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男性形象的性别弱化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男性形象的性别弱化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男性形象的性别弱化作者:孟凡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7期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在外貌、性格、行为表现、家庭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女性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一方面表达了作家对民族生命力缺失的担忧与焦虑,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了作家对男权世界的批判思想,凸显了她的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性别;弱化;女性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71-03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在家庭中,他们是顶梁柱;在社会上,是国家政治的主体。

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家国天下这些性别使命,他们活跃于社会公共领域,在历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诸多演绎他们英雄本色的宏大叙事。

然而,随着近代女性主义等解放思潮的传播和渗透,不少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贬低男性,故意把男性形象弱化、女性化,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也存在着把男性形象女性化、弱化或被动化的现象。

如明清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甚至在《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经典小说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本来贾宝玉是作为男性形象出现的,但是无论是在人物性格还是人物的行为举止方面,曹雪芹都赋予贾宝玉以女性化的特征,可以说在男性性别弱化的审美趣味方面,曹雪芹表现得最为充分。

关于男性形象的性别的弱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最明显的是指男性在形体、容貌等外在方面的女性化,这类男性多数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型,他们身上缺少男子汉应具备的阳刚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本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其次,内在方面的弱化主要体现在性格方面。

柔弱无能、胆小被动、畏首畏尾是这类男性的明显特征。

男性性别的弱化还可以表现在其思想及行为方面,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为人处事毫无主见,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得过且过,缺乏对生活的热情与责任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 新经典出品读后感

《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 新经典出品读后感

《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新经典出品读后感《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新经典出品读后感“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深刻描绘了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

爱情的矛盾性《红玫瑰与白玫瑰》展现了爱情的矛盾性。

主人公振保,一方面爱上了热情奔放的红玫瑰,另一方面又对温婉贤淑的白玫瑰心存幻想。

这种矛盾心理,不仅体现在振保身上,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在爱情中,人们往往追求新鲜感与安全感,却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女性的悲剧在书中,红玫瑰与白玫瑰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红玫瑰独立、自主,却因时代的局限而遭受压迫;白玫瑰贤良、体贴,却成了男性的附庸。

张爱玲通过这两个角色,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悲剧命运。

她们要么被束缚,要么被抛弃,让人深思。

时代背景的影响作品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更加显得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她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无奈。

文字魅力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在于,她能以简洁、犀利的语言,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书中诸如“人生是个舞台,每个人都得唱完自己的戏”等金句,既具有哲理,又引人深思。

她的文字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人性的种种。

总结《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部揭示人性矛盾与复杂的社会小说。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字魅力,展现了爱情、女性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悲剧。

这本书让人反思,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如同一位智者,用冷静而犀利的目光,洞察了人性的弱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精讲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精讲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精讲晋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高虹学号0901112408学习年限2009 年9 月至2013 年7 月指导教师白春香职称教授申请学位文学学士学位2013 年月日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学生姓名:高虹指导老师:白春香摘要:张爱玲是一位20 世纪40 年月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这个充满迷惑的人间剧场,独断专行地导演悲欢,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到华丽悲凉的香港情缘,从繁荣绚烂到孤独黯然,她的作品女性色彩浓重,同时,也因她的独到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系列虚伪,市侩,变态,自私的男性形象。

重点词: 张爱玲;男性形象;悲凉;无望TOPIC : Shallow of zhang ailing ’s male charactersAuthor’s Name:GaoHong Tutor: BaiChunXiang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a lonely island in the 1940 s in Shanghai famous female writer, is also a legendary writer, i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spent by the water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this world full of temptation, theatre and pushed director, stories from the glamour of Shanghai, to the colorful Hong Kong love sad, from bustling bright to lonely shade, color thick, her work women at the same time, also because of her unique life experience, created a series of hypocrisy, babbitt, abnormal condition, selfish men.Keywords: zhang ailing ;male image ;sad ;目录一、百态男性⋯⋯⋯⋯⋯⋯⋯⋯⋯⋯⋯⋯⋯⋯(一)在情与欲矛盾中挣扎的一般知识分子和归国华侨(二)家的蛀虫------系列鄙陋无能,昏庸软弱的遗老遗少(三)嘲讽与怜悯兼顾者⋯⋯⋯⋯⋯⋯⋯⋯⋯⋯⋯⋯⋯⋯二,形成这种男性集体的原由⋯⋯⋯⋯⋯⋯⋯三,嘲讽与怜悯兼顾者⋯⋯⋯⋯⋯⋯⋯⋯参照文件⋯⋯⋯⋯⋯⋯⋯⋯⋯⋯⋯⋯⋯⋯⋯⋯⋯⋯⋯说到张爱玲,我想大家其实不感觉陌生,不论是她的出生仍是她的爱情都是世人眼里的传奇,在她的生命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男人,一个是她的父亲,一个是她的爱人胡兰成,这两个男人不单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对她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她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好多另类的男性形象,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一、百态男性(一)在情与欲矛盾中挣扎的一般知识分子和归国华侨1,佟正保------- 理智和欲念的矛盾。

《色·戒》的性别意识解读

《色·戒》的性别意识解读

《色·戒》的性别意识解读作者:王新梅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6期摘要张爱玲的《色·戒》从人性角度入手,剖析了在非常态的现实面前女性的生命本相,表现出其独特的性别意识。

关键词色·戒人性性别意识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色·戒》的热映,使爱好其作品人对她多了另一种想象的方式。

因个人欣赏的观点、标准不同,对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允许在解释事件中去创造事件,做另一种的再创作。

但是更多地接近作者的本意。

不仅阐释她说了什么,更要阐释她没有说什么,也许不失为一种挖掘文本深层意味的手段。

对照张爱玲的文本来看,电影《色·戒》未能完全应和张爱玲的意图,一味地停留在叙事的情节渲染上。

这也许是电影的局限,有限的电光声影在一瞬间给人留有想象表现的空间太少。

对照文本,张爱玲的本意并非是要讲述一个为大众乐意接纳的惊心动魄政治、爱情的故事,而是要借助政治、情感的外衣彰显人性,以此诠释她独特的性别意识。

她的叙事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这种性别叙事像空气一样,无法触摸却无时不在,弥漫在文本中每个人的生活中。

性别就变成了“打开幻想、象征、语言的一条通道。

性别的范畴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的很多期望和认知。

”张爱玲在《色·戒》叙事时,不同于以往长期以来以男性中心意识为主的话语模式,她采用女性的话语模式进行叙述。

如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讲出了全部的真相。

但要以倾斜的方式”。

她撕去了在男性话语中宏大叙事的面纱,揭示了事件背后人的本相。

她以为这才是一切历史的真实。

学者刘思谦认为“女性写作者以自己作为人与作为女人的历史眼光与性别眼光看历史,看生存的历史中男人和女人在生存,发现了传统的帝王将相历史观、阶级斗争历史观和男性历史无意识、性别无意识所发现的人类另种生存的真相”。

这也许是解读《色·戒》的一个有意味的途径。

张爱玲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女性同情者。

她只是源于自己的性别敏感,既不认同长久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写作,也不趋同男性化的写作惯例,在叙事时把个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倾城之恋"看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摘要:"倾城之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角色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提醒出人性的多面性和自私性。

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对于本作主要角色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对男主人公柳原的分析及女主角白流的局部简析,探讨了爱玲对其笔下人物的塑造原由和影响因素,进而提醒出柳原的真实心心理,体会爱玲笔下真实的男性心。

关键词:柳原遗少私欲男权主义爱玲的小说,文笔总是细腻优美而又带着一些感伤和挖苦的。

她的笔下人物,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多或少的,让人去怜悯、去叹息。

爱玲她不仅出身显贵,同时又有着因这身世所有的悲凉,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苍凉与悲伤,还有爱情失败造成的无枝可依的迷茫感,这些都和她的人物塑造相关。

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原型,这些有着美好外表或者显赫身世的男人们,给了爱玲极好的写作素材,也使她的作品中的男人们形象丰更加地饱满立体。

"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柳原,其实很矛盾。

说他自私冷漠,只懂得自我保护,却也能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想到白流,与她一起共患难,虽然有过则一丝自私残酷曾想要抛弃白流单独逃命的想法,可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的人性自私。

这一点自私,恰恰显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因而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柳原的塑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的生长环境和家人对其的影响。

爱玲出身名门,爱玲的父亲志沂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旧习气很深,性情也是很坏。

她虽出身名门,却有着不太好的童年,生父和养母管教下的她,并未有着太多快乐的童年生活。

或许是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她以后的性格影响及她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面对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难免感到虚无和恐慌,甚至有沉重的压力感"爱玲看到乱世中的父亲"单独坐在阳台上......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

〞 在爱玲的笔尖下,男性们多是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社会荒凉的、令人觉得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那些落后文化熏染,沾染了一系列的不良风气,可是自身却不自知,还用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造成了那些女人们的悲剧。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权批判与女性悲悯意识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权批判与女性悲悯意识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权批判与女性悲悯意识作者:李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0期摘要:《红玫瑰与白玫瑰》以一个男人的情感历程为主线,讲述了振宝生命中曾出现的妓女、情人、伴侣等女性角色。

通过这个作品中特殊的又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一种男权批判精神,体现了对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的批判意识。

传递了渴望颠覆男权统治局面的呐喊和呼声,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悲悯。

关键词:男权批判女性命运觉醒一、《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特殊的男权制社会背景男权制是我国社会的一种显著特征。

张爱玲出生于旧社会,《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该小说以四十年代的上海为创作背景,彼时的上海还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这个时期的上海,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

张爱玲出生于这样一个社会,对社会的观察,对男性和女性命运的窥视都具有作家的敏感。

张爱玲的成长环境是特殊的,由于从小与母亲分离,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下长大,她自小对人情世故、对男性和女性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会。

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形象解构及男权批判(一)《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形象解构。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出身寒微,但是却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拥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师。

他对母亲孝顺,对兄长关爱,对朋友也极为热心和仁义。

在当时的旧上海,能嫁给振保这样一个正经人家有着正经工作的男人,是很多女人的梦想,也是很多女人穷其一生不可得的奢望。

所以张爱玲只用寥寥几笔就把振保刻画成了勤勉能干的事业者、可信赖的家人朋友和理想的伴侣形象。

(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权批判。

1.对男性畸形生理追求的批判。

男性对性似乎天生没有抗拒能力,在振保的眼中,嫖娼对男人来说一件再正常、普通不过的事。

张爱玲在描述振保对嫖娼的观点的同时,表达了她对男权的批判,对男性恣意放任生理欲望的批判。

在以振保为代表的男人心中,妓女不过是没有姓名和身份的符号,是他们发泄性欲的对象。

镜中人

镜中人

镜中人作者:何烨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选取了张爱玲与李碧华两位女性作家,对她们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研究。

通过具体阐述她们作品中的两性书写,分析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创作时间,本文分别选择两位作家的三部作品,分为三组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每一组的横向对比,表现所刻画的男性的不同特点及他们所映射出的女性的不同命运,以及男性形象本身由表及里、由特异到普遍的特点。

女性作家伴随着对男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对女性的反观也在逐渐深入,试图对和谐两性关系的建立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李碧华男性形象女性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女性文学,开始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今天看来,女性文学的研究虽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缺憾。

研究中,对女性的意识形态批评一般大于对其文学美学的批评,为了张扬女性权益,发掘女性意识,批评家们往往对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分裂及其叙事艺术的弱点忽略不计,很少有直接针对文本的结构形式与叙事策略及其隐含的性别立场的专门研究。

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过分集中于对男权与男性的批判,而忽略了女性作为文化主体的自身建设,也忽略了男性对于女性文学做出的努力,这样的研究以偏概全。

我们不应轻易地给某一个作家做出男权或女权的论断,对于性别意识、性别立场等关键问题,只能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地分析阐释,而作家的性别意识与无意识也只有在具体的文本分析过程中才能得以澄清。

本文以“镜中人”为题,拟区别于激进的女性主义观点。

镜子,它构成反观女性身体的外面风景,也是确证身体的内面风景,“镜子就是一切,是召唤他的另一个世界”。

西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指出:“多少世纪以来,妇女都是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倍于正常大小的男人形象,具有神奇和美妙的作用。

”在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中,由于自身主体意识的匮乏,女性事实上成为了衬托男性高大形象的“空洞能指”。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2017.03文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颜卓辉摘 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经历的喜与悲、情与爱都让人感触很深。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遗忘她笔下那些陪衬在女性角色身旁的男性角色,或是说主导着这些女性命运的男性主体,即同样也被张爱玲刻画得非常饱满、生动的男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男性形象 绝望张爱玲作品的背景以清末、解放前的上海为主,地点也是她生前生活过的场所,如北京、香港、英国等。

当我们仔细阅读她的作品,再参照其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有许多形象都包含了张爱玲自身的影子。

张爱玲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性格特点贯通了西方文化的鲜活与东方文化的沉重。

她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成熟之中带着些许天真烂漫,悲观之中掩饰不住对生活的热爱。

当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再婚、继母的冷酷、父女的反目后,张爱玲对世态人情有了格外深切的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

然而张爱玲一支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

所以作者最早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是源于对她和胡兰成之间爱情故事的探究。

世人并不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于是都为张爱玲的执着感到惋惜。

在乱世之中,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可尔里•尔布都想必是听到或看到过流传于回族民间的《马五哥和尕豆妹》的故事?因为我们从他创作的《三娃尔与莎燕》中,也分明看到了《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悲剧影子,两个爱情悲剧故事明显有着同源关系。

其一,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都发生于1881年,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马五哥和尕豆妹》故事流传的时间始于1881年,而《三娃尔与莎燕》的故事是20世纪60年代阿尔里•尔布都创作的小说,时间上前后承接,创作上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一定的继承与学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世界张洁人文与社会学院 01中本[4]班指导老师:罗华摘要: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男性角色精彩纷呈。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封建没落家族的遗老遗少;[二]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三]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究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张爱玲;男性世界;心理积淀;童年经历海内外对张爱玲的评说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论者普遍关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个盲区。

事实上,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男性角色精彩纷呈。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封建没落家族的遗老遗少;[二]新旧兼杂的都市男人形象;[三]混迹洋场的绅士。

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

他们对待女性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

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究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内在动因。

一张爱玲的小说大多展现的是被时代之光匆匆掠过、被历史遗忘也遗忘着历史的有着“古墓的清凉”的旧式家族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存状态。

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凄婉美丽的、钉在灰暗粗砺石墙上有着“红嘴唇、水眼睛”的女性浮像,更为我们提供了女人“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的整个坍塌掉的男性世界。

张爱玲为了写女人而写男人,她的笔触沉稳有力,不浮不乱。

总观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封建没落家族的遗老遗少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生活着一群形体残疾、精神残障、一无所能、靠吃祖宗遗产,并沉溺于“醇酒妇人和鸦片”中旧文化背景下的遗老遗少。

他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最为鲜活,也最具有象征意义。

他们几乎全是猥琐虚伪、软弱无能、自私自利、贪婪冷酷而又残暴无比、荒淫可笑的。

这一类男性形象又可以分为两类:1. 封建没落家族中从肉体到精神都残缺萎靡的遗老遗少们可以说这一类群体的数量最多。

有《金锁记》里毫无人气的软骨病姜二爷、吃喝嫖赌一应俱全的姜三爷;《小艾》里蓄娼养小、骗太太钱财、做无耻汉奸的席五老爷;《倾城之恋》里“狂嫖滥赌,玩出一身病来”,又骗光妹妹钱财的白三爷、白四爷以及已逝的、把白家带入破落境地的白老太爷;《茉莉香片》里暴戾冷酷、专制残忍的聂介臣;《花凋》里“自民国纪元起就没长过岁数”在“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郑先生;《琉璃瓦》中自私自利,为金钱、权势以女儿的幸福作筹码的姚先生等等。

《金锁记》里的姜家,曾经是簪缨望族,如今家道败落,全靠祖宗遗产苟延残喘。

如果说姜家的二爷是“没有生命的肉体”,那么三爷姜季泽则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季泽是个结实小伙子,偏于胖的一方面,脑后拖着一根三脱油松大辫,生得天圆地方,鲜红的腮颊,往下坠着一点,有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穿一件竹根青窄袖长袍,酱紫芝麻地一字襟珠小坎肩。

[1]健康的体魄,英俊的外表,光鲜的衣着。

可在这样一副好皮囊遮盖下的却是不务正业、声色犬马、靠变卖祖产的荒淫生活。

对于姜季泽来说,与七巧的调情是他擅演的风流戏之一。

张爱玲将其描绘得入木三分。

当七巧哭诉自己非常人的生活时,“他仍轻佻地笑了一声,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道:‘我倒要瞧瞧你的脚现在麻不麻!’”[2]一个肉欲至上的人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是这样一位风流轻佻的封建遗少还是有其“原则性”的。

季泽看着她,心里也动了一动。

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

何况七巧的嘴这样敞,脾气这样躁,如何瞒得了人?何况她的人缘这样坏,上上下下谁肯代她包涵一点?她也许是豁出去了,闹穿了也满不在乎。

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3]家里的女人归根到底是保证“纯种”的工具,一旦惹火上身,躲不掉,踢不开;要风流快活,外面的女人多得是,犯不着为了七巧跟家里过不去。

权衡左右,姜季泽为了自身利益,扼杀了七巧的爱情。

他说道:“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

”[4]冠冕堂皇的一句话将他自私自利的本性揭示地尤为深刻。

作者在这里直逼姜季泽的内心,把他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象展示给读者的同时,将其丑陋、虚伪、自私甚至恶心的一面暴露无遗。

拒绝了七巧爱情的姜季泽却拒绝不了黄金的诱惑。

十年之后,七巧终于独享一大笔钱的时候,穷困潦倒的姜季泽带着“满面春风”来向七巧倾吐他的所谓的“爱情”。

季泽把椅子换了个方向,面朝墙坐着,人向椅背上一靠,双手蒙住了眼睛,又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七巧啃着扇子柄,斜瞟着他道:‚你今儿是怎么了?受了暑吗?‛季泽道:‚你哪里知道?‛半晌,他低低的一个字一个字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的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拼命的在外头玩,把产业都败光了?你知道这都是为了谁?‛七巧不知不觉有些胆寒,走得远远的,倚在炉台上,脸色慢慢地变了。

季泽跟了过来。

七巧垂着头,肘弯掌在炉台上,手里擎着团扇,扇子上的杏黄穗子顺着她的额角拖下来。

季泽在她对面站住了,小声道:‚二嫂,……七巧!‛[5]多么精彩的一个场景。

姜季泽不愧是风月场上的高手,他知道此时此地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说些什么。

一句“七巧”,唤起了被黄金锁着的七巧的情欲,在幸福的晕眩中,差一点丧失了警惕,听信了季泽。

当七巧得知季泽是哄她的,是为了她的钱而来,暴怒的七巧用团扇打走了这个曾经爱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6]的男人,也打走了作为女人的七巧的最后一点温情和期盼。

七巧开始了一种更为变态的生活。

七巧这种歇斯底里的阴暗心态与姜季泽不无关联。

“是谁毁灭了七巧?是黄金,更是那摧毁七巧一生幸福,让七巧无法成为女人、无法信任、无法去爱或得到爱的姜家男性,是他们把美丽的麻油店‘大姑娘’变成疯狂可怕的变态恶婆。

”[7]而姜季泽则是这一悲剧最直接的导火索之一。

他为了自己的情欲、黄金欲不断地欺骗、利用七巧。

《花凋》中的郑先生,虽不似姜季泽这般被情欲、钱欲迷住了心窍,但他的生活反映了封建遗少的另一面。

郑先生是个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起就没长过岁数。

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

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8]“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深刻形象地道出了遗少们的本质特征。

辛亥革命爆发时,这批人大多未成年,民国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他们却还停留在清朝——他们的孩童时代。

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变革,郑先生们却仍沿袭着三十多年前的生活习惯。

他们思想陈旧,对社会对家庭毫无责任感,唯一关心的是自己。

“各种恶之花、文明之花一齐开放的十里洋场,对于他们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怪物’,并以庞大的咄咄逼人的力量压迫着他们。

”[9]可是郑先生究竟是个带点名士派的人,看得开,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

郑先生是连演四十年的一出闹剧,他夫人则是一出冗长的单调的悲剧。

她恨他不负责任;她恨他要生孩子;她恨他不讲卫生,床前放着痰盂他偏要将痰吐到拖鞋里。

说不上郑家是穷还是阔。

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

住了一幢洋房。

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

客室里稀稀朗朗的几件家具也是借来的,只有一架无线电是自己臵的,留声机屉子里有最新的流行唱片。

他们不断地吃零食,全家坐了汽车去看电影。

孩子蛀了牙齿没钱补,在学校里买不起钢笔头。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10]无疑郑家经济是拮据的,可拮据的同时郑先生还是摆足了阔架子。

不管有钱还是没钱,日子照旧。

抽鸦片、住洋房、全家吃零食、坐汽车、看电影,偶尔还养养姨太太,全然不顾家庭经济现状、子女的上学、健康。

因为门第不允许,女儿长大了也不能就业,只能当“女结婚员”——挑选有钱有势的女婿做依靠。

三女儿郑川嫦病重,他不肯花钱买药。

郑先生道:‘你的钱你爱怎么使怎么使。

我花钱可花得高兴,苦着脸花在医药上,够多冤!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11]川嫦死后,郑先生花钱在其坟头添了个大理石的天使,碑上还有托人撰制的新式的行述:“……川嫦是个稀有美丽的女孩子,……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一个虚假、自私、做作的旧家庭企图用“家”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来掩盖。

郑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毫无责任感、极端自私、自我享乐至上的父亲。

父亲,本应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妻子儿女的依靠,郑先生则完全颠覆了“父亲”这个角色的神圣意义。

与郑先生相似,《琉璃瓦》中的姚先生也企图借着嫁女儿飞黄腾达。

“亲子之爱的神话已被利己主义的‘冰水’和功利主义的冷漠彻底扭曲了。

”[12]虽然姚先生不是靠祖产生活的封建遗少,但其本质仍有封建遗少的影子。

姚先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甘心拿大女儿去攀结权贵,又为维护面子,扫除自己政治前途上的障碍而把二女儿从事实上推出家门;姚先生继续打三女儿的主意。

究其本质,他为女儿选下的婆家不外是这么两种情况:嫁富商、嫁高官。

其实,“姚先生也不乏爱女之心,舐犊之情,但更爱更钟情的首先是金钱、权势、地位和自己能捞到好处,因而血浓于水的亲子之情在这物欲横流的利益原则下被异化为一种不尴不尬的商品交易。

”[13]2. 在遗老遗少们这种病态生活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新生儿《茉莉香片》中敏感变态、“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聂传庆是这一类的典型。

聂家是已衰败的旧式家族,只剩下黑沉沉的荒凉。

传庆自幼就生长在这种氛围里,他渴望确认自己,可暗淡无光的家庭环境使他感到孤立无助,对周围充满了恐惧。

聂传庆是一个自怨自艾、沉默寡言、懒惰萎靡、孤独自卑、懦弱敏感的人,无疑具有深刻的病态人格心理。

他四岁上就没有了母亲,从小在父亲与继母的痛打与羞辱中长大,二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残废。

传庆很清楚父亲之所以还可以关起门来耍威风,仅仅因为有钱。

还在十二三岁那个渐省人事的年龄,他就盼望将来有了钱就可以像父亲一样。

他盼望着在支票簿上任意签字,并且提早在废支票簿上练习,左一个“聂传庆”右一个“聂传庆”。

这触动了他父亲暗藏的恐惧,他挨了耳光,废支票被夺过来搓成团,砸在他的脸上。

他渐渐省悟,待他可以取代父亲,拥有他的天下时,他可能已被作践得不像人。

在这样一种封建专制的家庭中,传庆希冀能够逃离,可是他发现自己有好些地方酷肖他父亲。

“他深恶痛嫉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

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亲,但是他自己是永远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的。

”[14]这注定了传庆不可能摆脱父权残暴的重压。

命运跟传庆开了个玩笑,他终将成为封建专制的继承人。

传庆警惕和仇视周围的一切人,哪怕是真心对他好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