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分析din

合集下载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一、海内外对张爱玲的评说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论者普遍关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少一部分论者关注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细读张爱玲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大多展现的是被时代之光匆匆掠过、被历史遗忘也遗忘着历史的有着“古墓的清凉”的旧式家族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存状态。

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凄婉美丽的、钉在灰暗粗砺石墙上有着“红嘴唇、水眼睛”的女性浮像,更为我们提供了女人“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的整个坍塌掉的男性世界。

张爱玲为了写女人而写男人,她的笔触沉稳有力,不浮不乱。

二、对张爱玲男性形象的研究,以往的论者大都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男性形象的刻画,揭露男性内心的懦弱以及男性在社会中地位的颠覆来说的。

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

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几乎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正面形象、肯定形象,大多数都是令人失望的被否定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她对父权的颠覆对强势群体的贬抑到了很强烈的地步,致使她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不再强大,不再高尚,不再正面。

张爱玲在否定男性形象同时对女性形象进行反思与批判,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还有学者提出,张爱玲塑造不完整的男性形象是要反应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动物性机能”,动物因欲求不能,长期压抑而导致动物的强烈报复心理,动物性和社会性都被严重摧毁的病态男性的描写,她从人性立场公正,冷静地塑造出变态灰暗的男性人性,展现人性的斗争和被破坏,被他们挣扎其间的同情并启示人们在悲凉中坚定的活下去。

以往论者在以往对张爱玲小说男性形象的探析中大多将男性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没落家族中从肉体到精神都残缺萎靡的遗老遗少们;其次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第三是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其男性观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其男性观

中文摘要纵观对张爱玲的研究,其小说中的女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却很少受到研究者关注。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来论述张爱玲小说的男性书写以及男性观。

在小说中,张爱玲采用女性主体叙事方式来表现男性、审视男性、颠覆男性,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阴郁、猥琐的男性形象。

本文第一部分即根据张爱玲所采用的贬异书写策略和两性参差对照的书写策略,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为四种类型加以分析。

第二部分从男性阳刚性征、爱情理想与责任担当三方面来揭示张爱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已不再具有男性的阳刚性征,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与责任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

第三部分则对张爱玲这种男性观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指出张爱玲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生活经历对其男性观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指出张爱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书写;男性观AbstractReview the search to Zhang AiLing, the female in her novel has been the point and hot spot of search.,however,the male image in the novel is seldom paid attention by the researcher. This text takes the male image analysis in the novel of Zhang AiLing as to correspond dot to discuss Zhang Ailing's male write and male view.In the novel ,Zhang Ailing express men, examine men and subversion men through adopt the narrative way of make women as master and depicted a huge number of Selfish cheerless and obscene men for u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we can classify and an analyze the male image according the strategies of devaluate difference write and both sexes comparison write what had been adoptted by Zhang AiLing. In the second part we point out the untraditional look towards the man of Zhang AiLing from these aspects that include virility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The men writing by Zhang Ailing have lost the virility,Emo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third part, we analyze the source of Zhang A ili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 and point out the reason what Zha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 is the Live antecedents,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munity, cultural back ground of the writer in those days.Finally point ou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worth of Zhang A ili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Keyword:Zhang Ailing;depiction of man;Zhang’s look towards men目录前言 (1)一、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 (2)(一)寡廉鲜耻、不务正业的遗老遗少形象 (3)(二)虚伪自私、人格分裂的假绅士形象 (4)(三)风流倜傥、迷失自我的洋场浪子形象 (6)(四)其他庸俗丑陋的都市男性形象 (8)二、张爱玲男性观的体现 (10)(一)对传统男性阳刚性征的阉割 (10)(二)对传统男性爱情理想的质疑 (11)(三)对传统男性责任担当的反思 (12)三、张爱玲男性观形成的原因 (16)(一)个人生活经历 (16)(二)社会历史文化 (18)结语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前言自四十年代轰动文坛以来,张爱玲的传奇作品与身世就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风格高雅精致,情感细腻,细致描绘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性面貌。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这些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成为小说情节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他们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形象塑造等方面,以探讨小说中男性形象的文学意义。

一、男性形象的社会背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民国上海,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都市环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革,决定了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男女地位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同时,自由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娱乐业的繁荣,也为男性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个人发展空间。

以上种种因素对男性形象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男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感情生活上的浮躁不定,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无助。

比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内心复杂,在感情上游移不定,同时在政治上的决断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金锁记》中的夏南翁则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心浮气躁,丝毫没有容忍和包容别人的心思。

而《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篆子,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恋爱挫败后,变得疯狂和极端的男性,这些不同特点的男性形象,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男性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深刻阐述。

三、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暗示。

在早期小说中,张爱玲的男性形象往往是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来塑造的。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谢九,通过卫公夫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他花花公子般的形象。

这种间接描写方式,既能够刻画出男性人物的外表特征,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又能够反映出女性视角的情感体验。

而在后期小说中,张爱玲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来塑造男性形象。

例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的形象完全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细节刻画和心理独白来展现。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2019年 2月 第 38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38
Feb.2019 Vol.38No.2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李雪芳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关键词:男性形象;张爱玲;精神残障;猥琐;自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解放是启蒙先驱们的根本意愿,而女 性的觉醒作为个人觉醒的副产品也悄然临世。张爱玲作为 一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女性,她成长在男权文化家 庭里,因此,她经济不独立,同时也没有独立的价值体系,但 是她又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因此,她更深刻地 认识到女性的人生悲剧,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总是在诉说一些 发生在旧式家庭里的琐碎的婚恋小故事,塑造出众多典型的 女性人物形象,并将她们真实的生存困境深刻地揭示出来。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为了突出女性主体地位这一主题,她 笔下的男性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坚强、勇敢、刚毅的形象,都是 虚伪、自私、猥琐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身体残缺或精神残损, 或是在权威家 庭 中 缺 席,或 是 在 家 庭 和 社 会 中 处 于 劣 势 状 态。尽管她在书写男性形象方面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但目的 并不是为表达个人哀怨。在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长 期影响下,大都市中的人难免会异化变质,为了生存,不惜出 卖了尊严、人格、灵魂,甚至出卖亲情。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 象否定与消解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这样的男性无法承担 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而也反映出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非常强烈。
张爱玲在书写像《怨女》中的姚二爷、《金锁记》中的姜 二爷等一群身体残疾的男性形象时,直接通过矮化其身体使 传统的男性形象彻底被颠覆,男性主体地位被削弱,由此凸 显出创作主题———女性主体意识。除此之外,张爱玲还从角 色、地位、性情等几个方面对比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主要运 用的书写策略就是两性参差对照,通过大量的对比丑化了男 性,并将他们置放于小说的文本边缘,男性主体地位从根本 上被削弱,突出其在失去男性权威的环境中所裸露的丑陋与

浅谈张爱玲的男性观

浅谈张爱玲的男性观

浅谈张爱玲的男性观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中的重要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以
独特的笔调、对情感细腻的描写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而著称。

在她
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是主角,但是她的男性形象也非常有特点。

张爱玲的男性形象主要被塑造为两类:一个是风流倜傥、浪漫
梦幻、背负着复古情怀和浪漫情感包袱的文人;另一个是现代城市
中的俗世男子,生活在大都市中,不堪重负的压力、情绪的波折和
生存的无奈。

对于第一类男性,张爱玲的描写往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他们多反映了爱情与自由之间的矛盾,被情感占据、被浪漫感情笼罩,却也因此而失去了现实的自由和追求。

而对于第二类男性,张
爱玲的描写则更现实,更具备批判意义。

张爱玲的男性观十分复杂,但是总体来看,她对男性的表达是
非常独特的。

她看待男性的视角和写作风格,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
文学框架和视觉观感。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摘要]:在张爱玲所刻意营造的凄迷惝浸的小说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市井男女上演着他们各自的传奇,在流连辗转一声喟叹之后,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张爱玲在体验生活、洞察社会、品味人生之后,在她笔下,隐藏在社会或人生外部现实之下的内容现实和内心得以浮出水面。

张爱玲作品中男性都是丑陋不堪的。

本文从张爱玲具体的作品出发,对男性的角色形象进行分类,概括出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压抑、变态等特点,挖掘了张爱玲小说男性角色形象创作的根源;以及张爱玲的家庭,特别是她父亲对其作品男性角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形象、自私、压抑、家庭影响。

谈到张爱玲,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独特、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

在四十年代的大上海,张爱玲红极一时,那是个属于她的时代。

张爱玲的小说华丽苍凉,犹如徽州古宅中的高深天井,终日不见阳光,窒息、压抑。

欣赏完她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鲁迅小说有多篇是以“我”的口吻叙述的,而张爱玲则始终使用第三人称,她用冷静的笔调娓娓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

小说多以女性为女人公,故事多为悲哀或痛苦的过程和结局。

她用华丽的词藻深入地描写了人性的扭曲、压抑,这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身上达到了极致。

女性在张爱玲笔下尚且如此,男性更是一无是处。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多是封建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荒凉的、令人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落后文化传统熏染,沾染了一系列不良习气。

一、张爱玲小说中男性的分类1、浪子《第一炉香》中的乔琪是一个纯粹的浪子,他是一个惯于游徜于欢场招蜂惹蝶的角色。

空有一副风流倜傥的外表,在社会上却无一技可立身,在经济上并无实际可以倚仗的基础,遗老遗少们总还有些许祖上留下的残羹冷炙,可是他不过是个“现在他老子还活着,已经拮据得很,老是打饥荒”的富家公子,连丫环都说“他除了玩之外,什么本领都没有,将来有得吃苦呢!”。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被边缘化。
们或 是在权威家庭 中缺席 ,或是在家 庭和 社会中处于去 势和弱化状态 。张 爱玲作 品中对 男性形 象的颠覆 ,彻底 消解 了传统男权 的中心地位 ,反 映出 张爱玲强烈 的女性主体意识 。 对传统男权 中心地位的消解


1 、 男性 主 体 地 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 失
在张爱 玲的小说 中,很多在家庭 中本 应 掌 控 统 治 权 力 的 “ 丈 夫 ”或 “ 父

豳曩

浅析 张爱玲笔 下的男性形 象
④ 吴世娟
( 新 乡学 院 。 河南
[ 摘
新乡
4 5 3 0 0 0)
要】 张 爱 玲 在 作 品 中 成 功 塑 造 了众 多 姿 态 各 异 的 男 性 形 象 。在 她 的笔 下 , 这 些男 性 都 是 扭 曲和 残 缺
的 ,他 们 或 是 在 权 威 家 庭 中缺 席 , 或 是在 家 庭 和 社 会 中 处 于 去 势 和 弱化 状 态 。张 爱玲 对传 统 男 性 的 权 威 性 和 主 体 性 地 位 进 行 了 无 情 地 嘲 讽和 否定 , 彻底 消解 了传 统 男权 的 中 心地 位 , 反 映 出张 爱 玲 强 烈 的女 性 主体 意识 。 【 关 键 词] 张 爱 玲 ;男权 :消 解 :男 性 观
据甩 了她 。
景使 尊严和人格都 沦落到 了极 点,那 些带着 “ 社 会 权 威 ” 光 环 的男 性 们 也 彻底暴 露 了真实 的生存 面 目,显示出 人性 的缺点 。张爱玲 塑造的众 多病 态 的、残 缺的男性形 象,正是反 映了她 对人性 弱点一贯 的关注 。家庭环境和 生活经 历对 张爱玲 男性 观的影响 也是 巨大 的,张爱玲 出身贵族 家庭 ,父 亲 张廷重 是典型的封建遗 少,他骄奢淫 逸、不 思进 取,是一个靠 祖宗遗产吃 老本 的败家 子,母亲是受 过新式教 育 的新女性,“ 她对男 女不平等及 旧社会 的腐败陋习深恶痛绝” ,因对婚姻 的不 满 , 在 张 爱 玲 4 岁 时 便 同 张 爱 玲 的姑 姑一起出国留洋, 最终 同张廷重离婚 。 父亲对张爱玲 极少有关爱 之情 ,甚至 在张爱玲 l 4岁时,因为其 同继母 的矛 盾,父亲将她 毒打一顿并禁 闭达半年 之久 。这使 张爱玲对父亲彻底 的绝望 了,“ 事实上,张爱玲小说 中的男人形 象,都含有她 父亲的影子 ,甚 至可 以 说就是 张廷重 的化 身或投影 。 ” 另一 个对 张爱玲影 响比较大的 男性 就是她 的弟弟张子静 ,他 从小体弱 多病 、不 求上进 、冷漠麻 木, 在 张爱玲 眼中,弟 弟没 有一丝阳 刚之 气,更谈不上 男子 汉 的责任感 。父亲 的无情 ,弟 弟的软 弱 ,相 反 的 是 母 亲 和 姑 姑 的 民主 和 独 立, 生长在这样 的一个 “ 阴盛 阳衰”的 家 庭 环 境 中 ,张 爱 玲 所 具 有 的 女 性 主 体意识 ,作品 中处 处对男权 中心地位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2017.03文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颜卓辉摘 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经历的喜与悲、情与爱都让人感触很深。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遗忘她笔下那些陪衬在女性角色身旁的男性角色,或是说主导着这些女性命运的男性主体,即同样也被张爱玲刻画得非常饱满、生动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男性形象 绝望张爱玲作品的背景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为主,地点也是她生前生活过的场所,如北京、香港、英国等。

当我们仔细阅读她的作品,再参照其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有许多形象都包含了张爱玲自身的影子。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性格特点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

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成熟之中带着些许天真烂漫,悲观之中掩饰不住对生活的热爱。

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格外深切的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

然而张爱玲一支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

所以作者最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源于对她和胡兰成之间爱情故事的探究。

世人并不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于是都为张爱玲的执着感到惋惜。

在乱世之中,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可尔里•尔布都想必是听到或看到过流传于回族民间的《马五哥和尕豆妹》的故事?因为我们从他创作的《三娃尔与莎燕》中,也分明看到了《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悲剧影子,两个爱情悲剧故事明显有着同源关系。

其一,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都发生于1881年,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马五哥和尕豆妹》故事流传的时间始于1881年,而《三娃尔与莎燕》的故事是20世纪60年代阿尔里•尔布都创作的小说,时间上前后承接,创作上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一定的继承与学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分析学生姓名徐亚婷学号20124998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汉语言1班指导教师2014年12月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分析以范柳原、长白、沈世钧为例分析摘要:张爱玲曾感叹到:“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作为生活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与当时众多关注社会政治的作者不同,张爱玲在小说中更偏好以其敏感犀利的笔触来“写男女间的小事情”,而那些关乎风花雪月柴米油盐的故事对人性却有异常刻毒的拷问。

她以独特的视角,力求对人物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市井男女,勾绘出一幅幅旧中国市井生活的风情画。

在她笔下的那个混乱得支离破碎又光怪陆离的乱世里,连男人也被剥去了传统披上的冠冕堂皇的外衣,从里向外地做一回透视。

她冷静地站在人性的层面,对传统男性形象进行颠覆。

关键词: 男性、人性、爱情、亲情、自身观照一.行走在新旧之间的都市男人形象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风流自持的富商之子范柳原,一场不负责任的海外之恋有了他的存在。

他在英国长大,自小就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父亲故世以后,他远涉重洋赶回来继承家产,可却有种种棘手之处。

因母亲是华侨交际花,族人对他都抱敌视态度,使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

“他孤身流落英伦,很吃过一些苦,然后方才获得了继承权。

”“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作为洋场社会的花花公子和风月高手,他秉着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享乐至上。

他的洋装里包裹着的是陈旧灵魂,虽然是新派人物,可是他的内心深处依然笼罩着荒凉。

他颓废的生活方式下隐藏的是脆弱的生命和感情,还有朝不保夕的恐慌。

他事业成功,心思缜密,工于心计,游戏于情感与女人之间,但是对女人存有戒心。

这样一个男子,却又偏偏看上了流苏。

表面上毫不在意,漫不经心,却是处心积虑地玩着各种手段,想让对方上钩,而自己又不受到损害。

而作为小说女主角的白流苏,一个旧时代女子,不堪丈夫暴力,离婚住回娘家,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再加上同一屋檐下家人因时间愈久厌弃愈深的寒言冷语、指桑骂槐却是装聋作哑也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痛楚里又多了怨恨,绝望中又有了对自身前路的探寻。

她在长居娘家的七八年里,终日被“破落户”兄嫂冷嘲热讽。

而范柳原因为母亲出身低微,被族人敌视。

两个旧家庭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

与流苏相同的命运,使范柳原觉得“在她身上,他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熟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恐”。

范柳原是真正懂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长是低头”,他看出了流苏身上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

他有自己的私心,他希冀从这位具有传统风韵的“真正的中国女人”身上找到自我。

可是他又无意于担负起丈夫的责任。

相逢于乱世,他们在互相吸引、挑逗,在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当然不乏情感的真心,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范柳原可以一纸电报就把上海的白流苏招来,使她做自己的情妇。

可是他也有拿不稳的事情,那就是“不期而至”的战争。

战争使他们的爱情定格在这一瞬,倾城最终成全了他们的姻缘,“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一波三折的情节终于尘埃落定,白流苏也终于遂了愿。

可是,当他们用结婚证书将这爱情固定下来后,也许这爱情会又浸入尘世,并且爬满了虱子。

二.畸形母子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心理低能儿形象“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一个曾有青春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近乎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

她曾经有过的纯真与快乐随着一身嫁入姜家的“卖身契”而终结,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担心受怕,总觉得有人惦记着她的财产,她唯一可放心的就是儿子姜长白。

但是,她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对她自己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包括亲生儿女的,她亲手扼杀儿女的爱情和家庭。

在缺失男性家长的家庭中,曹七巧建构了独特的家长秩序。

儿子姜长白是个弱者,他的精神如同他父亲的肉体,患了骨痨病,整天躺着,难得坐起来时脊梁骨直溜下去,死活也坐不住。

长白没有好好上过学校,很早就有打小牌、跑票房的少爷恶习。

一年一年,他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跟着三叔季泽逛窑子,母亲七巧给他娶了一房媳妇。

但是,七巧又无法忍受有另外的女人来分享她的儿子,于是,她借着要儿子孝顺自己的名义,让儿子给自己烧烟泡,想借此控制住儿子,这个唯一一个不想着她的钱财的男人,但是长白成了婚就不同了,连这半个人都要失去了,七巧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拆开长白夫妻,离间他们的感情,也要保住这半个男人,她诱引长白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拉着儿子聊黄段子,想尽办法对儿媳妇进行言语和精神上的刺激,两个儿媳妇都结婚不久病死的病死,自杀的自杀,其实说到底都是被婆婆和丈夫折磨死的。

面对母亲的变态心理,长白没有反抗,只是承受,甚至成为母亲的帮凶。

他没有正常人的思维判断,或者说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在母亲变态凶狠的心理影响下,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他没有上进心,吃喝嫖赌,麻木不仁,一味迎合母亲,甚至将自己的秘密出卖给母亲,间接地逼死了两个老婆,他患上了精神上的“痨病”,最终他和母亲合力将自己的家庭拆散,再也不敢续娶妻子,只好常常去花街柳巷走动,彻底沉沦。

三.真诚善良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半生缘》里,沈世钧不可避免的成为“软弱的人”。

正因为他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使周围的人陷到悲剧之中。

沈世钧生在南京的封建大家庭,他在上海一家工厂里做实习工程师。

小人物的生存背景注定了他性格上的某些片面性和软弱性,因而故事内容多为近乎本能的生命状态,平常琐碎的生活实录。

他腼腆又胆小,软弱,多疑,不自信沈世钧的多疑来源于他的不自信,同时他的多疑又使他更加的不自信,多疑和不自信这两者不断的恶性循环交叉着:“世钧当然是快乐的,但是经过一上午的反复思索,他的自信心渐渐消失了,他懊悔刚才没有能够把话说得明白一点,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白的答复。

他一直总以为曼桢跟他很好,但是她对他表示好感的地方,现在一样一样想起来,都觉得不足为凭,或者是出于友谊,或者仅仅是她的天真。

”原本一件很明了的事,他却要在那边“反复思索”,结果越思索越不对劲,就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他自己也讲出了:“我承认我这种自卑心理也是我的一个缺点,我的缺点实在太多了,好处可是一点也没有。

”多疑和不自信直接使他动不动就胡乱猜忌:他猜想自己会错意错解了曼桢的友情,甚至到后来猜想曼桢移情豫瑾,嫁给豫瑾。

作为“软弱的凡人”,沈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等缺点,但是他身上又有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可贵的真诚与善良,也正是他的善良与真诚才使他深深地吸引住曼桢。

可是他又是脆弱的,无助的,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

在感情上,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

因为他的软弱,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地与别人结了婚。

他与曼桢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

如果他稍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桢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

可惜他没有。

最终,他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没有感觉的老婆,生了孩子,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作者借曼桢之口对世钧喊出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有时候不能不拿点勇气出来。

”四.张爱玲自身经历对其小说中男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张爱玲出身名门,有着显赫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大臣,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张爱玲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父亲是封建遗少、吃喝嫖赌,游手好闲,母亲却是一个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离婚,后遇继母给了她很大的伤害,甚至怂恿父亲暴打她,关了她很长时间的紧闭,最终使她选择了逃离那个灰扑扑阴沉沉的家。

“乱世中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张子静曾说:“我姐姐的小说,是她宣泄这种苦闷的一种方式。

通过宣泄,赤裸裸揭露没落豪门的封建生活,怎样残酷的扭曲人性、自相残杀,对此她作了毫不留情的严厉批判。

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

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

”《花凋》中的郑先生就是以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为模特的。

而《金锁记》则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的生活为背景的。

张爱玲在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和帮助下,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视角不再是男权中心,而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社会,描摹世间百态。

因此女性成为张爱玲小说中创作的主题,在对男性的塑造上,她采用了弱化甚至病态化的写作手法。

“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失落感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作者深深的悲剧意识。

这形成了张爱玲复杂的心灵,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

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使得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是让人失望甚至是绝望的。

参考文献:[1] 张爱玲 1992年《倾城之恋》安徽文艺出版社,[2] 张爱玲 2009年《金锁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 林云霞 2011年《假如人生可以轻轻揉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 闫红《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天津教育出版社,[6] 张子静 2009年《我的姐姐张爱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宋家宏 2000年《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花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