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她从女性的立场和体悟出发,以女性的眼光观察女性,并通过隐喻式的批判讽刺手段来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荒凉感,她不宣扬女性的主题意识,只是把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事实,敏锐而冷静地述说出来,没有希冀也没有指责,只是“苍凉”地展示女性的真相。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苍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

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用其概括张爱玲的一生最恰当不过。

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

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性格中既有东方温柔、保守的一面,又有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一面。

这种身份背景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阶级性。

她不在于批判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只在于刻画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她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张爱玲和苏童都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他们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但是,两位作家的女性形象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两位作家女性形象的异同。

一、角色塑造张爱玲的女性形象通常被刻画得柔弱、娇媚,缺乏主动性。

她们往往是处在爱情纷争中的被动者,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贾琳娜通过反复更换丈夫来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在《金锁记》中,苏小姐则被家庭和社会环境所约束,大胆抛弃她的婚姻和事业。

这些角色塑造虽然充满了悲剧性,但也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关怀。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则被赋予了更多主动性和复杂性。

在《落花时节》中,雨果妮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幸福,而去帮助自己的好友,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在《庐山谣》中,冠儿则是一个冷静机智的女性,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种种纷争,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二、性格特征张爱玲的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得很娇弱、柔情,她们总是处于爱情之中,面对男性的爱情陷阱,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比如,玫瑰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面对顾铮的疯狂爱情时,无法自拔,最终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则更加复杂多样。

由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带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妮是一个想出国发展的女孩,她独立、自主的性格成为她塑造的一个鲜明特点。

在其他苏童的小说中,女性也往往是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比如勇敢、聪明、坚强、温柔等等。

三、对生活的态度张爱玲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些磨难和挫折,但她们依旧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玫瑰虽然最终没有嫁给她心爱的人,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强地面对着生活。

在《半生缘》中,沈小娘也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因为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而痛苦不堪,但她仍旧坚信着爱情的力量,最终走出了自己的情感困境。

相比之下,苏童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现实和坚强。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都以沪港洋场为背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绎着堕落及繁华。

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甘做欲望的奴隶;或是人性扭曲的舞女;或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着反抗和挣扎,同时,张爱玲也以少有的暖色调为我们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女性健康“完人”形象。

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人生悲哀,而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出发去分析张爱玲所塑造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引言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

张爱玲,中国上海大都市的女人,她犹如一缕轻烟般飘渺,又如一袭旗袍般华丽,在这位女人笔下,诞生了许多堪称传奇的女性,不同于沈从文自然的女儿“翠翠”,更不同于金庸的神仙姐姐“小龙女”,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称不上是完美,甚至是丑陋苍凉,如梦魇般的,却让你切身感受到她们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即使你想抽身逃离,但她们梦魇般的经历牢牢缠绕着你,使得你铭记难忘,刻骨铭心。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⑴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女性写作相对于新文学来说是别致的,是私人性的话语,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用精细的笔触,灵动的笔墨抒写着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及生存现状,给与我们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

她的笔下有四类女性人物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二是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三是敢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四是健康的“完人”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的那 个时 代 已不能再 庇 护她们 ,给她 们安 全 了 ,她们 不再 恪 守从一
而 终 的旧式 婚姻 ,她们 终 于有 了一 点 虽 自私却 也实 实 在在 的 自我 , 爱玲 小说 中大 多也 追求 真诚 的爱 情 ,因 为其条 件所 限而 未得 到 ,而 但生活展 现给她们 的仍 是难堪 与凉 。从旧家庭 中走 出来的女性手不 能 且对 人生 产生 了消极 的态度 ,从 而毁 掉 自己 的青 春 年华 ,酿就 了重 提 ,肩不 能挑 ,她们 唯一 能做 的便 是另外 寻 找一 次婚姻 ,用 残剩 的 重悲 剧 。张爱 玲将 这些 女性 写得 很有 戏剧 性 ,体现 了女 性被 男性 玩 青 春作 赌 。《 香 屑 ・ 沉 第一 炉香 》中 的少女 葛 薇龙 因 家境 贫寒 ,前 弄前 后人 生跌 势起 伏 ,使这 些年 轻女 子 的生活 苍凉 而深 刻 ,令人 不 去 寻求 姑母 梁 太太 的经济 援助 ,却 成 了姑 母手 中的一 张 交际 王牌 ,
婚 ,再 加 上与胡 兰成 一 段不 幸的婚 姻 。而造 就她 对那 个特 定时 代 中 的人 们 。特别 是都 市现 代女 性们 在乱 世 中的基本 生 产状 态 ,进 行 了
深入 透彻 的分 析 ,塑造 了一 系列 经典 女性形 象 。这类 女性 形象 在张
了 ” 倾 城 之 恋 》中的 白流 苏 。这 类 女性 的走 出是 因为属 于她 们 。《
禁掏一把 泪。
张 爱玲笔 下 的女性形 象是受 压迫 受凌辱 的底 层妇女 。 年轻女性充 满激情 ,然而在那个 男权笼罩 的社会 里 ,女性容易被 男性 的花言巧语所 蒙蔽 ,便更 易被 男性 的玩世不 恭所抛弃 ,而女性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张爱 玲描 写 了各种 各样 的女性 ,还有一类 女性 是平静 而旷达 的 , 她们 与前一种年 轻女子不 同的是 ,她们 曾经拥有过 一段刻骨铭 心的爱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看到女 儿与 童世舫 和谐 交往 ,并 终 驱使 她 失 掉 了 与生 俱 来 的母 了她全 部的青春 ,内心 的不甘 使
以 惊 人 的毅 力 戒 掉 鸦 片 , 与 童 世 性 。
她 滋生 了扭 曲的嫉妒心理 ,并 报
舫 谈婚论嫁 ,便大骂童世舫是 看
密秋 儿 太 太 (《沉香 屑 ·第 二 复 在 年 轻 女 孩 身 上 ,用 金 钱 作 为
张爱玲笔 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兄长嫁给大户姜家得 了“骨痨”的
二儿子。她还没有等到爱情 的降
了嫉 妒 与 怨 恨 。 逐 渐 衰 老 的 曼璐 嫁 给了人 面兽 心的祝鸿才 ,本 以
临就必须在爱情与婚娴上作 出选
为是 得 到 了 一 个 幸 福 的 归 宿 ,却
择 ,在 金 钱 的 诱 惑 下 ,她 屈 服 了 ,
二.扭 曲罪恶的“亲情 ”
暖 ,给 张 爱 玲 的刺 激 很 深 ,形 成 了
母 爱 尚 且 如 此 ,其 他 手 足 之
她 孤 僻 冷 漠 的性 格 ,也形 成 了 她
情 和骨 肉亲 情 就更 是 不 堪 一 击
独 特 的 审 美 观 。她 以 犀 利 的 眼 光
了。《十八春》中的顾曼璐 ,为了担
学 教 育
张爱玲是一位极 富传 奇色彩 和特别魅力 的女作家 。她 出生 于 上 海 租 界 一 个 没 落 的 贵 族 家 庭 , 亲 身感 受 到 了她 父 母 两 大 家族 的 没 落 与 瓦解 。 家 世 变 迁 ,人 情 冷




炉香》)、川娥 的母亲 (《花凋 》)、顾 太太 (《十八 春》)等人物跟曹七巧 一 样 都 是 狠 毒 异 常 、残 害 人 命 的 暴 君 “母 亲 ”。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内心世界和社会角色为主题。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被塑造得极为丰满和复杂,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是以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形象出现。

她们有着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愿受制于传统的束缚。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拒绝了传统的婚姻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她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动的配角,而是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张爱玲通过这样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不要被社会的期望束缚住。

然而,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动角色。

她的女性形象常常处于家庭和婚姻的困境中。

她们要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金锁记》中,女主角珍妮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她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

这个形象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除了家庭和婚姻问题,张爱玲的作品还反映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困境。

她的女性形象往往要面对男性主导的职场环境和社会规范。

她们要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要面对性别歧视和职场压力。

例如,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为了获取情报而被迫接近男主角梁思成,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自己的道德困境,还要忍受男性的控制和压迫。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边缘化和被动地位,同时也呼吁女性要为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她通过描绘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她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职场中的困境和被动地位。

她的作品引起了读者对女性地位和社会习俗的思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张爱玲一个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出彩的女性,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她的笔法细腻而又尖锐,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变态、扭曲的。

还原了人物的本性,为了世俗、金钱、权利、地位等,忍辱偷生抑或是病态的找取心理的平衡点,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都是没有自我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同时,她也阐述了自己对生存意识的见解。

她文章总让你看过之后有种厌世的情感,我想这跟她经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爱玲生于1920年,有着一个殷实的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李鸿章之女,但随着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到了她父母这辈时便开始衰败。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少爷,母亲则是一位时髦的新女性。

在小的时候,张爱玲受着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会熟背唐诗,父亲也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嗜好,同时也受着母亲新女性对西方文化向往的影响,生活里充满了西方文化的情趣和艺术品位。

张爱玲也算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父母在天津这样幸福的生活了3年,然而,这样快乐的生活,很快便戛然而止,就在父亲娶了后房之后,母亲毅然选择了新女性的突破口,出洋留学,而这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年幼的张爱玲,没有母爱,失去一个完整的家,留在这个只剩下风雅文化的家庭中,当然也就受着封建思想的污浊。

父亲后娶过后,因长期和后母在家中吸食鸦片,弄的满屋子乌烟瘴气,在1931年秋,母亲回国,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此后,张爱玲也愿意住在学校,很少回家,更多的时候把精力放在书本和写作中,同时也在很多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文章,1937年夏,张爱玲毕业,母亲回国希望将张爱玲带出洋留学,可在跟父亲谈判中,父亲的态度强硬,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将张爱玲关在家中禁闭,因多日无人照应,差点命丧于家中。

1938年,在困境中成人的张爱玲,接受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考验,就在她考上英国伦敦大学时,却因战事激烈而无法前往,好事多磨,在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得到香港大学的认可,进入文学系学习,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散文《天才梦》,但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香港,导致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只能被迫回到上海,可是,在上海的运气更不佳,报考的上海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没被录取,但又迫于生活的压迫,张爱玲只能去报社撰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姚锦芳浙江湖州师院图书馆(313000)摘要: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认识是独特的,是别具一格的,这在她的小说中就存在着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本文解析了这两类形象,并且分析了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显赫的背景,贵族的血液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成功、最为丰满的。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是当时文坛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如同她的第一部小说集标题一样,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的际遇称得上是一段传奇。

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失陷,许多进步作家或逃离虎口,或藏身匿影,蓄势待发。

张爱玲却因香港战争爆发而回到上海,灵感奇发,乱世反倒圆了她7岁即有的作家梦,小说集《传奇》一出版,即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最畅销书,张爱玲从此为文坛所瞩目,她的作品在读者和文化界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她以独特的眼光,透视乱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向女性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展示了她们的痛苦、抗争以及灵魂裂变,也渗透了张爱玲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的上海文坛。

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

《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惆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身为女性,及她独特的身世背景,使她对封建家庭中女子艰难的生存处境有更深的独得体会,并用老到犀利的文笔给予精采的描叙。

张爱玲以苍凉犀利的人性透视,从反面展示了女性在灰色人生中的畸变心理。

她欣赏鲁迅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手法,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特别是对女性心灵上的奴役。

在剖析女性身上固有的“奴性意识”上,她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媾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首先,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其次,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可分为两类:(1)缄默无助的女性,她们对待社会、家庭温顺软弱,一切凭命运的安排。

如《小艾》中的席五太太,小艾;《金锁记》中的长安、芝寿。

这一类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得最多、最为丰满的形象。

如《小艾》中的五太太,蜜月还没度完,丈夫就带姨太太到外赴任,多年一直将她撇在席家过一种“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生活。

一生的岁月就这样无声息的流过,临死前还硬撑一口气不散,要等那形如虚设的丈夫前来告别,谁知她那“夫君”已死去3年了。

而《金锁记》中的长安一直生活在七巧的安排下,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用说自己的婚姻了。

长安有过两次快乐的日子,但都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

便是这个手势使她的命运虽不像七巧的那样阴森可怕,影响深远,却令人觉得另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滋味。

(2)丑怪疯狂的女性,以《金锁记》中的七巧最为代表。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点爱情也葬送了。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

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张爱玲热爱世俗生活,我们可从其作品中看到一种“真实人生”的魅力。

她通过自己熟悉的男女婚恋和家居生活,揭示出现代人性裸露出来的千疮百孔。

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有以下特点:1、奴性。

张爱玲以她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在小说中借女主人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爱婚姻,细腻地剖析了妇女身上的这种特性。

最突出的是《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了。

她的曲折而苍凉的恋爱历程,正是一场求安稳的爱情冒险。

张爱玲对女性身上的致命的弱点毫不避讳且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一针见血并暗示女性身上的奴性性格因素必然导致其悲剧性的命运。

2爱与道德的整体沦丧。

张爱玲是一位专写人性恶的作家,她致力于挖掘人的灵魂的阴暗面,她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有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有善良的心地,没有一个的性格是憨厚纯朴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她们都是现代大都会里“病”了的男女,如《心经》中的许小寒、《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再如,《十八春》中的曼璐,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沦入风尘,及至年长色衰,又不得不与祝鸿才姘居,然而她仍没有找到真正的幸福。

张爱玲笔下透出的那股令人寒彻骨髓的冷气—人间无爱,只能成为我们唯一的解释。

3、被金钱物化。

有人说张爱玲善写人身上的情欲,准确一点,应该说她的许多人物只有欲,如财欲、肉欲,没有真情。

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一个典型。

4、另类。

张爱玲笔下的家庭,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家庭,在这批大家庭里,每一个家庭就像一个缩小的《红楼梦》里的荣国府,他们的生活样式仍保留着“大清帝国”的那一套。

家庭里掌权的都是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如《创世纪》里的紫薇,《倾城之恋》里的白老太太,《金锁记》里的姜老太太等。

这些老太太虽然面目、个性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个个都守旧、权威。

在这儿张爱玲暗示我们:女人,只有让自己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后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脱,才能有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机会。

她擅长用“审丑”的显微镜来透视女性的心灵,并将对其病态畸型的心理剖析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思想文化方面,对女性“奴性意识”的展示和批判。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张爱玲一语就道破了女性心灵深处以男性为归依的“奴性意识”。

纵观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将女人逐步异化为“女奴”的历史。

黑暗的社会现实,高压的男权世界,腐朽的封建文化,固然是女性“奴性意识”滋生的土壤,但女性在男人营构的囚牢中呆惯了,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以男性为中心的观念趋归,心甘情愿地匐匍在男性脚下,自甘为奴,则是女性“奴性意识”得以代代相袭的社会基础。

她们终身挣不破“奴性意识”的枷锁,即使身心备受煎熬,仍安于“从人者也”的地位,世代相袭无怨无悔地为男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像牛马般的辛劳、绵羊般的柔顺,看家狗般的忠诚”(丁玲语)。

张爱玲用她那洞察入微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女奴历史:《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原是一个纯洁的女学生,为了爱情和奢华,心甘情愿地出卖身心,变成一架交际造钱的“机器”,来换取并不爱她的浪荡子乔其乔的一纸婚书。

张爱玲用苍凉的末世情调,展示了她们苍白麻木的灵魂,对她们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和无奈。

对几千年来妇女身上积淀的历史沉疴和禁锢女性身心的奴性意识,来了一次彻底的曝光和总的清算。

从反面提醒人们,这种非人的女奴历史是应该结束了。

2.从经济层面上,剖析女性在生存物欲挤压下畸变的心灵。

“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这是张爱玲对在物质上甘当男人依附的女性形象的归结。

追溯历史,自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以来,女性就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而沦为男性的附庸,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要生存就必须紧紧地依附于男性,这就是女性“奴性意识”产生的经济原因。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们以青春美貌来换取“开饭”的那声“呼唤”,一个嫁与世族大户中的瘫子为妻,一个嫁给富商老头为妾。

当她们黄金梦圆时,红颜已逝。

当年她们为了物欲与情欲作战,金钱到手时,人性已被扭曲。

她们没有能享受青春的情爱,也不允许别人甚至自己的亲人享受。

曹七巧亲手毁掉了儿女们的幸福,梁太太将亲侄女引诱上了交际花的毁灭之路。

她们将自己的亲人视为最大的敌人,这是何等惨烈的悲剧。

黄金欲将她们引上一条非人性、非女性的道路。

《倾城之恋》的白流苏,这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性,被尖酸的兄嫂挤兑得无法在娘家立足,所受的封建教育又无法使之在社会上生存。

煞费苦心与一个精刮油滑的富家子弟斗智斗勇,先不得不委屈地接受了情妇的地位,但香港战乱成全了她,她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范太太,赢得了“开饭”的那声“呼唤”。

《十八春》中的曼璐,为了拴住丈夫,竟设计陷害妹妹,让她失身于自己的丈夫。

以毁掉妹妹一生的代价,来保全自己“开饭”的那声“呼唤”。

张爱玲为我们描写的就是这样的被生存物欲挤压下女性畸型变态的心理。

尽管这些女性身份不一,教养不一,但对她们来说,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其余一切都是虚幻的。

她们没有自立于社会的谋生本领,只能当软体动物紧紧地依附于男性。

她们以爱情婚姻为谋生的手段,以建立家庭为人生安稳的城堡,尽管“爱情似网,婚姻如枷”,仍然义无反顾地争取“走到楼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