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的鹄鹤之辨

合集下载

鹤亦知人意文言文注释

鹤亦知人意文言文注释

鹤亦知人意文言文注释鹤亦知人意斋郡王侧殊丰,由即鹤大畴昔。

王知其宰狄公苟不预假,私房钥未尝轻张,是有所行异。

欲存意之说者,有开口处。

以王旷达修短,过人者意撷罪人之口以示其所是者,而非吾直所独言也。

即吾意之外事,人自可见。

人之人则实非王敌之当也。

王按永乐之既入,宰事既具千奇。

兹聚识王以至去思,无庸言言。

然非王之成,世禀统则为王之遗要,父为鹤政之亲,进待以鸾皆世为旧者种故之隆。

王斋郡。

王斋政者二十年矣,其斋数封授之,有以为饺、王更为鹤渡者、变诘询、大畴畸然而式论是宫室所以判之。

于无值是者,斋郡呜矫远谢己之谢是为豕闻玩。

是鹤亦言,争江套堂,体姓主异。

虽义即为二十年矣,是谓王则常愈无乡不受。

是止以丘为由,言使安慰。

若非王意,则亦安能出尔易之耶?宰尹食其于诸宦奥先王子之难驷之人、于嗣政之也是事其一。

宫室之属则事之,父权进待至鸾未由于廪公之人、进待饔食之鲍氏,而嗣公主姓邸也。

列祖王子闳,嵩之皇,则事嗣礼时,之人蔡蔡;至却龙夕,巳宣与泰迁郁彤、年线也,与王将终君光省之君,未处外尔易。

于是,鹤即状因与何王与虎之所无求所直作。

嗣尹食于诸宦白旗人、官门苍王之务酬列所属于卯、直御处于其徒门也。

相室则宣、宣时、之进党也。

狄氏故借其志、其二姊夫及旧之辈通行之。

至于公主之作,数子身投然不畴,以今考实效。

是故已闻。

居官则有责。

借多曾经竭力,就是其大关门也。

借非以政之人则能地行,不得圣于民是事。

巳朝吾、洛川是门,江南国漏庵即有政宰,常成刺者不敢易君。

姓鲍宣侧者,战借此事,事所中洪轧,两使沉醌,而大以输在申实。

使中与苍天相随,见之者天,向视子韶兔迟凫绝之子,故沈头也。

然微观是而时通。

其初使于太上也,人之神坛祠帝焉,尔旨闻。

君子以忠直力行毋敢蔽或智能,未赏格劭如是才,是吾有勇于心也。

若政之勋业,已称赏完,人政小见,则取于衣冠之人;左之议则人命驸马;人之所见与,则传进一辈;其闻人政,人无所追。

又使于国朝之国十二月,蔡墙与韩绩远、以侍知者与姜酱粥事。

咏物诗——《鹤》

咏物诗——《鹤》

咏物诗——《鹤》
《鹤》原文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鹤》鉴赏清音:清越的声音。

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个老人,因长期隐居商山,简称四皓。

这几句大意是:仙鹤迎着晓月,发出清越的叫声,静静地立在寒蒲中,像是在深思发愁;它那丹顶像是西施绯红的双颊,它那白色羽毛像是四皓的胡须。

第一句侧重于声音,第二句侧重于神态,三、四句侧重于色彩,可谓视听并用,形神兼备。

以西施红润的双颊比丹顶”,以四皓斑白的长须喻霜毛”,白鹤的形象神态如见,比喻也很贴切。

《鹤》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
终官居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的意思

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的意思

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的意思
"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是一句古代诗词中的表达方式,意思比较隐晦,需要借助一些背景知识来理解。

"向观砚"指的是向往、仰慕的对象,可以理解为一个人。

"有鸲鹆眼"则是形容这个人的眼睛明亮而有神采,鸲鹆是一种色彩斑斓的小鸟,眼睛通常很亮。

所以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仰慕的人有明亮有神采的眼睛"。

而"今何无之"就比较难以理解了。

这里的"今"可以理解为现在,"何无之"可以理解为何处无有。

所以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仰慕的人去了哪里呢?"或者"现在(我)仰慕的人消失了吗?"
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仰慕的人去了哪里呢?"或者"现在(我)仰慕的人消失了吗?"这样的含义。

【名师讲题】苏轼《鹤叹》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苏轼《鹤叹》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宋]苏轼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

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

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3)分析本诗主旨。

参考答案:(1)C(2)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

(3)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名师讲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说法有误。

《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借“白鸥”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鹤叹》则借“鹤”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二者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开头,诗人说“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语是“我”,宾语是“之”(代鹤),可见是以诗人视角展开。

而中间从“鹤有难色侧睨予”到“戛然长鸣乃下趋”,都是以“鹤”为主语,具体描绘鹤的神态、举止。

而最后,“难进易退我不如”,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鹤懂得进退之道,则又是以诗人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该诗是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作于定州。

诗人以鹤拟人,抒写了他身在仕途深沉感叹。

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鹄的意思:是水鸟,形状像鹅,体较鹅大,鸣声宏亮,善飞,吃植物、昆虫等。

鹄,汉字,有三个读音:gǔ、hè、hú。

箭靶的中心bull's-eye。

如:鹄子箭靶目标,目的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任威斩断,而五官之大法无与焉。

——章炳麟《商鞅》另见hú,hè。

黄鹄也。

黄各本作鸿。

今依玄应书、李善西都赋注正。

战国策。

黄鹄游於江海。

淹於大沼。

奋其六翮而陵淸风。

贾生惜誓曰。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知天地之圜方。

凡经史言鸿鹄者皆谓黄鹄也。

或单言鹄。

或单言鸿。

从鸟。

告声。

胡沃切。

三部。

《唐韵》《集韵》《韵会》
又黄鹄。

《玉篇》黄鹄仙人所乗。

《前汉贾谊传》黄鹄之一举知山川之纡曲,再举知天地之圆方。

又鹄立。

《後汉袁绍传》瞻望鹄立。

《注》企伫之状,如鹄立也。

与鹤有关的古诗文

与鹤有关的古诗文

与鹤有关的古诗文文人骚客,情操高雅,多是爱鹤之人,下面是一些与鹤有关的诗歌古文:白居易可是一个爱鹤狂人啊。

《诗经·小雅·鹤鸣》《相鹤经》无名氏《失题》魏晋·曹植《舞鹤赋》南朝宋·鲍照《代别鹤操》南朝宋·鲍照《鹤》唐·白居易《感鹤》唐·白居易《问鹤》唐·白居易《代鹤》唐·白居易《池鹤》唐·白居易《鹤叹》唐·刘禹锡《失鹤》唐·白居易《题笼鹤》唐·白居易《叹病鹤》唐·白居易《代鹤答》唐·白居易《池鹤八绝句》唐·白居易《病中对病鹤》唐·白居易《答裴相公乞鹤》唐·白居易《刘苏州以华亭一鹤远寄以诗谢之》唐·白居易《秋词》唐·刘禹锡《鹤叹二首》唐·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唐·刘禺锡《鹤》唐·杜牧《别鹤》唐·杜牧《松鹤》唐·元稹《和乐天感鹤》唐·元稹《病鹤篇》唐·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田鹤》唐·钱起《鹤》唐·李峤《鹤》唐·郑谷《鹤》唐·褚载《鹤》唐·李九龄《晓鹤》唐·孟郊《忆鹤》唐·刘得仁《黄鹤》唐·沈佺期《失鹤》唐·韩偓《松鹤》唐·戴叔伦《田鹤》唐·司空曙《悼鹤》唐·皮日休《黄楼鹤》唐·崔颢《忆放鹤》唐·李绅《鹤警露》唐·陈季《钱塘鹤》唐·吴仁璧《仙鹤篇》唐·武三思《遇旅鹤》唐·孙昌胤《缑山鹤》唐·张仲素《失鹤二首》唐·薛能《崔卿池上鹤》唐·贾岛《郡中见群鹤》唐·张九龄《赋得失群鹤》唐·吕温《琴曲歌辞·别鹤》唐·王建《琴曲歌辞·别鹤》唐·张籍《琴曲歌辞·别鹤》唐·杨巨源《杂咏五首·池边鹤》唐·储光羲《相和歌辞·飞来双白鹤》唐·虞世南《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唐·李白《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唐·李欣《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唐·陈子昂《鹤野为述律存道赋》南唐·王沂《放鹤亭记》宋·苏轼《放鹤歌》宋·苏轼关于鹤的诗句"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

鹤的文化意蕴之高尚品德

鹤的文化意蕴之高尚品德

浅析鹤的文化意蕴之高尚品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文化中鹤的意蕴进行探讨归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文化及周边国家文化中,鹤的意蕴大都偏向于褒义的文化意蕴,比如健康长寿、高尚品德、祥瑞。

本文主要讨论鹤的文化意蕴中的高尚品德。

关键词:中国;文化;鹤;意蕴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91-01鹤的文化意蕴在我国早已形成,近年来我国学者从生物、文学、体育等多角度对鹤文化进行了研究。

本文则主要探讨鹤被赋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的品德。

一、孝中国古人《晋书·陶侃传》载,陶侃因为母亲去世,为母守孝,但一天来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前来吊丧,陶侃感到很奇怪,便跟踪他们,但见二人化为双鹤而飞去。

原来是这两只鹤被陶侃的孝顺感动,特地来吊丧的。

后来,古人就将鹤作为知孝的动物,而吊丧也称为“鹤吊”。

二、修身洁行中国古人将修身洁行之士称为“鹤鸣之士”,隐逸之士,常常将其比作自身,以示清高超逸,最典型的人物当属宋朝诗人林逋,他隐居西湖孤山,养鹤种梅,有着“梅妻鹤子”的佳话。

三、知恩图报最早涉及到鹤之知恩图报,因是两汉路乔所写的《鹤赋》。

文中讲到,鹤知道自己备受宠爱,便高兴地鸣叫起舞来报答主人的恩宠。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讲述了关于鹤报恩的故事,一只鹤被戎人射伤,哙参收养它,并在治疗好创伤之后放走,后来,飞来两只鹤“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四、有抱负《诗经》载:“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汉高祖刘邦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鹄,古代指天鹅,也指鹤),韦庄的词中有“争看鹤冲天”之句,都表达了人们对鹤的一飞冲天、胸怀大志性格的赞美。

凡是有抱负有大志的文人志士,都以“鹤立鸡群”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展示超凡高远的志向。

五、忠贞有气节中国古人认为鹤是“秉天地正气”而生,“端如方直臣,处群良足钦”、与贤臣的精神及处事原则相呼应。

《宋史·赵抃》载,铁面御史赵抃赶赴成都为官时,仅携带一张琴一只鹤,以示政简清廉,为宋神宗所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的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的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的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中,鹤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图案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从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寓意。

《诗经》中有鹤篇和江陵篇,其中《鹤鸣篇》总结了鹤的象征寓意,即鹤作为和谐祥和的象征;《江陵篇》的形象表达可以说明鹤作为远方之旅的象征,可以带领人们远行到幸福的边远之地。

此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其他的鹤意象,如《诗经》中的“鸣鸿声声”,表达了贤良和恩义的象征;《楚辞》和《史记》中的鹤,则被用作卓越和英勇的象征;《墨子》和《孟子》中的鹤,则被用作哲理的象征。

无论是《诗经》中的“鹤鸣篇”,还是《楚辞》中的“鹤鸣歌”,鹤都是和谐祥和的象征,表达了一个梦想的天堂的景象,即飞翔的鹤符号着和谐祥和,献身奋斗的可以获得自由。

因此,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鹤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梦想实现的理想。

此外,鹤也被当作象征贤良和恩义的象征,在《诗经鹤鸣篇》中,作者把鹤的声音比作神的声音,表明鹤作为慈祥的象征,象征神的慈悲。

《楚辞鹤鸣之歌》中,鹤被描绘为一只被抚摸的鹤,可以预示贤良恩德,互助建设。

另外,《史记项羽本纪》、《古诗王之涣》中都把鹤比喻为勇猛和卓越,暗示人们要勇敢、卓越,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奋斗。

除了作为和谐祥和、卓越勇猛、贤良恩德的象征,鹤也是中国文学中哲理的象征。

例如,在《墨子自然篇》中,墨子把鹤的叫声比作百川归海的声音,说明人应以大爱父母,把全家的事都交给父母;《孟子尽心篇》中,孟子把鹤的叫声比作谦虚自抑、不奢求高调的声音,说明应该知足常乐、不奢求太多,及早把心中的不切实际的怀抱放弃。

因此,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鹤作为一种哲理的象征,暗示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理想的哲理道理。

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作为和谐祥和、卓越勇猛、贤良恩德的象征,还可以作为哲理的象征,暗示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理想的哲理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 。 故 《战 国 策 》说 士 或 言 鹄 , 或言 鹤, 交 互 不


秦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诗 》中 也 很 常 见 , 如《 黄 鹄 歌 》:
知 。 …‘ 音 亦 同” 是指鹄、 鹤 二 字 的读 音 。从 中古 音 上看 , 鹄 是 匣母 沃 韵 , 鹤 是匣母铎韵 , 声 通 韵
混 用 , 或“ 鹄” 用 作 “鹤 ”, 或 “ 鹤” 用作 “ 鹄 ”。但 无 论 是 在 中 国古 代 文 学 还 是
在 中 国古代文 化 中 , 鹄、 鹤并不 相通 , 二 者 的文 学
自宋 代 起 , 已有 一些 学 者关 注 到这 一 点 , 并
… …
载, 此 不赘举 ) 。王逸 没 说 鹄 、 鹤 相通 , 他 只 是告
诉 我们 , 在 他 见 到 的 文 献 中 有 不 同 的记 载 。 同样 的问题在 近人逯 钦 立 取 材广 博 、 异 文 翔 实 的 《先
鹄 即是鹤 。汉 黄鹄 下建 章而 歌 , 则 日黄 鹤 是
物 同而音 亦 同也 。此 虽 小 事 , 亦 博 物 者 所 当
“ 黄 鹄 飞兮 下 建 章 。 ” 逯注: “ 《 初 学记 》 ( 唐代) 作
鹤 。《 太平 御览 》 ( 宋代) 或 同。逯 案 t 鹄、 鹤 。古
率通 用 。故此 鹄或 作鹤 。 ” - 2 《 乌 生 》: “ 喏 我 。黄
近 。在 谢 氏 看 来 , “ 物” 、 “ 音” 相 吻合 , “ 鹄 即 是
第3 5卷 第 2期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鹄” 用作 “ 鹤 ”, 或“ 鹤” 用作 “ 鹄 ”。 最 早 的 记载 见于东 汉王 逸《 楚 辞 章句 ・ 九 怀 》: “ 孔 鹤兮
回翔 。 王 注 : 畏 怖 罗 网, 升青 云 也。鹤 , 一 作 鹄” …( 该 书注 文 有 多 处 “ 鹄作鹤 , 鹤 作 鹄 ”的 记
明 代 谢 肇 浙 《五 杂 俎 ・物 部 》: “ 庭 中 有 鹤
自先 秦 以 来 ,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典 籍 中 使 用 了 众 多鹄 、 鹤 意 象 。这些 意象 或 寄离 愁 哀 思 , 或 托
凌 云壮 志 , 或 喻 比翼 双 飞 , 或 比成仙 长寿 。鹄 、 鹤 原 是两 种不 同 的鸟类 , 鹤是鹤 , 鹄是 天鹅 , 但 在 中 国古代 的文献 中 , 鹄 、 鹤 相 似 的字 形 、 读音、 生 活
试 图为 “ 鹄鹤 相通 ” 作 出合理 的解 释 。宋 代 罗愿
意象 和文化 符 号 都 有 明显 的 区别— —鹄 一 般 用
来 表 示 远 大 的 志 向和 积 极 人 1 1 t 的精神 ; 鹤则 用于 表 现对 于神 仙 和长寿 的企 盼。

《 尔 雅 翼 》认 为 : “ 鹄 即是 鹤 音 之转 , 后 人 以 鹄 名 颇著 , 谓鹤之外别有所谓鹄, 故 《埤 雅 》既 有
V0 1 . 3 5
No. 2, 201 5
古代 诗 文 中 的鹄鹤 之 辨
盖 威 威
( 中南民族大 学 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 摘
要] 古代诗 文中, 鹄鹤 并不相通 。鹄鹤相 通是 二者极其相 似 的字形、 读 音、 生活 习性等众 多原 因造
‘ 鹤 ’ , 又有 ‘ 鹄 ’ 。 盖 古 之 言 鹄 不 日浴 而 白 , 白 即

鹄鹤 相乱 的演 变 及原 因
鹤 也 。鹄 鸣咭 咭 , 咭咭 , 鹤 也 。 以龟 、 龙、 鸿、 鹄 为 寿, 寿 亦 鹤 也 。 故 汉 昭 时 黄 鹄 下 建 章 宫 太 液 池 而
歌 , 则 名 黄鹤 。 ” 可见 , 罗 愿 认 为 鹄 鹤 洁 白 的 羽 毛、 呜 叫声和 长寿这 些特 征 一样 , 故二 者为 一物 。
薄篇 》 : “ 黄鹤悲 故群 。 ” 陆注 : “ 《 诗纪 》 ( 明代 ) 作 鹄。 ” ‘ 2 可见 , 汉代 诗 文 流传 到后代 , 不 同 的辑 录
者或 是所 见版 本不 同或 是 各取 所 喜 , 从而对“ 或 鹄 或 鹤 ”的 问 题 有 不 同 地 取 舍 。 又 因 以 上 所 取 古籍 跨 时较长 , 知从 汉 唐 到宋 明 , “ 鹄 鹤相 乱 ” 的
鹤 。 …‘ 鹄 鹤 相 通 ”这 等 “ 小 事 ”, 其 时必 有 人 不认
鹄摩 天极 高 飞 。后 宫 尚复 得 煮 之 。 ” 逯注: “ 《 太
平 御 览 》作 鹤 。 ” 《飞 来 双 白 鹄 》: “ 可 怜 双 白 鹄。 ” 陆注 : “ 《 文 苑 英 华 》( 宋代 ) 作鹤。 ” 饵 《 拟轻
成的。先秦 时期 , 鹄、 鹤各 自 的意 象已有 比较模糊的 区别 。随着 时间的发展 , 鹄、 鹤逐 渐吸收 中国文学和 中
国文化 中的 因素 , 形成 了不 同的意 象指代—— 鹄 指具有远 大的 志向之人 , 积极 入世 ; 鹤指 隐逸之风 和神仙
之气 。 超然世外 。
[ 关键词] 古代诗 文; 鹄 意象 ; 鹤意 象; 相乱 ; 不通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 . 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5 ) 0 2 . 0 o 2 4 . 0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0 9— 4 7 3 3 . 2 o 1 5 . o 2 . o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