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摘要]:在张爱玲所刻意营造的凄迷惝浸的小说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市井男女上演着他们各自的传奇,在流连辗转一声喟叹之后,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张爱玲在体验生活、洞察社会、品味人生之后,在她笔下,隐藏在社会或人生外部现实之下的内容现实和内心得以浮出水面。
张爱玲作品中男性都是丑陋不堪的。
本文从张爱玲具体的作品出发,对男性的角色形象进行分类,概括出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压抑、变态等特点,挖掘了张爱玲小说男性角色形象创作的根源;以及张爱玲的家庭,特别是她父亲对其作品男性角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形象、自私、压抑、家庭影响。
谈到张爱玲,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独特、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
在四十年代的大上海,张爱玲红极一时,那是个属于她的时代。
张爱玲的小说华丽苍凉,犹如徽州古宅中的高深天井,终日不见阳光,窒息、压抑。
欣赏完她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鲁迅小说有多篇是以“我”的口吻叙述的,而张爱玲则始终使用第三人称,她用冷静的笔调娓娓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
小说多以女性为女人公,故事多为悲哀或痛苦的过程和结局。
她用华丽的词藻深入地描写了人性的扭曲、压抑,这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身上达到了极致。
女性在张爱玲笔下尚且如此,男性更是一无是处。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多是封建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荒凉的、令人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落后文化传统熏染,沾染了一系列不良习气。
一、张爱玲小说中男性的分类1、浪子《第一炉香》中的乔琪是一个纯粹的浪子,他是一个惯于游徜于欢场招蜂惹蝶的角色。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一、海内外对张爱玲的评说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论者普遍关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少一部分论者关注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细读张爱玲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大多展现的是被时代之光匆匆掠过、被历史遗忘也遗忘着历史的有着“古墓的清凉”的旧式家族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存状态。
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凄婉美丽的、钉在灰暗粗砺石墙上有着“红嘴唇、水眼睛”的女性浮像,更为我们提供了女人“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的整个坍塌掉的男性世界。
张爱玲为了写女人而写男人,她的笔触沉稳有力,不浮不乱。
二、对张爱玲男性形象的研究,以往的论者大都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男性形象的刻画,揭露男性内心的懦弱以及男性在社会中地位的颠覆来说的。
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
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几乎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正面形象、肯定形象,大多数都是令人失望的被否定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她对父权的颠覆对强势群体的贬抑到了很强烈的地步,致使她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不再强大,不再高尚,不再正面。
张爱玲在否定男性形象同时对女性形象进行反思与批判,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还有学者提出,张爱玲塑造不完整的男性形象是要反应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动物性机能”,动物因欲求不能,长期压抑而导致动物的强烈报复心理,动物性和社会性都被严重摧毁的病态男性的描写,她从人性立场公正,冷静地塑造出变态灰暗的男性人性,展现人性的斗争和被破坏,被他们挣扎其间的同情并启示人们在悲凉中坚定的活下去。
以往论者在以往对张爱玲小说男性形象的探析中大多将男性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没落家族中从肉体到精神都残缺萎靡的遗老遗少们;其次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第三是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风格高雅精致,情感细腻,细致描绘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性面貌。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这些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成为小说情节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他们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形象塑造等方面,以探讨小说中男性形象的文学意义。
一、男性形象的社会背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民国上海,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都市环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革,决定了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男女地位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同时,自由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娱乐业的繁荣,也为男性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个人发展空间。
以上种种因素对男性形象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男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大多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感情生活上的浮躁不定,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无助。
比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内心复杂,在感情上游移不定,同时在政治上的决断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金锁记》中的夏南翁则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心浮气躁,丝毫没有容忍和包容别人的心思。
而《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篆子,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恋爱挫败后,变得疯狂和极端的男性,这些不同特点的男性形象,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男性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深刻阐述。
三、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形象塑造,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暗示。
在早期小说中,张爱玲的男性形象往往是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来塑造的。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谢九,通过卫公夫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他花花公子般的形象。
这种间接描写方式,既能够刻画出男性人物的外表特征,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又能够反映出女性视角的情感体验。
而在后期小说中,张爱玲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来塑造男性形象。
例如,《色,戒》中的周先生,他的形象完全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细节刻画和心理独白来展现。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男性形象的性别弱化

Vol.37No.7Jul.2016第37卷第7期2016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男性形象的性别弱化孟凡晶(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在外貌、性格、行为表现、家庭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女性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一方面表达了作家对民族生命力缺失的担忧与焦虑,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了作家对男权世界的批判思想,凸显了她的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性别;弱化;女性化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71-03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在家庭中,他们是顶梁柱;在社会上,是国家政治的主体。
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家国天下这些性别使命,他们活跃于社会公共领域,在历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诸多演绎他们英雄本色的宏大叙事。
然而,随着近代女性主义等解放思潮的传播和渗透,不少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贬低男性,故意把男性形象弱化、女性化,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也存在着把男性形象女性化、弱化或被动化的现象。
如明清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甚至在《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经典小说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本来贾宝玉是作为男性形象出现的,但是无论是在人物性格还是人物的行为举止方面,曹雪芹都赋予贾宝玉以女性化的特征,可以说在男性性别弱化的审美趣味方面,曹雪芹表现得最为充分。
关于男性形象的性别的弱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最明显的是指男性在形体、容貌等外在方面的女性化,这类男性多数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型,他们身上缺少男子汉应具备的阳刚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本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其次,内在方面的弱化主要体现在性格方面。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其男性观

中文摘要纵观对张爱玲的研究,其小说中的女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却很少受到研究者关注。
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来论述张爱玲小说的男性书写以及男性观。
在小说中,张爱玲采用女性主体叙事方式来表现男性、审视男性、颠覆男性,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阴郁、猥琐的男性形象。
本文第一部分即根据张爱玲所采用的贬异书写策略和两性参差对照的书写策略,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为四种类型加以分析。
第二部分从男性阳刚性征、爱情理想与责任担当三方面来揭示张爱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已不再具有男性的阳刚性征,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与责任在他们身上也消失殆尽。
第三部分则对张爱玲这种男性观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指出张爱玲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生活经历对其男性观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指出张爱玲迥异于传统的男性观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书写;男性观AbstractReview the search to Zhang AiLing, the female in her novel has been the point and hot spot of search.,however,the male image in the novel is seldom paid attention by the researcher. This text takes the male image analysis in the novel of Zhang AiLing as to correspond dot to discuss Zhang Ailing's male write and male view.In the novel ,Zhang Ailing express men, examine men and subversion men through adopt the narrative way of make women as master and depicted a huge number of Selfish cheerless and obscene men for u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we can classify and an analyze the male image according the strategies of devaluate difference write and both sexes comparison write what had been adoptted by Zhang AiLing. In the second part we point out the untraditional look towards the man of Zhang AiLing from these aspects that include virility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The men writing by Zhang Ailing have lost the virility,Emo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third part, we analyze the source of Zhang A ili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 and point out the reason what Zha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 is the Live antecedents,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munity, cultural back ground of the writer in those days.Finally point ou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worth of Zhang A iling’s such look towards men.Keyword:Zhang Ailing;depiction of man;Zhang’s look towards men目录前言 (1)一、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 (2)(一)寡廉鲜耻、不务正业的遗老遗少形象 (3)(二)虚伪自私、人格分裂的假绅士形象 (4)(三)风流倜傥、迷失自我的洋场浪子形象 (6)(四)其他庸俗丑陋的都市男性形象 (8)二、张爱玲男性观的体现 (10)(一)对传统男性阳刚性征的阉割 (10)(二)对传统男性爱情理想的质疑 (11)(三)对传统男性责任担当的反思 (12)三、张爱玲男性观形成的原因 (16)(一)个人生活经历 (16)(二)社会历史文化 (18)结语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前言自四十年代轰动文坛以来,张爱玲的传奇作品与身世就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张爱玲半生缘男性人物形象分析

张爱玲《半生缘》中男性形象分析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顿时觉得整部小说流露出的便是遗憾而又幸运,凄凉而又美好的气息。
都说作家创作时都会将现实中的人物幻化进去。
然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现实生活中又是无不找得到原型的。
而我想说的是小说男主人公沈世钧,初读作品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懦弱。
然而越看到后面这种想法也随之改变。
在读这部小说时林林总总对他有这么一些感觉。
第一是:沈世钧的性格。
沈世钧有自卑感,对石翠芝,对许叔惠、甚至对张豫瑾都有很强的自卑感。
就如:张豫瑾第一次来上海住在曼桢家,当他看见曼桢和他说说笑笑时,他很是低落,扭头便要走。
对他来讲,他中意的女孩要瞧得起他,依赖他,给他以自信。
世钧虽然在事业和人缘上远远难比叔惠,但是就性格来说他却有优势。
世钧是个感情专一的人,这从他对曼桢始终如一的感情可以看出。
也是为了家庭肯做牺牲的人,最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娶了翠芝。
同时也是个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婚后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
特别是世钧宽厚,能容人,心软,还有点傻气。
第二是:沈世钧大智若愚。
看到后面发现:世钧这个人一点也不笨,翠芝退婚原因他是第一个猜到的。
理由如下:曼桢来南京后,翠芝马上露面,世钧就怀疑其来者不善。
去登山时,翠芝想盖住曼桢的风头,这点曼桢和他都察觉了。
曼桢感到受了其家人的藐视,有些不高兴,世钧送给曼桢红宝石戒指逗她开心。
世钧这时想阻止危机发生,当翠芝等回到沈家后,世钧旁敲侧击用不大高明的玩笑劝告翠芝,还用曼桢手上刚带上的订婚戒指表明了态度。
第二天,一鹏来告诉世钧,翠芝退婚了,世钧很紧张。
当一鹏说要去问文娴时,世钧才如释重负。
那么他为什么会感到如释重负呢?显然他认为这事和自己有关。
一鹏见文娴后回来告诉世钧,文娴说他:“聪明起来比谁都聪明”。
世钧感到很诧异,过后一再嘲笑一鹏。
世钧猜到了翠芝退婚原因,却装在肚子里,去和叔惠和曼桢说,看看他们的反应。
第三是:找叔惠当伴郎同时是为了放心。
翠芝和叔惠单独相处过两次,翠芝给叔惠寄过信,被他看到了,当时觉得很奇怪,叔惠怎么会有南京的朋友。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们或 是在权威家庭 中缺席 ,或是在家 庭和 社会中处于去 势和弱化状态 。张 爱玲作 品中对 男性形 象的颠覆 ,彻底 消解 了传统男权 的中心地位 ,反 映出 张爱玲强烈 的女性主体意识 。 对传统男权 中心地位的消解
一
、
1 、 男性 主 体 地 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 失
在张爱 玲的小说 中,很多在家庭 中本 应 掌 控 统 治 权 力 的 “ 丈 夫 ”或 “ 父
.
豳曩
宣
浅析 张爱玲笔 下的男性形 象
④ 吴世娟
( 新 乡学 院 。 河南
[ 摘
新乡
4 5 3 0 0 0)
要】 张 爱 玲 在 作 品 中 成 功 塑 造 了众 多 姿 态 各 异 的 男 性 形 象 。在 她 的笔 下 , 这 些男 性 都 是 扭 曲和 残 缺
的 ,他 们 或 是 在 权 威 家 庭 中缺 席 , 或 是在 家 庭 和 社 会 中 处 于 去 势 和 弱化 状 态 。张 爱玲 对传 统 男 性 的 权 威 性 和 主 体 性 地 位 进 行 了 无 情 地 嘲 讽和 否定 , 彻底 消解 了传 统 男权 的 中 心地 位 , 反 映 出张 爱 玲 强 烈 的女 性 主体 意识 。 【 关 键 词] 张 爱 玲 ;男权 :消 解 :男 性 观
据甩 了她 。
景使 尊严和人格都 沦落到 了极 点,那 些带着 “ 社 会 权 威 ” 光 环 的男 性 们 也 彻底暴 露 了真实 的生存 面 目,显示出 人性 的缺点 。张爱玲 塑造的众 多病 态 的、残 缺的男性形 象,正是反 映了她 对人性 弱点一贯 的关注 。家庭环境和 生活经 历对 张爱玲 男性 观的影响 也是 巨大 的,张爱玲 出身贵族 家庭 ,父 亲 张廷重 是典型的封建遗 少,他骄奢淫 逸、不 思进 取,是一个靠 祖宗遗产吃 老本 的败家 子,母亲是受 过新式教 育 的新女性,“ 她对男 女不平等及 旧社会 的腐败陋习深恶痛绝” ,因对婚姻 的不 满 , 在 张 爱 玲 4 岁 时 便 同 张 爱 玲 的姑 姑一起出国留洋, 最终 同张廷重离婚 。 父亲对张爱玲 极少有关爱 之情 ,甚至 在张爱玲 l 4岁时,因为其 同继母 的矛 盾,父亲将她 毒打一顿并禁 闭达半年 之久 。这使 张爱玲对父亲彻底 的绝望 了,“ 事实上,张爱玲小说 中的男人形 象,都含有她 父亲的影子 ,甚 至可 以 说就是 张廷重 的化 身或投影 。 ” 另一 个对 张爱玲影 响比较大的 男性 就是她 的弟弟张子静 ,他 从小体弱 多病 、不 求上进 、冷漠麻 木, 在 张爱玲 眼中,弟 弟没 有一丝阳 刚之 气,更谈不上 男子 汉 的责任感 。父亲 的无情 ,弟 弟的软 弱 ,相 反 的 是 母 亲 和 姑 姑 的 民主 和 独 立, 生长在这样 的一个 “ 阴盛 阳衰”的 家 庭 环 境 中 ,张 爱 玲 所 具 有 的 女 性 主 体意识 ,作品 中处 处对男权 中心地位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2017.03文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颜卓辉摘 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经历的喜与悲、情与爱都让人感触很深。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遗忘她笔下那些陪衬在女性角色身旁的男性角色,或是说主导着这些女性命运的男性主体,即同样也被张爱玲刻画得非常饱满、生动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男性形象 绝望张爱玲作品的背景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为主,地点也是她生前生活过的场所,如北京、香港、英国等。
当我们仔细阅读她的作品,再参照其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有许多形象都包含了张爱玲自身的影子。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性格特点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
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成熟之中带着些许天真烂漫,悲观之中掩饰不住对生活的热爱。
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格外深切的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
然而张爱玲一支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
所以作者最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源于对她和胡兰成之间爱情故事的探究。
世人并不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于是都为张爱玲的执着感到惋惜。
在乱世之中,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可尔里•尔布都想必是听到或看到过流传于回族民间的《马五哥和尕豆妹》的故事?因为我们从他创作的《三娃尔与莎燕》中,也分明看到了《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悲剧影子,两个爱情悲剧故事明显有着同源关系。
其一,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都发生于1881年,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马五哥和尕豆妹》故事流传的时间始于1881年,而《三娃尔与莎燕》的故事是20世纪60年代阿尔里•尔布都创作的小说,时间上前后承接,创作上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一定的继承与学习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摘要]:在张爱玲所刻意营造的凄迷惝浸的小说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市井男女上演着他们各自的传奇,在流连辗转一声喟叹之后,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张爱玲在体验生活、洞察社会、品味人生之后,在她笔下,隐藏在社会或人生外部现实之下的内容现实和内心得以浮出水面。
张爱玲作品中男性都是丑陋不堪的。
本文从张爱玲具体的作品出发,对男性的角色形象进行分类,概括出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压抑、变态等特点,挖掘了张爱玲小说男性角色形象创作的根源;以及张爱玲的家庭,特别是她父亲对其作品男性角色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形象、自私、压抑、家庭影响。
谈到张爱玲,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独特、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
在四十年代的大上海,张爱玲红极一时,那是个属于她的时代。
张爱玲的小说华丽苍凉,犹如徽州古宅中的高深天井,终日不见阳光,窒息、压抑。
欣赏完她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鲁迅小说有多篇是以“我”的口吻叙述的,而张爱玲则始终使用第三人称,她用冷静的笔调娓娓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始终迷漫着一种令人低徊不已的悲凉气氛.不论是嘲弄、讽刺还是调笑,都只是这悲凉的点缀和铺设而已。
小说多以女性为女人公,故事多为悲哀或痛苦的过程和结局。
她用华丽的词藻深入地描写了人性的扭曲、压抑,这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身上达到了极致。
女性在张爱玲笔下尚且如此,男性更是一无是处。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多是封建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荒凉的、令人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落后文化传统熏染,沾染了一系列不良习气。
一、张爱玲小说中男性的分类1、浪子《第一炉香》中的乔琪是一个纯粹的浪子,他是一个惯于游徜于欢场招蜂惹蝶的角色。
空有一副风流倜傥的外表,在社会上却无一技可立身,在经济上并无实际可以倚仗的基础,遗老遗少们总还有些许祖上留下的残羹冷炙,可是他不过是个“现在他老子还活着,已经拮据得很,老是打饥荒”的富家公子,连丫环都说“他除了玩之外,什么本领都没有,将来有得吃苦呢!”。
他凭着油头粉面和对女人的逢迎取巧,靠猎取孤寂空虚的女人的芳心,给梁太太当小白脸以获取金钱和肉欲享乐的满足。
面对葛薇龙纯洁真挚的爱情,却抱着游戏和嬉谑的态度毫无一点责任感,在他想来“我没有婚姻自主权。
我没有钱,又享惯了福,天生的是个招驸马的材料”。
当乔琪乔对要和葛薇龙成亲心存疑虑犹豫不觉的时候,且看梁太太是如何劝服他的:“我看你将就一点罢!你要娶一个阔小姐,你的眼界又高,差一些的门户,你又看不上眼。
真是几千万家财的人家出身的女孩子,骄纵惯了的,哪里会像薇龙这么好说话?处处地方你不免受了拘束。
你要钱的目的原是玩,玩得不痛快,要钱做什么?当然,过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
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
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是犯奸。
你要抓到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一席话说得乔琪乔心悦诚服。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乔琪乔的人性中社会性的缺失,使得他变得毫无责任、义务等观念,转而追求自身本能动物性的享乐,全然地把葛薇龙当做是一个既挣钱供其玩乐,又处处任其放纵荒唐地玩乐的最佳伴侣。
《金锁记》季泽也是吃喝嫖赌样样周全。
他对七巧的投怀送抱何尝没有一点动心,他不也摸过七巧的脚踝?他不去招惹她的原因是怕自己一时兴致过去后,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掉,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
况且依七巧的性格根本瞒不了人,他不想自毁前程。
分家后,为了骗取七巧的钱财,他在七巧面前深情表白:“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的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拚命地在外头玩,把产业都败光了?你知道这都是为了谁?”“自从你到我家来,我在家一刻也待不住,只想出去。
你没来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荒唐过,后来那都是为了躲你,娶了兰仙来,我更玩得凶了,为了躲你之外又要躲她。
见了你,说不了两句话我就要发脾气——你哪儿知道我心里的苦楚?你对我好,我心里更难受——我管的住我自己——我不能平白的坑坏了你,家里人多眼杂,让人知道了,我是个男子汉,还不打紧。
你可了不得!”这样一番动情的言语任谁都要感动,何况是对季泽早有爱慕之意的七巧呢。
幸而七巧多了个心眼,揭穿了他的谎言,可对遭遇坎坷的七巧而言,打击却是巨大的,毁灭性的。
如此卑劣的言行,深刻地显出季泽灵魂深处的“小”来。
2、伪君子我隐约记得台湾学者水晶曾有这样的评价:“五四以来,写男性心理最入微的,当数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主角佟振保可谓最典型的自负型伪君子人物。
他的一切成功都是凭脚踏实地努力争取得来,并深信自己必有所成。
他感到自满,需要别人的崇拜与盲从。
他认为他在别人眼中应该永远是这样一个形象: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
”自认整个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彷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他努力地在心目中塑造一个引以为傲的自我形象。
他无意识地虚张声势、且装作相当聪颖、相当慷慨、相当正直的生活着。
这种心理是被自我崇拜的自夸与他人的需求所驱使。
自负是因追求名誉而引发,他离不开别人的赞美。
佟振保有着卑琐的过去,事实上佟振保及弟妹靠寡母长大成人,生活的确艰辛。
他每次赞扬他的寡母总不免有点咬牙切齿的,虽然微笑着,心里变成一块大石头,硬硬地“秤胸襟”。
他想起路上碰见的艾许太太,想起他在爱丁堡读书,他家里怎样为他寄钱,寄包裹,现在正是报答他母亲的时候,但后来渐渐将自己刻画成一个他“心目中”及“实际上”所能够或"应该"成为的理想形象。
“他要一贯地向前、向上,第一先把职业上的地位提高。
有了地位之后他要做一点有益社会的事。
譬如说,办一个贫寒子弟的工科专门学校,或是在故乡的江湾弄个模范布厂......”他所有的精力被转移到理想自我的实现上。
故而他强烈需要利用关心、敬重、赞赏、喜爱他人或满足他人的需求以减轻或平衡自卑,真正的目的是获取他人的认同与赞赏。
小说写道:“现在正是报答他母亲的时候......究竟怎样,还有点渺茫,但已经渺茫地感到外界的温情的反应,不只有一个母亲,一个世界到处都是他的老母,眼泪汪汪,睁眼只看见他一个人”。
佟振保将社会对他的眼光加在自己身上,成为自己自尊的来源。
振保“自从结婚以来,老觉得外界的一切人,从他母亲起,都应当拍拍他的肩膀奖励有加。
像他母亲是知道他牺牲的详情的,即是那些不知底细的人,他也觉得人家欠着他一点敬意,一点温情的补偿。
”可见其自负虚伪性的人格特点,需要外在的肯定来补偿他的“自我牺牲”和对真实自我的压抑。
他觉得对自己的期望是来自他人(母亲、朋友、上司、社会),他们对他的期望会转变为他必需去达成的任务,他会试着去实现那些期望,但他如果失败的话,他认为他们一定会责备或贬低他。
也因此他处处逃避自己犯错的事实,通过自圆其说式的自欺来在避免理想自我遭受屈辱。
他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作自己的主人,认为他有权掌握需要与法则,每逢自己无法达成那理想的自我时,他的要求转而使他制造一些身外的因素(推卸责任、家人的不同情、不体谅)以负责这种“失败”。
“人家也常常为了这个说他好,可是他总嫌不够,因此特别努力去做份外的好事,而这一类的好事向来是不待人兜揽就黏上身来的。
他替他弟弟笃保还了几次债,替他娶亲,替他安家养家。
另外他有个成问题的妹妹,为了她的缘故,他对于独身或是丧偶的朋友格外热心照顾,替他们谋事、筹钱,无所不至。
”他想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形象,也只有当他牺牲了他的真实情感(例如舍弃他较爱的红玫瑰型的女人)时方有可能实现。
如此可看出佟振保的理想自我是建筑在他人及社会对他的评价上,这是虚假的、被指使、受牵制的虚伪形象,然而他内心无法挣脱这层假面自尊,失去理想自我也就失去向上的力量。
他的心理为自傲的期许所占据,力求外在的荣誉而使他变得神圣。
他强压抑他的情感,例如他觉得为亲人、朋友所需要,他便竭尽所能,因为他应该爱他们。
“应该”缺乏对真正理想的道德真诚——看来似乎为道德奋斗,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产生的赝品、潜意识层面上的欺骗——佟振保强迫自己去曲解真实的情感与欲望,用社会道德与大众眼光作为自我逃避的盾牌,表面上生活的积极有目标,实际上已成为虚无的、懊丧的内在自我,使他永远在矛盾中痛苦挣扎,面临最后一无所有的危机。
佟振保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并在工厂实习过,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打下来的天下。
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
他太太是大学毕业的,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格温和,从不出来交际。
一个女儿才九岁,大学的教育费已经给筹备下了。
“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
”总之一句话“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早先他也谈过一个女朋友玫瑰,临别那晚玫瑰对他投怀送抱,他也能“坐怀不乱”,因此传出了好名声。
他表面是一个“正人君子”,而事实上对那晚的事“背着他自己,他未尝不懊悔。
”这样一个“好人”还和朋友王士洪的老婆娇蕊私通,打得火热。
可一旦娇蕊真要与其夫离婚时,他却怕毁了自己的前程而临阵退缩了,匆匆与女子烟鹂结了婚。
对烟鹂三天热度一过,他就开始宿娼、打妻子、砸东西。
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
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正人子”“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
他是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一个实足的伪君子。
还有《花凋》中郑先生一副“标准上海青年绅士”,“不承认民国,自民国纪元起就没长过岁数——是酒缸里泡着的孩尸。
”他“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大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做汽车看电影,孩子蛀了牙却没钱补,孩子在学校买不起钢笔头”。
女儿川娥生病,不愿“把钱扔到水里”,不给女儿看病,使其“一寸寸死去”。
却在女儿死后,花钱在其坟头添了个大理石的天使,碑上撰制了新式的行述:“…川娥是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爱父母…无限的爱,…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
爱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川嫦死前和死后其表现的巨大反差,更把他虚伪的假面揭示出来,使人更清晰地看到没落的旧家庭中人性的虚伪与自私。
3、自私者《倾城之恋》范柳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也是嫖赌吃喝,样样都来”。
他原是庶出,获得继承权也非容易。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他们之间的纠缠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从对方获得实际好处,“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
流苏跟柳原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所以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柳原娶她,而不能“白牺牲了她自己”;而柳原对于流苏原也不过是“上等的调情”并不真计划娶她,更为了日后脱卸责任不时采取种种小计谋,希图流苏能“自动的投到他怀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