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_张晓楠

合集下载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1861 引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超过一半。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在胶结、压实和溶蚀等成岩作用改造下使得次生孔隙和裂缝非常发育,导致其孔隙结构异常复杂[1]。

一般而言,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可分为铸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等,这些复杂多变的孔隙结构会对碳酸盐岩的弹性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增加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定量刻画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和流体识别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室测量是识别或半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利用岩石薄片分析、CT扫描和扫描电镜等成像技术及高压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量获取可以表征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如比表面积、喉道、孔喉比、孔隙尺寸分布和孔隙形状(孔隙周长与孔隙面积的比值)等[2]。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测试方法尽管可以准确成像岩石内部固体颗粒与孔隙的复杂几何形状,但是有限的岩芯样品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的连续性评价。

目前,孔隙结构测井评价聚焦单一孔隙结构预测,如声波和电阻率测井分别用于估算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缺少多重孔隙结构同步评价技术。

岩石物理模型搭建了岩石物性参数和孔隙结构与弹性性质之间的量化关系,为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常用于研究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等效介质理论,包括Mori-Tanaka (MT)模型、Kuster-Toksoz (KT)模型、自相容近似模型 (SCA) 和微分等效介质理论 (DEM)等。

这些基于单一孔隙纵横比假设的理论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复杂多重孔隙碳酸盐岩储层。

为此,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杜苗1 张盟勃2,3 刘峰2,3 巨美歆2,3 罗晓芸11.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16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16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和孔隙类型多样等特征,显著影响了岩石弹性性质和地震响应,给地震定量解释带来了巨大挑战。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范文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范文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深入,岩心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含油饱和度测定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往往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精度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核磁共振(NMR)技术因其非破坏性、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2D-NMR)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以期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概述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采集和处理二维谱图信息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2D-NMR技术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谱图信息,包括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孔隙结构等,从而为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测定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样品准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进行干燥、切割和磨平等处理,以获得适用于核磁共振测试的样品。

2. 核磁共振测试: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对样品进行测试,采集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等信息。

3. 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采集的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二维谱图。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岩心含油饱和度的信息。

4. 模型建立:根据岩心的地质特征、孔隙结构等信息,建立含油饱和度与核磁共振谱图之间的关系模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对岩心样品进行测试,得到了丰富的谱图信息。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孔隙结构等信息。

2. 结果分析:根据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岩心含油饱和度进行准确测定。

与传统的含油饱和度测定方法相比,2D-NMR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2D-NMR技术还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岩心信息,如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

五、讨论与展望1. 讨论: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间生态保护修复为目标"主要开展全国林草湿分布 区不同尺度的生态地质调查"摸清地上地下一体化 生态本底"识别和诊断重大生态问题"强化对自然 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的分析"提出基于自 然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为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合理部署生态修复工程'高效辅助生态保护 修复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 本文总结了 )*#0 年以 来该工程取得的主要进展与阶段性成果"旨在为科 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于地球系统 科学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聂洪峰# 肖春蕾# 戴 蒙# 刘建宇# 尚博# 郭兆成# 贺 鹏# 欧阳渊) 雷天赐1 李文明N 周传芳O 姜琦刚P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成都"P#**!# 1'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N1*)*O N'中国地质 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Q#**ON O'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中心哈尔滨"#O**** P'吉林大学长春"#1**#)
图 !"生态地质系统概念模型示意图# $% &'()!"*+,-./01234+5.3+6.-+(.+3+('-237870.4## $%$
)"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统筹地上 地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遥感'生态地质线路调查' 生态地质剖面测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及大数据 分析等技术方法"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需求" 开展不同尺度生态地质调查* 在宏观尺度上" 侧重调查分析生态空间的格局变化与地质条件之间 的相互制约影响"识别重大生态问题的分布状况+ 在 重点区域尺度上"着重查明生态问题的成因"评价生 态状况'生态地质的脆弱性与适宜性+ 在关键地段尺 度上"则重点研究生态 8地质交互带的垂向结构'物 理化学特征及演变* 同时"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 与技术方法的应用"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综合研究"

石南地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石南地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95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业 技 术1 地层水垂向分布特征石南地层水资料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及头屯河组地层。

地层水矿化度无论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变化较大,其中矿化度最小值为7.51g/L,最大值为38.19g/L。

石南地区侏罗系地层地层水矿化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及层位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变化,水型在纵向上具有多相性的特征:从白垩系到侏罗系头屯河组为CaCl 2型,西三窑组地层水为NaHCO 3型和CaCl 2型,两种水型交替出现,在不同的井区地层水矿化度和水型不一样。

而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地层水矿化度略低于上覆地层且水型也转变为NaHCO 3型水。

从总体上看从白垩系到侏罗系头屯河组地层为正向的水化学剖面,而从侏罗系头屯河组到八道湾组地层地层水局部区域出现矿化度“上大下小”的反向水化学剖面,且水型也由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的CaCl 2型→NaH CO 3型和Ca Cl 2→N aH CO 3型→N aH CO 3型,由此可看出NaHCO 3型处于地层的深部,而通常油田水的深部区域应为高矿化度CaCl 2型,产生这种水型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层在侏罗系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大。

2 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2.1侏罗系八道湾组石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水型为NaHCO 3型,地层水矿化度为7~8g/L,平面上矿化度没有明显的变化,阴离子含量顺序主要为C l ->HC O 3->S O 42->C O 32-,具有较高含量的HC O 3-、SO 42-根离子。

2.2侏罗系三工河组石南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地层水为NaH CO 3型,矿化度在石南4井区南面及石201井为8g /L 左右,为矿化度的低值区,而矿化度在石南15井为20g/L左右,为高值区,夏盐3、盐001井矿化度也为20g/L 左右,由矿化度分布情况可看出该层系地层水矿化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说明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期石南4井区为一古隆起,而石南4井区以北为一古沉积凹陷。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王哲;聂亚光;陈倩倩;刘文齐;刘晓东【摘要】以东南极罗斯岛地区的3个湖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仪获得了沉积物样品的光谱曲线,讨论了东南极罗斯岛湖泊沉积物的光谱特征.在沉积物化学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样品分成建模集和验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光谱与化学元素指标的对应关系矩阵,通过验证集预测值和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参数比较,发现研究的20种元素含量均能和光谱曲线建立有效的计算关系,其中,N、C、H、Mn、Ba、P、A1、Fe、K、Se、As和Hg等元素能够达到相当精确的预测水平(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 >0.90).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期刊名称】《极地研究》【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7页(P317-323)【关键词】东南极;湖泊沉积物;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化学元素【作者】王哲;聂亚光;陈倩倩;刘文齐;刘晓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南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场所。

在南极无冰区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部分出露于冰盖前缘,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后在低洼地积聚冰融水发育形成的。

整个湖泊系统(包括湖泊水体、湖泊生物和湖泊沉积物)的演化记录了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历史,是恢复南极无冰区古环境演变的理想地质载体[1-4]。

因此,通过合适的方法从这些载体中获取多种生态环境特征信息,结合精确的定年,可重建千年、百年甚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6(040)004【摘要】采用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和异常下限衬值滤波法对西昆仑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圈定了各元素的衬值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所获衬值异常的叠合部分作为新的异常边界,重新圈定单元素异常和多元素组合异常。

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根据异常区元素浓集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区内Au、Ag、Cu、Pb、Zn、Sb、Sn、W具有较明显的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在找矿方面应重点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热液型铅锌矿、热液型锑矿、花岗岩型钨锡矿、斑岩型铜矿以及岩金矿床。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 ∶ 200 000 geochemical stream sediment survey, the authors delineated the single element contrast value anoma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ubinterval area median contrast filtering" and "outlier contrast filtering" respectively. The o⁃verlap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by the two methods were taken as a new anomaly border to re⁃delineate single element anomaly and multi⁃element association anomal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y the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of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the overlapped portion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identified for the anomaly. According to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ntration element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It is held that this area has obvious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and ore prospectsof Au, Ag, Cu, Pb, Zn, Sb, Sn, W, and the prospecting work should focus on hydrothermal Cu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hydrothermal Pb⁃Zn ore deposit, hydrothermal Sb ore deposit, granite⁃type W⁃Sn ore deposit, porphyry Cu ore deposit and rock gold ore deposit.【总页数】6页(P722-727)【作者】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中国人民警察部队黄金第五支队,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相关文献】1.勘查地球化学分区在化探异常评价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四川木里~盐源地区1∶5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 [J], 梁世全;问娣;黄小万2.钦杭成矿带南段文地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J], 吕文超;周永章;张焱;陈庆;安燕飞;谈昕;王琨3.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西昆仑火烧云地区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J], 余元军; 晋红展; 曹长胜4.西昆仑瓦仍孜拉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J], 张强;呼冬强;谢月桥5.基于滑动窗口对数标准离差法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以青海多彩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 [J], 石文杰;魏俊浩;谭俊;王凤林;葛心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边飞;杨海涛【摘要】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和玄武玻璃.SiO2(46.39%~52.93%)和Na2O+K2O(3.14%~3.96%)含量较低,Na/K>3.5,组合指数δ 为1.16~3.27,属拉斑玄武岩.金矿区所采样品都表现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平滑分布模式,轻重稀土弱分异,Eu、Ce异常不明显,整体表现出与OIB(洋岛玄武岩)高度一致的稀土图谱.在A-T-K和FeO*-MgO-Al2O3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位于OIB区域;Th/Zr-Nb/Zr和Th/Hf-Ta/Hf判别图上所有点落入大洋板内玄武岩区.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洋岛玄武岩特征,表明该地区中二叠世曾发育洋壳建造.【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2页(P179-180)【关键词】加给陇洼金矿区;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洋岛玄武岩(OIB)【作者】边飞;杨海涛【作者单位】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古特提斯洋的封闭及其后华北块体、扬子块体及羌塘-昌都块体的汇聚作用造就了松潘带西部的巴颜喀拉山,它不仅是褶皱造山的典型代表,也是一条重要的金属成矿带,被誉为中国“十大矿产资源基地”,因此,该区的地质演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5]。

由于岩浆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过程存在密切的联系,巴颜喀拉造山带内广泛出露的岩浆岩是探讨该造山带区域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对像,对成矿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则是针对大场整装勘查区内的加给陇洼金矿区出露的中二叠世火山岩进行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该地区的自二叠纪起至成矿阶段的构造演化,为建立成矿模型提供一定的动力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山及巴颜喀拉成矿带的形成过程提供必要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5,No.1第35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5DOI:10.3724/SP.J.1140.2015.01163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张晓楠,张灿,吴铎,周爱锋(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兰州730000)摘要: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

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泊元素组成与区域环境和湖泊类型密切相关;在我国西部湖泊中,沉积物元素组成主要以湖泊流水补给所带来的Al、Si、K、Ti、Rb等外源碎屑元素为主,外源碎屑元素的含量和组成受流域基岩状况、风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以降水为主导的流域侵蚀作用强弱的控制,可用来指示流域降水量和相应的生态环境状况;Ca、Sr等强烈迁移元素的变化受湖泊水位、湖泊水化学特征和湖泊类型影响,可用来指示湖泊水文特征。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元统计分析;XRF岩心扫描分析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5)01-0163-12 运用湖泊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提取有效的气候环境信息,重建过去沉积环境的变化序列,是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常用方法之一[1-4]。

自然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的无机化学元素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流域侵蚀带来的外源碎屑组分;二是湖泊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所产生的内生沉淀组分[2,5-8]。

因此,其化学元素的组成受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与元素的赋存状态、固有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关[2,5,8-10]。

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Ca、Sr等化学性质活泼、易迁移元素与碳酸盐化学沉淀过程相关[11-14],其富集既取决于湖泊历史水位与矿化度的变化,又与湖泊生产力密切相关[15-16]。

元素Al、Si、K、Ti在多数研究中均被认为是外源碎屑元素,一般与外源物质输入相关,尤其是Ti元素,其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受物理风化作用以及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2,17-21]。

Zr元素多赋存于重矿物中,其在很多情况下与沉积物中粗颗粒含量有很高的相关性,或可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0202,2012CB956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102,41271221)作者简介:张晓楠(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E-mail:zhangxn2012@lzu.edu.cn通讯作者:周爱锋(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湖泊环境变化研究,E-mail:zhouaf@lzu.edu.cn收稿日期:2014-02-19;改回日期:2014-05-15. 文凤英编辑指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12,21]。

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应用于湖泊沉积物元素分析的新兴研究方法,具有快速、无损、高分辨率以及样品制备要求低等特点[21-23]。

目前XRF岩心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沉积物物源分析[24-25]、古洪水事件研究[26]、区域降水量重建[18]、海洋古生产力的估算[27-28]、流域土壤侵蚀历史及风化状况研究[29-30]、标志性气候事件的研究等各方面[17,28,31-32],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目前国内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因受XRF岩心扫描系统和精确的岩心切割分样设备较少等实验条件的制约,相对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1,10,33-35]。

此外,由于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新鲜的岩心剖面进行扫描,其扫描结果受到岩心含水量、粒度、有机质含量、裂隙以及岩心表面平整度的影响,因而只能获得半定量的元素结果[22,36-40]。

良好的前处理工作(将样品表面尽量处理平整和均匀)以及对测试条件的熟练把握都有助于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37],经过了良好的前处理过程并且在恰当测试条件下所得到的XRF岩心扫描结果可以用来代表元素的相对含量[17,33,38-39,41]。

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的影响因素复杂,不同区域及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沉积物,其元素组成有何异同,元素对于区域环境的变迁如何响应以及响应强度等都有待研究。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各种复杂而近似零乱的数据中提取出种种规律[10],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年 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对单个湖泊元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来得到其元素分布规律及环境指示意义[2,17,42-44]。

尽管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许多湖泊中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然而对于某个大区域湖泊沉积物元素特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工作仍然缺乏。

而对一定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对于过去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我国西部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湖泊,通过XRF岩心扫描获得湖泊岩心的元素组成,并对各湖泊中元素组成的差异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总结,尝试得到我国西部地区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并提取其中所含的环境、气候信息,从而加深对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所记录湖泊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湖泊选择从黄土高原西部经青藏高原到阿尔泰山地区(图1),包括了黄土高原西部中温带半干旱区(西海子、北联池)、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高原温带半干旱区(冶海、娘娘天池、草褡裢湖、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北翼高原温带半干旱区(苏干湖)、塔里木与东疆盆地温带干旱区(博斯腾湖)、天山山地中温带干旱区(大龙池)、额尔齐斯谷底中温带干旱区(乌伦古湖)和阿尔泰山地中温带半干旱区(黑湖、双湖、喀纳斯湖)等7个现代气候类型区的13个湖泊[45-49],现代气候类型跨越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

包括了山地湖泊、荒漠湖泊、绿洲湖泊、高原湖泊以及河流尾闾湖等湖泊类型(表1)。

2 研究方法在研究区内,根据湖泊情况分别采用奥地利UWITEC重力钻、UWITEC活塞钻和改进的机械钻对目标湖泊(表1)进行钻探,分别获取了2~51.47m的岩心,岩心就地包装好运回实验室,保存在4℃恒温冷库中。

进行XRF扫描分析前首先将岩心剖开,并将岩心表面处理平整,覆盖上Ultralene薄膜(4μm),随后使用荷兰产Avaatech XRF岩心扫描仪进行元素测试。

其中乌伦古湖、博斯腾湖、冶海、大龙池、黑湖、双湖、喀纳斯、苏干湖使用“10kv,1mA,10s;30kv,2mA,20s”的测试条件,扫描面积6mm(宽度)×10mm(长度),并以10mm分辨率进行测试。

娘娘天池、北联池、西海子、草褡裢、青海湖使用“10kv,1mA,20s;30kv,2mA,40s”的测试条件,扫描面积6mm(宽度)×2mm(长度),以2mm分辨率进行测试。

选取岩性分布均匀,岩心表面平整无裂隙、含水量较低(<10%)的玛纳斯湖湖泊岩心,分别用6mm(宽度)×2mm(长度)和6mm(宽度)×5mm(长度)的扫描面积在“10kv,1mA,20s;30kv,图1 研究区域湖泊位置Fig.1 Location of lakes in Study area461 第1期 张晓楠,等: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1 研究区湖泊详情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study area湖泊经纬度海拔/m湖泊面积/km2矿化度/(g/L)样点水深/m湖泊类型气候类型流域植被西海子35°54′N、106°8′E 2228 0.04<1 3.00高山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灌丛北联池35°44′N、106°10′E 2529 0.03<1 7.00高山半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冶海34°57′N、103°40′E 2321 1.20<1 15.00高山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灌丛娘娘天池36°7′N、102°44′E 2564 0.01<1 3.00高山半封闭湖泊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褡裢湖37°4′N、100°28′E 3207 0.07<1 3.00终端湖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草甸、高寒草原青海湖37°2′N、100°27′E 3260 4300.00 14.13 7.00终端湖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草甸、高寒草原苏干湖38°51′N、93°54′E 2796 119.00 31.83 2.50山前绿洲湖泊高原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大龙池42°27′N、83°18′E 2402 2.00<1 4.5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博斯腾湖41°59′N、87°10′E 1049 1002.40 1.50 6.00山前绿洲湖泊中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乌伦古湖47°14′N、87°13′E 479 760.00 2.34 10.40河流尾闾湖泊中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黑湖48°41′N 87°11′E 2169 0.28<1 0.5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双湖48°52′N 87°2′E 1519 0.30<1 3.2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喀纳斯湖48°52′N、87°6′E 1365 45.73<1 25.00高山开放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 注:苏干湖、青海湖、乌伦古湖、博斯腾湖湖泊详情分别源于文献[46-49],喀纳斯湖湖泊面积数据源于景区介绍,其余湖泊信息为实地考察获取。

2mA,40s”条件下进行测试,以用来进行不同测试条件下扫描结果的对比。

同时,选取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湖泊乌伦古湖岩心,对应于其XRF扫描位置在剖面上选取16个样品,在40℃下对样品进行烘干并研磨成可过200目筛的粉末,然后取4g左右样品在30T气压下压入直径为32mm的硼酸制成的饼中,采用产自荷兰型号为MagixPW2403的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仪对样品进行元素含量的分析,测量误差<0.5%。

本研究所有试验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