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异化”形象的解读.doc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异化”形象的解读摘要: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里,关于现当代部分,不得不提到一位灵魂人物,她就是张爱玲。
这位女作家的热度经久不衰,《传奇》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为人称道。
该作品中主要囊括了缺乏母性的畸形女性、独立自我的抗争女权、盲从随波逐流的女性这三种形象塑造。
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渗透着作者鲜明清晰的女性思想。
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塑造除了来源于批斗男权主义施加给女性的压力与痛苦,还着重于发掘探究女性本来就有的奴性思想及人性弱点,以此来讽刺戏谑大男子主义的荒谬无度。
这都表明了她女权思想的彰显和对男权主义的批判。
关键词: 张爱玲;男性形象;异化;悲凉;绝望目录一、前言二、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异化”的书写(一)“大观园”的无能子弟如《倾城之恋》中的白三爷、白四爷,《小艾》中的席五老爷,《花凋》中的郑先生。
(二)空虚寂寞的病态者如《金锁记》中的姜三爷和姜二爷,《琉璃瓦》中的姚先生三、溯源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异化”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局限(二)作者的悲剧观四、张爱玲小中说男性“异化”的文化意义五、小结六、参考文献、尸■、■刖言张爱玲小说的时间跨度始于清朝末年,止于刚解放的时代。
深刻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特性、当时背景下人物的劣根性及所处境地,特别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
美国的相关学者约翰逊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父权社会,就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男性对这个社会享有不可侵犯的主导权,处于该社会的核心地位。
”我国千百年来的父权制度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在我国,历来以男性为主,大男子主义思想统治着国家。
男性也自然成为了以往书籍著作中绝对出挑的主要人物,并且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因而也决定着文学作品史的总体走向。
张爱玲笔下塑造的男性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具体包括家道中落的老爷少爷们、新旧思想并存充满自我矛盾的城市男性、来往于洋人聚集场所的绅士们。
这些形象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冷漠,表里不一,贪婪,玩弄人生。
在对女性的态度上从根本上看也是一样的,一副薄情寡义,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风格高雅精致,情感细腻,细致描绘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性面貌。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这些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成为小说情节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他们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形象塑造等方面,以探讨小说中男性形象的文学意义。
一、男性形象的社会背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民国上海,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都市环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革,决定了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男女地位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同时,自由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娱乐业的繁荣,也为男性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个人发展空间。
以上种种因素对男性形象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男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感情生活上的浮躁不定,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无助。
比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内心复杂,在感情上游移不定,同时在政治上的决断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金锁记》中的夏南翁则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心浮气躁,丝毫没有容忍和包容别人的心思。
而《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篆子,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恋爱挫败后,变得疯狂和极端的男性,这些不同特点的男性形象,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男性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深刻阐述。
三、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暗示。
在早期小说中,张爱玲的男性形象往往是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来塑造的。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谢九,通过卫公夫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他花花公子般的形象。
这种间接描写方式,既能够刻画出男性人物的外表特征,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又能够反映出女性视角的情感体验。
而在后期小说中,张爱玲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来塑造男性形象。
例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的形象完全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细节刻画和心理独白来展现。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38
Feb.2019 Vol.38No.2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李雪芳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关键词:男性形象;张爱玲;精神残障;猥琐;自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解放是启蒙先驱们的根本意愿,而女 性的觉醒作为个人觉醒的副产品也悄然临世。张爱玲作为 一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女性,她成长在男权文化家 庭里,因此,她经济不独立,同时也没有独立的价值体系,但 是她又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因此,她更深刻地 认识到女性的人生悲剧,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总是在诉说一些 发生在旧式家庭里的琐碎的婚恋小故事,塑造出众多典型的 女性人物形象,并将她们真实的生存困境深刻地揭示出来。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为了突出女性主体地位这一主题,她 笔下的男性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坚强、勇敢、刚毅的形象,都是 虚伪、自私、猥琐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身体残缺或精神残损, 或是在权威家 庭 中 缺 席,或 是 在 家 庭 和 社 会 中 处 于 劣 势 状 态。尽管她在书写男性形象方面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但目的 并不是为表达个人哀怨。在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长 期影响下,大都市中的人难免会异化变质,为了生存,不惜出 卖了尊严、人格、灵魂,甚至出卖亲情。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 象否定与消解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这样的男性无法承担 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而也反映出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非常强烈。
张爱玲在书写像《怨女》中的姚二爷、《金锁记》中的姜 二爷等一群身体残疾的男性形象时,直接通过矮化其身体使 传统的男性形象彻底被颠覆,男性主体地位被削弱,由此凸 显出创作主题———女性主体意识。除此之外,张爱玲还从角 色、地位、性情等几个方面对比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主要运 用的书写策略就是两性参差对照,通过大量的对比丑化了男 性,并将他们置放于小说的文本边缘,男性主体地位从根本 上被削弱,突出其在失去男性权威的环境中所裸露的丑陋与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沉迷于张爱玲凄美惝浸的小说世界,看她笔下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上演各自的传奇。
低低一声长叹之后,留给人们的,只是无尽的思索,以及一丝丝的无奈。
每一次读她的小说总是有不一样的感受,华丽苍凉,犹如古宅中的高深天井,终日不见阳光,只觉得窒息、压抑却又充满致命诱惑。
正如她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下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大多是自私、虚伪,变态的。
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
张爱玲将其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
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她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
1920年9月,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
这是一幢不愿意从满清王朝的参与梦想中跨入新时代的兼取中西建筑特色的官僚私宅。
宅地的前主人身世显赫,其名门大族的声誉余荫与传奇佳话直到20世纪20年代依然存在。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张爱玲却没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生活。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
但他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吸食鸦片、养姨太、逛堂子、对子女缺少责任心。
张爱玲和弟弟受到的待遇在更多情况下取决于他的兴致,张爱玲从他那里领略到的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父爱。
母亲是个西洋化的美夫人,崇尚自由,并不善于对孩子的管教,因此,在本该得到母亲呵护的童年,张爱玲却没有得到一分一毫。
父母的争吵,家族的日渐衰败,都给张爱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张爱玲与汪伪官员胡兰成历时三年有余的婚恋,以轰轰烈烈始,以决然绝去终,这场乱世之恋对她后来的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父亲、丈夫、母亲与家庭生活,这些本该带给她无限温暖和甜蜜爱情的人、事,却只让她看到了“丑”。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们或 是在权威家庭 中缺席 ,或是在家 庭和 社会中处于去 势和弱化状态 。张 爱玲作 品中对 男性形 象的颠覆 ,彻底 消解 了传统男权 的中心地位 ,反 映出 张爱玲强烈 的女性主体意识 。 对传统男权 中心地位的消解
一
、
1 、 男性 主 体 地 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 失
在张爱 玲的小说 中,很多在家庭 中本 应 掌 控 统 治 权 力 的 “ 丈 夫 ”或 “ 父
.
豳曩
宣
浅析 张爱玲笔 下的男性形 象
④ 吴世娟
( 新 乡学 院 。 河南
[ 摘
新乡
4 5 3 0 0 0)
要】 张 爱 玲 在 作 品 中 成 功 塑 造 了众 多 姿 态 各 异 的 男 性 形 象 。在 她 的笔 下 , 这 些男 性 都 是 扭 曲和 残 缺
的 ,他 们 或 是 在 权 威 家 庭 中缺 席 , 或 是在 家 庭 和 社 会 中 处 于 去 势 和 弱化 状 态 。张 爱玲 对传 统 男 性 的 权 威 性 和 主 体 性 地 位 进 行 了 无 情 地 嘲 讽和 否定 , 彻底 消解 了传 统 男权 的 中 心地 位 , 反 映 出张 爱 玲 强 烈 的女 性 主体 意识 。 【 关 键 词] 张 爱 玲 ;男权 :消 解 :男 性 观
据甩 了她 。
景使 尊严和人格都 沦落到 了极 点,那 些带着 “ 社 会 权 威 ” 光 环 的男 性 们 也 彻底暴 露 了真实 的生存 面 目,显示出 人性 的缺点 。张爱玲 塑造的众 多病 态 的、残 缺的男性形 象,正是反 映了她 对人性 弱点一贯 的关注 。家庭环境和 生活经 历对 张爱玲 男性 观的影响 也是 巨大 的,张爱玲 出身贵族 家庭 ,父 亲 张廷重 是典型的封建遗 少,他骄奢淫 逸、不 思进 取,是一个靠 祖宗遗产吃 老本 的败家 子,母亲是受 过新式教 育 的新女性,“ 她对男 女不平等及 旧社会 的腐败陋习深恶痛绝” ,因对婚姻 的不 满 , 在 张 爱 玲 4 岁 时 便 同 张 爱 玲 的姑 姑一起出国留洋, 最终 同张廷重离婚 。 父亲对张爱玲 极少有关爱 之情 ,甚至 在张爱玲 l 4岁时,因为其 同继母 的矛 盾,父亲将她 毒打一顿并禁 闭达半年 之久 。这使 张爱玲对父亲彻底 的绝望 了,“ 事实上,张爱玲小说 中的男人形 象,都含有她 父亲的影子 ,甚 至可 以 说就是 张廷重 的化 身或投影 。 ” 另一 个对 张爱玲影 响比较大的 男性 就是她 的弟弟张子静 ,他 从小体弱 多病 、不 求上进 、冷漠麻 木, 在 张爱玲 眼中,弟 弟没 有一丝阳 刚之 气,更谈不上 男子 汉 的责任感 。父亲 的无情 ,弟 弟的软 弱 ,相 反 的 是 母 亲 和 姑 姑 的 民主 和 独 立, 生长在这样 的一个 “ 阴盛 阳衰”的 家 庭 环 境 中 ,张 爱 玲 所 具 有 的 女 性 主 体意识 ,作品 中处 处对男权 中心地位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2017.03文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颜卓辉摘 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经历的喜与悲、情与爱都让人感触很深。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遗忘她笔下那些陪衬在女性角色身旁的男性角色,或是说主导着这些女性命运的男性主体,即同样也被张爱玲刻画得非常饱满、生动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男性形象 绝望张爱玲作品的背景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为主,地点也是她生前生活过的场所,如北京、香港、英国等。
当我们仔细阅读她的作品,再参照其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有许多形象都包含了张爱玲自身的影子。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性格特点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
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成熟之中带着些许天真烂漫,悲观之中掩饰不住对生活的热爱。
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格外深切的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
然而张爱玲一支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
所以作者最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源于对她和胡兰成之间爱情故事的探究。
世人并不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于是都为张爱玲的执着感到惋惜。
在乱世之中,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可尔里•尔布都想必是听到或看到过流传于回族民间的《马五哥和尕豆妹》的故事?因为我们从他创作的《三娃尔与莎燕》中,也分明看到了《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悲剧影子,两个爱情悲剧故事明显有着同源关系。
其一,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都发生于1881年,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马五哥和尕豆妹》故事流传的时间始于1881年,而《三娃尔与莎燕》的故事是20世纪60年代阿尔里•尔布都创作的小说,时间上前后承接,创作上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一定的继承与学习的关系。
解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好背景或在社会上有一 定地位 的男人 ,看起来开 放新潮 ,顺应 时代 ,
但却有着最 旧式最传统 的内心 中西方对撞 的文化嬗 变中 ,没落文化 对 人 性 已 有 的侵 染 和这 种 人 性 从 旧文 化 系统 中剥 离 出来 的艰 苦 过 程 在 他们身上 淋漓尽致 的体现 出来 了。例 如 《 沉香屑 ・第 一炉香 》 中 的 乔琪乔 ,他 是矛盾 的化身 ,他既有西方的”精神 ,他 生活的理念是及时享乐。他的身世 比较特 殊 ,是混 血儿,他受到 的教育和 中国传统式 的教育不 同,他 似乎在生 活中找不到同类 ,走到哪里都像异邦人一样 ,没有人懂他 。于是他不 自 ‘ 好 好 做人 , 与 、 r 环 凋 情 ,在 梁 太 太 面 前 争 宠 ,他 说 : “ 我 没有钱 , 又 享 惯 了福 , 天生 的是 个 招 驸 马 的 材 料 。 ” 多 无 耻 的 嘴 脸 !其 实 他 考 上 过 华南 大 学 ,他 有 在 社 会 安 生 立 命 的 能 力 ,可 是 为 r可 以 轻 松 享 福 ,他可以贡献 肉体 ,抛 弃尊严 ,放弃理 想。他对梁 太太暗送 秋波 , 想哄骗这位有钱 的阔太宠爱他 、供养他。和薇龙结婚 ,看 上的是薇龙 能赚钱供 养他的能 力,他无耻的把薇龙当成摇钱树 ,当成 供他享乐 的 工具 ,等过了七八年 ,薇龙失去 了赚钱的能力 ,再抓 住 ,或干脆制造 j H 薇 龙犯 奸 的证 据 ,把 她 一 脚 踢 开 。 他 视 女 人 为玩 物 ,能 和 他 扯 上 关 进度设置长度和难度 。在生动的案例教学中一 步步建立起 学生分解现 实问题的能力 ,提 高职 业技 能。 比如 ,在学 习 J A VA这 门程序语 言 时 ,如果可以把 定义、句法等融人具体的案例中,并在讲 解案例 的功 能 ,实现过程中讲述这些知识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 的理解 ,也使得枯 燥 的 学 习 过 程 变得 有 趣 。 与企业展开合作 ,推动仿真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 作设立实践 中心 ,企业提供 先进教学设备 、训练场地 、技术指 导 ,与校方共 同管 理学生 ,对于学 生教学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使 学生在 真实的工作环境 中 ,有 针 对 性 的应 用所 学 。从 社 会 用 人 单 位 的 角度 ,让 学 生 意 识 到 所 学知识的必要性 、实用性 ,并通过实训 巾与企业技术 人员的协作配 合 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对 于在实 训课 中表现 良好的学生 ,企业可 以直 接与其签定就、 I 协 议 ,实 现 校 的无 缝 对 接 。 学校在校内设 立局域 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 境 ,安装开发 和应 用软件 ,将企业 的一些 现实项 目移植到学校实训课 中 ,聘请企业专 家 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 辅导 。这 样一来 对企 业 日常经 营活动影 响 较 小 ,二来学校也不必担 心学生往返校企 的交通安全 问题 ,也是一条解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不可爱的,让人深恶痛绝,甚至是令人绝望的。
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用批判意识将男性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冷漠的一面冷酷而彻底地揭露出来。
本文将试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成因。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创作的视角不再是以男性为中心,张爱玲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社会,描摹世态人生,女性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男性退居到次要地位。
我们不妨看看这种独特的女性叙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小说中,本该是一家之主的姜老太爷早已不在人世,姜家大少爷又一直未曾露面,可以视作虚拟存在,姜家二少爷又天生残疾,三少爷却又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于是完全统治姜家的便是有着绝对权威的姜老太太这样一个强势的女性,没有人敢件逆她的意志。
姜老太太一死,姜家就分崩离析了,姜家的少爷们没有一个能站出来支撑家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张爱玲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她反对男权主义。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张爱玲从小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她蔑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的男权文化,她的这种叙事方式是种反叛男权的女性叙事。
张爱玲当时所处男权主义的中国,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宰,国家和家庭的兴衰主要看的是男人的成就。
然而自从帝国主主义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
在整个旧的社会体系濒临崩溃的时代背景下,从旧式大家庭中走向没落的男性已经丧失了以前辉煌荣耀的光环,懦弱无能却又虚伪自负,男性群体日渐衰落。
小说中可以代表男权势力的九老太爷可谓是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从小说中的描述来看,九老太爷是原本是有很高的声望与权威的。
主持姜家的分家大局时他独当一面而坐,说话前还要要咳嗽一声肃场,架势十足。
然而可悲的是小说中这样唯一一个男权代表的威严也被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给无情破坏了。
九老太爷被曹七巧气得吹胡子瞪眼,最终拍桌子踢椅子走人,丧失了宗法父权的传统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一、海内外对张爱玲的评说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论者
普遍关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少一部分论者关注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细
读张爱玲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大多展现的是被时代之光匆匆掠过、被历史遗忘
也遗忘着历史的有着“古墓的清凉”的旧式家族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存状
态。
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凄婉美丽的、钉在灰暗粗砺石墙上有着“红嘴唇、水眼
睛”的女性浮像,更为我们提供了女人“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的整个坍
塌掉的男性世界。
张爱玲为了写女人而写男人,她的笔触沉稳有力,不浮不乱。
二、对张爱玲男性形象的研究,以往的论者大都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男性形象的刻画,揭露男性内心的懦弱以及男性在社会中地位的颠覆来说的。
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男性
形象的颠覆上。
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几乎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正面形象、肯定形象,
大多数都是令人失望的被否定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男性批判意
识,她对父权的颠覆对强势群体的贬抑到了很强烈的地步,致使她作品中的男性形
象不再强大,不再高尚,不再正面。
张爱玲在否定男性形象同时对女性形象进行反
思与批判,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还有学者提出,张爱玲塑造不完整的男性形象是要反应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动物性机能”,动物因欲求不能,长期压抑而导致动物的强烈报复心理,动物性和社会性都被严重摧毁的病态男性的描写,她从人性立场公正,冷静地塑造出变态灰暗的男性人性,展现人性的斗争和被破坏,被他们挣扎其间的同情并启示人们在悲凉中坚定的活下去。
以往论者在以往对张爱玲小说男性形象的探析中大多将男性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没落家族中从肉体到精神都残缺萎靡的遗老遗少们;其次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第三是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三、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的研究离不开上述的三种类型,这般丑陋男性的刻画不免让人对张爱玲的男性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对于男性的传统认识是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能够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大丈夫形象,他们主导着社会的发展,承担着家国的责任,以将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注入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改造世
界的宏伟大业中。
这些男性以他们特有的雄性元素与阳刚特征在人们心中构造了一个历千年而不倒的伟大形象,也建构了人类传统意识中的男性观。
而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这一传统的男性观进行了颠覆。
她笔下的男性是一系列自私、阴郁、猥琐的反面形象,她对男性的态度是鄙薄与批判。
这些男性具有人性中的所有丑陋,对金钱狂热膜拜,对情欲无耻追求,传统男性身上的光明与正直,在他们丝毫不见。
在没落的病态社会中,张爱玲勇向男权社会发出了勇敢地挑战与质疑,用其犀利的笔锋对男性阉割去势,揭露出他们的畸形丑陋的灵魂,表达出自己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
时代造人,不管是何种形象都与生活时代密不可分。
结合张爱玲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大时代的背景都对他的男性观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与了解最早源于生命中的两个男性:父亲张廷重和弟弟张子静。
这两个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对张爱玲的男性观的形成及其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在小说中,张爱玲采用女性主体叙事方式来表现男性、审视男性、颠覆
男性,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阴郁、猥琐的男性形象。
本文第一部分即根据张爱玲所采用的贬异书写策略和两性参差对照的书写
策略,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加以分析。
第一是寡廉鲜耻、不务正
业的遗老遗少形象虚伪自私、第二是人格分裂的假绅士形象风流倜傥、第三迷失
自我的洋场浪子形象
第二部分从男性阳刚性征、爱情理想与责任担当三方面来揭示张爱玲迥异
于传统的男性观。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已不再具有男性的阳刚性征,人类所特有的
情感与责任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第一是对传统男性阳
刚性征的阉割。
张爱玲的小说中,无论是是不前清的遗老遗少,还是现代的“文
明绅士”;无论是洋场的浮华浪子,还是张爱玲笔下的其他男性,他们无一例外
的都失却了男性的阳刚性征;第二是对传统男性爱情理想的质疑。
张爱玲揭露了
乱世无爱的男女关系,反映了南宁新在男女情爱中表现出来的自私,冷漠,卑鄙;
第三是对传统男性责任担当的反思。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不仅是一些男性阳刚性
征严重缺失的反面形象,他们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与情感也完全消失。
第三部分则对张爱玲这种男性观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指出张爱玲所处的
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生活经历对其男性观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指出张爱
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主要有两点:男
性阳刚性征的严重缺失;情感与责任的缺失。
对男性形象这两点认识构成了张爱
玲完整的男性观。
张爱玲这一迥异于传统并颠覆了传统的男性观的形成离不开张
爱玲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个人生活经历。
第一,个人生活经历。
张爱玲对男性的认识与了解最早源于生命中的两个男性:父亲张廷重和弟弟张子静。
这两个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
对张爱玲的男性观的形成及其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社会文化历史。
张爱玲所处的是战乱时代,旧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的撞击产生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景象,社会腐败,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男
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余平《失去信任的残疾亚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这些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专辑2002-05-30
[2]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倾城之恋[M] .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3]子通、亦清主编.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4 ]孟悦朴. 男权大厦的结构者与解构者[J ] . 文艺争鸣,1993 ,
[5]陈子善著:《私语张爱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张爱玲著:《小团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张爱玲著《张爱玲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8]常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小说论》[J],载《海南师
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宋红霞:《男性典型的缺失——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载《现
当代作家作品研究》,2008年第1期;
[10]毛灿月:《张爱玲男性贬异书写的荒原意识诉求》[N],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2卷第1期;
[11]庄超颍:《时代的负荷者——再论张爱玲小说的男性形象》[J],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6卷第3期;
[12]王亚平:《论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J],载《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