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都以沪港洋场为背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绎着堕落及繁华。
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甘做欲望的奴隶;或是人性扭曲的舞女;或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着反抗和挣扎,同时,张爱玲也以少有的暖色调为我们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女性健康“完人”形象。
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人生悲哀,而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出发去分析张爱玲所塑造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引言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
张爱玲,中国上海大都市的女人,她犹如一缕轻烟般飘渺,又如一袭旗袍般华丽,在这位女人笔下,诞生了许多堪称传奇的女性,不同于沈从文自然的女儿“翠翠”,更不同于金庸的神仙姐姐“小龙女”,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称不上是完美,甚至是丑陋苍凉,如梦魇般的,却让你切身感受到她们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即使你想抽身逃离,但她们梦魇般的经历牢牢缠绕着你,使得你铭记难忘,刻骨铭心。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⑴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女性写作相对于新文学来说是别致的,是私人性的话语,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用精细的笔触,灵动的笔墨抒写着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及生存现状,给与我们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
她的笔下有四类女性人物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二是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三是敢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四是健康的“完人”形象。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而受到广泛赞誉。
在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中,女性人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们以各种形象和角色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创造力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倾城之恋》和《谈艺录》等作品为例,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是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
她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追求,并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红玫瑰是一个坚强、独立且善良的女子,而白玫瑰则是一个虚荣、自私却又内心脆弱的人。
通过对比,张爱玲展示了女性在面对命运的时候,不同的选择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在《倾城之恋》中,贾平凹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形象,她放弃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责任,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
她的形象给人以勇气和启示,尤其是对于那些被社会束缚的女性来说。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常常是情感丰富、内心纠结的。
她们有着复杂的感情和思想,同时也经历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在《小团圆》中,王砚如是一个婚后生活过得并不幸福的女性,她对婚姻和家庭感到迷茫和苦恼。
在《谈艺录》中,主人公王妙可以说是一个内心戏剧化的女性形象,她对情感的诉求和追求不断地驱使着她的行动和思考。
这些女性人物的形象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她们往往身处于社会的边缘,有着痛苦的命运和悲伤的遭遇。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最终被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而白玫瑰则在婚后不久因为自杀身亡。
在《小团圆》中,王砚如的婚姻幸福的前景也被作者给予了不小的怀疑。
这些悲剧性的命运和遭遇使得她们成为了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艺术形象,也凸显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们以各种形象和角色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创造力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
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
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①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
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
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
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女性的处境,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就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展开探讨。
女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清纯可爱的女孩儿,也有沉醉于荒淫生活的女人;既有受尽折磨却坚强自立的女性,也有被爱情瑟缩的女子。
女性形象鲜明生动,风格独特,表现出了张爱玲作为一位女作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
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处境经常是比较不利的。
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女性的自主和地位,但是张爱玲的小说中却常常强调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影响,又受到了西方社会文化的反传统影响。
她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不断地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经常是女性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
她们在爱情中得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彰显,罔顾一切地追求爱情。
但是,爱情也常常成为了女性的枷锁,使她们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被爱情所束缚,也因此承受着爱情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表现出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她们希望摆脱传统社会中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模式,表达出一种破除束缚的冲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通途。
因此,张爱玲小说中一些女性经常具有一种表现出女性个性和独立性的倾向。
结语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处境和矛盾。
女性意识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女性意识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探讨现代女性自我实现和价值的探索。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以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创作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思考。
首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复杂而矛盾的个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描写,展示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红玫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女人,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子,她将家庭和婚姻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小说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男性的视角下。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茉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她的存在对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茉莉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揭示,读者只能通过男主角的眼睛来观察她。
这种置于男性视角下的描写方式,使得女性形象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平等。
此外,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但她却因为与日本间谍有染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
尽管她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抗和解脱。
这种将女性形象赋予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思考。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个体。
在《小团圆》中,女主角柳如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她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她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将女性形象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认知和自由选择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
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
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①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
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
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
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
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
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
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
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种种陈设繁节,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是很难写得那样具体而富有真实感。
在张爱玲的《新语》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中,我生活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得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这让人很自然的联想起半生缘中的曼桢,同样在《新语》中“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
我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有药吃,”这样的语句,让人不得不想起《花凋》中的川嫦。
用心品味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从那些感伤的字里行间隐隐约约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一位独特敏感的奇女子。
据上所述张爱玲的作品中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二、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异化现象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
首先接触异化的理论形态是社会契约说,明确规定异化指权利的放弃和转让。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一)、金钱和情欲的双重奴仆太多的文人墨客在描写女性时,都赋予她们温柔善良宽容忍耐的光辉形象;在描写母亲时都赋予伟大无私的圣洁赞扬;但张爱玲却反其道而行之,她用非凡的文笔给世人展现出女性的另一面(最毒妇人心)。
张爱玲笔下的寡妇,是被异化的形象,是让人可怜有可怕又可恨的一个形象。
对金钱狂热的追求和情感的长期压抑使她们曾经经受痛苦的折磨;等到熬出头来,已经被异化得失去人性,她们疯狂的报复,疯狂的弥补心灵上的空白,几乎成为虐待狂。
《金锁记》写出了人性的扭曲与变态,颠覆了母爱,解构母亲神话。
③张爱玲塑造的心理变态的典型人物是曹七巧,她几乎是“恶”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她这样歹毒自私卑鄙的形象。
长期被压抑的感情和金钱的枷锁让她的心理严重扭曲,让她变成了一个疯狂报复的虐待狂,甚至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放过。
她追根问底的盘问儿子闺中秘闻,然后在众人面前加以渲染谈论来获得心理的满足,直至把两个儿媳折磨而死。
“芝寿猛然坐起,哗刺揭开帐子,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
”曹七巧的心理阴暗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她对女儿长安的摧残更让人毛骨悚然,就连老妈子都认为裹脚不时兴了,并且将来会影响小姐的婚事,但曹七巧仍然替长安裹起脚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
她千方百计阻止女儿恋爱,自己得不到爱情,就不能忍受女儿得到爱情的滋润,她用恶毒的话来讽刺挖苦女儿:“长安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默,时时微笑着。
七巧见了不由得有气,便冷言冷语道:这些年多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跳出了姜家的门,称了心愿了,在快活些,可也别这么摆在脸上呀-----让人寒心。
”④由于不能忍受女儿的幸福,她用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断送了长安的婚姻,扼杀了长安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只得继续在她手掌中偷生。
“娟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
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鸦片自杀了。
长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
”⑤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变态的母亲,为了满足那颗被欲望折磨的心她亲手导演了儿子、儿媳、女儿的命运悲剧。
这样的人物形象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又是那样真实可信。
张爱玲塑造的另外一个寡妇形象-------《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她年轻时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年逾耳顺的富人,专等他死,等到顺利的当上有钱的寡妇,心中满是饥荒,于是把侄女、蜱女做诱饵,帮自己拉拢青年的爱。
自己堕落还不算,还要拉别人下水,活脱脱的一个逼良从娼的刽子手。
《怨女》中的银娣同样是金钱的奴隶。
药店伙计和富家少爷在同一天向她提亲,尽管她喜欢的是药店伙计,但她却选择了富家少爷。
中国古代对于美女进宫之事,有着两种态度:一种是倾向于嫁给普通人,过着温暖幸福的生活;一种是是进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如果不受宠就只能一辈子冷冷清清,悲惨的度过一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则更多的倾向于后者,无论是曹七巧 还是梁太太和银娣,她们都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幸福抵押出去,来满足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她们身体中不断膨胀,加上情欲的压抑而使人物主体异化。
(二)、错误的意识而导致人物异化。
许小寒,和前几位不同的是她出生在一个环境优越看似美满的家庭中。
她聪明年轻美丽动人,有优秀的青年追求者;但她却陷入了畸形的恋父情结不能自拔。
这种不正常不健康,见不得光的感情让她痛苦矛盾且疯狂,她步步紧逼父亲,亲手扼杀了父母之间的感情。
母亲偶尔穿件漂亮的衣服,或是对父亲表露出一点感情,许小寒就对母亲加以嘲笑,就这样,时间长了,父母的关系就变得冷漠了,消失了。
她将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块的割碎了-------爱的凌迟。
她的父亲为躲避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和另外一个女孩同居,当一切都无法挽回时,许小寒才抱住母亲失声痛哭。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原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为了完成学业投靠姑妈,虽然明知姑妈勾引男人,环境不好,她却自信的说:只要我行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
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漂亮的衣服、英俊的青年、热闹的酒会,她对这种虚荣颓废的生活上瘾了,从一个自信单纯的女孩变成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
明明知道乔其乔风流成性,却自愿成为姑妈的工具和长期妓女,她选择自我牺牲和自虐来维持并不存在的爱情。
生命在痛苦与矛盾中渐渐的异化,她一切的不安被琐碎的物质和肉体的享乐埋没了;当青春不在,她也就异化为第二个梁太太。
(三)、因生计而向往婚姻的樊笼婚姻是一种保险,是一张长期饭票,有多少女性把婚姻当作追求的唯一目的?这是无法统计出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
女人经济的不独立造成精神上的附庸,她们麻木的生活在无爱的婚姻城堡中,习惯于生活在男人的影子里。
像正如《留情》中的女主角敦风一样,嫁人是为了穿衣吃饭,寻找一个能给她衣食无忧的婚姻是她生活全部意义,为了生活,她用青春爱情幸福为代价获得婚姻作依靠。
偶尔个别的清醒后选择出走,但社会的压力经济的不独立,让她们的挣扎与反抗显得那样无力和苍凉,生存问题。
又使她们不得不回到城堡中。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因为不能忍受丈夫的虐待,颇有勇气的离了婚,在当时的年代,可谓精神可嘉,如同娜拉的出走那样令人赞叹。
但哥嫂骗光了她的钱后,用冷言热语赶她走“~~~~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⑥白流苏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中,她只能凄凉而小声的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
住不得了!”娜拉成功了,但白流苏却不能摆脱封闭枷锁对她的禁锢,为了生存,她只能用残剩的青春去赌一把,来换取后半后的保障,她别无选择,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虚假的爱情,她如愿成为范太太,范柳原的俏皮话省下来给别的女人听,然而白流苏忍耐了,她已经没有第一次婚姻中的冲动了,心甘情愿的异化为笼中鸟,尽管如愿后的怅惘充斥着她卑微的灵魂,但她毕竟可以衣锦还乡去报复她的兄嫂。
《连环套》中的霓喜却没有白流苏这样幸运了,霓喜立志要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太太。
但她却被一根稻草,轻飘飘的飞起飞落,却始终没有抓住婚姻的本质。
她跟了三个男人,只能是跟而非嫁,因为从法律角度,她始终未嫁。
她十四岁被养母像卖物品一样卖给一个印度人,没有地位,连伙计都用“楼上”二字代表她。
生了一男一女仍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被赶出家门,后来又跟了一个窦老板,然而好景不长,窦老板死了,她又被赶出家门,但她从来不想自力更生,紧跟着又傍上一个英国人,但霓喜像一个根稻草无根的,永远修不成正果。
英国人要结婚,又把她打发了,拖着一群孩子,孤苦零丁。
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抛弃后,她最终成为没有一点人气的外头人,内心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就这样破碎了。
“破碎的是她的梦想!”------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太太,读者在感叹霓喜坚强同情她的遭遇时也在怒其不争。
(四)、因追求新道德失败而异化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