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浅谈《内经》中的诊法思想及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作用

为病 , 法 当 温 之 热 之 , 之 为 病 , 法 当 凉 之 寒 治 火 治
之, 各救 其 偏 , 其 趋 于平 和 , 其 病 因 来 说 , 病 使 从 寒
源 于水 , 病源 于 火 。 “ 、 ” 字 , 吴鞠 通辨 别 温 ”水 火 两 是
14 《 问 ・ . 素 疏过 五论 》 从 诊治 疾 病 的五 种 过 失讨 : 论 问诊 的重 要 性及 其诊 法 的 内容 , 调 问诊对 了解 强
病人 既往 史及 精神 情 志状态 的重 要作 用 。
1 《 内经》 中论 述诊 法 的主 要篇 章 1 1 《 问 ・ 人 气 象 论 》 本 篇 以论 脉 诊 为 主 , . 素 平 : 在
阳” 。
《 内经》 古 代 医 家 在 长 期 医疗 实践 过 程 中 的 是
经 验 积 累 , 经 过 归 纳 总 结 而 形 成 的 。其 中 , 并 中医
诊 断学 思 想是 其 理论 体 系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文 就 本
此 方面 的 内容 作 以 简要 概述 及 探讨 。
说 , 于 卫气 营 血 辨 证 , 者无 疑 弥 补 了前 者 之 缺 对 后
范 围。 二者 均涉 及 了 营 卫气 血 的 功 能 紊 乱 和 脏 腑 功能 失常 , 其 所 治 侧 重 面 各 异 , 气 营 血 辨 证 主 但 卫 要反 映 营卫 气血 的功 能失 常及 其 损伤 , 略及 相关 脏
维普资讯
・
9 ・ 2
兰州 医学 院学报 20 年 6月 第 2 卷第 2期 02 8
JL/huM dC i Jn 20 , o 2 ,0 azo e o . u . 02 V l 8 N2 l l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治。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从内经的角度总结中医内科主要的考点。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内科的基本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和辨证论治。
内经中有关四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望诊脉诊、问诊切诊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对四诊的要求和方法。
二、脏腑病机内经中对于脏腑病机的论述较多,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病机是指脏腑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内经中对于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考生需要掌握内经中关于脏腑病机的理论,如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以及病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等。
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的核心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内经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施治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四、养生保健内经中强调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
内经中对于养生保健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精神调养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病因病机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
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药物应用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药物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病情合理应用药物,并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知识。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脉诊的基本原理、脉象的分类与解读以及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脉诊是中医学中一种通过触诊患者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脉者,人之所以生者也,中藏之本也。
”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
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状态。
二、脉象的分类与解读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脉象可以分为浮、沉、迟、数、滑、涩、代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医生来说,通过触诊脉搏的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1.浮脉:浮脉是指脉搏弱而有力,节律明显,触诊时脉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浮脉多见于阳盛阴虚、表证、实证等病理状态。
2.沉脉:沉脉是指脉搏强而无力,节律不明显,触诊时脉搏不容易感觉到。
沉脉多见于阳虚阴盛、内伤等病理状态。
3.迟脉:迟脉是指脉搏的节律明显减慢,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缓慢。
迟脉多见于寒证、虚证等病理状态。
4.数脉:数脉是指脉搏的节律明显加快,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急促。
数脉多见于热证、实证等病理状态。
5.滑脉:滑脉是指脉搏的节律平稳,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顺畅。
滑脉多见于健康人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6.涩脉:涩脉是指脉搏的节律不稳,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阻滞。
涩脉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7.代脉:代脉是指脉搏的节律不规则,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不连续。
代脉多见于病情较重或病情复杂的患者。
通过触诊脉搏的脉象,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理状态,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脉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判断,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内经选读6》·诊法

诊
法
第一节
原理、 原理、规范
[复习思考] 复习思考]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 含 义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义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诊法的纲领和规范是什么? 诊法的纲领和规范是什么?
诊
法
第二节 望闻问切 [本节要点] 本节要点] 一、理论概要 本节论述望、 切四种诊法的诊断原理、 本节论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诊断原理、运用原则 及应用要点。理论要点是: 及应用要点。理论要点是: 望面之五色、眼神及身体形态,以判断疾病之所在、 1、望面之五色、眼神及身体形态,以判断疾病之所在、 预测疾病之吉凶以及脏腑精气的盛衰。 预测疾病之吉凶以及脏腑精气的盛衰。 2、诊脉的部位、方法,各部脉候及四时五脏的平、病、 诊脉的部位、方法,各部脉候及四时五脏的平、 死脉,把胃气的盛衰有无作为其识别要点。 死脉,把胃气的盛衰有无作为其识别要点。 问诊和闻诊临床价值与望诊、切诊同等重要。 3、问诊和闻诊临床价值与望诊、切诊同等重要。临证必 须四诊并行,不可偏废。 须四诊并行,不可偏废。 二、重点经文 6201 6206 6207 6210 6216 6220 6221 6223
第三节
审机求属
《内经》病机论的基本精神——审机求属 内经》病机论的基本精神——审机求属 —— 1、掌握从病象入手辨识病机的方法。 掌握从病象入手辨识病机的方法。 2、从病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鉴别 从病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 病机。 病机。 3、辨虚实是审机求属的基本内容 ,辨五脏虚实是 审机求属的核心 。
第三节
复习思考
审机求属
1、审机求属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审机求属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2、“五实”、“五虚”的表现如何?其预后转归 五实” 五虚”的表现如何? 怎样?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怎样?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3》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3》
《内经》诊法虽是诊断学的雏形,但其诊法的理论原则则为后世诊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而言,《内经》诊法之理论原则共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三为“四诊合参”。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疾病反映出来的征象是多方面的,因而医者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感官来诊察疾病。
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病位不同、病情不同,人体体质的强弱不同,疾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因而它所反映在“四时五脏阴阳”各个层次结构的病理表现也不尽一致。
例如:有些反映在五色方面的较明显;有些病则脉象变化方面较显著;有些病则以肌肤、二便或身体某些局部的改变突出等等;另外还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或可见于同一病症,也可同一病症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等等原因。
故而在诊察时,除了全面收集材料外,还必须把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综合起来分析,以避免因片面而造成误诊。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等:都是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素问-疏五过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说明《内经》非常重视四诊合参,批评那些当单纯只凭切脉而轻视问诊的做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诊法概述看教材215页,第六章诊法诊法,也就是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诊法,来收集病情、病史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个就成了诊断了,又诊又断,就是诊病和断病。
((诊法)以此了解致病的原因,分析疾病的性质,掌握病轻的变化,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诊法,从《内经》里头,其实已经提到了四个方面。
就是所说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比如我们过去讲过的,《举痛论》提到过的话,“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言而可知”。
《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那一段。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
我们也学过了。
所以在《内经》里头,分别谈到了四诊的问题。
* 《内经》当中的望诊,@ 主要是望五色,望面部的颜色。
@ 也望形体的形态,身体的形态。
(@ 对眼、舌等官窍的观察也有一定记述。
)* 切诊以切脉为主,@ 而切脉的部位,在《内经》里头,一句话,全身的动脉都曾经当切脉的部位使用过。
@ 但是在《内经》的时候,已经重点突出了寸口脉所谓气口,又叫寸口。
已经突出了寸口脉的重要性。
虽然全身的各处动脉,凡是有动脉跳动的地方,比如我们上面讲水肿病的时候,说人迎脉动。
这就是脉动。
这都作切脉使用过。
但是最强调的还是切寸口脉。
@ 在切诊当中还有按诊,按腹部,水肿起和不起,这都是属于按诊一类;按这个包块是硬还是软,推动它移动不移动?这都是属于诊断,属于按诊一类。
或者叫切诊一类。
切,就是切按。
* 至于听音声,辨别病人的状态,发的声音如何,是高还是低?声音是重浊,还是尖锐?这都有诊断意义。
* 在问诊方面,有些是必须问,@ 病人出生地在哪?@ 年龄有多大了?@ 哪天得的病?有的时候不问是不知道的。
你不能说一看我就知道他准是哪天出生,大慨没这个本事。
病例上应该记出生、年龄、月份、日,都有重要性。
@ 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南方人,北方人,和哪个地区人,单凭看,有时候看不出来。
所以有些个必须要问。
内经-诊法

第五章诊法一、原理规范二、望闻问切一、原理规范1.诊病的最佳时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未劳作),饮食未进,经脉未盛(未饮食),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情绪稳定),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2.诊病的要求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的基本要求,即保持医者心态的宁静,诊脉环境的安静,尽量排除外界干扰,才诊得患者的真实脉象。
3.诊病基本原理及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以我(医生)知彼(病人)(诊断标准),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衡量病变异常的宏观标度),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面部五脏的所主);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四季脉象),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诊合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素问·脉要精微论》二、望闻问切1.望色察目诊病的原理及要领《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其寿不久矣(五脏之真色显露于外,已无藏蓄,是一种凶兆。
)望目诊法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两目有神视觉正常-脏腑精气旺盛以长为短,以白为黑-两目无神视觉异常-脏腑精气衰竭2.望形诊病的原理与要点《素问·脉要精微论》五府症状病机病位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五脏失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心肺失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脏失强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肝脏失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肾脏失强3.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足太阴脾)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五脏别论》气口又名脉口、寸口,在手腕手太阴经所过之处,此脉为十二经之首,而此经之主脏肺又主气而朝百脉,向全身输布气血,故气口脉象变化能诊全身疾病,是其属手太阴之故。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摘要】《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源,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笔者在学习《内经》中对《内经》诊法理论体会有:先别阴阳﹑重在望神﹑五脏为守﹑胃气为本﹑四诊合参。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要点《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专篇论述,又散见于许多有关篇章之中。
《内经》诊法理论是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现将《内经》诊法理论要点体会论述如下。
一﹑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古人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体也不例外。
以人体的组织结构而言,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身体就健康.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疾病虽然千变万化,尽管在临床上所呈现的病理现象是那样的错综复杂,只要正确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加以分析综合,就能够认识到疾病的本质,辨别出疾病的阴阳属性,总的来说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因此,无论望色﹑听声﹑按脉,首先分清属阴属阳。
分清了阴阳,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治疗也就有了方向.不明阴阳,动手便错。
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不知阴阳逆丛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二﹑重在望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含义甚广,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可谓之神。
诊断疾病,重在从病人精神﹑意识﹑动作﹑言语﹑呼吸﹑二便,特别是目光﹑色泽﹑脉搏等方面的表现。
正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讨 论 ,但是 考试成 绩却 不乐 观 。所 以 ,论坛 参 与数 、 发 帖数 与 考试 成 绩 的虽 然 呈正 相 关 。但 是相 关 程 度不 高 。分析原 因主要有 :首 先 ,由于选 择 的观察对 象是 刚 入学 的大一新 生 ,他们对 大学环境 的不熟悉 、没 有完全 掌握 大学 的学 习方法 以及 不能 熟练地 使用 电脑 ;其 次 , 教 师对 网络终端 的学生没 能进行高效 的监控 ;再 次 ,在 课 堂上 和网络 论坛 中 ,教 师 的 “ 引导 ”还 不够 。因此 , 为 了充分地发挥 网络教学 论坛作用 。还需进一步 加强监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1 3 . 0 5 0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1 3 — 0 0 7 3 — 0 3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D i a g n o s l J c s o f T C M a n d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D i a g n o s t i c Me t h o d a b o u t N 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 内经》 诊法教学 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 断学的衔接 ※
陈子 杰 张银 柱 翟 双 庆
( 北 京 中医 药大 学基础 医学 院 中 医基 础 系, 北京 1 0 0 0 2 9 )
摘 要: 本 文通 过 简析 现行 “ 十 二 五” 规 划教 材 《 内经选 读》 、 《 内经讲 义》 有 关诊 法部 分的 内容 , 阐述 了《 内经》 课 程 当中诊 法 内容 的 重要 意 义 , 同时从 总 结诊 法的原 理 , 总领 《 中医诊 断学》 之 纲要 ; 梳 理脉 法的 源流 , 联 系《 中医诊 断学 》 之发展 ; 强调 医德 的 重要 , 弥补 《 中 医诊 断学》 之 不足 三个 方 面举例 说 明 了如何 在 《 内经》 诊 法教 学 当中衔接 《 中 医诊 断学》 课 程 的相 关 内容 , 为《 内经 》 诊 法 内容 的 教 学提供 了借鉴 。 关键 词 : 教 学; 课程 ; 内经 ; 中 医诊 断 学 ; 诊法
第 1 2卷第 l 3期 ・总 第 1 8 9期 2 0 1 4 年 7 月 ・上 半 月 刊
◎
可 以拓 展学 生 的 知识 面 ,提 升他 们 发现 问题 、分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也 是 培生 良好 师 生 、 同学之 间
在 实 践 中发 现 ,学 生 参 与 网络 教学 论坛 情 况 的差 异性很 大 ,而且 尽管从数 据上看有 些学生 比较 积极 的参
控 与合 理的 引导学 生 。 综 合分 析 可 以得 出充分 有 效地 利 用 网络 教 学论 坛
关 系 的 重 要 途 径 ,是 传 统 教 学 与 网络 教 学 融 合 的 纽 带 ,是进 一步 提高 人体解 剖学 的教 学质 量重要 手 段 。
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献
【 1 】 郝利 铭 , 姜文华, 董智勇, 等. 网络 教 学论 坛 能提 高 组织 学 实 验课 教 学 效果 [ J 】 . 中 国高等 医学 教育 , 2 0 1 3 , 3 : 3 4 — 3 6 . 【 2 】 郭嘉 林 , 杨 小 芝. 网络 教学 与 传统 教 学在 医学 院校教 学 中 的对 比f J 】 . 中国 中
肌 z z缸  ̄n . z h u Zh a i Sh u a n g q i n 8
(  ̄j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咖留 , 1 0 0 0 2  ̄ C h i n a )
P u b l i s h i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1 2 t h i f v e - y e a r p l a n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ia d g n o s i t c me t h o d a b o u t N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d o mh i p B e t we e n Di a g n o s i t c s o f T CM a n d t h e Co n t e n t o f Di a g n o s i t c Me ho t d a b o u t N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I 4 l 李宇峰 , 李琳. 医 学 网 络 教 学 发 展 现状 与优 势 f J ] . 西 北 医学 教 育 , 2 0 1 1 , l 9 ( 0 4 ) : 7 0 0 — 7 0 2 .
( 本文 编辑 : 苏 玲 本 文校 对 : 赵 伟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2 7 )
医药 现代 远程 教 育 , 2 0 1 3 , 1 1 ( 1 7 ) : 8 9 — 9 0 . [ 3 】 徐 明锋 , 周慧 , 张 秀娟 , 等. 医 学生 网络教 学 资源 使用 现 状与 分 析『 J 】 . 基 础 医 学教 育 , 2 0 1 3 , 1 5 ( 1 0 ) : 9 3 8 — 9 4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