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与白流苏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

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

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

”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

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

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

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

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

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是天才奇女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过着庸俗而琐碎的生活的小人物。

而在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却凝聚着人的“脏”与阴暗,以及与之相杂的暗暗的梦的光泽,既有一种现实的悲凉,更有一种具有历史纵深度的毁灭感。

曹七巧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她被压抑着,却又在梦魇般地享受着被压抑的快活,人格的扭曲、花容的失坠,都在低吟着一曲哀伤的歌。

而曹七巧是这悲凉的聚焦点,她扮演着封闭的女巫与被压抑的疯狂的角色,而其灵魂也最终在那黄金的枷锁下变成了一座废墟。

一、传统封建婚姻筑成黄金枷锁1.美丽的青春,爱情的憧憬曹七巧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所有女子一样,曹七巧也有过温情而美丽的青春,也曾有过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就像文中结尾的场景,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儿,有几分姿色,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禄调情。

在她的花一般的年龄的时代,她也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有着自己喜欢的人,她也曾经幻想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当她还是那个纯真的少女的时候,她嫁给姜二爷也是为了能天天看到她暗恋的姜季泽,在一个公平的角度去分析她,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付出过,只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而且还因为她的出身而受到了歧视,长期的压抑,造成了她的心理畸型。

如果她的付出能得到一点点的回报或者她嫁给一个平凡健康的人,也许她就不会变成这样。

所以我觉得曹七巧也是一个蛮值得去同情的人物。

作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2.买卖的婚姻,黄金的枷锁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女人,畸形的婚姻,对她毕竟是一种伤害,另外,在姜家她处处被人瞧不起,所以有时也不免悲从中来。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浅议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指导老师:朱洁学员:袁方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很有才情的作家。

她写得最成功而又是最苦涩的婚姻作品是《金锁记》。

曹七巧是这中篇小学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出身不高,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

作者用极端的、鲜活的笔法将一个正常的有着青春美好回忆的女人,慢慢的变成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自虐而又他虐的心里变态者揭示得淋漓尽致。

造成曹七巧悲剧人物形象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罪恶,她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金枷锁下的她是用青春和欢乐为惨重的抵押品,戴着金锁镣铐的她的人性被腐蚀和扭曲了。

这也是《金锁记》这篇作品可贵的独特性和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曹七巧爱情悲剧建议社会人性初识曹七巧,是上初中时,在电视银屏上看到的连续剧《金锁记》。

一位口齿伶俐、深得众人喜欢的麻油店的姑娘,却嫁给了大户人家的一位患有“骨痨”的少爷做姨太太。

故事曲折,情感丰富。

这部连续剧改编于张爱玲的同名小说《金锁记》。

带着一份好奇,拜读了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

曹七巧的婚姻是不幸的,她的性格的变化令人汗颜,而造成她人性的扭曲,正是那万恶的封建社会。

渐渐喜欢上张爱玲,细读了她的小说《倾城之恋》等,我们不难发现她是一位传奇人物,两性关系、婚嫁迎娶是张爱玲揭示生活底蕴的切入点和主要视角。

《金锁记》被人们认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誉《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下面就从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根源两方面来分析。

一、曹七巧的性格。

(一)曹七巧的婚前形象。

曹七巧是一位小镇上的麻油店老板的女儿。

婚前的七巧在家站柜台,她活泼、可爱而美丽。

是一个小家碧玉形象。

她“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此时的七巧年轻、美丽。

和她接触的都是些劳动人民。

婚前在娘家做女儿时的七巧,尽管有些要强,嘴头上琐碎些。

但仍不失为是一位可爱活泼的姑娘。

白流苏与曹七巧形象比较研究

白流苏与曹七巧形象比较研究

白流苏与曹七巧形象比较研究作者:蔺姝红万素花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蔺姝红万素花内容摘要:《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

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胜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白流苏曹七巧共性差异性女性意识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较为成功的女性形象。

曹七巧虽外表强悍、性格泼辣,但实际则是可悲可怜之人,面对旧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她以残忍狠毒的方式进行反击,心理逐渐走向病态,变成令人憎恨又同情的女性。

而白流苏比较独特,张爱玲赋予了白流苏完满的命运结局。

正如《倾城之恋》结尾处“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①白流苏虽然同样处在旧社会,但她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她大胆追求爱情,最终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

时代造就人,旧社会使得二者皆有苍凉色彩,这是在所难免的,但其程度大不相同,其命运的遭遇,人物的结局都有巨大的差异。

一.女性之苍凉:白流苏与曹七巧的共性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她们受到封建伦理观念的禁锢,被压迫束缚,没有平等的话语权,透露着悲伤的苍凉意味,但她们也曾以自己的方式挣扎反抗着,尽管各自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白流苏和曹七巧的人生不失有种悲凉之感,二人生活在没落的贵族家庭,所处身份地位不高,在封建礼教下生活着,卑微而又痛苦无奈。

白流苏的第一段婚姻结束后回到娘家住着,但是娘家人不待见她,时常对她明嘲暗讽,“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吓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张爱玲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她在当时文坛上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时至今日仍在两岸三地的文艺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剧色彩,“因怨而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因怨而自私矫情”的白流苏、“因怨而精神扭曲”的顾曼璐、“因怨而自甘屈从”的葛薇龙和“因怨而自甘妥协”的顾曼桢,这些怨妇形象“怨”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悲剧结局却是一致的,她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对女性无情的生理戕害和心灵摧残,同时也是对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鞭挞。

张爱玲对这些女性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悲凉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她小说中女性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追求和对深度人性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怨妇AbstractIn the1940s, Zhang Ailing was a talented and outspoken .She was a famous writer with a legendary life in the literary world. Her works own widespread concerns .Her works today are still gaining world spread concern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oth in the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women in her works filled with tragedies, "Tragedy because of hatred and psychopaths "Cao Qiqiao" because of hatred and selfish sentimental" Bai Liusu" because of hatred and spirit distortion "Gu Manlu" because of hatred and since Kennedy selves" Ge Weilong and "because of hatred and Kennedy compromise" Gu Manzhen. These scorned women express the "blame" forms in different ways; otherwise, their tragic outcomes are consistent. All their miseries reveal the ruthless of China's feudal family system on female of that day, both in their physic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Also, their miseries shows the reveal and scourging of "original sin consciousness" of women, Zhang Ailing shows her great sy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eply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ose women's inner space, The value of the women in her novels exists in the pursui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pth of human values.Key words : Zhang Ailing; female; scores womenThe Analysis on Image of Women in the Novel of Zhang Ailing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题目(中英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一、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女人们 (1)(一)因怨而心理变态的曹七巧 (1)(二)因怨而自甘妥协的顾曼桢 (3)(三)因怨而精神扭曲的顾曼璐 (4)二、跻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女人们 (5)(一)因怨而自甘屈从的葛薇龙 (5)(二)因怨而自私矫情的白流苏 (7)三、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价值意义 (8)(一)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追求 (8)(二)对人性深度的探索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2)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与白流苏论文摘要: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被称为“民国才女”,她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称为当时文坛上最夺目的新星。

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而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的身影①。

她便是张爱玲,她以敏感的女性作家心理与细腻的笔调创造出众多佳作,成绩斐然。

但张爱玲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她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小说。

而其中,以《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尤为引人注目,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被多次搬上大荧幕进行演绎引发收视热潮,可见其作品魅力。

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在张爱玲的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明艳动人。

引发无数学者文人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说,以寻找新的观点看法。

而本论文试从曹七巧与白流苏女性形象解读,两人的异同点,两人的悲剧命运及原因与探讨她们的爱情观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自己的理解性分析。

通过研究曹七巧与白流苏形象以走进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体会她的非凡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女性形象一、两大经典女性形象分析(一)《金锁记》之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著名学者傅雷特别推崇这部小说,肯定它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曹七巧是她塑造的最为经典的封建女性形象,七巧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她并不愚笨懦弱也不是原本就是恶毒疯狂,但她无力撑脱命运恶爪,无法掌握自己人生,落得个害人害己的凄惨结局。

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她美丽健壮充满青春朝气,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②。

七巧原本会有一个平凡而又充实的人生,但前途实难叵测,她的哥嫂贪图富贵,为了一己私利将她卖给了姜家,把她推入了火炕,而此后三十多年,七巧便一步步由一个正常人裂变成了一个疯子。

一方面七巧是可怜的,她嫁进姜家后受尽白眼与折磨,在那个封建没落的大家庭里,连最低等的丫鬟也瞧不起她,笑她是麻油店的“活招牌”,整个姜府里没有人愿意搭理她,当她的哥嫂来看望她时,作为大家长的姜老太太竟充耳不闻,让七巧脸面全无,而最让七巧崩溃的,是她的丈夫,一个患有骨痨只能整天瘫在床上的男人这个男人不仅没有性能力更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靠抽鸦片烟度日,曹七巧日夜守着这毫无生命感的肉体,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这个可怜的女人,娘家人出卖了她,婆家的人瞧不起她,连自己的丈夫也如活死人一般,这让原本充满野性与激情的七巧忍泪吞恨,她与丈夫是非常态婚姻,她正常的性欲与感情受到极大压抑,而她把发泄情感的对象放在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身上,一个放荡不羁挥霍家产的浪子。

但七巧爱他,多次有意无意的接近甚至勾引姜季泽,可姜季泽却担心以后有麻烦而刻意疏远她,七巧最后的一点爱情希望也破灭了,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可怜虫。

而另一方面来说,曹七巧又是可恨的。

当七巧熬死了丈夫婆婆,成为一家之主后,她已泯灭了正常人性,成为一个彻底的疯子,她开始报复,由一个牺牲者形象变成了恶魔,也将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她恋子妒女,对儿女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对儿子长白,她把他看成自己的“半个男人”,对儿子媳妇的感情加以破坏。

七巧从前受婆婆的欺压,可当她自己成为婆婆后,对儿媳芝寿的折磨则更加残忍变态。

七巧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当长安与童世舫要走到一起时,七巧不动声色的告诉童世舫长安有抽鸦片烟的恶习,吓退了童世舫,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曹七巧对女儿的这种行为简直无半点母女之情,更像是对仇人的报复。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周围的人都恨毒了她,七巧是清醒着沉沦。

小说最后,留在她脸上的那滴泪,是一个畸形女人对那个世界的一声叹息。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张爱玲《传奇》中唯一的英雄,情欲的力量在任何人身上都没有像在七巧身上具有如此巨大的破坏性③。

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人性压抑与扭曲下的一个陪葬品,七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二)《倾城之恋》之白流苏。

张爱玲的走红除了她本身的旷世才情,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她笔下的故事背景——多为老上海背景,是现在人们最为怀念的、那种华样杂交的华丽情缘,殖民色彩的古典情结,是全体华人记忆深处最华彩的段落。

这一点恰好在上海女性张爱玲身上有最集中的呈现。

华人回忆上海滩,必定少不了张爱玲④。

而经典作品《倾城之恋》便是在老上海背景下讲述的一个上海女人白流苏的爱情婚姻故事。

主人公白流苏是没落大家庭的女儿,她以前在家族的安排下结过一次婚,但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与无爱婚姻,勇敢的冲破牢笼回到娘家。

但白家对她来说并不是温暖的避风港,当她娘家兄弟花掉她用于安身立命的钱后,看出在流苏身上已无利益可占后,对白流苏的厌弃逐渐加深。

日日对白流苏冷言冷语,指桑骂槐。

她委屈的向母亲哭诉。

可白老太太并没有为她做主,流苏悲痛而又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找到一个男人自己才能得以生存。

柔弱的白流苏站起来开始寻找自己的猎物,而这个目标便是范柳原。

范柳原是华侨的儿子,家境富裕,但想嫁给她的女人太多,他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范柳原只想恋爱却并不想对白流苏承担责任。

然而白流苏决意要套住范柳原,在她和他一次次的角逐算计中,范柳原依然不给她婚姻的承诺,正当白流苏绝望时,一场倾城成就了她,炮声轰鸣,香港沦陷,流苏觉得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⑤。

白流苏如愿得到了范柳原,一个可以给她下半生保障的依靠,尽管如愿后的怅惘充斥着她卑微的灵魂,但她毕竟可以锦衣还乡报复她的兄嫂,所以《倾城之恋》白流苏的结局不能算是不圆满,而白流苏这一形象也因张爱玲的着力刻画而光彩照人,数十年来为读者津津乐道。

二、分析曹七巧与白流苏形象的异同点(一)相同点(1)缺失的亲情。

《金锁记》与《倾城之恋》中对家族亲情的冷漠刻画较深,描写了在曹七巧和白流苏周围的家族亲情的缺失。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本该有一个正常前途,可她的哥嫂为了获财竟然做主把她嫁进了姜家,不顾七巧的煎熬与苦痛.此后她的哥嫂来看望她也不外乎是为了从她身上得到更多利益,而到婆家,也让她置身于冰冷世界,让她心理一步步畸形。

而白流苏也是如此,她离婚后在娘家如坐针毡,家人骂她是扫帚星,母亲也让她回婆家去,因为白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白流苏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中,对家族亲情失去了信心。

所以在冷漠的亲情方面,曹七巧与白流苏是一样的。

(2)对稳定家庭的渴望。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畸形以及《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的离婚再寻找伴侣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对和谐美满家庭的追求。

曹七巧在姜家饱受冷眼,而她的丈夫如僵尸一般,不能给她心灵上的温暖与肉体上的满足,七巧感觉不到家庭的幸福,于是行为举止便开始异常,她对姜季泽的爱恋是她渴望有正常的男女爱情。

当所有的幻想破灭后,七巧迷失了心智,恋子妒女,残害儿媳。

她没有体验过幸福也疯狂破坏别人幸福,从曹七巧所有疯狂行为背后可以感觉到一个女人对温暖家庭生活的渴望。

而白流苏与前夫离婚最重要的也是因为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与幸福。

后来白流苏用种种心思与手段来吸引范柳原,也是渴望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生活,成为名正言顺的范太太。

所以曹七巧与白流苏都共同渴望有家庭的温暖。

(二)不同点(1)对待婚姻的态度。

曹七巧对于自己的婚姻是逆来顺受的,原本普普通通的她应有自己的人生。

在哥嫂的控制下嫁入姜家,七巧虽不情愿但没有过任何抗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认命的在姜家过下去。

面对恶劣的家庭环境与自身压力,七巧只是忍,把自己忍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疯子,害人害己。

而从没想过勇敢的冲破灰暗婚姻。

而白流苏则是对自己的婚姻有明确认识与打算。

当她认清第一任丈夫为人看破无爱婚姻后,为了自己的幸福她要反抗命运。

白流苏不顾周围人的非议毅然与前夫离婚。

她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天动地”。

所以我认为,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白流苏要比曹七巧勇敢果断的多。

(2)所处的环境不同。

曹七巧嫁入姜家后,面对令人窒息般的环境,她只能压抑的侍候骨痨丈夫,在姜家熬日子。

七巧挣脱不了这黑暗的牢笼,默默忍受命运的不公。

白流苏离婚回到娘家后,她面对的不是饥饿不是贫穷而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是看她不顺眼恨不得赶走她的亲人们。

流苏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归宿。

而相对于生活如死水一般的曹七巧,白流苏是幸运的,当她对范柳原白愁莫展时,香港沦陷,人心惶惶。

在动荡的环境中,流苏终于如愿。

而七巧没有这么幸运。

所以两人周围环境有很大不同。

三、曹七巧与白流苏的悲剧命运张爱玲说过:“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⑥。

”而曹七巧与白流苏也可归入此类,纯粹为了婚姻而嫁人的女人也不会是幸福的。

曹七巧一生悲苦。

正值妙龄被迫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大家庭,耗上自己一生幸福照顾活死人一般的丈夫。

七巧一生都没体验过正常的夫妻之爱。

她是悲惨的,而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一步步扭曲的七巧又成为了吞噬他人幸福的恶魔,使她周围的人都恨毒了她。

曹七巧悲惨而又可恨的一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而对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与范柳原结婚前是悲惨的,她与前夫的婚姻短暂而痛苦,而离异后回到娘家也备受欺辱。

而当她用尽心机终于找到范柳原这个依靠,她的结局看似圆满,其实不然。

范柳原只想与白流苏调调情谈谈爱,并不想结婚,是在特殊背景下与流苏结合的。

但我读过全文推出,白流苏的这种“生意经”式的婚姻,只能是她最后的坟墓,婚后的范柳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⑦。

张爱玲也说他们两人可以和谐生活几年。

可那之后呢?依范柳原的性格必会厌倦了她,而白流苏则又会回到最初无依的状态,所以在表面比较和谐的故事结局下,却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悲哀与苍凉。

所以说,白流苏的命运最后也是悲剧的。

四、曹七巧与白流苏悲剧命运的原因(一)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不幸。

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与白流苏,一个是封建家族遗孀,一个是没落家族的小姐。

封建家族制度与宗法思想在她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也是由于女性在家族里地位的渺小无力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曹七巧的家世与姜家根本是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不是她的丈夫是一个废人,她这样一个活泼热辣的平凡姑娘是不会当上姜家少奶奶的。

这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七巧在姜家要恪守妇人礼仪,要三从四德,压抑自己正常的情欲与人性。

成为了封建宗法家庭的牺牲品。

而正是在强大的家族制度下,曹七巧成为老夫人后又反过来成为了宗法制度的维护者。

破坏了儿女幸福,她终其一生始终困在了大家族制度的重压下。

而白流苏虽然勇敢的顶住压力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她不想过一辈子痛苦的生活。

但一个女人主动离婚大大违背了宗法观念,不仅旁人歧视非议,就连自己的娘家人也排斥她,希望她守妇道,做一个家族制度下他们认为老实本分的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