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爱情婚 姻 悲剧 ,安娜 悲剧命运 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 因,是 由人物 自身的性格 、社 会环境 以及 时代 背景共 同促
成的 。是具有必 然性 的。
关 键 词 :悲 剧 命 运 ;性 格 ;社 会 环 境 ; 时代 背 景 ;必 然 性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3 0 【0 0 6— 19一 3 16 6 1— 8X 2 1 )0 0 2 O
A s at A n ae i ” i ah g l s aeyw i os yo e rtew d . n a aeyi nt tt ipel ead bt c :“ naK rnn r a s ueca i t gd hc T l o f ro o d A n 't g o j s l o n s cr h t f h s r d s m a m v
我们不能 否认 ,在 悲剧 的诸 多成 因中 ,各个 因素是 互
相作 用 ,共同促成 事 物的 变化 ;但 也不 能否认 。总有 一种 因子是起 决 定作 用 ,其他 因子是 由此衍 变 、派 生 出来 的。 在安娜 的悲剧成 因 中便包 含 了性格 、社 会 、时 代等诸 多 因
福十分渴望 ,对 自己的婚姻 生 活感 到不满 ,安娜 曾 悲愤地 诉说 道 :“ 八年来他摧残 了活在我身上 的一切 有生命 力 的东 西。他甚 至 一 次 也 没有 想 过 我 是 一 个 需要 爱 情 活着 的女 人。 …㈣ 在不幸婚 姻 中受到 的压 抑 ,在 遇到 渥 伦斯 基后 ” 化成爆 发的力量 。这 种追 求真 爱 的勇气 是其 他 女性 所不具 有的 ,她们甚 至连想 一下 的勇 气都 没有 。在安 娜 心 中,爱 是一种至高无 上 的情感 。正 是这 种对 爱 的尊 重 ,安娜 不会 也不 能像其他贵妇 那样 去对 待这 份爱 情 。然 而 安娜对 于爱
安娜爱情悲剧根源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指导教师: 程明媚学生姓名: 赖荣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号: 05083116完成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目录摘要 (3)ABSTRACT (4)1.绪论 (5)2. 爱情与环境的尖锐冲突 (5)3.“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7)4.男权文化的禁锢 (9)5.安娜自身性格矛盾 (11)6. 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摘要摘要: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当安娜16岁的时候便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人生所有的兴趣都在于官场,是一架冷漠麻木的“官僚机器”,相反,安娜却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
她与卡列宁一起生活了八年,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麻木的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力,或者说使她的生命力,对于美好爱情的激情活力被压抑了八年。
在和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的意识终于被唤醒了,开始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然而这样的向往是不为当时俄国上流社会所容忍的,安娜最终在车轮下结束了生命。
关键词: 宗教爱情男权文化性格矛盾AbstractAnna is an aristocratic woman who is liberated in mind and pursues a new life. When Anna was 16, her aunt married her to Karenin, a senior statesman more than 20 years older that her. Karenin is a “bureaucratic machine”that is cold and insensitive and cares only about the bureaucratic dealings in his whole life. In sharp contrast, Anna is sincere, passionate, energetic and kind-hearted. Having lived with Karenin for eight years, she never knew what love was actually was. This kind of boring and impassionate life has been suffocating her vitality or oppressing her liveliness and the longing for sweet love for eight years. When she one day made her acquaintance with Vronsky, the passion for love and the conscious of life were finally awaken from deep slumber. She began to reveal a pure, eager hope for the real life that com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Nevertheless, what she had been hoping for was not tolerated at the time in the upper class of Russia, desperate with life, Anna killed herself under the wheels.Key words: religion love the culture of male power the conflict of personality.1.绪论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创作力旺盛时期的作品,并且是作家最为著名的三部著作之一。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
“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
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
”“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
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
”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
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
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
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
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
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
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
浅论安娜

浅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除了这些,她还有地位高贵的丈夫和聪明可爱的儿子,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本文就将从家庭、社会以及人物自身等方面进行探究,找寻造成她悲剧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原因引言在西方文学名著中,不乏具有反抗意识的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机智、不畏强势、敢于反叛,比如勇于追求独立爱情的简爱,敢于追求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伊丽莎白,还有不顾一切追求自由爱情的朱丽叶,她们的命运或喜或悲,但她们的形象都深深印在人们脑海。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更是以其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赢得世人的钦佩。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七十年代俄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
安娜是个极具魅力的女人,她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和笑盈盈的红唇掠过。
她浑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过剩的青春活力.不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
”沃伦斯基正是被她的这种活力所吸引,对她一见钟情。
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除了这些,让人羡慕的还有安娜那“幸福”的家庭,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赫赫有名的高官,儿子谢辽沙是个可爱的小精灵。
丈夫地位高贵,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可爱,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造成她悲剧结局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一、家庭及社会原因安娜十八岁就在姑妈的安排下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混迹官场多年,身上的热情早已消耗殆尽,成为了一个冷漠的沙皇官僚。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气质高贵,但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
本文从人物的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盲目的爱情观及社会和生活根源这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其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爱情观《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吸引着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的人;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的盲目爱情观等几个因素导致她的结局是凄惨的。
一、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处在历史上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1],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张力,工业蓬勃发展,无数产品从流水线上像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向市场,腐朽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
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优势,那么对于自己的欲望必然在政治上得以凸显,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传统的旧观念。
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和激烈碰撞的下产生的。
二、虚伪的婚姻生活虽然安娜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背景显赫,可是她的命运却是不幸的。
她的父母早早过世,长期寄养在姑母家里。
安娜的婚姻是由姑母做主嫁给了37岁的卡列宁省长,而当时安娜仅仅17岁,还没有成年[2]。
卡列宁形象极差,肥头大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
尽管如此,卡列宁确是仕途平顺的,仅8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职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
他丝毫不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感情,只关心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
在生活中与安娜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的公文一样,先写下大纲,然后分条扩展,官气十足的念一遍,就如同对自己的女秘书训话一样。
安娜很痛苦,她觉得卡列宁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一架官僚机器,升官是他灵魂唯一的东西。
安娜也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可是两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对立,成为了这个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和基蒂的人物比较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貌美,善良聪慧的女子,并且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通过比较两种人物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可以发现导致安娜悲剧更深一层次的原因。
标签:安娜;悲剧;性格;家庭环境;价值观;基蒂《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鸿篇巨著之一。
小说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面貌。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研究,不少学者分析探讨安娜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及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比如说李婷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一文中就指出安娜悲剧的必然性是由安娜自身的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及时代背景共同导致的。
无可置疑,人物性格是内因,起着主导作用,时代社会环境是外因,有很重要的影响。
但是,小说中有两条线索,除了前文提到的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另外一条是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的爱情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前者是悲剧,而后者是列文和基蒂的幸福婚姻。
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安娜和基蒂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因此,本文通过人物的对比分析而不是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更深一层次地探讨安娜悲剧的成因,这也是本论文与其他学者观点的不同之处。
一、性格差异性格决定命运,安娜和基蒂的性格差异是导致两人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虽然安娜和基蒂都年轻貌美,善良聪慧,但两人性格有实质性的差异。
具体来说,安娜与基蒂的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热情奔放与内敛安娜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勇敢地走出家庭婚姻去疯狂追求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即使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
有一次,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在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就是她真性情的表现,毫无掩饰,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这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虽然上层贵族也有很多类似安娜“不检点”的行为,但安娜认为追爱真爱并没有错,并且在事后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和俄国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
在当时的社会有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生活在社会的大变动之中,安娜以她的个人力量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斗争,其勇可嘉。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孩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伏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伏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