿意再见索妮亚一面。

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后又如此悲惨结束的,实在罕见。

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索妮亚就有思想差距,如果他能和索妮亚交流,也许这场婚姻就不是个悲剧了。

但他自恃是天才作家,不屑与人交流,包括妻子索妮亚。

而且,他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重男轻女,瞧不起女人。

他认为女人弱智,不具有和男人一样的精神力量。

“女人的本来面目是精神脆弱的人,这不是残酷,对她们一视同仁才是残酷。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谬皆因女人。

”因为缺乏交流,托尔斯泰也就很难对索妮亚体贴、有温情。

而柔情恰恰是天下所有妻子都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的。

托尔斯泰喜欢散步,但他却不愿陪伴索妮亚一起散步,他不屑于和索妮亚聊天,但索妮亚和别的男人交谈时,他却又愤怒、忌妒。

每次托尔斯泰生病,索妮亚都是悉心照料,有一次连续9个月护理在床边。

但索妮亚得病,做丈夫的托尔斯泰却不屑于过问。

托尔斯泰不爱索妮亚吗?他的日记里也不乏对索妮亚充满激情的爱的宣言。

但通读全书,人们感觉到他的爱是抽象的爱、苛刻的爱、头脑的爱,而非具体的爱、宽宏的爱、心灵的爱。

因此,索妮亚伤心地说,丈夫需要的只是她的肉体,“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中年“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后,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就更深了。

托尔斯泰憎恨“私有财产”,同情农民,厌恶自己的贵族乡绅生活,要放弃自己著作的版权,把庄园分给农民。

而索妮亚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丈夫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与家庭之纠葛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与家庭之纠葛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与家庭之纠葛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与家庭之纠葛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描写安娜与她的丈夫卡列宁以及她与情人瓦伦京之间的复杂纠葛,展现了爱情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以及她所经历的情感困境与家庭纠葛。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矛盾的角色。

她是一个受到爱情引领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

一方面,安娜追求自由与激情,她因为对瓦伦京的爱而离开了丈夫和儿子。

她希望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婚姻制度。

另一方面,安娜又深爱着她的儿子,并为了家庭的名誉以及自己的责任感而痛苦不堪。

在爱情与家庭之间,安娜陷入了矛盾的境地。

她无法选择,也无法同时获得爱情与家庭的满足。

面对婚姻中的不幸与冷漠,安娜沉溺于瓦伦京带来的热情与关怀,但同时她也感到了无尽的内疚和孤独。

这种内外的矛盾压力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和悲剧结局。

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安娜与卡列宁的夫妻关系,揭示了婚姻中的问题。

卡列宁是一个理智而平凡的人,他对安娜的关注与爱意显得沉闷而平淡,这使得安娜逐渐远离了他。

卡列宁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安娜,但他无法满足她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的渴望。

这种婚姻的不和谐也是导致安娜被迫走向外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安娜与瓦伦京之间的爱情也揭示出了社会的不公与道德观念的困境。

尽管她与瓦伦京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的感情未能获得世人的认可与接纳。

这是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婚姻的背叛之上的,受到了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束缚。

安娜为了爱情而放弃了一切,但她却被社会排斥,被迫背负着道德与家庭的压力。

可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是爱情与家庭之间永恒的冲突。

在婚姻中,爱情的激情与浪漫难免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消退,而家庭的责任与道德则给人们带来了束缚与压力。

当一个人陷入这种矛盾中时,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必然伴随着痛苦与牺牲。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载美国《世界日报》周刊1999年4月11日)注:本文是为《爱与恨》中文版所写的“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卷首语。

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大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颠簸在烟雾弥漫、四处漏风的三等火车车厢里,最後罗患肺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房里。

●临死也不见妻子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报道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最後时刻;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他惟独不想见自己的妻子索妮娅。

近半个世纪的婚姻,最後竟绝情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见“心”已“伤”到何等地步。

这场夫妻,可谓悲惨至极。

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後又如此这般悲惨地结束,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是第一本对这场悲剧婚姻给出详细答案的专著。

写出了畅销全球的《柏林日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研究了托尔斯泰和索妮娅的日记,托翁子女们写的“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以丰富的史料和大家手笔,揭示了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读来像一部悲剧爱情小说。

本书也是写出了15本著作的夏伊勒的封笔之作。

1993年夏天,89岁的夏伊勒写完《爱与恨》之後几个月就辞世。

关於托尔斯泰婚姻生活的作品,虽有几个俄文版本,但《爱与恨》是第一部英文作品,并首次被译成中文。

●三种搏斗,有赢有输《爱与恨》详细描述了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中的“三种搏斗”:第一,作为一个作家,托尔斯泰一直在和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在构思巨著的障碍中挣扎;第二,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欲望和他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灵与肉的搏斗;第三,作为一个丈夫,他和妻子自结婚之日就开始的“至死方休的搏斗”。

列夫·托尔斯泰的悲悯:《舞会之后》,本质不同的人注定分道扬镳

列夫·托尔斯泰的悲悯:《舞会之后》,本质不同的人注定分道扬镳

列夫·托尔斯泰的悲悯:《舞会之后》,本质不同的人注定分道扬镳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年的作品力求通过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他笔下人物的本来面目,从平凡中表现伟大,或者相反,从平凡中显示可怕。

进入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偏向更为简洁的创作方式。

他写人物心理,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

他写人物性格,倾向于写突然事故引发的重大性转变。

他写人物醒悟,经常采用倒叙的方法。

《舞会之后》正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一个作品,上述三个特点在这个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通过倒叙引出主人公人生出现转折的原因,改变就从醒悟的那一瞬间开始《舞会之后》是通过伊凡·华西里耶维奇讲述自己过去的一段记忆开始的,故事的展开与一场舞会密切相关。

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年轻的时候深深爱慕着一位美貌的姑娘,这位姑娘对他也有着绵绵情意。

他们在舞会这晚不停地跳舞,恋爱似乎已经成为定局。

姑娘的父亲是一位上校,他身姿魁梧,举止优雅,言行温和有礼,看上去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

舞会结束之后,伊凡·华西里耶维奇沉浸在爱情的美好回忆里,直到第二天仍旧不能平静下来。

然而,第二天早上,正在散步的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再次看到了那位姑娘的父亲。

这位上校举止异常粗暴,言行狠辣无情,他看上去就像疯狂的暴徒正在殴打着一名可怜的士兵。

伊凡·华西里耶维奇震惊到不可置信,他几乎落荒而逃,不能理解上校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忘不掉这段记忆,同时认识到自己和他们之间隔着无法消除的隔膜,一份爱情无疾而终,他的人生方向也发生了转变。

伊凡·华西里耶维奇之所以讲述这段记忆,他是为了驳斥'环境决定人生'的观点,他认为决定一个人人生的不是环境,而是'机遇'。

这个'机遇'无论好坏,它会在一个人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wps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wps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

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

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

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

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

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

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

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

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

”——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

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

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

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

”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

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

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

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

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

托尔斯泰夫妇交换日记的习惯,由此开始。

在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说得出说不出的话,都写在日记里,既有充满爱意的表白,也有满腔怨恨的诋毁,更会将对方日记中的内容,当做夫妻大战的武器,用来尽情伤害对方。

二、大作家的贤内助“整一个冬天,列夫都在满怀激情地写作,有时甚至热泪盈眶。

依我看,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将是不同凡响之作。

”——1867年索菲娅给妹妹的信托尔斯泰夫妇与亲朋婚后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与此同时,他的长子出生了。

婚前那段字母情缘,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暗示,索菲娅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字有特殊的感悟力。

这一年,她不仅第一次成为母亲,还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托尔斯泰的文稿誊写员。

因为他的字迹实在太难辨认,只有她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在交给印刷商之前,就需要她一个字一个字重新誊写一遍。

然而,托尔斯泰的文稿总是反复修改多次,甚至面目全非,根本看不出一点初稿的痕迹。

即便最后完稿,已经寄给了印刷商排版,他仍然会写信去叫停,再把修改后的新版重新寄过去。

可想而知,索菲娅的任务有多艰巨。

索菲娅曾说过,洋洋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她就誊写了7遍。

那么,60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呢?40万字的《复活》呢?还有其他数百万字的作品呢?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索菲娅并非专职誊写,她还是13个孩子的母亲,这意味着13次怀孕、哺乳和教导;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数百名农奴的农庄管理者。

在这两方面,托尔斯泰都几乎无法为她分忧,以至于索菲娅只能在孩子们都睡下后,才开始熬夜誊抄手稿。

长此以往,她的视力变糟,在后来的来访者口中,将她形容为“眼神不太有魅力”,而我们还记得,十来岁的她,眼神是如何明亮动人。

除了这些,她还是托尔斯泰的经纪人,负责与出版商打交道,为版税稿费之类的俗事锱铢必较,将托尔斯泰的出版事业管理得有声有色,为家庭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益。

其中最令她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她独自面见沙皇、要求对丈夫的一篇小说解禁的事。

在1889年,托尔斯泰写作了一篇离经叛道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遭到当局封杀,禁止发表和出版。

为此,索菲娅联系了在宫廷走动的亲戚,得以面见沙皇,陈述利弊,最后竟然获得沙皇的允许,将这篇收录在作品全集中,而她本人也得到了沙皇很高的评价。

托尔斯泰虽然对这个结果满意,却厌烦她去见沙皇的行为,因为他长期抨击时政和统治阶级的黑暗,与权力阶层的关系已经相当恶化,这样向当局低头的姿态,使他感到非常不快。

是的,托尔斯泰这种毫不体谅的刻薄,我们之后还会经常看到。

即便索菲娅为他养育孩子、誊抄手稿、管理农庄以及经营出版,每一样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托尔斯泰仍然对她怨气冲天。

三、嫉妒的矛盾“我郁闷不乐、发脾气是因为他事事都爱、人人都爱,而我要他只爱我。

”——索菲娅日记这张全家福非常特别,可以当作索菲娅一生的写照——所有人都看着镜头,只有索菲娅一个人深情地注视托尔斯泰。

索菲娅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彻底奉献给了丈夫,与此同时,她也期望丈夫能够把全部人生奉献给她。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

变态偏执的嫉妒,从他们的婚姻早期就显出端倪,托尔斯泰也不吝于述诸笔端,在多部作品中都写到善妒的女人,例如《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及《战争与和平》的结尾,皮埃尔娶了深爱的娜塔莎,婚后摇身一变,她丢掉少女的活泼娇俏,成了那种为家庭奉献全部的不修边幅的女人,还表现出不可理喻的嫉妒,要求皮埃尔一直留在家里,他的任何一次正当外出,都会成为她极度痛苦的来源。

在写作《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时,托尔斯泰正处于婚姻的第七年,新婚的幸福余韵还萦绕在心头,没有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仿佛是一种略带困扰的甜蜜负担。

然而,在此之后,索菲娅的嫉妒愈演愈烈,她嫉妒丈夫婚前来往的女人,嫉妒他身边除她之外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妹妹、她的女儿、丈夫的女编辑等等,甚至包括跟丈夫要好的男性。

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她还嫉妒丈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一旦看到关于她们爱情的部分,就痛苦不堪。

其中最严重的,自然就是针对丈夫婚前有过私生子的女奴。

这名女奴一直在他们的农庄干活,而那个私生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后来成为了庄园里的车夫,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跟任何一个普通奴仆没有区别。

索菲娅仍然对此如坐针毡,害怕遇到他们母子。

每一次嫉妒发作,都免不了一场大战。

除了争吵,索菲娅表达情绪的方式,包括离家出走或者威胁自杀,据我不完全统计,她曾尝试过溺水、服毒、卧轨、冻死等等。

可想而知,托尔斯泰对此厌烦透顶。

四、生育的矛盾“我很高兴地想到你放弃理想之后会活得轻松一些,更确切地说,是你把理想和低级的义务交织起来之后,所谓低级的义务就是生儿育女。

”——托尔斯泰给即将结婚的女儿的信这段话是写给玛莎的,托尔斯泰最钟爱的一个女儿,认为全家人中只有她理解和欣赏他。

玛莎也是托尔斯泰思想的狂热信徒,为了延续父亲的事业,玛莎已经拒绝了很多男人,直到27岁才想嫁人。

托尔斯泰觉得失望之极,写下这封充满嘲讽的信,毫不客气地将生儿育女贬斥为“低级义务”。

而另一方面,托尔斯泰知道生儿育女会耗费一个女人极大精力,这种他所轻蔑的“低级义务”,却让自己的妻子重复了13次。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对妻子照顾家庭缺乏感激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托尔斯泰夫妇和子女在生育方面,托尔斯泰夫妇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避孕和哺乳两方面。

托尔斯泰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他对传宗接代有什么执念,原因很简单——他拒绝避孕,认为避孕是违反伦理和道德的行为。

当然,堕胎更是不可饶恕的。

这就导致索菲娅在27岁时,就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结婚9年,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哺乳,同时,还完成了《战争与和平》的7次誊抄,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在生育了5个孩子后,索菲娅非常不愿意再怀孕,她曾经在产后得了产褥热,差点丢掉性命。

托尔斯泰对此当然不同意,还把这个争执写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安娜生育了一儿一女后,不愿再有孩子,就决定避孕。

当安娜的嫂子知道后,大感惊讶,因为她本人就生育了一大群孩子。

哺乳的矛盾,同样匪夷所思。

托尔斯泰认为一定要母乳喂养,这个理念原本没错,而索菲娅因为屡次怀孕,得了乳腺炎,在医生诊疗后,已经确定完全不适合哺乳,托尔斯泰仍然坚持,并且指责妻子不愿负起母亲的责任,对此耿耿于怀。

显然,这个指责对于索菲娅很不公平,在她的日记中,她多次表示如果身体健康,她是非常愿意亲自哺乳的。

托尔斯泰所处的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思想刚刚在俄国萌芽,不少男性公众人物都是支持者,但托尔斯泰显然不在此列,他的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索菲娅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五、欲念的矛盾“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

”——索菲娅日记索菲娅和孩子们按道理说,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置喙别人的夫妻生活,只不过这件事在托尔斯泰夫妇的家庭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太重要,如果省略这部分,势必无法说清楚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毕竟对于成年男女来说,爱和性原本就是一体两面。

在索菲娅结婚几个月的日记中,她写道:“肉体方面的爱对他非常重要。

真糟糕——因为我恰恰相反。

”你可能认为,这种话属于一个新婚少女的懵懂和娇羞。

然而,当25年后,她的观点仍然没有改变,她的日记是这样说的:“没有那件事生活本该是美好的。

但是对于他来说则另当别论。

”从托尔斯泰本人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他十来岁开始就欲望强烈,直到六、七十才慢慢消减。

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一直对情欲抱有强烈的负罪感,他甚至憎恨渴望情欲的自己,这种激烈的内心斗争,也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对海伦的肉欲,又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最典型的是《魔鬼》里,叶甫根尼对婚前有染的女奴,几乎无法抵挡欲念的诱惑,为了不背叛怀孕的妻子,在托尔斯泰给他安排的两个结局里,他要么自杀,要么杀死了这个女奴,其中的疯狂情感,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托尔斯泰是一个将性和爱分得非常清楚的人。

正如他在充满自传色彩的《魔鬼》中所说,男主人公陷入无法控制的欲念,并不是因为爱那名女奴爱得发狂,而仅仅是一种欲望的驱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