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20本传播学书籍和20本传播学译著

14,《弥漫的传播》杜骏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精神交往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16,《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殷晓蓉译)
17,《世界传播学术史》黄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或2004
18,《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新闻学核心》[共产主义中国]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
《世界传播学说史》黄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传播理论》小约翰/
《传播政治经济学》莫斯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传播学史》罗杰斯/
《传播理论》塞佛林/
《传播学总论》戴元光★★★
《媒介分析》张咏华/
15,《时装的面貌》[美]克雷克(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全球化与文化》[美]汤姆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
18,《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史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
19,《传播的偏向》[加]英尼斯(出版社保密)
7,《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10,《传播理论》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美]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版)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1、匮乏状态: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的状态,寻找幻想中“充盈”的瞬间2、实在界、象征界1)镜像阶段:a.自我出现,认同与误认,开始进入想象界b.主题就是匮乏的存身之处2)去——来游戏:儿童对母亲缺位状态的自我补偿a.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存在与意义疏离b.阉割:放弃自我身份、天性以融入文化3)俄狄浦斯情结:a.欲望是对固定所指的追求,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b.渴望回到自然的“充盈”状态,“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生命的叙事三、电影精神分析1、两种需要被摧毁的快感1)窥视欲:观影主体与银幕客体的分离2)自恋:认同*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2、挽救快感、逃避阉割情结的方法1)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2)以偶像崇拜的对象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形象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1、幻想: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2、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幻想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3、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4、欲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满足,只能在幻想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回溯)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能指和所指1)意义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3)毗邻轴(组合)、聚合轴(选择)2、现实世界是被语言建构而来的3、语言VS言语4、历时性VS共时性*结构主义: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2)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二、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1、施特劳斯:神话背后有高度同质化结构1)神话素的组合2)一切神话都具有相似的结构,都对社会发挥着类似的社会文化功能2、赖特: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向社会成员传播观念秩序经典西部片、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的二元对立结构三、罗兰·巴尔特:《神话学》1、《神话学》1)初级指意系统和次级指意系统:为人们所消费的神话是在次级指意系统上被生产出来的2)符号的多义性: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3)神话的双重功能:展示事物的存在、强加给人们对事物的解释4)人们对神话的解读取决于: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5)结构性描述:图片与文字a.接力:文字扩充了图像潜在的内涵b.锚定:文字对图像产生反作用四、后结构主义: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五、雅克·德里达1、意义的延异: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意义在永无止歇的互文性延迟2、二元对立是一种权力关系(暴力层级、奇异的补充经济):含混的补充过程早已渗透至在场之内,持续不断地为纯粹在场的自我复制与自我分裂营造着空间3、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依靠另一方的缺席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六、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1、话语发挥作用的途径:赋权、限制和建构“话语域”2、话语生产了作为权力武器的知识1)权力是生产性的2)某些特定列行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真理政体)七、全景敞视机制1、杰里米·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全景敞视主义2、规训社会:意识到凝视的存在,将越来越多的人类存在方式纳入视觉所及的范畴监视技术的发展:满足窥视的快感、同时通过自我规训的方式顺从了规范的束缚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一、女性主义1、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2、女性主义获得了发言权,是一种生产性解读行为3、大众文化:1)女性和男性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截然不同2)女性必须充分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掌握自己的身份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杰姬·斯黛茜《凝视明星》:三种女性对电影反应的话语类型1)逃避现实:大众娱乐乌托邦性质2)身份认同3)消费主义:a.消费是诸多意义彼此协商的场所,奴役、剥削VS争夺、抵抗b.剩余: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三、解读言情小说1、莫德莱斯基《仇恋》2、罗莎琳德·考沃德《女性欲望》1)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获取快感欲望生产并维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2)小说满足了女性的特定需求,为某种共同幻景提供佐证(俄狄浦斯情结)3、詹妮丝·莱德威:1)“回报式”幻想:回忆往昔幸福时光2)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中的自我3)“牢固的三角形心理结构”:与异性打交道、以母性身份与供养及保护自己的人维系强烈的情感纽带4)最基本元素:供养女人的伟男子*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而非文本:阅读言情小说是一中抵抗行为,拒斥社会角色*缺陷:否认了快感之为快感的单纯性四、《观看<豪门恩怨>》1、快感生产、发挥作用的机制1)情感现实主义(外延、内涵):自我意识穿行于叙事内外2)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自行划定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2、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商品1)四种态度:a.厌恶b.讽刺c.喜爱:应对措施:将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内化、与之协商、故作讽刺d.民粹式2)逃脱的方式a.宰制性意识形态对文化实践缺乏约束力b.从女性表征中汲取快感,无所谓对错3、批评五、解读女性杂志“吸引与拒斥“辩证法1、詹妮丝·温希普《深掘女性杂志》1)围绕一系列“虚构”组织起来:汲取梦幻般的感觉、获得替代性快感2)不否认日常劳动的存在,但展现人类在情感领域而非物质领域的成功——构建置身于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束缚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女性个体、进而构建女性共同体3)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2、约克·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1)女性主义的抗争应当以赢得对女性的尊重为最终目标2)文本不直接拥有意义,读者是意义的生产者,关注读者从女性杂志中攫取意义的原因3)解读策略:拿得起放得下、消遣娱乐、实践知识、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理想化自我)六、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1、安东尼·伊索普:1)宰制性男性气质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一套依之自我约束的性别规范2)宰制性男性气质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征,所有人无法完全置身事外2、肖恩·尼克森:男性气质是表征的政体七、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攻击异性恋霸权,在异性恋文化中为“反常性”找到相应的位置1、茱蒂丝·巴特勒关于性别1)拨付挖:生物性别VS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2)巴特勒:性别本身就是社会性的2、茱蒂丝·巴特勒“操演理论”1)奥斯汀的“施为语言”理论:施命语言VS施为语言2)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所“操演”出来的,是持续不断、近乎规训式的过程3)性别操演的模式“扮演”:a.使指意的模式戏剧化,从而确立“性别”本身b.主要场所:消费*克雷·克里科穆尔、亚历山大·多提:同性恋如何与大众文化建立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关系?第八站“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一、“种族”与种族主义1、作为指意系统的种族主义1)“种族”是文化与历史范畴,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直接产生意义2)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2、“种族”概念的三个关键时刻: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防御性意识形态: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2、对殖民地的征服是上帝的旨意,主张向黑人世界“播撒文明”甚至将之灭绝三、东方主义1、东方主义:1)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智尚的一种方式2)虚构意识形态系统:西方维系对东方霸权2、描述帝国的虚构类文艺作品1)帝国主义文化的欲望和焦虑,旨在使读者了解欧美人的本质2)东方主义叙事是生产性的,建构“真理政体”*好莱坞越战电影:建构美国人的越南经验1)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征、战争的美国化美国式纯真迷失2)对其意义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布什海湾战争演讲、越战老兵评述好莱坞越战电影四、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状况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新意识”1)反对被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先锋革命”,攻击现代主义的流行地位2)大众文化研究: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毫无意义2、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文化并非是最好之物,而是全部生活方式1)对美国心驰神往,对大众化生产的都市文化感兴趣2)安迪·沃霍:商业艺术也是真正艺术,不逊于统治阶级标榜的真正艺术3)胡伊森:a.波普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文化壁垒大崩溃b.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早年欧洲先锋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1、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2、科学话语与知识的地位与功能:科学与知识的合法性力量日渐衰损,为权力的需求所塑造,成为文化与经济资本3、新型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是价值的唯一体现*评价:当代知识分子的消极英雄主义VS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四、让·鲍德里亚1、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2、拟像与仿真1)拟像: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原本自身不存在2)仿真: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内爆:真实界与想象界在相互作用之中的不断坍塌3、超级真实主义1)无处不在,在虚构世界中寻找诠释2)并不是失去分辨能力,而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足轻重3)后现代传媒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生产:a.除却传媒事件,一切都无关紧要b.真实事件与其传媒表征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4)第二次历史变迁:“真实”隐退在“超级真实”之中,表征就是事实本身4、态度:欢迎+担忧五、弗雷德里克·詹明信1、后现代主义1)分期概念: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2)既定文化形态的三种类型(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在既定文化形态之内,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成为宰制性文化。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一部分结构疏理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2、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3、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杜塞二、建构主义韦伯、齐美尔、吉登斯、符号互动(米德、布鲁默、库恩)、现象学三、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四、功利主义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埃尔斯特其他重要人物:哈贝马斯、第二部分重点人物1、索绪尔:(03年名解索绪尔语言学《文化理论》《人类传播理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即把语言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二是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了划分,(1)形式语言——称之为语言;(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言语。
三是区分了语言学研究两个研究方法:共时语言学: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语言;历时语言学:研究特定语言的历史发展。
同时,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具有其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建立后,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2、弗洛依德《社会学》: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关键性以现在于无意识心知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一是(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可编辑)

学校代码10530学号 201008080948 分类号G206.3 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学位申请人唐江南指导教师刘中望副教授学院名称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科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二○一三年六月十日Slavoj ?i?ek's Popular Culture TheoryResearchCandidate Tang Jiangnan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 Liu ZhongwangColleg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Program CommunicationSpecialization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Degree Master of ArtsUniversityXiangtan UniversityDate June 10th, 7>2013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唐江南日期:2013年 6 月 10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唐江南日期:2013 年 6 月 10 日导师签名:刘中望日期:2013 年 6 月 10 日I摘要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到雅克?拉康,再到斯拉沃热?齐泽克,精神分析的文本分析方法对大众文化研究乃至整个文化理论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一、新闻学和传播学基础类:1.传媒的四种理论,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3.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5.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6.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7.传播学史,E·M·罗杰斯8.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10.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希伦·A·洛厄里等11.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尔·麦奎尔提高类:1.新闻专业主义,吴飞2.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3.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4.受众研究读本,罗杰·迪金森等5.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6.作为话语的新闻,托伊恩·A.梵·迪克7.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约翰·费斯克8.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9.媒介分析技巧,阿瑟·阿萨·伯杰10.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12.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等13.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等14.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1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16.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约书亚·梅罗维茨17.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18.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瑞19.交流的无奈彼得斯20.电话的社会影响,伊锡尔·德·索拉·普尔批判理论与文化理论1.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本书是较好的传播批判理论入门读本,系资料室有复印本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于尔根·哈贝马斯3.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马克斯·霍克海默等4.单向度的人,赫伯特·马尔库塞5.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6.富媒体,穷民主,罗伯特·麦克切斯尼7.解放·传媒·现代性,尼古拉斯·加汉姆8.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约翰·费斯克等9.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雷蒙·威廉斯10.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同时参阅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大众文化与传媒11.文化研究读本罗岗等12.解读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13.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14.认同的空间,戴维·莫利15.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16.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17.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泰玛·利贝斯等18.商业文化礼赞,泰勒·考恩1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20.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21.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二、其它政治学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等,华夏出版社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海南出版社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自由,密尔,商务印书馆自由与传统:柏克政论选,柏克,商务印书馆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商务印书馆学术与政治,韦伯,三联书店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三联书店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极权主义的起源,汉娜·阿伦特,三联书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汉娜·阿伦特,江苏人民出版社正义论,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桑德尔,译林出版社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三联书店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上海三联书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戴维·伊斯顿,华夏出版社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上海三联书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新星出版社自由主义,格雷,吉林人民出版社论民主,罗伯特·达尔,商务印书馆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民主的模式,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四川人民出版社政府过程,胡伟,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书店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等林达系列社会学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指南,布莱恩·特纳,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经济与社会,韦伯,商务印书馆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分工论,涂尔干,三联书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4.斯图亚特。
《大众文化教程》知识点汇总

《大众文化教程》知识点汇总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大众文化教程第一章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大众与大众社会大众社会的兴起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1)产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大量消费者的存在;(2)社会的平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5)传统中产阶级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级的扩大;(6)社会组织的官僚化。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大众传播学理论》一书中界定,大众社会指的是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
大众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不在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在结构关系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的关系上。
大众之间的关系在大众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上,大众社会首先体现出一种极强的“异质性”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传统关系(如血缘关系、人情关系)被极大地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契约关系,而契约关系的暂时性与松散性,直接导致了大众之间关系的短暂、松散与疏远。
许多学者以不同的说法给予揭示与阐述。
麦克唐纳使用了“原子化大众”这一术语。
勒庞把大众看作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则以“群氓”称之;理斯曼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大众看作是“孤独的人群”。
在这里,瓦尔特·本雅明对城市大众这种心理的描述和分析尤为精彩。
在本雅明看来,在前现代社会中,朋友、亲戚或熟人聚在一起,有着一定的血缘和亲情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互不认识、互不攀谈,但又必须聚集在城市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这就使人产生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却在心理上相互疏远,甚至相互戒备。
正是这种“戒备”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
这种疏远和冷漠又造成了城市大众的孤独,而为了摆脱孤独,城市大众开始寻找新奇或刺激,欲望便在这寻找中蔓延开来。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对于《文化研究导论》这本地位颇高的著作,我们能够从本书获得的东西很多,“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著作”,这个称号的确能够在全书的篇章述说中丝丝入扣,陆扬作为国内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以其深厚的西学学养将“文化研究”这个在西方学界方兴未艾的学科放置在后现代哲学架构和大众传媒等视阈中加以考量,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王毅由于其“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讲师”的身份,和其从师于当代文化研究名家——洪美恩,采用了大量传媒学和影视分析方面的方法,延伸文化研究的触角。
“如何清晰地显示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现状”应该说是全书论著的底意义,为了让这个目的彰显,著者并没有采用共时性的单向度分析方法,仅仅显示文化研究在当下的发展,或者用大而无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视角加以审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考量测度虽然在学界已成风气,幸而没有刮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著者可能选用了一种“最苦”的法子,从历时性的不同视阈出发,较为全面的剖析文化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开端与发展,用观点承续或者向左的论述方法进行介绍,并同时安插著者自己的观点。
无疑,这种论述方法其实又似于中国传统读书笔记,随读随抒,既有原作者的观点,也有反对者的意见,更有读书人自己的见解和倾向,既能普及知识,又不失思维发散,应该说,较好地把握了国人读书的习性。
从笛卡尔出发,顺着卢梭、康德、波德莱尔和柯布西耶等人,在第一章剖词释义之后,著者便用“现代性”作为线索,抓起了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草蛇灰线。
之后的三个篇章算是作者对于“前伯明翰时期”的介绍。
比如第二章,便是通过对西美尔、韦伯、鲍曼、吉登斯以及文化发展论的视角,考察了处于现代性中的“文化”——这一流离失所的观念集合体——在20世纪这个大语境中的多重解释,著者通过每个思想家对“文化”在社会学中的观点,试图阐明在20世纪这个巨变时代的视点差异,尽管西美尔、韦伯并非完全隶属于20世纪,但他们的观点却启迪着20世纪多数文化研究者的现代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文化研究始终拒绝萦绕在文化理论和分析工作之中的“悲观精英主义”。
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似乎始终希望表明:能动性总是被结构淹没;文化消费仅仅是生产的影子;受众谈判是乌有之物,仅仅是经济权力游戏中的虚幻行为而已。
而且,“悲观精英主义”这一思考方式力图把自己表征为一种激进文化政治的形式。
但这往往是一种政治策略,其间对权力的抨击结束于为了自身利益而去揭示他人何以始终是“文化盲从者”。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学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经过美国的中转落户中国。
随之,诸多“西方”文化研究著述漂洋过海而来,先是被零星译介,后来则以系列译丛和专门性学术集刊的形式登场,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传播与文化译丛》和《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媒介与社会丛书》。
虽然学界并未因此达成“何为文化研究”的共识,但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的是,文化研究旨在考察大众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源自已然消逝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于是,在文化研究东渐的过程中,伯明翰学派――曾经执教或求学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即使不能说占尽了先机,也可谓构成了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一个例子是偏居英格兰东北小镇桑德兰(Sunderland)的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
2001年,斯道雷的成名作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的第二版作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之一,拥有了中译本《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2010年,该书第五版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入选《媒介与社会丛书》,以《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以下简称《导论》)之名面世。
如今,《导论》已成为文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畅销书、长销书,斯道雷也因此受聘为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多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其中就里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在学术书籍出版日渐困难的当下。
二《导论》成为畅销书首先是因为我们需要文化研究来给自己命名。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包括历史文化反思运动、人文精神大讨论、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人文学者有着显在的“文化情结”;他们受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把中国落后、贫弱的根源归结为中国文化的劣根性,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先进”的西方文化之上。
“有些人甚至把现代化与西化等同起来,认为只有按西方文化的精神和模式才能走向现代化,而东方文化则是通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种障碍”。
[1]时至今日,这样的一种视西方文化为优、奉西方文化为归臬的思维模式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尽管其间的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文化妄自菲薄理应受到批判,但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观点确乎促成了聚焦于西方批评理论、文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文化热”的出现,彰显了文化的作用,客观上催生了文化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出现。
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新的文化现实构成了对中国人文学者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全新挑战,要求新的文化理论。
一如戴锦华所言:“我们间或需要一种文化理论,以研究‘全部生活诸要素间的关系’,用以显现这一过程中历史的维度及日常生活表象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对此,我们姑且借助‘文化研究’来称呼这一新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2]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追逐欧美学术潮流的中国人文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危机突围”中发现了“唯一在欧美已经成为‘显学’而国内尚无系统介绍”的文化研究,认识到了“无论对于学院知识生产,还是对于谋取话语权的学术政治,它都非常重要”;[3]他们应正蓬勃兴起、有力且有效地建构转型期当代中国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召唤,将关注对象转向消费文学(文化)现象,投身于文化研究。
此间重要的并非是他们当时是否已然窥得文化研究的究竟,而是他们对文化研究的有意识或策略性选择:他们认识到了文化研究的“动力不仅来自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也来自社会发展的进程。
当代社会的种种新的现象和问题迫切地需要人民做出解释、分析和批判,文化研究提供了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的可能性”。
[4]即是说,文化研究是“作为政治的一种学术实践”,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对社会批判研究能指的需求,为他们的社会介入提供学理保障。
对于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巨变,生活于其间的学者看法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欢欣鼓舞者有之,满怀困惑者有之。
那些对社会巨变困惑不解的学者,更倾向于以冷静的批判眼光看待社会现实,以跨学科的手段客观而深入地考察与分析社会现实。
“他们实际想做的,是一种类似批判社会研究的事情,但在今日中国的特殊情况下,他们需要新的思想资源,也需要新的名义。
正是这两方面的考虑,使他们觉得可以借用‘文化研究’来给自己命名”。
[5]于是,出现了前文提及的大量译介外国文化研究著述现象。
但学者们很快便意识到,为了保证文化研究能在中国如愿发展,使其成为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转折时期的人文学者参与话语权建构的有效工具,我们必须绕开习以为常的取经之地美国,从“过滤状态”回到具有实体性质的英国文化研究,重返伯明翰。
“似乎是一次偶然或比如,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文化与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头――创始之际所提出的问题,显现出惊人的贴近,尽管其历史语境有着如此深刻的不同”;[6]从源头上了解文化研究的成长生态,把握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这是合理而有效地实现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实现我们借助文化研究参与现实改造的唯一路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道雷凭借“纯正”的学术背景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虽然他作为文化理论家,无法与《文化与社会》的作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作者E.P.汤普森(E.P.Thompson)等人比肩。
斯道雷毕业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而且是中心“元老”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的高足;他的长达4.5万单词的毕业论文保证了他顺利成为当时尚不多见的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获得者,[7]为他在大学赢得了文化研究讲师的席位。
1990年,经过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机构的数年游击战之后,斯道雷开始了在崛起自撒切尔夫人政府的以适应市场经济、服务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现代新型大学”桑德兰大学的阵地战。
现在,已然出版多部文化理论和文化史力作的斯道雷在担任桑德兰大学文化研究教授的同时,受聘担任了文化研究国际权威刊物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的编委成员,堪称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理论家。
三斯道雷的“伯明翰血统”固然重要,但真正促成《导论》畅销的根本却在于它本身的内涵与价值。
《导论》全面而系统地梳理、阐释了各种文化理论,包括“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
不但能满足我们的“快速致富”心理,而且显在地胜过了其他“导论”,比如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的《英国文化研究导论》或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更加适合作为教材。
然而,更重要的是,《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1985年至今,斯道雷一直在研读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著作,致力于葛兰西霸权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文化理论之间的有效耦合。
我们透过《导论》不难发现,霸权理论俨然是斯道雷文化理论的核心,甚至可以说,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霸权情结。
斯道雷长期研究霸权理论是有历史成因的。
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初,文化研究步入英国大学的正殿以来,已然变化多多;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接替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之后,英国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理论的时代,其表征之一是本土的文化主义范式与由外部输入的结构主义范式之间的持久论争。
从认识论上讲,文化主义范式视大众文化为能动性,坚持大众文化即霍加特在The Use of Literacy (《文化的用途》)中所描述的那种本真的工人阶级文化,自发产生于社会底层,真实地表达受支配集团的兴趣及利益;而结构主义范式则视大众文化为结构,主张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强加的文化,服务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利润追求原则及意识形态操控。
从学科视野上讲,文化主义“在历史和社会学内部独霸天下,特别是关涉到工人阶级‘活生生的文化’或‘生活方式’的研究之中”,而结构主义则“最集中见于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的研究之中”。
[8]二者见诸Screen (《银幕》)的分歧泾渭分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来断定他要么是文化主义者,要么是结构主义者。
选择流行音乐、体育、青年亚文化等作为其兴趣领域的人必然是文化主义者;反之,选择电视、电影或者通俗文学等作为其兴趣领域的人则必然是结构主义者。
尽管多轮交手,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并没有显现出和解的可能,以致汤普森不无感叹地指出,两个传统注定永远不会被强扭进婚姻之中。
于是,英国文化研究变得“温和”起来,选择了性别政治、种族政治等兴趣领域,结果却因此遭到了吉姆?麦克盖根(Jim McGuigan)等人的批评和指责――英国文化研究内出现了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离婚,或者说文化民粹主义。
虽然类似的批评或指责难以成立,因为既然并未成婚,又何来离婚之说?但它们的暗涵却无容辩驳: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急需一种能够位移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对立的理论资源,或者借用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话来讲,“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似乎在于将论争转移到一块新领地,一块将位移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对立的新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