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自转】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
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黑夜。
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
地球的自转,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没有得到科学证明。
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5 .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图表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读图比较;探究讨论;模型模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地球运动形成初步的空间架构思维;激发学生对天球运动的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自然地理的探索兴趣。
为选修一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地球仪,大头笔,灯泡课型:综合课课时数:4个课时(以每节课45分钟设计)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在图上辨别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讨论探究;观察模型,分析地球自转的物理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抽象运动的兴趣;初步建立对地球运动的分析思维。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具:地球仪,纸条,透明胶课型:绪论课讲授提纲:导入(1min)——观看视频(2min)——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方向(1min)——操作演示(1min)——得出地球自转北逆南顺(10min)——地球自转的周期(5min)——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变化规律(10min)——课堂小结(1min)——5分钟随堂小测(7min)。
小节导入:同学们,日升日落,春夏秋冬这些我们熟悉的现象其实都来源于地球的运动,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章节内容。
对于地球的运动,类似于物理,我们将从它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四个主要方面来学习。
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这样静坐着,毛主席说我们已经日行八万里了,为什么会这么神奇?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地球的自转将告诉大家其中原由。
主要教学活动: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和方向:教师:下面我们观看地球自转的视频,并请同学们在看视频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问题:地球围绕什么旋转?自什么向什么方向运动?在南北两极看地球自转:教师:拿着地球仪(南北极附近各贴一张纸条),令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转动手,使北极方向面对学生,问学生:同学们,根据纸条飘动的提示,你们现在看到地球转动时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逆时针教师:转动手,把地球仪的南极方向转向学生:那这样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顺时针教师:很好,那请问同学们,在刚才整个过程中,老师转动地球的方向一直没变,都是自西向东,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没有变化?学生:没有教师:那为什么我们在北极和南极看到地球转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再一次看一下,首先是先看侧面,看到是自西向东,到北极方向,是逆时针,到南极方向,是顺时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根据DE所在的经线为15°W,根据图中N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跟着地球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得到C点的经度为30°E(注意不能简单地用15°加上45°,因为这一区域在0°经线的两侧),从E点10点钟C点在E点东面45°,加上3个小时,故C的时刻为13点。
第(3)小时如对偏向知识比较熟悉的话,不难得到答案。
答案:(1)45°除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外,角速度处处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30°E 13 (3)西北四、课堂练习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90°E,89°N B.80°W,40°S C.10°E,1°S D.180°W,71°S2.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A.就线速度而言,高雄小于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于马尼拉B.高雄与上海的角速度相等C.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但角速度最大D.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3.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有()A.地球自转一周(360°)的时间为24小时,叫一个恒星日B.南北纬60°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二分之一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转轨道是椭圆,但半长轴与半短轴相差不大,仅为12千米B.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C.从南极上空垂直俯视轨道平面,地球呈逆时针方向公转D.地球公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5.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6.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读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
回答7~9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长江流域一带进入梅雨季节B.此时北京地区在晴夜的19时~20时,天顶附近可以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C.此时武汉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D.此时悉尼昼最短,夜最长8.若地球正朝近日点方向运动,此时“北京时间”是A.9月23日3时20分 B.3月21日8时C.3月21日3时20分 D.9月23日7时9.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地球表面积的A.一半 B.一半以上 C.一半以下 D.无法判断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完成10-11题10.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A.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 西伯利亚C.阿拉斯加D.大不列颠岛11.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A. 600千米B. 900千米C. 1200千米D. 1500千米五、能力提高1.在右边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1)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4)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的时段是。
(5)北半球白昼逐日缩短的时段是。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崇明岛将长江口分为A、B两汊,两汊中的流量较大,原因是。
(2)最近几十年,崇明岛以东沙洲群迅速扩大、增加,原因是(3)启东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理由是。
(4)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中,发展前途好的是,理由是。
(5)上海港主要在市区黄浦江两岸,海轮要经过吴淞口进入黄浦江。
长江口泥沙情况对上海港进出航道的影响是:。
六、课后学习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三)地球自转与时差产生原因:地球是、的球体。
昼夜分界线(圈):线(圈)。
原因:地球不停的。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小时(太阳日)。
昼夜更替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
不同时区计时法,如美国。
各国实际使用的特别计时法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如中国。
使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如朝鲜。
原则上指经线。
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天。
二典题解析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解析:解第1题时,首选必须能够根据经纬网区分哪条虚线是晨昏线,哪条虚线上是180°经线。
进一步,依据学过的地球公转的知识,判断大体的季节,即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时,北半球是夏天。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定图上看到的是晨昏线的晨线部分,它和赤道的交点是上午6时。
至此,就不难看出:题中甲地为8日8时。
对于选择题,一般很难将真正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能力的考生和凭着临时“蒙”的考生区分开。
答案:B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 .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 .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 .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解析:第2题是和第1题相关联的题目,真正明白了第1题的考生解第2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在该题目中,采取了正确选项不易判断的“逆向思维”的题型,加大了考查内容的空间尺度。
即,必须对三个不可选项逐一排除。
答案:A二、 课堂练习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右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1.甲地的时间为A .8时B .9时C .15时D .16时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 . 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B .东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C .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D .罗马气候干热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右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3.甲地的时间为A .15时B .9时C .3时D .12时4.北京为A .6日8时B .7日8时C .6日20时D .7日20时5.一艘海轮自洛杉矶向西驶向上海,船上的乘客往第一天见到太阳在上中天相隔的时间是.A .24小时B .大于一个太阳日C .小于一个太阳日D .恰好是一个恒星日(07高考真题)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图3)。
回答5~6题。
6.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7.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 .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 .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8.读“极点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月日时。
(2)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L点的夜长约是小时。
(3)下列四图中阴影,正确表示此时雨带位置的是。
(4)此时,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呈时针方向。
(5)M点位于L点的方向。
9.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此刻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点钟,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有下列地点中的()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10.如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
读图回答。
(1)OP的经度为,ON的经度为。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日时。
三.能力提高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雅得(24.6°N,46.7°E)、东京(35.7°N,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46.64°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