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生态市建设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
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现将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分地区、城乡及自然变动情况公布如下:一、分地区常住人地区人口数比重[3](%)人口密度[4](人)2000年2010年(人/平方公里)绵阳市4613873 100.00 100.00 227.9涪城区866727 13.15 18.79 1451.8游仙区488604 9.62 10.59 502.2三台县1042064 27.33 22.59 391.6盐亭县417221 11.09 9.04 253.6安县366802 9.48 7.95 308.5梓潼县302246 7.10 6.55 209.6 北川羌族自治县197108 3.14 4.27 63.9 平武县170959 3.68 3.71 28.6江油市762142 16.64 16.52 280.2二、城乡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为 1838628人,占39.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75245人,占60.1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53919人,乡村人口减少64718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86个百分点。
三、常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单位:人%0地区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绵阳市4613873 38425 34471 8.33 7.47 0.86 涪城区866727 5604 2973 6.47 3.43 3.04 游仙区488604 3684 2945 7.54 6.03 1.51 三台县1042064 10063 10641 9.66 10.21 -0.55 盐亭县417221 3066 3992 7.35 9.57 -2.22 安县366802 3990 2874 10.88 7.84 3.04 梓潼县302246 2534 3038 8.38 10.05 -1.67 北川197108 1981 1438 10.05 7.30 2.75 平武县170959 1358 1377 7.94 8.05 -0.11 江油市762142 6146 5193 8.06 6.81 1.25注释:[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有没你家周边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有没你家周边我们先来看看2020前的规划: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适应绵阳市发展振兴的新要求,促进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1997年版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 2010--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绵阳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2024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区:包括涪城区全部和游仙区部分地区,总面积90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包括成绵广高速公路、规划绵渝高速公路、南环高速连接线围合的区域以及农科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3、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涪城区全部,游仙区涪江街道办事处、富乐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松林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春雷街道办事处、科学城华丰街道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沟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建华乡,总面积907平方公里。
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符合本规划要求。
总体规划范围(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区域功能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用地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交通道路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近期一些规划内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哟:首先我们来看看:绵阳市一环路北段东延线工程起点交叉口优化方案(已经在施工了,涪江二桥下面不是已经封路了么?)一环路延线延线的规划方案(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绵阳市科创园区控规N(08,B)-a-01-04等地块规划调整[规划方案正在公示中]为完善片区公服配套,科创园区管委会申请将孵化大楼东侧地块由行政办公、文化设施用地调整为医院用地。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建设部分》7.《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7版)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9.《绵阳市市区近期建设规划》;10.《绵阳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绵阳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3.《绵阳市总体规划(2007-2020)》14.《绵阳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1.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七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游仙经济试验区、金家林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并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
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
城市建城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
2.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为:由涪城中心片区、御营坝片区、韩家——沈家坝片区三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人,其中涪城中心片区19万人,御营坝片区7万人,韩家脊——沈家坝片区6.5万人。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4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1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绵阳市情简介

绵阳市情简介绵阳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川西平原的北端,是四川省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2024年,绵阳市的面积为7,406.29平方公里,下辖6个区、2个县和3个县级市,总人口超过400万。
绵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绵阳市2024年的一些详情。
绵阳市地处成都平原和川北丘陵地带的过渡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024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平均为300天,降水量达到692.3毫米。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绵阳市农业发展良好,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为主。
此外,绵阳市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如铁、煤、石膏等。
绵阳市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市,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绵阳市作为四川省的文化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绵阳市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2024年,绵阳市有1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扶风文庙、李白祠、文昌阁等。
此外,绵阳市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如耍秧歌、川剧变脸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是绵阳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绵阳市交通便捷,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绵阳港是四川省内唯一具有三级航道的内河港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西部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通道。
此外,绵阳市还有绵兴铁路、成绵乌高速公路等交通线路贯穿市区。
绵阳市的交通网络为绵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2024年的绵阳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绵阳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还保护和传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可以预见,绵阳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壮大和提升综合实力。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绵阳市生态红线分布图

北起贾家店街、塘坊大道,南与丰谷镇接壤,西起六一堂路、木龙河,东至绵州大 道、涪江。园区产业定位为:以数字家电、化工环保、饮料食品、机械制造产业为 主导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包装、物流、食 品饮料和机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园区规 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评批复文号:川环建函[2015]176 号,项目与经开区产业发
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3.0%
投产日期
已投产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由来
绵阳市先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 11 月 24 日,是一家专业从事超声
医学影像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研发型企业。
公司资深的 B 超研发团队曾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代机械扇扫、电子线阵、电子
声诊断仪,不属
和机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
于禁止入园产 符
产业 2)鼓励入园行业: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项目;与园区
1
业,与片区主业 合
规划 主导产业相配套产业,企业效益明显,对区域不造成
不相禁忌和不形
明显污染,遵循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在上。
成交叉影响,属
3)禁止入园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条件的
废 废气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符
物产生量较低,
气 (GB16297-2012)二级标准或相应行业标准要
合
满足《大气污染
求。
物综合排放标
准》
本项目为 B 型超声诊断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污染物产生量少,位于园区数字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一、生态县建设指标1、定义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县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2、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县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考核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3)、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6)、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3、建设指标生态县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36项。
见表1表1 生态县建设指标序号名称单位指标经济发展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33000≥25000 2 年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5000≥3800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11000≥8000 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元/人≥24000≥18000 5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26 单位GDP水耗m3/万元≤150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20环境保护8 森林覆盖率山区丘陵区平原地区% ≥75≥45≥18 9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山区及丘陵区%≥20平原地区≥1510 退化土地恢复率% ≥9011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12 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13 噪声环境质量14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4.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 ≥60≥40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00≥80无危险废物排放1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1218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19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3020 秸秆综合利用率% 100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022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9023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8024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250顷25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2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10027 农村污灌达标率% 10028 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 % <10社会进步29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30 初中教育普及率% ≥9931 城市化水平% ≥5032 恩格尔系数% <4033 贫困人口比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0.2<334 基尼系数0.3-0.4之间35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8536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二、生态市建设指标1、定义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川府函〔2024〕56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川府函〔2024〕56号绵阳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厅:你们关于审批《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绵阳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建设成渝副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绵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3.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7.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72.1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43.23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一圈、三区两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加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依托西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东南部丘区,构筑差异化农业发展空间,筑牢涪江上游、岷山横断山脉生态屏障。
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历史和当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土地总体配置的宏观调控,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资产配置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生产力布局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投资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控的关键环节。
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求失控更是泡沫经济、土地投机、重复建设、生态破坏、权大腐败等滋生的源头,是严重危害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大患。
因此,在我国特定国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以严格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手段的土地宏观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的基本职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
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 11 号]的精神,于1997 年10 月起对首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本次规划以1996 年为基期,分1997 一2000 年,2001-2010 年两个时段,展望到2030年。
本规划在巩固1996 年规划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一是统一更新了规划基期和基础数据;二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只增不减;三是严格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指标控制的约束机制;四是强化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挂钩政策,建立了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五是按规划的用地分区制订了农地、非农地用途管制规则,为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提供了依据;六是强化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实施规划管制的法律效力。
本规划从绵阳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特征为基础,以《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下达控制指标为主要依据,确定1997--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划分了土地利用分区,制定了各区用途管制规则,保证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出了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绘制了全市及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市人民政府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开发利用和土地资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法定文本和图件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资料绵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9月)为编写绵阳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提供基础数据而作如下陈述。
一、2005年基础数据1、出生人数。
2005年计生统计报表出生人数为3.05万人,按计生监测点出生人数为3.69万人,按计生抽查漏统率推算出生人数为4.05万人,按人口年龄结构测算,出生人口应为4.01万人,按公安报表3.54万人,结合测算出生人数为3.7万人。
2、总人口。
2005年计生统计年报期初总人口为5305386人,期末为5302581人,年平均人口为5303984人,按公安报表53071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3339人,男性2767258人,女性2545044人。
按人口测算总人口应为531.3万人,综合评估年均人口为530.6万人。
3、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5年,计生统计报表出生率为6.88‰,监测点出生率为6.96‰,公安报表出生率为6.66‰。
根据测算出生率为7‰,计生统计报表死亡率为 5.73‰,监测点死亡率为5.66‰,按公安报表死亡率为5.35‰,按人口年龄结构测算死亡率为6.76‰,综合评估死亡率为5.8‰,综合测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参阅附后的:2005年计生统计年报和2005年公安人口统计报表。
二、绵阳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生育模型的选择。
而任何一个生育模型的建立,都是以当时的生育政策为基础的。
(一)主导绵阳未来人口发展的“三大因素”1、决定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政策因素。
主要指执行什么样的生育政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继颁布与实施,四川未来的生育政策已经法定。
对贯彻执行了30多年的生育政策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宽,保持了稳定性与连续性。
即四川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和照顾再生育的13个条件没有变。
因此,绵阳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只能依据“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并把照顾再生育面控制在15%以内”的生育政策来进行预测。
据四川省人口专家测算,执行这样的生育政策,育龄妇女政策总和生育率为1.15。
换句话说,绵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将按这样的政策生育模式发展人口已不需讨论和争辩。
2、未来人口发展的可预见因素。
主要指在预测期内,符合照顾再生育政策对象规模必将扩大和处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较多,必将带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使全市政策生育率提高。
一是《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可生育第二个孩子”。
从党中央、国务院1979年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绵阳现有一个孩子的夫妇81万多对。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他们都将陆续进入结婚生育期,而且生育第一个孩子后,间隔4年后还可享受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待遇,这必然导致育龄妇女政策总和生育率升高。
有专家测算,绵阳政策照顾再生育会使育龄妇女政策总和生育率提高0.1-0.2。
按照平均世代间隔,这一生育现象将会从2006年开始出现直到2015年后才能缓解。
二是由于在第三次生育高峰期间(1986年至1995年),全市累计出生人口65万人,2006年至2015年正是她们结婚生育一孩和享受照顾再生育时期。
如此庞大的生育人群必然带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
有专家测算,仅这次生育高峰,将使绵阳育龄妇女政策总和生育率提高0.05-0.1。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全市实际政策生育率有可能提高0.15左右。
所不同的是,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峰顶已没有前三次那样高(详见图1)。
图1:3、影响未来人口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
主要指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
在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三个不变”,落实“三个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方针,加大人口控制力度,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但国家推行的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明显的,至使绵阳计划生育率经历多年爬坡后,一直徘徊在95%左右。
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不可预见生育因素。
在这次预测中,通过分析绵阳各级政府对人口生产的调控能力,把计划生育率确定为95%,也就是说,预计全市每年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行为尚有5%左右。
经预测,这个因素将使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提高0.05,如果政府的调控力度减弱,该值还会增加。
(二)预测依据的生育模型和主要参数1、生育模型。
综合上述因素,绵阳未来育龄妇女生育率(TFR)应为一孩总和生育率+再生育照顾面(生育类区照顾再生育面+政策照顾再生育面)+不可预见生育,即:TFR=1.0+(0.15+0.15)+0.05=1.35 。
同时,这种以生育政策为基础的生育模型,对执行层而言,是既定的,是不可假设的。
2、预测的方法及主要参数说明。
一是选用2000年绵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存活人口和死亡人口年龄百岁表为基础资料;二是以人口年龄移算法为预测的基本方法;三是以绵阳市2000年人口普查获得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1.08为基础生育模型,以绵阳可能实现的生育率水平TRF=1.35为修正值进行修正;四是以绵阳市“五普”登记人口517.01万人为依据,以“五普”对外公布的绵阳籍人口(包括绵阳流出市外人口,不包括外地来绵人口)527.06万进行修正。
五是未考虑人口机械增长因素。
3、预测结果如表9表9、总人口及自然变动情况单位:人,‰年份总人口出生人数出生率死亡人数死亡率自然增长人数自然增长率2004 5281002 38812 7.35 35278 6.68 3534 0.67 2005 5284242 38879 7.36 35640 6.75 3239 0.61 2006 5287708 39821 7.53 36352 6.88 3469 0.65 2007 5292309 41765 7.9 37164 7.03 4601 0.87 2008 5298483 44088 8.33 37915 7.16 6173 1.17 2009 5305742 46041 8.68 38777 7.31 7264 1.37 2010 5313853 47609 8.97 39496 7.44 8113 1.53 2011 5322551 48998 9.21 40299 7.58 8699 1.63 2012 5330428 48965 9.19 41084 7.71 7881 1.48 2013 5337282 48673 9.13 41817 7.84 6856 1.29 2014 5342946 48189 9.02 42524 7.96 5665 1.06 2015 5347144 47387 8.87 43201 8.08 4186 0.79 2016 5349723 46410 8.68 43832 8.2 2578 0.482017 5350413 45246 8.46 44556 8.33 690 0.13 2018 5349049 43796 8.19 45167 8.44 -1371 -0.25 2019 5345381 42114 7.88 45784 8.56 -3670 -0.68 2020 5339211 40285 7.54 46452 8.7 -6167 -1.16 2021 5330577 38481 7.21 47119 8.83 -8638 -1.62 2022 5319894 36919 6.93 47606 8.94 -10687 -2.01 2023 5307167 35503 6.68 48231 9.08 -12728 -2.40 2024 5292409 34081 6.43 48840 9.22 -14759 -2.79 2025 5275467 32676 6.18 49617 9.39 -16941 -3.21 2026 5256646 31368 5.96 50194 9.53 -18826 -3.57 2027 5236157 30239 5.76 50736 9.67 -20497 -3.91 2028 5214075 29302 5.61 51387 9.83 -22085 -4.22(三)绵阳未来人口发展特点1、绵阳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及结构。
一是绵阳总人口(不含机械变动)从现在到2011年呈增加趋势,2011年是高峰期,总人口为530万人(加上机械增长,总人口为534.1万人)。
从2012年起,总人口开始下降,到2020年将降到515万人。
其中,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分别达到528.76万人、529.9万人、515.98万人,加上机械增长人口,绵阳市2005年、2010年、2020年总人口将分别达到531.3万人、533.8万人、528.5万人。
二是“十五”及以前沉积的人口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即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很大,老龄化人口问题将更加突出,劳动年龄人口还要继续增加,出生性别比偏高仍将存在。
2、绵阳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一是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不可避免。
尽管绵阳未来人口发展不会出现过猛势头,但面临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是必然的,不认识这一点,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这是因为,人口再生产自身的规律决定上一代人经过一个世代间隔后将生育下一代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绵阳累计生育的81万多一孩,都将在21世纪前20年进入生育期。
同时,《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可生育第二个孩子”。
即是说这80多万对一孩相互结婚后都有合法生育二孩的权利,其中绝大部分将在未来20年内生育二孩。
这两个因素必然导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升高,这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和当前生育政策综合反映的结果,是不可逾越的。
二是负增长是未来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上衡量人口增长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把TFR=2.1称为生育更替水平,即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时人口就增长,TFR等于更替水平时人口不增不减,TFR低于更替水平时人口就减少;二是人口净再生产率NRR=1,即女儿接替母亲生育的人数相等,如果NRR>1人口就增长,NRR=1人口保持平衡,NRR<1人口就减少。
比较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两个主要指标均呈下降态势(见表8)。
其中,2000年绵阳的TFR=1.2和NRR=0.574两个指标都预示着未来人口呈负增长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目前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态势将是短暂的。
即,到2011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299951人后,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转折性负增长,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降至5159789人。
表8三是人口总量增幅的可控性与低生育水平的不稳定性并存人口总量增幅的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绵阳现行的四类生育政策可能变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