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庆城县位于甘肃东部,庆阳市腹地、泾河上游,界于东经107°16′32"至108°05′49",北纬35°42′29"至36°17′22"之间,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56 km,东邻合水县,西濒黑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和环县、华池县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县辖驿马镇、马岭镇、玄马镇、卅铺镇、庆城镇、白马乡、赤城乡、高楼乡、南庄乡、桐川乡、土桥乡、蔡口集乡、太白梁乡、翟家河乡、蔡家庙乡、熊家庙办事处、葛崾岘办事处等5镇10乡2个办事处。

地貌

庆城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地带,全县除驿马镇、桐川乡有部分较宽塬面外,其余塬面支离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全县海拔1011-1623米。

气候

庆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537.5毫米,年平均气温9.4℃,无霜期150天。

摘要

基于SWOT 分析法分析了包头市黄河湿地公园的独特优势:湿地面积广阔,河岸带建设尊重自然地貌特征,规划主题显明,优惠政策出台及时,保护、防洪与旅游开发并重,但也面临着湿地公园建设晚、湿地污染、退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湿地发展战略, 提出了黄河湿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黄河湿地公园;建设条件;SWOT 分析;银川-兰州;包头

黄河湿地除了具备其他湿地的基本功能外(冯赟昀等,2011),还有其独特功能,即降低洪峰、滞后洪水,减少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防止河岸侵蚀;抵御大风袭击等功能(刘军等,2011)。目前,黄河湿地建立的湿地公园有青海贵德黄河清、甘肃兰州银滩、宁夏银川、内蒙古包头等,其中兰州和银川、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同属于我国二级阶地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黄河上游流域。建设黄河湿地公园是恢复黄河生态功能的举措之一,包头市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基于SWOT 分析法, 选择自然环境相似的兰州、银川黄河湿地公园与包头黄河湿地公园的建设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包头黄河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建设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1包头黄河湿地地理概况

包头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属干旱-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40 ~ 400 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 ~ 8 月,雨热同期。年蒸发量2 100 ~

2 700 mm,全年无霜期125 ~ 130 d。黄河流经包头境内220 km,海拔高度自西往东为1 008(昭君

岛) ~ 993 m( 土默特右旗),水面宽130 ~ 458 m,水深1.6 ~ 9.3 m,平均流速1.4 m/s,最大流量每秒6 400 m3,年平均径流量为260 亿m3。黄河湿地北部阶地高出黄河水面2 ~ 4 m,宽约2 ~

3 km;南部河漫滩高出黄河水面0.5 ~ 1 m,宽度约1 km。湿地土壤以草甸土类型分布面积最大。湿

地景观以林灌、沼泽、草甸为主要类型。黄河湿地鸟类有4 个群落,其中明水面鸟类群落目前主要在南海湖区域。

2 包头市黄河湿地公园发展条件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徐祖信等,2009),下面从这4 个方面针对包头市黄河湿地公园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2.1 优势

2.1.1 湿地面积广包头市黄河湿地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82.3%,滩涂湿地290 km2。与宁夏银川、

甘肃兰州黄河湿地公园相比,包头黄河湿地公园面积是银川鸣翠湖面积(66.7 m2) 的4.35 倍( 李元刚等,2011)、兰州银滩面积(5.53 km2)的52.44 倍(张起鹏等,2012)。

2.1.2 河岸带湿地建设尊重自然地貌特征在建设防洪大堤时,使大堤在河流平水期与大部分河段

保持适当距离,对现有河道尽可能保持原有宽度和自然地貌状态,采取当地砂土质岸坡、自然缓坡、干砌、块石堆砌等方式护堤,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生物廊道、滨岸过滤带、生物河堤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河道。

2.1.3 规划主题鲜明沿黄河北岸从南向北形成“三带一廊多景点”。“三带”即沿黄河湿地保护带、百米宽绿化带、三公里风貌控制带;“一廊”即170 km 以堤代路的生态游览走廊;“多景点”即建设“昭君出塞”等一批富含历史文化的景区、景点。沿黄河北岸自西向东划分为以“滩”为主题的昭君岛湿地;以“水”为主题的九原区小白河湿地;以“园”为主题的东河区南海湖湿地;以“泽”为主题的土默特右旗共中海湿地;以“岛”为主题的土默特右旗敕勒川湿地共五大区域,规划总面积175.34 km2。、

2.1.4 优惠政策出台及时 2008年包头市政府推出的八大优惠政策( 李岸,2008),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湿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2.1.5 保护、防洪与旅游开发并重包头市近年来对黄河湿地实施保护、防洪与旅游开发三管齐下的措施,2007 年投资100 亿元建设黄河沿岸220 km 湿地保护工程;2009 年成立包头市生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清理黄河湿地区域内砖窑等违章工程和建筑;2012 年5-7 月实施小白河段北侧启动绿化工程,对提高包头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果显著。

2.1.6 投资预算高,建设目标明确包头市计划再投资8.7 亿多元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周期规划为8 年(2012-2019 年)。近、中期工程主要是2013 年开始实施小白河、南海湖等片区建设,远期工程建设敕勒川和共中海片区。

2.2 劣势

2.2.1 黄河湿地公园建设起步晚包头黄河湿地公园建设比银川和兰州黄河湿地公园建设晚5 ~ 8 a,故其黄河湿地人工植被形成时间较短,群落稳定性较差,种类组成较单调,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骨架还不太稳固,生态系统较脆弱,使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周期比较长,保护成本较高,建设和恢复湿地的任务繁重。

2.2.2 水土流失问题不可忽视湿地水土流失表现为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普遍存在,重力侵蚀时有发生,水土流失影响湿地水质的同时,还使湿地保水和碳汇功能大大降低(Xu et al,2012)。

2.2.3 配套的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自2008 年以来,包头市相继颁布实施“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包头市河道管理条例”,还需出台针对包头市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条例,使配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2.4 职能部门与管理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包头市政府于2011 年12 月31 日成立了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跟进都非常及时,但公园管理处综合协调管理的任务非常艰巨,专业、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3 机会

2.3.1 黄河湿地保护与建设写入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以国家批准包头黄河湿地公园(试点)为契机和动力,将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明确列入包头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3.2 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银川、兰州建设黄河湿地公园比包头起步早,自然条件类似,包头市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可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

2.4 威胁

2.4.1 湿地污染 2005 年前,包头市部分稀土、钢铁等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部分工业污水注入昆仑河、四道沙河,流经包头市南郊农业灌溉系统,使污水中携带的有毒重金属、稀土元素进入农田表层土壤(于玲红等,2008;徐清等,2011;张庆辉等,2012);另一方面,包钢尾矿坝下风位8 ~ 10 km__范围内表层土壤轻稀土累积明显,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Li et al,2010) 和土壤微生物数量( 王建宏,2011)。同时,污灌区地表径流水及渗流水通过淋溶作用将土壤、水系沉积物中的外源重金属、稀土等元素带入黄河湿地,严重影响了黄河湿地水质,进而影响湿地区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

2.4.2 湿地物理退化包头黄河湿地区域内部分河滩上的违章工程和建筑,造成黄河湿地斑块破碎

化程度提高,湿地物理退化加剧。包头市政府从2008 年对黄河湿地进行恢复、保护与建设,但湿地建设工程范围较大,工期较长,施工过程中可能对湿地构成新的破坏;同时发展生态旅游等人为活动,使人工湿地景观在增加的同时,湿地破碎化程度也在加大,对湿地造成新的破坏,减损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 SWOT 战略分析及保护措施

3.1 SO 战略

SO 战略即优势(Strengths)+ 机会(Opportunities),形成杠杆效应。以包头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针,优惠政策为保障,8 亿多元投资预算资金为支持,具体片区为建设目标,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而且黄河湿地公园建设起步快、起点高,还可逐步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黄河湿地保护、防洪与旅游开发等杠杆,极大地促进湿地公园的建设与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ST 战略

ST 战略即优势(Strengths)+ 威胁(Threats),表现为脆弱性。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正视威胁要素,将使优势难以达到最大发挥,可能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根据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调整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协调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效果,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与信息化智能化跟踪监管,就可避免脆弱性,减少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消极影响。

3.3 OW 战略

O W 战略即机会(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 + 劣势(Weaknesses),表现为对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抑制性。湿地公园建设起步晚和水土流失问题将制约湿地公园的建设效果和建设进度,但有银川、兰州黄河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落实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抓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构建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体系。以水污染控制为基础,以水网构建为核心,以流域河道整治为手段,打造生态健康、功能全面的城乡水生态环境体系,使包头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恢复,水土流失问题得到解决。

3.4 WT 战略

WT 战略即劣势(Weaknesses)+ 威胁(Threats),表现为对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湿地退化和污染等问题,应抓住机会,充分发挥各种优势,使问题得到科学、及时地解决。

4 结语

包头市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湿地面积广阔,优惠政策出台及时,保护、防洪与旅游开发并重,建设投资预算高。包头市政府将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明确写入包头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还有银川、兰州黄河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包头市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提供了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与战略选择

摘要:苹果产业是甘肃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已成为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文章利用SWOT 分析法对甘肃苹果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财政扶持战略、科技支撑战略、大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四大战略选择,为甘肃省苹果产业实现国际化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甘肃省;苹果产业;SWOT 分析;战略选择

SWOT 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教授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K Andrews)于1971 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综合考虑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国家战略等领域的分析研究[1]。运用SWOT 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指出产业资源优势和劣势,了解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制定提升经济活动竞争力的战略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甘肃是中国苹果生产大省。近年来,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很快,2009 年,甘肃苹果栽培面积达到24.65 万hm2,产量164.1 万t,苹果产业已成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 3]。文章立足甘肃实际情况,利用SWOT 分析法,对甘肃苹果产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促进甘肃苹果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1 优势(Strengths)分析

1.1 区位优势苹果是温带多年生经济树种,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其中,气候、地势和土壤起着关键作用。西北黄土高原是唯一符合苹果生产7 项气象指标的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苹果优势产区[4]。甘肃省列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的18 个苹果生产重点县,不仅有最适宜苹果生长的气候条件,而且远离工业污染,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中、晚熟苹果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苹果生产基地。

1.2 品质优势独特的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地理、土壤、环境等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甘肃苹果独有的品质优势。果实着色好、含糖量高、果肉细脆、耐贮运是甘肃苹果的四大品质特点。平凉、庆阳的红富士苹果果肉密度大,质地细脆,硬度达10~12 kg/cm2,比陕西中部产区和渤海湾产区的红富士苹果高1.0~

2.0kg/cm2,比日本原产地的红富士苹果高0.7 kg/cm2;风味酸甜适口,含糖量14.5%~16.5%,比国内其他适宜区所产红富士苹果高1~3 个百分点,比日本原产地所产红富士苹果高1.4 个百分点[5]。天水生产的花牛苹果果形高桩,五棱凸起,色泽艳丽,香味浓郁,果面蜡质层厚,耐贮运,可与美国蛇果相媲美。

1.3 成本与价格优势目前,国外苹果的平均生产成本为1.20 元/kg,国内平均为0.66 元/kg,山东省平均为0.86 元/kg,陕西省平均为0.64 元/kg,国内苹果的生产成本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成本,表现出了明显的成本优势[6]。甘肃省由于劳动力、农药和灌溉成本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只有0.56 元/kg。此外,甘肃省苹果销售价格近年来呈连续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周边省区,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据海关统计,2008 年,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在其他品种苹果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甘肃花牛苹果却保持了旺销势头,优质花牛苹果售价3.80~5.60 元/kg,普通花牛苹果售价

2.40~

3.60 元/kg。与2007 年相比,优质果价格高出0.60~0.80 元/kg,普通果价格高出0.30~0.40 元/kg,而且80%的优质果出口,充分显示了甘肃苹果的价格优势。

1.4 比较优势长期生产实践证明,与粮食作物相比较,栽培苹果更具有比较优势。其一,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管理水平中等的苹果园为例,一般情况下,苹果单产可达22 500 kg/hm2,按最低市场价1.60元/kg 计算,每公顷收入至少36 000 元;而丰收年景的小麦,单产达到3 750~4 500 kg/hm2,按最高市场价1.60 元/kg 计算,每公顷仅仅收入6 000~7 200元,种植苹果的收入是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收入的3~5 倍。其二,甘肃苹果产区属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为350~600 mm,且集中分布在7、8、9三个月份,与苹果生长需水规律耦合度高,栽植苹果可获得稳定的经济产量和好的商品品质。在陇东、天水等地进入盛果期的苹果园,一般单产在30 000 kg 以上,管理水平较高的农户单产可达52 500 kg,年收入逾万元。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2.1 单产和优质果率低,且品种结构不合理甘肃省苹果普遍存在着产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少、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7]。2009 年,甘肃苹果平均单产只有5 745 kg/hm2,而同期世界苹果平均单产47 730 kg/hm2,中国平均单产15 000 kg/hm2,甘肃省单产是陕西省单产的40%,是山东省单产的24%。挂果园平均单产也仅12 750 kg/hm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新建果园所占面积较大,并且普通果、中低档果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优质高档果少。2009 年,甘肃苹果优质果只占58%,比美国、意大利、日本、新西兰等苹果生产发达国家低20 多个百分点。此外,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甘肃省苹果品种富士系占67%,元帅系占24%,秦冠占2%,澳洲青萍占2%,其他品种占5%;鲜食品种占总面积的90%以上,加工专用果面积不足10%,呈现出早熟缺、中熟乱、晚熟多的特点,果品整体质量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苹果产业的优化升级。

2.2 产中与产前、产后脱节,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甘肃省苹果产业长期围绕种植环节做文章,重栽不重管,重收不重卖,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的结构。产前品种混杂、苗木质量参差不齐,病毒侵染比较严重,大多数新建果园仍然是低水平重复,高标准、高起点果园很少,盲目发展现象依然突出;产后多以鲜果销售为主,卖价低,收入少。采收后经预冷、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产后处理的果品很少。苹果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成,采收、贮藏、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脱节严重。采用贮藏保鲜的比例不足总贮藏

量的22%,与发达国家60%~80%的果实进入气调贮藏有巨大差距。此外,受龙头企业少、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开发后劲不足、直接出口权受限制等因素影响,大规模出口创汇格局远未形成。

2.3 市场行情研究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目前,国内对国际苹果市场研究不足,对出口苹果的标准、市场价格预测、国际营销环境信息缺乏,习惯于果熟找市场,盲目生产和销售比较普遍[8]。就甘肃省市场状况看,一方面,苹果销售企业规模小,影响和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弱,鲜果收购的价格基本上控制在外商手中,当地果农生产的优质果往往被低价收购,利益分配不合理[3];另一方面,甘肃的苹果由于保鲜加工能力不强,出口多以苹果汁为主,出口量和出口单价涨跌幅度均很大,70%以上的苹果仅仅处于变卖原料的水平,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2.4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苹果产业化体系不完善甘肃省苹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体系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实施平台,果农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相关标准不熟悉,使其不能在生产中得到有效执行,大多果园还做不到精细管理,不能按标准生产和经营。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体制保障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合作组织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果农与市场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 苹果产业基地西移带来的机遇2003 年,农业部出台了《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明确了西北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最适宜产区,将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平凉列入黄土高原优势产区。2008 年,重新修订的《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立了中国苹果产业基地西移的战略,甘肃有18 个县被确定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这两次大的政策规划,为专家论证和研发可行性技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下,包括甘肃在内的中西部许多地方政府已将栽植果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果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此影响下,一些果品企业投资者也将大批资金转移到中西部,开发了西部市场,改善西部运输和交通条件,增加西部地区收入水平[9]。西部大开发也拓宽了甘肃苹果销售市场,强有力地拉动了甘肃苹果产业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甘肃苹果产量逐年迅猛递增,甘肃苹果已畅销多个国家,除原有的美国、东南亚市场外,于2008 年首次打开欧盟市场,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

3.3 加入WTO 后,出口潜力巨大加入WTO 后,中国苹果产业享受WTO 成员关税减让,减少非关税措施等方面的权利,甘肃苹果产品进入WTO 成员国市场的“壁垒”大大降低,增加了甘肃苹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量。同时,还可以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WTO 优惠政策,对我国的苹果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10]。

3.4 政府的强有力扶持苹果作为甘肃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甘肃省的农业支柱性产业,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2008 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农牧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将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产业确立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并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重要行动之一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2010 年5 月国办发〔2010〕2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突出发展特色优势林果产业,这一重大举措为甘肃苹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为甘肃苹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4 威胁(Threats)分析

4.1 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或者自身苹果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垄断优势,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设置了大量的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苹果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发挥[11]。我国苹果出口多为鲜果,加工产品种类很少,并且出口的地区相对集中,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而且受损程度比较严重。这些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极大地限制了甘肃苹果出口欧美市场,加大了甘肃省苹果出口的难度,减少了出口机会。

4.2 国内国际同行业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加入WTO 后,甘肃苹果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强烈竞争;另一方面,近年来,甘肃周边的陕西、山西,以及山东等省的苹果产业发展也很迅速,同样给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甘肃省苹果的单产低,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鲜食、

加工品种比例不当,加工品质量低下,贮藏容量小,苹果产业市场发育体系不健全,市场经营行为不规范等无疑加大了甘肃苹果产业的市场风险和挑战。

4.3 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而且外部自然环境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12]。甘肃目前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以“靠天吃饭”为主,现代化设施农业依然落后。苹果花期的低温冻害、晚霜,以及生长期冰雹等仍是甘肃苹果产业的主要自然灾害。此外,苹果蠹蛾、果树腐烂病、水心病等病虫害也严重影响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5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财政扶持战略目前,甘肃涉果企业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甘肃苹果在进入国际市场砥砺风雨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的政策保护。一是鼓励果农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专业合作社、苹果协会或商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抱团”闯市场,逐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国家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扶持苹果产业发展,如种苗补贴、套袋补贴、小型加工贮藏设备补贴等。三是政府搭建经贸洽谈交易平台,实施运销绿色通道,不断增强果农“造船出海”的能力。

5.2 科技支撑战略近年来,甘肃苹果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苹果生产的区域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但是打造甘肃苹果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依然弱小。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果树品种的选育,加强自主创新,有效地延长苹果产业链条,通过科学的区域布局、健全的良种繁育、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与销售体系,推动甘肃苹果产业整体发展实力的壮大和提升。

5.3 大品牌战略甘肃苹果虽然品质较好,但还要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为强化品牌观念,应把树品牌、创名牌作为大事来抓,将出售果品注册成商标后再推向市场,拥有了响亮的品牌就拥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各地小品牌的基础上打造甘肃绿色苹果大品牌,确定一个响亮而又能代表甘肃特色的品牌名称,通过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达到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并注明品牌商标,将甘肃绿色有机大品牌苹果推向世界大市场。

5.4 国际化战略作为西部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苹果产区,甘肃苹果发展必须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形成后发优势,在国内苹果生产中争得地位和发展先机,为甘肃苹果国际化提供广阔的发展和上升空间。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 农户”联结机制,把苹果质量标准全面引入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使苹果质量从源头就有很好的保证,在提高商品化率的同时避免绿色“壁垒”的限制,有效地推动苹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甘肃苹果的国际化。

6 参考文献

[1] 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4- 7[2] 王关林,方宏筠.甘肃农业年鉴[M].兰州:甘肃农业科学出版社,2008[3] 周育灵,竞永明,李彤.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大有可为———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J].发展,2007(5):49- 50[4] 霍尚一,林坚.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4):77- 81[5] 张永茂,马明,逯国文.甘肃苹果的产业地位分析与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09(12):65- 66[6] 崔挺,杨文杰,张照亮,等. 陕西苹果国际竞争力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91- 792[7] 王宇兴.甘肃省苹果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N].甘肃日报,2009- 11- 13(7)[8] 段燕华,王伟,裴志军.我国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48- 50[9] 吴永志,郭延平,谢鸣,等.长三角地区果树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08(6):20- 23[10] 王发林.加入WTO 对甘肃果业的影响及对策[M]// 甘肃省委政研室,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应对WTO 策略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95- 209[11] 于仁竹,胡继连,张秀芳,等.中国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8):29- 34[12] 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6):17- 18

主推三项技术实施六大工程庆城县苹果产

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时间:2015-06-04 21:06 来源:庆城县果业局作者:李珊珊编辑:郭海十二五以来,庆城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将苹果产业确定为扶贫攻坚、富民增收主导产业。围绕苹果产业的生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力量成立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大力推广应用三项技术、实施六大工程,助推庆城县乃至全市苹果产业升级提速,步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三项技术: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县果业技术推广力量,引进世界苹果最新旱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郁闭老果园间伐改造提质增效技术和优质矮化良种苗木繁育技术。

旱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主要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南庄、庆城、玄马等乡镇进行推广,指导果农严格按照“挖坑、施肥、栽植、定干、涂干、浇水、覆土、覆膜”的规范栽植技术进行,栽后落实竹竿绑扶、起垄覆膜、行间生草等措施,配套搭建支架系统。苗木和竹竿、黑地膜等物资由县政府统一采购,确保栽植质量和苗木成活率。

郁闭老果园间伐改造提质增效技术。主要在建园早、面积大、郁闭程度高的白马、赤城、高楼等塬区6乡镇推广。针对郁闭严重的老果园,整片整园整行推进,因园因树隔株或隔行间伐,彻底改变果园通风透光条件。以间伐果园为主,全面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广泛应用行间生草覆草、起垄覆膜、人工授粉、悬挂“灯板带”等技术,力争果园产量不减且果品质量明显提高,为生产优质有机苹果创造基础。

优质矮化良种苗木繁育技术。经过专家充分调研论证,选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灌溉设施完善的蔡家庙乡蔡家庙村建立育苗基地,引进B9、M26等矮化中间砧木,通过新疆野苹果、怀来海棠播种繁育矮化中间砧苗木,通过压条繁育自根砧苗木。

六大工程:通过全面普查、充分调研,对全县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重点确定了基地建设、老果园提质增效、中幼园早果丰产、良种苗木繁育、果业人才培养、果品储运加工体系六大工程。

(一)基地建设工程。以矮化密植为重点,推广“大户+合作社+企业”的多元化栽植模式,招引陕西宜川合作社、陕西欧美亚公司等外来商企和稻香村、凯旗、益农等合作社和大户,在马岭、玄马、庆城、白马等乡镇流转土地,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栽植,共完成优质果树栽植3万亩,其中矮化密植1.6万亩,打造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环形

示范线、马岭万亩乔化栽植基地。乔化栽植逐步向山区梯田延伸,重点发展蔡口集、翟家河、土桥和太白梁山地果园。

庆城县苹果试验示范站栽植矮化自根砧苗木生长状况(二)老果园提质增效工程。以塬区6乡镇为重点,大力推广郁闭果园间伐改造提质增效技术,全面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重点打造白马-赤城-高楼万亩间伐标准化管理环形示范线,带动全县郁闭果园间伐改造全面展开,配套落实整形修剪、起垄覆膜、生草覆草、悬挂“灯板带”等措施。间伐后保持当年收入不减,3年后亩产量稳定在2500-3000公斤,实现亩均收入过万元目标。积极落实改造后配套管理措施,使全县苹果产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2014年白马乡三里店村曹定金标准化示范园

(三)中幼园早果丰产工程。对全县9万亩中幼园,落实高接换优、拉枝整形、肥水管理等改造措施,以建设示范工程,抓点带面方式推进,促进提早结果、丰产增效。重点以驿马、白马、高楼3乡镇为主,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及专用授粉品种,开展高接换优、嫁接繁育,落实拉枝刻芽、整形修剪、起垄覆膜、加大肥水等措施,强化中幼园管理,达到幼龄园早果,中龄园丰产的目的。

(四)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工程。制定了《庆城县苹果苗木繁育实施方案》,县政府与西农苹果试验示范站、蔡家庙盛林林果专业合作社三方联合,在蔡家庙建立优质苹果苗木繁育基地600亩,重点开展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良种苗木繁育。目前,完成基砧苗圃350亩,2014年出圃矮化苗木1万株,力争2年后每年出产优质良种矮化苗木80万株左右,在保证我县苹果栽植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市场推广,力争更多的苗木本土化生产。

蔡家庙优质苗木繁育基地矮化中间砧苗木

(五)果业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采取理论讲解、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重点培训与普通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果农1.3万人次以上,各乡镇果农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较往年有大幅提高,果业从业人员和广大果农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果园生草覆草、整形修剪、人工授粉、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组建庆城果业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平台,为果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赵政阳教授在驿马南极庙开展中幼园管理培训

(六)果品储运加工体系建设工程。遵从“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果品生产、贮藏营销、果品加工及配套服务等涉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果农重视并做好产后营销,避免过早采摘,推行分级销售,实现优质优级优价,提高苹果商品率。扩大商品果贮存比例,全县13家贮藏企业库容全部存满,按时令需求有计划销售,提高销售收入。果区各乡镇积极筹建贮藏库、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等设施,熊家庙李庄新建3000吨冷藏库一座,白马顾旗3000吨冷藏库扩容至5000吨,为果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服务,延伸了产业链条。

2014年庆阳市苹果推介会庆城展区

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截止2014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3.9万亩,年产苹果15.3万吨,鲜果商品率达到85%,实现产值4.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91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7%,占塬区6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成为我县和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支撑。

庆城全力打造苹果产业链

初春的大地,万物复苏。走在庆城县赤城乡的乡间小道上,处处可以看到一整片一整片修建整齐的果园,一颗颗花骨朵在柔和的阳光照射下含苞待放。赤城乡是庆城县最早栽植苹果树的地方,从栽植、管理、储藏、加工、销售已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而这仅仅只是该县发展苹果产业,打造苹果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苹果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是庆城县着力打造的一条产业升级新途径。该县围绕“双十双万”工程,以“两个”市场为导向,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苹果产业发展。

有了地,栽了苗,就要管好。为此,庆城县在幼园管理上抓好高接换优、拉枝整形、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实行乡、村和果农“三级”承包管理责任制,一包到底,直至挂果。在老果园管理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果树进行规范化修剪,落实好拉枝、疏枝、环割等标准化管理措施,促使果树早成形、果农早受益。以打造“白马—赤城—高楼”万亩标准化示范带为重点,大力推广郁闭园间伐改造新技术。在果农技术培训上,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全年培训人数达到1.2万人以上。

为了让苹果全产业链尽快致富群众,庆城县建立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果农获得更多收益。发展苹果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协会,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果品标准、统一贮藏包装、统一组织销售,不断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了果业信息库,拓宽市场信息服务方式,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采用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广播电台等形式,适时发布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农服务“零距离”。该县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向苹果产业生产经营领域延伸,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发展融资难题。去年联合金城村镇银行为产业联合会授信1亿元,发放资金5500万元,用于果品收购贮藏和物资连锁供应。

为了形成苹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全产业链体系,该县积极兴建冷藏气调库,充分利用省上农产品初加工小型果库建设项目支持,最大限度发挥260万元扶持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新建贮量100吨冷藏库22座、50吨冷藏库4座,促进苹果季产年销、保鲜增值。围绕苹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大办兴办一批关联度广、竞争力强的果品精深加工和配套服务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加果农收益。积极鼓励恒盛果汁、宝源果蔬等龙头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苹果多元化加工,不断提高果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在果品市场营销上,该县持续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组建县乡村三级苹果交易网络,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通“庆城苹果产业联合会”、“庆城果业技术服务”两个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合作社、果农大户参加农交会、农博会、赛果会等各类节会,推广运用“庆阳苹果”品牌专用包装和无公害标识,展示推介庆城苹果。据了解,去年该县苹果

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912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全县果农仅苹果一项户均收入14000多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果农5000多户,10万元以上的1700多户,“小苹果”成就了“大产业”,真正托起了农民的“小康梦”。

沈阳市自然地理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沈阳市区位于辽宁省辽河平原中部。在东经122度25分9秒至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至43度2分13秒之间。东临抚顺市,南与本溪市和辽阳市相辖,西与台安、黑山两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相邻。全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部。全市海拔最高点447.2m,位于法库县庙台山;海拔最低点 5.3m,位于辽中县于家房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除有辽河、浑河、绕阳河、柳河等四条大型河流穿过外,还有四条中型河流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18条小型河流流经本地区。 全市区辖新民市,辽中、康平、法库四个县(市),和平、沈河、皇姑、大东、铁西、五个城区及东陵、浑南、于洪、苏家屯、沈北五个郊区个区,总面积为12980km2,其中市区面积为303.6km2;总人口1002.6万,其中市区人口504.9万人. 1.1社会经济概况 沈阳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东北地区政治、文化、金融、交通、信息和旅游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招商引资和引进新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使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现已建起了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为沈阳地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所辖的新民市、辽中、法库、康平县现有耕地面积748.68万亩,又是国家的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0元,农民人均收入9129元,人均GDP约9300美元,已接近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沈阳还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已建成了现代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全省各市和北京、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地都可“朝发夕至”。铁路有5条干线在此交汇并连接着8条支线,通向全国各地;同时也是国际联运通往朝鲜、俄罗斯的必经之路。沈阳的航空是东北第一大的航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线连接着58个国内城市和韩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东北地区对外交往的门户。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长春自然地理概况

长春市自然地理概况 7.,7王蔚 长春的气候 长春市的气侯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侯类型。东部和南部虽距海洋不远,但由于长白山地的阻档,消弱了夏季风的作用;西部和北部为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畅通无阻,各季风的势力影响很大,故气侯部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4.8℃,最高39.5℃,最低零下39.8℃夏季气候凉爽,绿树成荫,素有“塞北春城”之称。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枝,一 派“北国风光”!!! 地理 长春市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岩层致密,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砂粒层。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二级阶地黄土状亚粘土厚15?5米,抗压强度20?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一级阶地(二道区)亚粘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处有一淤泥夹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砾层,抗压强度25?5吨/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 长春市的地貌特点是远依山,近傍水,以平坦的台地平原为主。主要地貌类型为:(1)低山丘陵;(2)台地平原;(3)冲积平原;(4)火山锥体!!! 长春各类资源 土地:长春市地域辽阔,土地资源较丰富,共有土地面积188.81万公顷,其中耕地110 .79 万公顷,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8.7%;土地肥沃,一般黑土层厚达0.6~1.0米。 森林:长春市林业用地324102公顷,其中林地223999公顷,灌木林地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势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庞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势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宽敞: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要紧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坎坷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要紧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要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专门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缘故: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阻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缘故: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潮湿地区〔P>800mm〕 半潮湿地区〔P>400mm〕 半洪涝地区P<400mm 洪涝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点冬季冰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点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难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点: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阻碍,各大河的水文特点有专门大的差 不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点: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要紧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庞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要紧水电站〔见附图〕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行政区是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背景,可谓重中之重。记忆行政区划图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要熟练填注空白行政区划图,建议分方位记忆即东北黑吉辽内蒙古,西北陕甘宁新青,西南川云贵西藏,中间是两广西湖两河山,东南苏浙皖赣闽台琼,再补充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第二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各省区轮廊拟人状物以便联想记忆;第三某重要区域地图,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湖、资源与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 2、地形区空间位置往往是以山脉为界线的,因此,山脉的位置构成地形图的基干。特别注意巫山既是鄂渝还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界线;太行山既是晋冀还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武夷山是闽赣界线;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界线;昆仑山是新藏还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界线;秦岭是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南岭是两广与湘赣的界线;祁连山是甘青还是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界线;横断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 3、用谐音及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将陆上邻国,越老缅印不锡尼,阿巴苏蒙到朝鲜,苏分塔吉加哈俄;海上相望之国,东是日韩与南非,南有马来文印尼;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

雪巫太大长城台;东西走向山脉,天阴昆秦南;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大阴贺巴区。 4、温度带、干湿地区空间分布与行政区划关系,海南全部在热带;两湖闽浙黔皖沪渝全部在亚热带;山东全部在暖温带;吉林全部在中温带;广西没有热带范围,虽然有北回归线穿过;塔里木盆地和辽东半岛为暖温带;并兼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有陕西、甘肃;明显兼跨四类干湿地区的有陕甘内蒙古藏。 5、秦淮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它大致穿过苏北、皖北、豫南、陕南、甘东南。可以借用逻辑推理加强记忆--1月0℃等温线→亚热带、暖温带界线→有无结冰期界线→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界线→水作、旱作界线;秦岭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分水岭。从而使秦淮一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6、注意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①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与蒸发量→流量多少,雨季长短→汛期长短;最冷月气温→有无结冰期;植被状况→含沙量多少。 ②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特点。 ③夏季风推移规律决定气候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决定北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及其自然风光概况 本篇文章主要绍贵州的自然地理及自然风光,让人们知道贵州是 一个有着极其强大的发展空间。贵州应该是世界瞩目的省,因为贵州在以下几点是得天独厚的:一是贵州天然的地貌环境可以使贵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喀斯特王国。二是贵州有着宜人的环境,它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可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三是贵州的地貌、环境、气候造就了贵州这个原生态的王国,其生物的多样性,植被的原始性都有着无以估算的价值,其中不乏有还未发现的珍惜物种,还有就是它保持的原始性也是贵州的绝色之处。五是贵州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发展平台,让贵州更具有魅力。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 °36 ' 109 °5 '、北纬24 °7'乞9 °3 '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 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1、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 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2、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 C? 16 C,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 C,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 C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 C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 C。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致省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总结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第一篇 区域地理--专题1 中国自然地理

区域地理 专题1 中国自然地理 【教学要求】 1.我国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分布特征。 3.我国气候分布、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4.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一、中国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半球、半球 2. 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______海峡。 4.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用心看图、用心记图、用心作图、心中有图) 1.在空白图中填注经线与纬线的度数、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五个自治区的全称及我国濒临的海、洋。

2.填写省级行政中心名称 二、中国地形 【知识梳理】 (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1.地形特征: 2.地势特征: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二)主要山脉分布:

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 (1)a______—阴山、 (2)昆仑山—b______、南岭。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1) c—太行山—d—雪峰山 (2)长白山—e (3)f 3.西北—东南走向: g________山、阿尔泰山。 4.南北走向山脉:h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i______________。

(三)主要地形区和主要特征1.四大高原

原粮、棉基地,“鱼米之乡”。4. 三大丘陵 位置风景旅游区辽东丘陵半岛上千山 山东丘陵半岛上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部,包括丘陵、 丘陵、丘陵等,面积最大 黄山、庐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江南丘陵位于以南、以北、以西、以东。 三、中国的气候 【知识梳理】 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应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分析其分布特征及规律。 (一)我国气温分布 1 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 冬季南北, ;漠河最冷;1月0℃ 等温线大致经过 边缘,东至 一线。 ① ; ② 夏季全国普遍、 ① ;② 高原和天山、大小兴 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 ;②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 强。 (二)我国降水分布 1.降水空间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2.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 五月,; 六月-七月上旬, ; 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等地。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 理概况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

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3时 八、教学过程

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

武夷山自然地理概况 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核心面积63575ha,核心次面积36400ha,同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面积27888ha。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武夷山植被的概况如下: 一、植物概况武夷山已知植物3728种,有中国特有属27属31种,许多如银杏等为 单种属孑遗植物3728种,有28种珍稀濒危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如鹅掌楸、银钟树、南方铁杉、观光木、紫茎等。区内发育有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树种。11月7、8日:黄岗山简易公路、桃源浴,沿途认识植物。其中,桃源浴18种植物的科名、属名: 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 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⑧、名称:黄瑞木,科属:山茶科,产地分布: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叶片绿色,株高3~4米。 二、武夷山群落类型:武夷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最高海拔2158 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6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一)、针叶林: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主要有一个点:黄岗山山麓海拔1890米处的黄山松群落。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黄岗山,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 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2、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二)、阔叶林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国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题,共63分) 1. 台湾岛是祖国的宝岛。自大陆赴台旅游开通后,游客日益增多。下列选项符合岛内地 理概况的是() ①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②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 ③基隆盛行东北风,降水量较多④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桔与香蕉等 ⑤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 读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 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3. 读“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4.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5. 在四类干湿区中,青藏高原( ) A.属干旱区 B.属干旱、半干旱区 C.属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D.四类干湿区都有分布 读某地区示意图,回答6--7题 6. 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河流以降水补给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7. 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中国自然地理系统知识点汇编大全(最全)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 梯 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 三大高原、三大 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太、 大 三大平原、三大 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家峡、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王梦頔 学号:20134150147

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20134150147王梦頔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北界、,西连,南临,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下将分别以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从生物方面看,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5 个自然地理区: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北亚热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据统计,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 种,其中树木约400 余种;高等植物约有197 科,3600 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 种,木本油料

树种有7 种,淀粉植物树种5 种,药用植物约800 多种。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 种,经济作物有7 种,果树资源有20 余种。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 余种,占全国动物种的20 % 。其中哺乳类60 余种,鸟300 种,爬行类35 种,两栖类23 种。 从水文方面看,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目前,全省已修建水库为2347座,总库容270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度全部竣工。 从气候方面看,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这样的带来的结果是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到16℃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降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目标定位] 1.了解并识记我国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2.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3.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的开发、治理。4.识记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属○1带,少数地区属○2带,没有寒带 优越 海陆位置:○3东部,濒临○4 2.34个省级行政区。 二、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有利于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1.地势○5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呈○6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交通不便 2.地形多种多样,⑦______面积广大耕地不足 三、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南北温差○8,主要是受○9、地形以及○10的影响1.气温分布 夏季:南北普遍○11,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空间:从○12向○12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2.降水分布 时间:降水集中在○14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____。 四、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 地区主要水文特征主要河流 内流河西北内陆多?____________河流,河水主要来自? _____,夏汛明显 塔里木河 外流河东北地区水量丰富,河水含沙量小,冬季结冰期长, 有?____汛和?____汛两个汛期 黑龙江、 松花江

秦岭—淮 河以北 水量较小,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短, 汛期短 辽河、海 河、黄河 秦岭—淮 河以南 水量○ 21____,含沙量○22____,无结冰期,汛期○ 23____ 长江、珠江 五、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总量○ 24________,人均不足,分布○25________。 2.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问题思考】 1.我国的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读下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3.如何判断一条河流是否有凌汛?

大理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自然地理概况 杨梅坤发布时间: 2009-7-22 14:18:14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源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境内的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剑川与丽江市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3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州内湖盆众多,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个,面积共1871.49平方公里。盆地多为线形盆地,呈带状分布,从西向东排列为6个带。第四纪山岳冰川遗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区,大理点苍山是我国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大理州境内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大断裂为界,构成两大部分。以洱海—红河深(大)断裂为界,东部为扬子准地台区,往东延入楚雄州境,为扬子准地台西缘的一部分;西部是藏滇地槽褶皱区,包括州境内西部及南部广大地区,西至怒江、澜沧江河谷,呈南北向纵贯州境。 大理州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洱海位于大理市境东部,是云南省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泊,风光明媚,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州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05.8亿立方米。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全州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年日照时间为1500-273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 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5度左右,西北部无霜期210天,东南部305天。 大理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种植基因库。植物区系成分及植被类型复杂,从植物角度区分,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分界限为鸡足山、点苍山和云龙一线。大理州不仅是滇中、滇西北植被通道,也是世界各洲植物汇集的地方,而且还蕴藏着自身孕育的植物种类。州内的主要植被内型有半湿型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铄类林、寒温型针叶林、寒温型灌丛、干热河谷灌丛、高原湖泊水生植被6类。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铁松、思茅松、柏树、樟树等珍稀树种有银杏罗汉松、秃杉、红豆杉、珙桐等树种。全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苍山洱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个(云龙天池、宾山县鸡足山、永平县金光寺)、州级自然保护区14个。大理州是云南省主要的药材产地之一,以品种多、品质佳而闻名,纳入国家经营的中药材就达600种。云南八大名花在州内均有分布,素有“杜鹃花故乡”、“兰花之乡”和“大理茶花甲云南”之称。 大理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 大理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地处东经99°58ˊ至100°27ˊ,北纬2 5°25ˊ至25°58ˊ之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市境东西横距46.3公里,南北纵距59.3公里。历史以来大理市就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地州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 - 地形地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