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产业市场竞争度的实证分析
由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想想文化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着,因此世界各国间也必然存在着进出口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如果从全球经济及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则会发现我国的对外贸易任然存在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人多地广,资源丰富,是出口贸易大国,我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进出口贸易沟通。
因此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运用了宏观经济学中进出口对GDP的影响、税收与进出口的关系、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对外贸易乘数等理论知识,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进出口问题促进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措施。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现状经济发展作用本文共五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解决进出口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一章对当前我国进出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为导入正文的绪论;第二章对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第三章分析了影响我国进出口打两个主要因素;第四章主要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解决进出口问题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措施;第五章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
第一章、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多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不能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
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34卷 第6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6 2020年12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c. 2020·14·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金俐延(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中国经济也在过去四十年多年的时间里有了稳定且长期的发展。
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从实证的角度来科学论证和计算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利用1990-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和我国GDP 数据,运用Eviews 软件,作出一系列检验,最终解释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优化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6-0014-06对外贸易一直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从之前的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
贸易顺差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纵观世界经济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历程,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17世纪欧洲发达经济体全面赶超中国的重要因素,相比农业经济而言,贸易经济具有更高的价值创造属性,其价值增值过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对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之一,故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希望为中国贸易的发展给出一定建议,扬长避短,同时希望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二、研究背景宁波是中国联合国城市,也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近年来,宁波在外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外贸总额不断攀升,但是面对国内外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宁波的外贸竞争力仍然需要提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证分析宁波外贸竞争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介绍宁波外贸发展的现状和历程。
(2)实证分析宁波外贸竞争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包括外贸总额、出口额、进出口差额、贸易伙伴等方面。
(3)分析宁波外贸竞争力的问题,包括对外贸依赖度过高、同质化竞争、出口商品缺乏竞争力等方面。
(4)提出提升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拓展贸易伙伴、加强海外市场开拓等方面。
2.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官方统计数据、学术论文、企业年报、行业分析报告等,建立宁波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采用统计分析法,通过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外贸总量、出口量、进出口额差异、贸易伙伴、行业结构等因素对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3)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宁波外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提升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意义(1)准确把握宁波外贸发展的现状和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通过实证分析宁波外贸竞争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为宁波外贸竞争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
(3)为宁波外贸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宁波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五、预期成果(1)一篇开题报告。
(2)一份关于宁波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3)一份提升宁波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报告。
实证性分析: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研究报告

实证性分析: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研究报告随着全球市场愈加竞争,国内企业不断寻求拓展海外市场的方式。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成本低、渠道广、同时风险低的模式,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一种主流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的出口合规问题也日渐凸显。
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性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对跨境电商出口的合规性进行初步调研,我们了解到,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合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包括,进出口企业缺乏了解国际规则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出口商品标注不清、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此外,一些企业出于利润和贸易便捷等考虑,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行为。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的情况,我们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
共有来自江浙沪、粤东南、中部地区等全国10个省市的60家跨境电商企业参与。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出口合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海外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导致出口商品标注不清、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缺乏相关证书、不合理运输方式等问题。
进一步的深度访谈表明,缺乏海外市场情报的问题来源于中国的出口统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以及外贸服务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政府应加大对跨境电商出口的规范和扶持力度,并协调国内各部门间的配合,建设一套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不能只满足在海外市场取得经济利益,同样需要遵守国际规则和保证出口合规,增强企业信誉度和认知度。
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实证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海外市场情报和差异化的政府服务,成为了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大对跨境电商出口合规方面的投入,从而推动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的提升。
为了解决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合规发展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分别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构建与实证分析

出 口订 单 、 进 口P MI 3项 指 标 用 作 替 代 分 析 。本 文 利 用 2 0 0 5年 1月 至 2 0 1 1年 1 2 月 的 月 度 数 据 来 构建 模 型 .并 进 行 实 证
外 贸 进 出 口的 趋 势 : P MI 数 据 来源 于 每 月
本文对 1 1 个 警 兆 指 标 变 量 进 行 因 子
运算 后得 出各分项指标 的权 重。其 关 于 心 理 预 期 因 素 方面 . 主要 涉 及 出 口企 分析 。 中, P MI 、 P MI 新 出 口订 单 、进 口 P MI 这 对 企 业 采 购 经 理 人 问卷 调 查 统 计 . 准 确 数 据 的 获 取 3项 用 作 替 代 分 析 的 指 标 合 计 权 重 为 易 因 样 本 企 业 的 代 表 性 与 被 调 查 人 的 主
( 试算 ) 分析 。
应 筛 选 能 反映 货 币 流 、 物 流 以 及 价 格 的 影
P MI 综 合 指 数 计 算 中 所 占权 重 较 低 . 对 外 响 和 传 导 的货 币汇 率 波 动 趋 势 、 国 际 商 品
贸领域 的测度针对性不足 . 难 以全 面测度 价 格 的 传 导 、 上海 航 运 指 数 变 动 趋 势 等 ;
四、 运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建 立 出 口 贸 易 预
应 用 预 警 模 型 分 析 经 济 项 目管 理 风 险 成
是 我 国 出 口 贸 易 的 相 对 变 化 情 况 .具 有 本 指 数 、 出 口企 业 经 理 人 信 心 指 数 3项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主要包括1952年~2008年中国GDP和进出口总额两个指标,如表1。
表1 1952年~2008年中国GDP和进出口总额2.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两个指标的数据,使用Eviews3.1软件得到1952年至2008年我国GDP和进出口总额曲线,如图1。
注:GDP为我国GDP曲线,JC为我国进出口总额曲线(单位为亿元)图1 我国GDP与进出口总额曲线图由图1可知,1978年以前我国GDP与进出口总额增长缓慢,这与我国国情相关,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但自从1978年以后,我国GDP与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开始提高,因为我国1978年开始实行了改革开放。
到2000年左右飞速发展起来,正是得益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
通过观察得知两个变量之间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很有可能为非平稳序列。
所以不能直接分析两个变量的关系,否则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
因此,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Eviews3.1软件分析两者关系。
二、我国GDP与进出口总额关系的实证检验1.单位根检验。
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需要对我国GDP和进出口总额进行平稳性检验。
为此本文选用单位根检验方法。
为了取消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两组序列分别取对数,并使用Eviews3.1对其做曲线图,如图2。
注:LNG为GDP对数曲线;LNJC为进出口总额对数曲线图2 我国GDP与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序列曲线由图2可知,样本期间内我国GDP的对数序列(LNG)与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序列(LNJC)成明显的增长趋势。
对两个对数序列取差分,相应的差分序列命名为DLNG和DLNJC并得到两序列的差分图,如图3。
两差分序列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对全国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序列及其相应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滞后阶数采用SC准则确定为1。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与新加坡为例

中 ,该国在 这类产 品上具有 一定的比 较优 势RCAi k小于1,则相反。
3. 2 数据来源 本文采 用的数 据主要来 源于联 合国统 计 署创立的贸易 数据库(UNCOMTRADE)。 以 联 合 国贸 易 与发 展 会议 ( UNCTAD) 颁 布 的 “标 准 国际 贸易 分 类” ( St a n da r d
从 比 较 劣 势 角度 看 , 中 国 最 不 具 有 比 较 优势 ( RCA<0 . 5) 的产 品 是第 3大 类 ( 动、植物 油、脂 及蜡), 原因是这 类产 品 相对于其 他农产 品更大程 度上属于 资金 技 术密集型 产品, 国内对动 植物油、 脂的
分 解与精炼 技术水 平相对世 界发达国 家要 低得多,因此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
业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法是由巴拉萨( B. Bal as s a)
1965年提出来 的。它表 达了一国总 出口中 某 类 商品 的 出 口 所 占比 例 相 对 于世 界 贸 易总额 中该商品 贸易所占 比例的大 小。它
可用公式 表示为:RCAi k=(Xi k/ Xi )/ (Wk/ W) ,式中,RCAi k代表i 国在k类商 品上 的显 性比 较优 势指数 ,Xi k为 i 国k类 商品 的出 口额 ,Xi 表 示i 国 所有 商品 的出 口额 ,Wk表 示k类 商品 的世 界出 口总 额,
1. 比较优势理论的简介 比 较优势可 以说是经 济学中最 古老的
概念 ,在 亚当 ·斯密 1776年 出版 的《 国富 论》中 ,这个概 念已经在 很多地方 利用。 但 对 之加 以 提 炼 并 明确 提 出 的 则是 李 嘉 图,在 他那里, 比较优势 是各个国 家进行 国际贸 易的最主 要原因。 这个理论 提出来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研究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XX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4、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思考6、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现状与策略探讨7、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8、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原因及应诉策略9、中国欧盟(中美/中日/中印/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分析11、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12、我国农产品(XX产业)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3、中部崛起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14、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15、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效应分析16、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17、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8、从纺织品贸易摩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9、浅析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20、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21、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2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趋势研究23、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4、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2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的影响26、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借鉴作用分析27、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28、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29、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30、论FDI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FDI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31、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32、试析我国引进FDI中的技术外溢效应33、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34、中小企业出口如何防范国际贸易风险35、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36、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37、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38、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及其现实影响39、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40、湖南省外贸出口竞争力分析41、湖南省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42、世界石油市场与中国石油贸易问题研究43、可持续发展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44、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原因及应诉策略45、“泛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46、中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贸易壁垒及对策47、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48、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49、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战略50、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51、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52、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53、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54、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55、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56、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57、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研究58、××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59、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60、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外经贸的发展61、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62、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63、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64、出口骗税问题的剖析及其防范65、××地区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66、中国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的案例研究67、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68、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69、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70、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探讨7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72、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73、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贸易74、影响中国贸易条件诸因素的实证分析75、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76、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77、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78、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分析79、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80、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81、我国技术引进的新特点82、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83、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84、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85、贸易磨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86、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87、入世保护期满后我国零售业的竞争策略88、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89、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90、中X边境贸易发展研究91、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92、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93、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94、加入WTO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95、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湖南经济为例96、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97、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98、试论中国服务贸易制度99、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100、信用证软条款的风险及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外贸产业市场竞争度的实证分析
徐
( 州 商 学院 , 江 杭 30 1 ) 1 0 2
运 用现 代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通 过 对 我 国外 贸 产 业 市 场 竞 争 度 的 实证 分析 ,认 为 我 国 外 贸 产 业 处 于过 度 竞 争状 进 入 壁 垒 市 场 集 中度 市场 竞 争度 过 度 竞 争
争 或 垄 断 的程 度 , 决 定 于 进 入 壁 垒 与 市 场 它
集 中的 高 低 : 入 壁 垒 (ar r t et ) 新 进 br eso nr 是 i y
企 业 进 入 特 定 产 业 ( 市 场 )所面 临 的 一 系 或
的 差 异 , 同 一 产 业 内 不 同 企业 的 产 品减 少 使 了 可 替 代 性 。 企 业 要 进 入 产 品 差 异 大 的产 新
这 就 会 阻 碍 新 企 业 的进 入 。而 就 外 贸 企 业 经 营 的 产 品 而 言 ,它 们 来 自生 产 企业 ,在 交 通
此 对 我 国 外 贸 产 业 进 行 分 析 ,可 以 看 到 目前
我 国 外 贸 产 业 的进 入 壁 垒 是 比 较 低 的 。
运 输 比 较 发 达 、产 品供 求 基 本 平 衡 、不 少 产 品 甚 至 供 过 于 求 的状 况 下 ,外 贸 企 业 一 般 都 能 采 购 到 不 同 质 量 、档 次 、 能 和 款 式 的 产 性 品 。这 就 使 外 贸 企 业 间 的产 品差 异 较 小 , 新 企 业 进 入 外 贸 产 业 所 面 临 的 产 品 差 异 壁 垒 较低 。
本 最 低 的 企 业 适 度 规 模 , 就 使 新 企业 因 不 这 能 获得 规 模 效 益 而 使 成 本 较 高 , 争 能 力 较 竞 弱 , 而 抑 制 新 企 业 进 入 这 些 产业 。 外 贸 产 从
业 并 不 属 于 规 模 经 济 显 著 的产 业 , 贸 企 业 外 的规 模 差 异 性 很 大 。 9 8年 中 国化 工 进 出 口 l9 总 公 司进 出 口总 额 达 5 2 18亿 美 元 , 口 6 .6 出 额 为 15 8 6 .4亿 美 元 。 而 有 些 小 型 外 贸公 司
营企业 ) 。进 入 壁 垒 是 新 企 业 进 入 特 定 产 业
品, 而且 要 花 费 大 量 的促 销 费用 用 以提 高 产
品 和 企业 的 知 名 度 , 立 良好 的 产 品 形 象 : 树 这 意 味 着 新 企 业 进 入 产业 之 初 , 生 产 成 本 其
决 定 市 场 竞 争 度 的一 个重 要 因 素 。 入 壁 垒 进
业 , 不 仅 要 花 费 巨 额 的 资 金 研 究 和 开 发 产
列 障 碍 。 一 般 情 况 下 , 入 壁 垒 越 高 , 场 在 进 市
竞 争 度 就 越 低 , 之 亦 然 。 此 , 入 壁 垒 是 反 因 进
业 、 研 院校 、 业 物 资 企 业 、 经 企 业 和 私 科 商 外
产 业 内 原 有 企业 经 过 长 期 努 力 , 许 多 在
首 先 就 规 模 经 济 方 面看 , 于 规 模 经 济 由 显 著 的 产 业 , 企 业 往 往 难 以筹 措 到 能 实 现 新
最 低限度 的生产和销售 所需要 的巨额资本 , 因 而 难 以在 短 期 内 达 到 生 产 成 本 和 交 易 成
1 我 国外 贸产 业 的进 入 壁垒
对 外 贸 易 业 是 从 事 商 品 进 出 口 贸 易 的
产 业 ,目前 我 国外 贸 产业 主体 包 括 由 国家 审 批 的 专 门 从 事 进 出 口业 务 的 外 贸 公 司 ( 括 包 部 委 、 级 外 贸 公 司 和 地 ( )县 级 外 贸公 省 市 司 , 及 被 授 予 进 出 口业 务 经 营 权 的生 产 企 以
业 进 入 外 贸 产 业 的 规 模 经 济 壁 垒 实 际 上 是 很 低的 ; 其 次 就 产 品 差 异 方 面 看 , 同产 品存 在 不 着 质 量 、 次 、 能 、 形 、 后 服 务 等 方 面 档 性 外 售
以某 一 标 准 划 分 的部 分 。 场 竞 争度 是 指 竞 市
因 德 指 数 指 标 也 是 衡 量 市 场 集 中 度 较 常 用 的指 标 。 限于 篇 幅 , 文 不 作 详 细介 绍 。 入 本 进 壁 垒 与 市 场 集 中 度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者 共 同 两
和 交 易 费用 都 大 大 高 于 产 业 内 的 原 有 企 业 ,
文 章 编 号 10 —7 4 (0 2 l 一0 6— 2 0 1 3820 )l 7 0
态 , 对 造 成 过 度 竞 争 的原 因进 行 了分 析 ? 并
关键词
中 图分 类 号 F 5 7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产业 是 指 具 有
某 种 同 一 属 性 的 企 业 的集 合 ,又是 国 民 经 济
相 对 费 用 、行 政 法 规 。市 场 集 中 度 ( akt m re cn et t n 是 反 映 某 一 特 定 产 业 的市 场 份 o cn ai ) r o 额 控 制 在 少 数 大 企 业 手 中 的 程 度 的 一 个 指 标 , 场 集 中度 越 高 , 市 场 竞 争 度 越 低 , 市 则 反 之 亦 然 。 因 此 , 场 集 中 度 是 决 定 市 场 竞 争 市 度 的 又 一 重 要 指 标 , 常 可 采 用 绝 对 集 中度 通 指 标 来 衡 量 市 场 集 中度 。 对 集 中度 和 赫 佛 相
由 4个 要 素 构 成 ,即 : 模 经 济 、 品 差 异 、 规 产
( 市 场 ) 面 临 的一 系 列 障 碍 。进 入 壁 垒 越 或 所 高 , 场 竞 争 度 就 越 低 。 由规 模 经 济 、 品 市 它 产
差 异 、 对 费用 、 政 法 规 4个 要 素 构 成 。 相 行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