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受的提升。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为标志的反传统心理学《社会适应》学派的出现。

从一开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与传统心理学相同,依赖于定性和定量研究。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主要聚焦于研究幸福感、心灵准备、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

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也证实了它的价值,证实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下得以改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宏观层面探讨健康、社会和文化等的概念,到微观层面,即个体心理层面,包括社会交往、情绪表达以及内在驱动等。

它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心理学,旨在分析和理解客观现实,考虑到个人的行为、偏好、价值观念以及想象等因素。

它的目的是改进人们的幸福感,以及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挑战。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幸福感、心理准备、心理建设和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凝聚力等。

它也可以用来改善处境不佳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带来安心。

例如,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理解。

而积极心理学也可以帮助企业促进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目标的达成,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积极心理学也涉及到人们的扮演,即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主动促进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扮演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积极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此外,积极心理学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力量,如宗教信仰、仪式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创造更加完整的社会参与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也探索如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多的发展,改变社会中对心理和情感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从有限的视角出发,例如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从而探讨新的动机,在这种视角下,它可以提供更多健康的心理服务,同时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黄璐璐【摘要】积极心理学兴起仅十余年,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整体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三个领域研究的发展并不均衡。

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本土化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

%Positive psychology being risen just more than ten year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On the whole,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in three areas: positive emotions, positive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positive organiz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got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Domest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eak and more results ha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re needed. At present, positive psychology should make the researches more credible and expandtheresearchfields. Even so, thefuture ofpositivepsychology is still verybroad.【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乐观教育综述【作者】黄璐璐【作者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和未来的栋梁,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不高,存在着消极情绪、心理压力大、抑郁情绪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培育途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00字】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基石。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种种困难和困境。

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人际交往圈,增强团队凝聚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字数:21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方法与重要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其培育途径,并从实践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和压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

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

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利与艰难处境时所展现的对自我的肯定、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困难的积极应对能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该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不足,表现在自卑感严重、消极情绪频发、抗压能力差等问题上。

在理解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基础上,有必要深入探讨相关对策,为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更好的培养路径。

1.自卑感严重目前,高校学生的自卑感呈现出较为普遍的趋势。

一方面,来自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因素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因为他们的生活与网络上所展现的完美生活有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自卑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消极情绪频发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消极情绪频发的现象,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抑郁等。

这些消极情绪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抗压能力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学生的抗压能力普遍较差。

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利情况,很多学生会选择逃避、消极应对,缺乏积极的心态和面对问题的勇气,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2.倡导积极心理态度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倡导积极心理态度,鼓励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和人生观。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突出情况综述50字

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突出情况综述50字

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突出情况综述50字【精选】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稳定,及时调节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和工作。

我在2008年1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系列活动中,我们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期间还学习了很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事例,我们积极讨论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好指导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学习方面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掌握学习方法,勤思善想,持之以恒。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到乐于助人、关心团结同学,加强和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排忧解难,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曾获得专业三等奖学金。

大学期间,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

同时,我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获得诸多荣誉:如院舍标大赛二等奖,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等。

三、工作能力方面在大学四年里,我曾担任过班级宣传委员,院羽毛球协会副会长,院jz团干事等职务。

虽然身兼数职,在工作中,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尽量发挥所长,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鉴于自己的表现,在2007年我被评为“校优秀社团干部”的称号。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各种课余活动,取得了诸多的荣誉:如校jz团组织奖、院“三笔”比赛毛笔组第二名、校“物业杯象棋赛”团体第二名,院教师技能大赛板书组优秀奖等等。

四、生活方面在生活上,我乐于助人,交友甚广,和舍友相处融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本宿舍经过四人的齐心努力,在多次卫生评比中均获第一名,并被评为“院文明宿舍”“校文明宿舍”。

大学四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收获的四年,是不断汲取养分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是值得记忆的四年。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对生活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够主动应对挑战并积极寻求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特征。

本文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

一、乐观积极的心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是乐观积极的心态。

乐观的大学生通常具有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可以取得成功。

这种心态使他们更加具有韧性和抗压能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

二、自信自强的个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自信自强的个性。

自信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和肯定。

大学生拥有自信的个性通常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他们也能够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寻求改变和进步的机会。

三、积极进取的意识积极心理品质还表现为大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

积极进取是指具有进取心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和进步的意识和行动。

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特质使他们对学习和事业充满热情,勇于拓展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他们具有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提高个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通常具有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够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心理承受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格特征还体现在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指一个人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强的能力。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学生:黄静学号: 201141330116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入学时间: 2011 年 9 月指导教师:杨虎民职称:完成日期: 2015 年 4 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心理学界的一股新的心理学力量,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给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思潮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结合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已有理论成果,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含义、产生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意义及不足,并对其当代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治疗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Positive Psychology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psychological force arose in the western psychology in the late 1990 s. It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to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psychology thoughts in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system expounds its theoretical meaning,background,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pplication research,Significance and the insufficiency, And it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Positive psychotherapy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向传统的西方社会消极、病态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挑战,提出了至今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7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综述*崔洪波,陶剑飞*(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006)Seligman在1997年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随后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改革运动。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1,2]。

积极心理学传入我国之后,孟万金教授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和基本适应问题等弊端,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PMHE)。

这种教育模式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任务,以积极预防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3]。

这一教育模式提出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兴趣,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因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1999年,Hillson和Made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的概念[4],后来Seligman在其著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 personal trait”、“Positive quality”、“Positive character”、“Character Strengths”来表示积极心理品质,并指出美德和力量(潜能)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战胜心理疾病[5,6]。

在我国,“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由官群和孟万金首次引入国内,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3]。

这一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国内学者还有从功能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品质能促进提高工作绩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并能预防疾病;从主观体验和现实结果指出积极心理品质是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有助于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忠诚度的培养,增强内在资源[7]。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与测量(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Peterson和Seligman通过对涉及人类美德的大量文献回顾,发现了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这六种核心美德,这些美德在各种文化中(包括东方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和印度教文化,西方的希腊哲学、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随后通过测量发现了6种美德相对应的24种力量[8,9],并且进一步构建了“价值-行为分类体系”来描述人类的性格优点(VI-A-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VIA-CS)。

VIA-CS分类标准便是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

2004年,Haslam等人[10]在VIA-CS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了大五因素模型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隐结构研究。

最终得到了与VIA-CS呈中等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内隐结构模型。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为了测量VIA-CS中的美德与性格品质,Seligman等人[11]编制了《价值-行为特征量表》(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

该量表分为24个分量表对应24种力量,每个分量表有10个题目。

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该量表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

国内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最有代表性是孟万金和官群等人参照VIA-IS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12]。

该量表共62个题目,包含智慧和知识、勇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核心课题展开研究。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做出展望,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综述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56-03Abstract:As the wa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wept the world,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search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recent years,and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later study.Keywords: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review”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有效性研究”(编号:2017JKDY21);2017年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招标课题“大学生社团参与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以及社团管理分析”(编号:2700050212)。

作者简介:崔洪波(1991,03-),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健康心理学。

*通讯作者:陶剑飞(1967,11-),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56--2018年7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6个分量表,测量20种积极品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除此之外,吴九君[13]与24个积极品质一一对应也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段文杰等人[14]开发出了《中华美德问卷》。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1.性别我国学者陈志方、沐守宽调查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勇气、正义维度显著优于女生[15]。

罗涤、李颖采用自编问卷对重庆4所高校800名留守大学生展开调研[16],该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留守大学生在处事品质、意志品质、奋进品质3项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留守大学生,且差异及其显著。

冯维、张晓娜[17]研究了免费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同样发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优势:女生责任心显著强于男生责任心。

然而李林英等人对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男生和女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差异并不显著,但男生在认知维度和公正维度、节制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人际维度显著高于男生。

在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差异研究中,国外学者同样未达成一致:Linley等人[18]在英国的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报告的性格品质中心胸开阔、公平、好奇心、热爱学习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性在善良、爱以及感恩这三项性格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并且这一结果与Shimai等人[19]对美国和日本大学生的研究相一致。

但是,Shimai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男性在勇敢、毅力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性。

2.年龄总体上来看,国外研究相对一致表明年龄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呈正相关[20]。

Linley等人还指出智慧和知识、正义、节制与年龄的相关最高,这一结论与涂巍等人[7]研究一致:大一与大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存在明显分化,直到大三、大四,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正义、节制维度均发展较好。

然而涂巍等人还表示,大学生的超越维度随年级增长显现出持续的降低趋势。

在陈志方、沐守宽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15]。

3.经济状况陈磊等人[21]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除认知维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五个维度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对照组;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节制维度高于全国常模,人际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常模。

郭玉芳等人[22]对不同生源地护生调查发现,农村生源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处于明显劣势,农村生源护生在认知、人际、公正、超越4个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城镇生源护生,仅在真诚品质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护生。

林静等人[23]和张小菊[24]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生涯差异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并不显著[23,24]。

4.宗教信仰关于宗教信仰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

一项关于美国穆斯林的宗教性与所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宗教性与善良、平等、领导力、自我管理、谨慎、感恩、希望、乐观、精神性和原谅等品质密切相关[26]。

5.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比较多。

段天宇研究表明[26],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积极的心理品质呈负相关。

张小菊[24]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各个维度以及总体水平均正相关,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如偏爱与人际和超越维度呈正相关,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部分维度呈负相关;对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郭玉芳等人[22]表示,除了父母的适当期许、关心之外,教师的关注、和谐的同学关系都能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吴九君等人[27]采用SCL-90和自编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海南17683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希望、宽容、自律、勇敢、热情、审美、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有反向预测作用。

国外研究也一致表明,希望、宽容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28,29]。

黎嘉等人[30]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

Nansook[31]研究表明某些积极心理品质与行为和情绪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上的成功、社会行为等积极的发展结果呈显著正相关。

Shimai等人[19]对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Kashdan[32]在对克罗地亚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善良、幽默、领导力、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与人际归属感这一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大学生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寻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虽然当前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取到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仍旧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问题。

积极心理品质以普遍重视的六种核心美德组成基本结构,并且一直以来获得学界广泛认可,但是在后来研究却发现VIA-SC五因素结构和四因素结构[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