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政治

合集下载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皇帝是朝廷的象征,但慈禧太后却在背后运用巧妙的手段,实际上掌控着政权。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在晚清的幕后权力,揭示她对政治决策的深度影响。

一、发动政变夺取实权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最早,她作为西太后的女儿嫁入皇室,与光绪皇帝有过儿女情长。

然而,光绪帝年幼无能,慈禧太后因此看到了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

她与西太后一起发动了1898年的戊戌政变,并谎称光绪帝罢黜了自己。

政变后,慈禧太后摆脱了外戚势力的桎梏,获得了真正的政治实权。

她借助统帅官(常务大臣)的职位,直接掌控朝政,实质上成为了清朝最高统治者。

二、纵容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幕后掌权的慈禧太后,并未将力量用于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上。

相反,她更多地关注自身权力的维护,并通过利用义和团运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义和团是一群以“扶清灭洋”为目标的反对洋务运动的民间组织。

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纷争,加剧了外国人在中国的敌意和不安。

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纵容义和团对外国人和中国教堂进行袭击。

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1900年,八国联军联手进攻中国,迫使慈禧太后逃离北京。

这一事件暴露了她对于国家利益的短视和对外交政策的误导。

三、倚重宦官封建专制慈禧太后晚清的权力体现在对宦官的倚重上。

她一直依靠宦官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宦官成为她手中的利器。

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改革派官员试图对宦官进行改革,并限制他们的权力。

然而,慈禧太后不仅保护了宦官,还将更多的权力集中在他们手中。

宦官成为了她对付政治敌人的利器,同时也成为了她身后的绊脚石。

慈禧太后的依赖于宦官使得清朝的政治体制变得僵化,各项改革几乎无法进行。

这种封建专制的体制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变化。

四、动乱末期与终结晚清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内忧主要体现在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军阀混战等问题上,而外患则表现在列强入侵、国际贸易不平等等方面。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慈禧的早年经历
2.慈禧的入宫和晋升之路
3.慈禧的政治手段和权力斗争
4.慈禧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5.慈禧的影响和历史评价
正文
慈禧,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女性政治家。

她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 年),其父为一名满洲镶蓝旗的官员。

在她年幼时,家庭并不富裕,这也使她早年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咸丰五年(1855 年),19 岁的慈禧通过选秀进入紫禁城,被封为兰贵人。

之后,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貌,逐渐晋升为贵妃。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一同被尊为皇太后,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

慈禧在清朝末年的政治局势中,运用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权谋,成功地掌握了大权。

她通过发动辛酉政变,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巩固了清朝的政权。

同治帝去世后,她又立光绪帝为皇帝,继续把持朝政。

在她掌权期间,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命运。

慈禧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颇具特色。

她非常注重养生,喜欢品尝各种美食,同时又酷爱听戏、赏花、赏月等雅趣。

慈禧还十分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每次出行都要精心准备,她的服饰和珠宝都极尽奢华。

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对清朝
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后世的争议和评价。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国家危难之际挽救了清朝;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专制独裁的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影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影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影响慈禧太后(1835-1908),是中国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太后,她的政治生涯和影响深远而复杂。

她在皇帝宣统登基之前,曾经两次为摄政,长期掌握着清廷的实权,她的政治手腕和决策影响着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直至她去世。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和影响,并尝试探寻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特殊地位。

在作为摄政期间,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开辟新疆地区、修建铁路、加强海军以保护海疆、扩大外交关系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改革科举制度,但改革最终因为大规模反抗而失败,中国仍然沿用科举制度直至20世纪初。

慈禧太后的改革并非只是一时冲动,她深谙国家的危机和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摄政期间虽然措施失败,但这些改革诚实地展示了慈禧太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远见和努力。

慈禧太后被称为“铁娘子”,这个称号来自她在甲午战争中的强硬姿态。

甲午战争(1894-1895)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作为摄政的慈禧太后在战争中采取了有力措施,但最终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武器装备不先进,清朝战败。

这时慈禧太后仍然拒绝签署和平条约,坚持到战争结束。

这个事件突显了慈禧太后的强硬性格和坚定决心,但也说明清朝已经“举步维艰”,无法抵御外敌入侵,最终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文化和艺术领域。

她是中国收藏品的重要收藏家之一,研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学者认为,慈禧太后的收藏是故宫博物院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法领域,慈禧太后也表现出非常高的水平,在书法研究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但是,慈禧太后也有着极具争议的一面。

在她长达数十年的统治中,她采取了过分残酷的手段来压制异见和反抗。

她下令杀害太监海萍和占领天津的义和团,进行“戒嚴”,并指挥了众多滥杀百姓的事件。

她还向西方列强屈服,走向了“马关条约”一侧,这导致了中国的领土被大量割让,荒废国土,民不聊生。

这些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一位女性统治者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作文。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慈禧太后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她的垂帘听政,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罕见的权力展示。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

她的垂帘听政始于咸丰帝驾崩后,当时年幼的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作为皇太后,开始参与朝政。

她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谋和斗争,她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面临了内忧外患。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民变此起彼伏;国外,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不断侵蚀着清朝的国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颓势,尽管最终未能改变清朝的命运。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看法。

一方面,她作为女性能够掌握国家大权,显示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潜力;另一方面,她的统治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被视为女性干政的典型。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她的政治生涯和影响力,至今仍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她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朝晚期政治和社会变迁的窗口。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慈禧太后的生平和她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对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篇作文,读者可以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慈禧太后的主政执政和政治成就

慈禧太后的主政执政和政治成就

慈禧太后的主政执政和政治成就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她在清朝末年主政近5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主政执政和政治成就成为历史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之一。

首先,慈禧太后的主政执政可以说是一个异常困难和严峻的任务。

她接手清朝政权时,国家内外形势极其不稳定。

外有列强的压迫和侵略,内有天灾人祸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而慈禧太后本人在接手政权时也是一个无比不容易的历程,她在年轻时就被宫廷诬陷,被迫下嫁给同样不得志的光绪皇帝。

朝政中,她常被议论和攻击,甚至曾经被扣上“毒妇”的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能够坚定斗争,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利,最终取得了政治的胜利。

这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她政治成就的初步基础。

其次,慈禧太后在政治方面颇具成就。

她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提升国家的实力。

首先,她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提拔了一批具有中西合璧背景的官员,大力改变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实行了近代化的选举制度。

同时,她打击了一批强大的反对派,这些反对派不仅阻碍了善后工作的进行,还在政权运作中形成了威胁。

其次,在经济上,慈禧太后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鼓励外资的引进,建设工厂和铁路。

第三,在外交上,慈禧太后走出了“闭关锁国”的老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合作,培养了大批外交骨干人才,加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功绩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再者,慈禧太后的政治成就不仅仅是在她的自身能力和实践经验上,在她的政治思想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味着只有借鉴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知识,才能够保证中国的未来发展。

同时,她也很注重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普及,构建了一个爱国主义的思想体系。

她为人处事以大义为重,不拘小节,这样的政治品质和人格力量也是极其宝贵的。

最后,虽然慈禧太后曾经犯下过一些严重失误和过错,例如发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混乱。

我眼中的慈禧评论作文

我眼中的慈禧评论作文

我眼中的慈禧评论作文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她在清朝晚期掌握了实际的政治权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评价慈禧太后,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她的政治手段、领导能力、对外政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手段和能力。

她通过辛酉政变等政治手段,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掌握了实际的统治权。

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试图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

她支持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文化。

然而,慈禧太后的领导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

她在政治决策上常常受到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导致一些政策的失误和政治动荡。

她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较为软弱,在一些外交事务中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策略,这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慈禧太后的对外政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她在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时,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态度,而不是坚决地抵抗。

这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些领土和主权,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

慈禧太后的个人生活奢侈和腐败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她在宫廷中过着奢华的生活,耗费了大量的财富,这对国家的财政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她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和各种因素,以更全面、客观的态度来认识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摘要:1.慈禧的早年经历2.慈禧的家庭背景3.慈禧的性格特点4.慈禧的政治生涯5.慈禧的晚年生活6.慈禧的历史评价正文:慈禧,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她统治中国长达47 年之久,其影响力在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

让我们一起探讨慈禧的童年续编完整版,了解她的早年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政治生涯、晚年生活以及历史评价。

1.慈禧的早年经历慈禧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 年),其父亲是安徽庐州知府叶赫那拉·惠征。

慈禧小时候,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

2.慈禧的家庭背景慈禧出生在一个满洲贵族家庭,她的家族在清朝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慈禧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金朝,当时她的家族就已经是满洲贵族的一员。

在清朝建立后,慈禧的家族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3.慈禧的性格特点慈禧的性格刚毅果断,聪明睿智,富有政治头脑。

她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毫不畏惧,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慈禧还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人,她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4.慈禧的政治生涯慈禧在咸丰皇帝去世后,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同治年间,她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从此开始垂帘听政。

光绪年间,她又通过戊戌政变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在她的统治下,清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国家的危机,但最终未能阻止清朝的灭亡。

5.慈禧的晚年生活慈禧在晚年时期,生活极度奢侈,她十分注重享受,喜欢观赏戏曲、游玩园林。

然而,她也深知国家民族的危亡,因此她在面对列强入侵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6.慈禧的历史评价慈禧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其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她试图通过改革挽救国家危机,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

另一方面,她的统治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如甲午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在民间,慈禧的形象也极具争议,有人称赞她的才智和果断,有人则批评她的专横和奢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的政治
作者:杨兰儿
慈禧的背景及主要历史事件
• • • • • • • • • 慈禧 姓叶赫那拉,小字兰儿。道光15年生于宦官家庭 1852年,被咸丰皇帝选为秀女,封兰贵人 1854年,封为晋懿嫔 1856年,生同治,故封为晋懿妃 1861年,同治即位,封其为圣母西太后 1861年8月22日,辛酉政变,掌握最高权力 1862年,正式封为慈禧太后 1864年,平息太平天国内乱 1874年,筹划海防,建立水师
• 1903Biblioteka • • • • • • •
1874年,同治帝崩,光绪即位 1885年 ,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建立台湾行省 1894、95年,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逃离北京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08年,11月15日,逝世
慈禧的优良政策
• 重农抑商 • 知人善用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 章,骆秉章 •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 • 平捻乱,白莲教乱以及回民和苗民起 义,以及太平天国与义和团, • 1906年下禁缠足令,开中国解放妇女 之先河 • 应对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造成的影响
•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一起抓 • 平衡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 的关 系 • 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率军西 征,收复了乌鲁木齐、和田等地, 阻遏了英、俄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 略,将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鼓励兴建水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