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理论与实证

合集下载

幸福经济学研究述评

幸福经济学研究述评

快 乐 不 能 持 续 。反 而 会 陷 入 一 种 对 金 钱 的 习 惯 性 依 赖 。 研 究 表 明 . 金 钱 以 外 的 因 素 如 幸 福 的 家 庭 、健 康 和 对 时 间 的 重 新 分 配 能 够 增 加 个 人 快 乐 。 黄 有 光 认 为 ,金 钱 既 不 能 买 到 幸 福 ,也 买 不 到 生 活 质 量 赚 钱 比赛 是 个 人 的 非 理 性 选 择 ,针
科 的 理 论 挑 战 ,并 遭 受 大 量 的 经 济 社 会 实 际 情 况
水 平 的 降低 主要 来 源 于 两 个 方 面 :生 产 产 生 的 环
境 污 染 以及 相 对 收 入 效 应 二 是 认 为 幸 福 与 收 入 弱 相 关 甚 至 无 关 。 一 些
的 质 疑 。 理 查 德 ・ 斯 特 林 提 出 的 “ 斯 特 林 悖 伊 伊
维普资讯
幸 经 学 究 评 福 济 研 述
口 杨雪锋 (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 学院 杭 州 30 1 ) I 10 8
摘 要 : 在 “ 斯 特 林 悖 论 ” 提 出 之 后 , 幸 福 一收 入 关 系 受 到 主 流 经 济 学 之 外 的 广 泛 关 伊
注 。 多 学 科 的 共 同 参 与 , 使 幸 福 经 济 学 的 研 究 呈 现 出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 鉴 于 该 领 域 观 点 的 多
学 科 背 景 , 有 必 要 对 当 前 的研 究 文 献 进 行 归纳 和 梳 理 , 以 获 得 对 经 济 学 理 论 价 值 和 政 策 含 义
论 ” ①和 不 丹 国 王 旺 楚 克 在 1 7 年 提 出 的 国 民 90
幸 福 总 值 概 念 及 其 政 策 实 践 ②.开 创 了 幸 福 经 济

民生幸福与公共服务治理:一个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综述

民生幸福与公共服务治理:一个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综述

公共事业 , 发布公共信息等,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 社会 经济、 治、 政 文化 活动提供保 障和创造条件” ( 温家 宝 ,0 4 。广 义 的公共 服 务 则是 以公 共 精 神 20 )
( 支持人 民实 现 生 存 与 发 展 、 自我 实 现 、 重 、 属 尊 归
与爱等精神需求) 为导向, 以公共制度 ( 兼顾公平和 效 率 的制度 设计 ) 为基础 , 以具体 公 共 服务 ( 基 础 如
郑 卫 荣 , 素雄 吴
( 温州 医学院 人文 与管理学 院 ; 浙江 温州 353) 2 0 5

要 :民生幸福是政府善 治的价值 导向, 公共服务承 载着民众对幸福 的现 实诉 求。民生幸福视 角下的公共
服务考察 , 关注幸福 感知 的综合性 内涵 , 示公共服务作 用于民生 幸福 的内在 关联机 理和方式 , 揭 为政 府公共服务效 能提升和幸福社会构建提供理论 和方法论 。 目前 国内外相 关理论和 实证研 究围绕 不同领域和主题 , 取得 了相应 的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05 5 (0 2 0 - 4 - 10 -7 7 2 1 )9 0 70 0 7


民生幸福 与公 共服务
政 府善 治 、 建和谐 社会 的切入 点 。 构 政府 如何 对人 民的幸 福 承担 责 任 ?“ 善 公共 改 服 务是关 键 ”2。所谓 公共 服务 , 是 “ l J 就 提供 公 共 产 品和服 务 , 括加 强城 乡公 共设 施建设 , 包 发展 社会 就 业 、 会保 障 服 务 和教育 、 技 、 化 、 社 科 文 卫生 、 育 等 体
2 1 以来 , 00年 中央和各 级 地方 政府 不 断 提 出并 强调 “ 民生幸 福 ” 的政策 目标 , 当前社 会 转 型 时期 是 发展观 念 的的一 次重大 飞跃 。 以民生幸福 为价值 取 向的发 展观 , 促使 人们从 仅仅关 注 经济增 长 、 收入增

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1.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收入的提升会带来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增加,使个体达到更高效用无差异曲线,进而导致个体满足感的提升。

持类似理论的学者还认为,更高收入水平个体的基本需要更容易被满足,获得更高幸福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会感觉到更幸福。

与传统经济学类似,现代经济学也认为,幸福即效用。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者倾向于简化问题,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效用的唯一因素。

他们认为个体的效用取决于个体的消费,因此,收入的提升帶来了消费的提升,从而使个体收获更高的效用,最终导致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抛弃了经济学派关于收入提升直接导致幸福感提升的简单化认识。

于是,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问题进入学界的视野。

例如,奚恺元认为,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但是,许多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显然,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收入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减弱,从而导致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突出。

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需要很难被满足,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幸福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对幸福感的影响开始减弱。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收入提升了,但其它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处于变动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幸福悖论”是由于遗漏变量所致。

利用来自北上广家庭调查的数据,通过序数probit方法分析后得出结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绝对收入对个体的幸福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如罗楚亮利用我国住户调查的数据分析认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加入了相对收入因素的影响,绝对收入的影响依然显著。

关于绝对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本文比较认同田国强的观点,田国强利用世界价值普查数据和经济研究服务国际宏观数据分析发现,存在一个临界值,当个体的绝对收入没有超过这个临界值时,绝对收入的增加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幸福“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关注点。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经济学过度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人民幸福的问题。

在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那么,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一、理论基础:从传统经济学到幸福经济学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而并非以衡量人民幸福为依据。

这种观点强调经济发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它可能导致环境破坏、资源耗尽以及社会贫富分化。

相比之下,幸福经济学强调平衡人口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宗旨,它考虑到人口的发展和环境的质量,认为衡量幸福需要用人民生活质量来评价。

二、实践探索:从幸福基础设施到幸福城市幸福经济学理论不断得到实践中的推广与落地。

幸福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是目前广泛推行的幸福经济学实践之一,其中包括口罩工厂、疫苗生产基地等,这些新领域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出口并创造廉价商品等多种好处。

再例如,全球华人民间机构“幸福村镇”倡导的幸福城市概念,颠覆了城市规划中以发展规模为核心而忽略实际民生的观念,推动了城市规划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建立了社会服务网络、打造公共空间、支持社会组织等方面。

三、实例分享:四川仁箐镇幸福的案例四川省西昌市仁箐镇是国内首批发展幸福经济的典范之一。

这个小镇上,人们不再强调规模和赚钱的问题,而是关注人民实际生活质量。

生活中长时间的记忆、内心的欢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市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等都变成了关注重点。

在制定镇域发展规划时,政府采纳了民众意见,不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是寻找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注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同时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展示出了经济学健康发展的理念。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不再着眼于单独的经济发展,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整体的生活幸福之上,我们发现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人际和谐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另一方面的核心关注点。

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1. 绪论近年来,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2. 定义居民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红利、租金等。

家庭幸福指数是衡量家庭成员主观感受幸福程度的指标,涉及到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3. 数据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收集居民收入和家庭幸福指数的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进一步,可以借助散点图和趋势线来观察两个变量的关系。

4. 结果与讨论分析数据后发现,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收入较高的家庭通常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因此家庭成员更可能感到幸福。

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收入家庭都具备高幸福指数,这表明收入并非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也会对家庭幸福产生影响。

5. 影响居民收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因素5.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高学历人群通常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

5.2 就业状况: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工作收入是提高家庭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5.3 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助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经济负担,增加家庭幸福感。

5.4 健康状况: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5.5 社会支持网络: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共享,增加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6. 政策建议6.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多的机会。

6.2 促进就业机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

6.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6.4 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的整体幸福感。

6.5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鼓励社区互助活动,提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156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重要的福祉之源。

然而,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过度膨胀及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执迷,使得生态环境这一重要价值受到严重忽视。

经过长期的掠夺式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当前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服务无疑正变得日趋稀缺,人类进入生态约束时代[1],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2]。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此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与我国居民幸福内在关系的研究,深化人们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对激励公众采取环境友好行为,助力政府科学制定环保政策,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关系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陈云[3]从哲学层面阐释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价值的哲学基础,认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无论是其生理“生存状态”还是其精神“生命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的意义有其坚实的存在论基础。

黄娟、李枥霖[4]的研究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冯伟林等[5]通过相关研究综述指出,生态环境服务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类幸福要素,并认为生态服务的分配和消费是实现人类生态幸福的关键环节。

王大尚等[6]研究认为,生态服务通过消费影响人的幸福感且与居民生态幸福感存在多层次性与非同步性关系。

陈新颖、彭杰伟[7]研究指出生态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情绪、生理机能、生活舒适度、身体健康等方面而影响人的幸福感,并分析了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双向互反馈关系。

更多学者对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郑君君等[8]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数据,对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环境污染对我国居民幸福有显著负面影响,而客观存在的环境污染程度与居民幸福感呈现统计上的正向关系。

同样基于CGSS 数据,武康平等[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严重与否不会改变不关注环境的居民的幸福感,而对关注环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潘护林1,陈惠雄2*(1.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2.衢州学院商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摘 要】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收入、性别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收入、性别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模型2
I!A工)p IN ESS二p o+p l火(G END ER)+p Z又(AG E)+p3义(EDU CAT ION)+p4又
‘M八尸F丁A(;E)+p s又(I I O USE)+p6又In(州C OM E)火p7[(G E NDE R)x In(IN C OM E)j 其中,日O代表截距,p l,日2,p3,……,日了为回归系数。

模型2中,在不考虑个人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加入了交互项“性别x收入”,考察性别因素对收入与上海市居民幸福感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研究发现
第一节收入对于上海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图1给出了上海市居民不同样本在不同收入组的主观幸福感分布特征,横轴是将收入进行20等份分组,纵轴为每个收入组的平均主观幸福感的程度。

从图l f附耐十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对于上海居民而言,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正向关系。

较低的收入组,所对应幸福感的均值相对较低;较高的收入组,所对应幸福感的均值相对较高。

就总体趋势来说,高收入组比低收入组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图1不同收入组的主观幸福感
们.

观幸

产一-气丫尹“
了’
令z
/

10
收入组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收入只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描述性结果可能反映了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时
l9。

人效企业白皮书2012

人效企业白皮书2012

目 录前言 (1)要点综述 (3)理论篇:人效理论的深度思考 (5)一、不一样的人效管理 (6)(一)从“战略”到“人效”,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健康模式” (7)(二)个体个性化、社会多元化、工作创新化需要更多“柔性”管理 (8)二、实现员工快乐工作的人效管理 (8)(一)人效管理的人性观——满意人 (9)(二)实现幸福,让“满意”走得更远一点 (9)(三)人效管理——基于人力资源特征的内容研究 (10)三、人效理论的意义 (12)(一)架起连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的桥梁 (12)(二)从实践出发的特色理论 (13)(三)用精神快乐代替物质愉悦的幸福理论 (14)4.从“成立年限”要素看人效差异 (17)四、人效理论管理指标体系 (15)(一)经济性指标 (16)(二)管理性指标 (16)(三)人效心理性指标 (16)实证篇:基于上市企业数据的人效经济性指标实证研究 (19)一、背景介绍 (19)二、财富500中国企业“人效”追赶世界“脚步”差距有多远? (19)(一)财富500中国企业数量增加36.36% (19)(二)财富500中国企业人效提升35.19% (20)(三)财富500中国企业平均人效为财富500企业的25% (21)(四)2012中国上榜企业人效水平与欧洲企业、美国企业、亚洲企业、美澳洲企业差距明显 (21)(五)新兴市场人效增长26.43% (22)三、中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人效水平差异分析 (22)(一)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平均人效提升35% (22)(二)非财富500中国企业平均人效人效不足财富500企业的五分之一(18.8%), 环比增长1.6% (23)(三)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人效分布与财富500企业差异巨大 (24)(四)中国企业8个行业人效水平与世界差距在扩大 (25)(五)中国企业行业人效环比8升6降,能源、石油业人效中外差距超10倍 (25)四、从人效看逐渐消失的中国人力资源边际优势 (27)(一)不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7)(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边际优势降速大于财富500企业 (28)(三)中国企业每增加100万美元利润企业员工数增加6人以上 (30)五、中国企业人效分析的多维视角 (31)(一)从行业看人效差异:朝阳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双高 (31)(二)东中西地区人效水平呈阶梯格局,华东人效最高,东北人效下滑 (33)(三)从企业性质看人效差异:国企表面“强大” (34)(四)“高人效长基业”,中国企业“人效”与“企龄(企业年龄)”呈现“U”型趋势 (38)六、解密辉煌之路——人效高企业更具竞争力 (39)(一)跻身财富500强人效说了算:上榜企业人效是落榜企业人效的1.34倍 (39)(二)沪深两地上市VS退市,人效差异1.67倍 (40)(三)高水平人效是保证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特征 (41)(四)高人效企业每股收益是低人效企业的2.41倍 (44)(五)“最佳雇主”人效高出34% (44)(六)新兴产业人效更卓越 (45)七、整体盘点2012新变化 (45)(一)人效发展趋势盘点:提升缓慢,加速迫在眉睫 (45)(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资源边际优势递减,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46)(三)企业运营关注“做大”趋势难以扭转 (46)(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46)(五)国内行业对比:第二产业形势严峻 (46)(六)国际行业人效对比:经济大国需向经济强国转变 (46)附件一:人效排行榜 (47)附件二:2012年人效中心9大研究课题 (56)附件二:中国人效提升研究中心章程 (56)附件四:人效中心专家顾问名录 (58)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走到尽头,关注员工心理资本,“还原员工本性、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乐工作”的人效管理理论能实现“以质取胜“,变数量上的“人口红利”为质量上的“人效红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理论与实证*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杨立岩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摘要“幸福——收入之谜或悖论”是指当国家变得更富裕时,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提高。

本文构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在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从而将幸福经济学整合到主流经济学中来。

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收入和非收入因素,将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攀比理论和“忽视变量”理论的基本思想统一起来,在现代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帕雷托最优标准和个人自利性假设下,探讨了幸福——收入悖论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存在一个与非物质初始禀赋正相关的临界收入水平,当收入尚未达到这个临界水平之前,增加收入能够提高社会的幸福度;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反而会降低总体幸福水平,导致帕雷托无效的配置结果。

因此,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应当提高非物质需要方面的公共支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度。

这些非物质需要包括心理满足感、家庭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生态环境、基本人权等。

这个结论对当前中国想要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

我们的理论结果也表明了重视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性,否则人们会由于自己收入相对过少,导致个体幸福度下降,从而导致社会福利下降。

关键词:幸福经济增长相对收入效应非收入因素帕雷托有效文献分类号:D61,D62,H23一、引言商品生产和政府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国民的幸福。

在经济学中,幸福(Happiness)被定义为效用(Utility),在心理学中幸福被看作主观福利(Subjective Well-Being,简记为SWB)。

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简化假设,将收入当作决定效用的唯一变量。

在标准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模型中,个人的效用被假定只是依赖于他自己的消费。

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增加收入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用,从而追求个人利益会增加社会福利。

因而,收入水平的高低被视作间接度量福利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所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最后都会归结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与之相反,心理学家倾向于直接测度主观福利。

最流行的方法是进行大样本调查。

例如,世界价值普查(World Values Survey,简记为WVS)向被调查者提问如下问题:“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你如何评价这段时期的生活状况?”,回答者可以从1(不满意)到10(满意)这十个数字中选择答案来评估其生活满意度。

*作者感谢曹晓勇、甘犁、黄有光、秦承中、周林、R. Easterlin、John Helliwell、 Erzo F.P. Luttmer、Tapan Mitra、 Andrew Oswald等人的有益评论和建议,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表示同时也对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民营企业研究中心的资助,以及汪伟对文章的写作所提供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对SWB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几乎不能提高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反思现代经济学中的标准经济理论及其政策涵义。

Carol Graham (2005,p.4)将相关经验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大多数幸福研究文献发现,在一国内部,从平均水平来看,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同时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

平均来看,富国(作为一个群体)比穷国(作为一个群体)更幸福;幸福水平似乎随着收入上升到一个点,但不会超过这个点。

然而即使是在幸福水平较低、较穷的国家,也不存在平均收入水平和平均幸福水平的明显相关性,这表明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这一现象即“幸福——收入之谜”:当国家变得更富有时,人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提高。

由于经济学家Easterlin最早研究这一现象,所以“幸福——收入之谜”又被称作Easterlin悖论。

Easterlin悖论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出现,它同样开始适用于中国:“1980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年均9.4%的高速度增长,在东亚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

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而整体的人文发展情况却呈现出与GDP增长不协调的逆态势……根据荷兰Eramus大学的RuutVeenhov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 (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数据表明,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的持续增加。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调查也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②另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6年1月16日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表明,“此次城市总幸福度排行榜上名列前两位的杭州和成都,居民收入都不是最高的”。

③奚恺元教授有段论述,概括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幸福提升的关系:“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比20多年前要幸福得多……不过,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例如人们身体的健康、工作的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④实际上,心理学文献一直十分注重研究幸福以及幸福的基本决定因素,但在现代经济文献中这个问题基本上被忽视了。

直到最近心理学的研究才和经济学联系起来。

Easterlin(1974)的开创性贡献现在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但在当初很少有经济学家愿意承认他的贡献。

Eas terlin悖论意味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的提高,收入或经济增长以外的因素,比如:心理满足感、家庭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基本人权、失业与通货膨胀等,会显著地影响个人幸福水平,也同时影响到个人对经济政策的反应(Graham﹠Pettinato,2002)。

因此,幸福而不是收入应当成为政策制订者的主要关注目标。

其实,这个观点在发展经济学中也有论述。

例如,Nordhaus和Tobin (1972) 认为GNP不能够真正地衡量社会福利,应当使用经济福利测度(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简记为MEW)⑤来代替。

所谓MEW,即对GNP 进行适当的调整,扣除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城市化带来的精神压力等因素,同时增加休闲、家庭劳动等未被GNP度量的因素。

他们发现,使用MEW来度量的经济福利和GNP相差甚远,尤其是二战以后这个偏差更大。

Amartya Sen在他的专著《Development as Freedom》(1999)中倡导以自由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自由是评判发展的基本标准,人们应当更多地关注自由而不是经济增长、工业化或者技术进步。

事实上,一些国家也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不丹已经使用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简记为GNH)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①转自:陈统奎、刘劭,2005 “从GDP到GNH:中国经济增长但人民并不幸福”,《新民周刊》第41期。

②转自:戴廉,2006,“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瞭望》2006年3月16日。

③转自:黄庭钧“国内10大城市幸福度调查:安居乐业是幸福之本”,新华网上海频道,2006年01月17日。

④转自:戴廉,2006,“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瞭望》2006年3月16日。

⑤Samuelson (1976, p.195) 称之为“净经济福利”(Net Economic Welfare)。

去度量其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二届GNH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6月20日~6月24日召开,此次研讨会选择“重新思考发展:通向全球福利的地区途径”作为会议主题,倡导各国整合全球资源,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增强社会和文化凝聚力等①。

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的标准理论认为增加收入可以提升幸福,但是这一结论无法解释Eas terlin悖论,据此提出的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这一现象对福利经济学,乃至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结论提出了挑战。

许多心理学家和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假设及其分析框架进行批评,甚至否定,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不能用来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

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经济学的个人自利性这一基本假设是不可取的(Layard, 2003, p. 15)。

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不认可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因为目前关于SWB的研究要么是经验性的,要么是描述性的,并且这些解释都是基于心理学分析,很少有人使用规范的经济分析来研究幸福问题,从而被认为是非主流、边缘化的学问。

本文的结论显示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都过于极端,不利于幸福学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构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模型,应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在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来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

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收入和非收入因素,整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攀比理论和“忽视变量”(omitted variables)理论,能够在解释幸福——收入悖论的同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有关Easterlin悖论的现有文献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或理论。

一种即上文提到的“忽视变量”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仅收入影响人们的效用水平,而被GDP忽视的许多指标,特别是非收入因素,例如健康状况、婚姻质量、就业状态等,也影响人们的幸福。

如果非收入因素与收入因素负相关,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收入因素会下降,从而抵消收入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使得效用水平持续不变。

Diener和Seligman (2004) 做过一个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

但是,Di Tella 和MacCulloch (2006) 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非收入因素(例如闲暇),不但没有下降,相反却呈现增长的趋势,收入和许多非收入因素同时增长,这使得非收入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

此外,这个理论没有对Easterlin悖论现象进行规范解释,尽管对如何解决此悖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药方。

另一种观点,则着重于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Easterlin, 1995, 2001)。

人们称这种解释为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oery)或攀比理论,它是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变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