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写作批次:目录摘要 (4)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 (5)二、《倾城之恋》论白流苏 (5)(一)、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形象 (5)(二)、谈《倾城之恋》之白流苏形象 (5)1、旧城的传统和封闭——流苏的家庭遭遇 (5)2、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 (8)3、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10)参考文献 (12)致谢词 (13)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有着悲剧的命运,这些女性形象,尽管其出身、教养、背景和生活经历各有所异,但一个个都承受着婚恋生活的痛苦不幸,而她们个个又似乎安于这种痛苦不幸,丝毫不思反抗。
给人留下典型印象的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等等。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柔弱背后充满坚强的女性,在此我选取了她展开分析,由此展现旧式家庭的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用婚姻作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起初她是无奈的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后来因为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这个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造就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字:张爱玲女性形象倾城之恋白流苏家庭婚姻生存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一段荒诞不羁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对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的命运、性格及对爱情的态度。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些是聪慧、果敢的,有些是温柔、柔弱的,有些是世故、精明的。
小说主要描述了三位女性角色:颜色、清玉和静珠,她们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首先是颜色,她是一个性格果敢、豪迈的女子,对爱情勇敢追求,她不畏惧社会的眼光和传统的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颜色是一个有主见的女性,她不甘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争取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她对待爱情坦诚直接,不畏惧外界的非议和压力,她秉持着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在当时旧社会的压力下,颜色最终还是被迫与自己所爱的人分开,她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
颜色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的坚韧和执着,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爱情观念和价值观的束缚和限制。
其次是清玉,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良温柔的女子,对待他人充满着爱心和善意。
清玉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的柔弱和温柔,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在小说中,清玉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坦诚和真挚,她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不计得失。
清玉最终也无法逃脱世俗的限制和命运的捉弄,她的爱情故事同样以悲剧收场。
清玉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的柔弱和坚强,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爱情观念的局限和束缚。
最后是静珠,她是一个世故、聪明的女子,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静珠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狡诈和聪明,她不甘于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安排,而是努力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在小说中,静珠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现实和理性,她愿意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更大的利益,不愿意为爱情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013级救援技术班1301070116 周银摘要: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女性为角度的作品很多,同时她还在诸多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
受到那个时期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旧上海女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首先对张爱玲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比较不同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生存状态女性形象一、张爱玲简介张爱玲,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本名张瑛,她具有显赫的家世,是二十世纪初的贵族千金,但是她的一生充满了凄凉与坎坷,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于1995年病世,享年75岁。
她将那个时期女性的形象和她自己一生的坎坷与凄凉全部融入在作品当中[1]。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和文学论著等。
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众多作品中,以小说最为有名,她的代表小说有《沉香屑第一香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她的小说多收录在《传奇》中。
其中有不少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如《半生缘》、《色·戒》等。
她是二十世纪的传奇女性,她的很多经典语录对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张爱玲小说中主要的任务悲剧形象张爱玲具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出生时已是那个时代的没落贵族,加上二十世纪正是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上海沦陷,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她的小说中,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描写的淋淋尽致,无论是贵族千金、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是社会的悲剧。
这些悲剧人物的原因和特点又各有不同,下面是她的小说中主要的四种女性悲剧形象:(一)、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第一种就是封建枷锁制度下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这种悲剧形象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2]。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内心世界和社会角色为主题。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被塑造得极为丰满和复杂,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是以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形象出现。
她们有着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愿受制于传统的束缚。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拒绝了传统的婚姻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她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动的配角,而是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张爱玲通过这样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不要被社会的期望束缚住。
然而,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动角色。
她的女性形象常常处于家庭和婚姻的困境中。
她们要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金锁记》中,女主角珍妮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她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
这个形象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除了家庭和婚姻问题,张爱玲的作品还反映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困境。
她的女性形象往往要面对男性主导的职场环境和社会规范。
她们要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要面对性别歧视和职场压力。
例如,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为了获取情报而被迫接近男主角梁思成,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自己的道德困境,还要忍受男性的控制和压迫。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边缘化和被动地位,同时也呼吁女性要为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她通过描绘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她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职场中的困境和被动地位。
她的作品引起了读者对女性地位和社会习俗的思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其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女性的处境,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就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展开探讨。
女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清纯可爱的女孩儿,也有沉醉于荒淫生活的女人;既有受尽折磨却坚强自立的女性,也有被爱情瑟缩的女子。
女性形象鲜明生动,风格独特,表现出了张爱玲作为一位女作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
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处境经常是比较不利的。
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女性的自主和地位,但是张爱玲的小说中却常常强调女性处于社会角色的矛盾,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影响,又受到了西方社会文化的反传统影响。
她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不断地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经常是女性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
她们在爱情中得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彰显,罔顾一切地追求爱情。
但是,爱情也常常成为了女性的枷锁,使她们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被爱情所束缚,也因此承受着爱情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表现出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她们希望摆脱传统社会中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模式,表达出一种破除束缚的冲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通途。
因此,张爱玲小说中一些女性经常具有一种表现出女性个性和独立性的倾向。
结语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处境和矛盾。
女性意识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女性意识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探讨现代女性自我实现和价值的探索。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张爱玲的小说经久不衰,常在评论界掀起热潮,她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结婚求生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结婚来求生存的女性。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爱情不能成就婚姻,它只是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即便爱情与婚姻相背离,她们也会孤注一掷,因为物质、金钱才是她们择爱的首要标准,结婚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留情》中的敦凤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娘家是中产之家,她原本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但对钱财的过度艳羡改变了她的婚恋观。
只要能嫁给有钱人,即便是做妾她也毫无怨言,最终她不惜与娘家闹翻,做了香港富豪梁季腾的第四房姨太太。
在丈夫死后,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笔财产,这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是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爱情、用自己的一辈子换来的。
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在她心里,是婚姻让她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纵然生活是凄凉孤寂的,她也依旧知足。
可以说,是金钱桎梏了她,让她甘愿在婚姻的牢笼里打转。
《留情》中敦凤,她的家族在当时的上海是屈指可数的大商家。
苦命的她在二十三岁时死了丈夫,面对自己的第二次婚姻,敦凤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富足的小姐,最后也是为了生存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几岁的米先生,即便是当二房她也甘愿。
敦凤的生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寻找一个能给予她经济安全的男人,于是,从守寡到再嫁,为了生存她甘愿再次跨进婚姻的围城。
(二)狠心恶毒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一些不能被众人理解的狠心恶毒的女性,张爱玲对这类女性的刻画,多集中在母亲这一角色身上。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母亲常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她们善良、慈祥、温柔,为了儿女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
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却颠覆了我们对母亲的一贯理解,她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作了反常的描写,她笔下的母亲深受环境的制约,她们或无情、或自私、抑或是冷酷,在她们身上,读者很难找到醇厚温馨的母爱,狠心恶毒成了这类女性的代名词,如《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以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创作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思考。
首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复杂而矛盾的个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描写,展示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红玫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女人,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子,她将家庭和婚姻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小说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男性的视角下。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茉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她的存在对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茉莉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揭示,读者只能通过男主角的眼睛来观察她。
这种置于男性视角下的描写方式,使得女性形象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平等。
此外,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但她却因为与日本间谍有染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
尽管她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抗和解脱。
这种将女性形象赋予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思考。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个体。
在《小团圆》中,女主角柳如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她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她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将女性形象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认知和自由选择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摘要]: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
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
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
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
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
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
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
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
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
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
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
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
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
”[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一、隐忍与匮乏夏志清先生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谈到,“张爱玲所写的是个变动的社会,生活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所不变的只是每个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现出来足以补救的同情心而已。
她的意象不仅强调优美和丑恶的对比,也让人看到在显然不断变更的物质环境中,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持续性。
她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她认识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将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鸿鸾禧》中的娄太太在家庭中一向处于难堪的地位,当娄家状况愈发兴盛,娄太太却更进一步发现自身的匮乏,而变得更加沉默,觉得孤独无依,她的家人总是联帮时时刻刻想尽方法试验她,一次一次重新发现她的不够,娄太太则在这些匮乏中体验羞辱与悲伤,她的哀伤显示出她并没有同家人的成长而成长。
然而她却只是沉默,没有想过改变自己,也没有想过要反抗。
她一团高兴地为未来媳妇做花鞋,这不但是因为她没有本领或长处,而是因为邱玉清和她一样是嫁入娄家的媳妇,有同病相怜的感觉,她试图借助这种方法解除她内在的焦虑。
当“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
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了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娄太太知道自己是匮乏的,她怕自己被大家遗忘,被大家抛弃,于是她大声附和大家的笑声,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同大家是一致的。
这《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则更是隐忍甚而自欺欺人,丈夫在外嫖,烟鹂绝不疑心到,“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振宝这个男人是她的……做小伏低惯了的。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笼统的白……结了婚八年,还像什么事也没经过的似的,空洞白净,永远如此。
”[4]张爱玲曾经解释了她对“白”的理解:“白布是最不罗曼蒂克的东西……,也不过是病院的干净,有一点惨戚。
”医院里的“白”隐喻其中的病态和污秽。
“白”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喻示了男权统治下被迫放弃了女性主体的良家妇女。
她们在众人的眼中没有明确的形象,没有思想,只不过是模糊不清的隐忍的“一群”,也注定她们永远只是一群毫无存在意义的个体。
《心经》中的许太太,《花凋》中的郑太太,《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鸿鸾禧》中的邱玉清,《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阿小,也同是此类人物,她们只是一群活动在舞台背景深处的可有可无的人,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随着每个人的思想滚动而滚动。
她们是男人的奴隶,男人的笑则笑,男人的哭则哭,她们是一群无所适从,无出路可寻的沉默者,一群男人的附属品。
二、压抑与异化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它是人的神情,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7]为获取生活保障,《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离了婚,一直生活在娘家,由此被认为是个的罗网,用尽心机想要成为花花公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无非是因为他有钱,可以获得终生物质生活的保障,而不寄身于兄嫂家过着屈辱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谈恋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经济,恋爱摆脱不掉对男人的依附。
“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男人,是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可以放心。
”[7]与其说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次调情,只是“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防战”。
只是屈服于外界的压抑而进行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因而在我、残缺中得到满足,从委屈中发现安慰,从不为感情而走向极端,尽管如愿后的寂寞和惆怅充斥了她的卑微的灵魂,但她还是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云报复她的兄嫂了。
《连环套》中的霓喜也是为了赢得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地游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张爱玲用“姘居”一词说明,霓喜一直保持着未婚的身份,跟不同的男人同居。
霓喜先后想用三种连环套来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
然而不管是第一种的“少夫少妻”环套还是第二种的“老夫少妻”环套或是第三种的“异国婚姻”,其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霓喜始终只是男人们拿不出手的满足性需要的动物。
她的最终被抛弃,宣告了霓喜用自己的青春和身体所作的一番挣扎没能得到任何东西。
她的出路在哪里?也许霓喜还要不停地对不同的男人主设她的环套吧!为了获取生活保障,拿自己的身体作资本,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她们的生命都是畸形的,不幸的。
如果说流苏和霓喜的人生让我们感到可悲可怜,那么自己承受了压抑却又将压抑转嫁给别人的梁太太等人就让给觉得可恨了。
《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能一手挽住时代的巨轮作她的“小型慈禧”,这点权力是牺牲她的青春换来的。
当年她忍着羞辱去做一位老人的姨太太,为的就是换取切实的金钱,然而老人似乎死得太晚了,她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年华全然在压抑中度过。
应该说,这是一个封建家庭中女人最大的悲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青春反而变成次要的事。
然而更大的悲剧则是梁太太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弥补荒芜的情欲,不择一切手段,甚至不惜以其子辈的利益作为她换取个人的地位和虚荣的筹码。
于是,她的仆人,甚至她的亲侄女薇龙,都成了她的牺牲品,她利用睇儿作诱饵勾引乔琪乔,诱饵却被乔琪乔吞了;她抢走薇龙的心上人卢兆麟,又培养她成为交际花,为自己勾引司徒协等别的男人。
男人们同梁太太攀交情原是为了接近薇龙,但一旦接近了,梁太太便杀将出来,大施交际手腕,把那人收罗了去。
为了做女人,梁太太毫不留情地牺牲自己身边别的女人。
其实,没有哪一个人男人对她是真心的,她最终仍不过是男人的玩偶,她的淫威只能在睇儿、倪儿、薇龙身上发泄。
《金锁记》中的人物的情欲更是“燃烧的象着了火”。
七巧得以一个小业主的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只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
因此她的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且受到很厉害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
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性,变成了完全为金钱所奴役的疯狂的女人。
不幸的是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向毁灭,而且将身边的人拉来陪葬。
她挖苦儿媳寿芝,使儿子长白染上烟瘾,导致寿芝的早逝;又用鸦片耽误了女儿长安的婚事,并最终用谎言亲手掐断了长安的最后一丝幸福的希望。
曹七巧一生披着沉重的黄金枷锁,以子辈的幸福作为她宣泄变态心理的代价。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周围的人恨毒了她”,[11]但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
“疯狂来自黄金欲,而黄金欲变成盲目的力量,又是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
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
她们是可怜的,因为她们是男性权力下的受害者;她们也是可恨的,因为她亲手扼杀了她身边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梁太太和曹七巧已经进入了男性权力社会,她们不断地用手中的权力去压抑身边亲近的人,她们被异化了,成为了男性权威在异性身体的投射的产物。
三、追求与破灭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的女性虽然同样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却并不都是一味被动地承受一切的,她们当中不乏有意识,有主见的女性。
她们在时代的洪潮中,不安稳的社会里,勇敢地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追求,去抓住想要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娇蕊,原也是个高级的调情者,但当她发觉自己已深爱上佟振宝的时候,便以不可遏制的通气和激情向他表明了与丈夫决裂的态度,“她写了航空信去把一切都告诉了士洪,要他给她自由。
”是的,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爱情,找到了自己的挚爱,她要抓住它,拥有它,保护它。
为了这个原因,她可以抛弃一切。
她也这样做了。
《色戒》中的作为学校剧团当家花旦的王佳芝,宁愿牺牲自己的贞操去勾引汉奸易先生,但在执行刺杀易先生行动的紧要关头,忽然觉得有点爱上了眼前她要谋杀的这个人。
“紧张得拉长到永远的这一刹那间”,她若有所悟,“这个是真爱我的”,这一发现令她“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放走了易先生,关键时候救了易先生。
为了救她的爱人,她背叛了国家,同志还有自己的初衷,她的眼里只有爱情了。
可是,尽管她们有勇气,肯牺牲,她们也还是失败了,不但败了,而且付出发惨重的代价。
娇蕊终究被振宝抛弃了。
她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高级调情的第一个条件是距离——并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感情,免得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