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_课件_15(1)
防患于未然课件

我们要树立法律 意识,依法自律;加 强修养,践行道德。 从小事做起,预防 违法犯罪。
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谚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阅读P98页第二段,思考:
1、为何制定本法?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5、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 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2)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 (3)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 范,远离违法犯罪?) (1)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 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 法的人;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材料分析: 材料1、据某市公安局调查,该市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进行盗窃、 抢劫的少年犯占全市少年犯总数的63%。据该市少年管教所对 180多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他们中29%的人是由于受极端个 人主义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材料2、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的 教育,仅半年来,该校就涌现了35起7人次的见义勇为事迹。 2002年12月6日,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的陈月和陈亮姐弟俩见 义勇为, 勇斗歹徒,身负重伤,深受人们的赞誉。
本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1、道德水平高低同遵守法律的关系? 2、青少年为什么要憎恨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犯罪有哪 些危害?) 3、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是 什么? 4、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 犯罪?) 5、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PPT课件1 人教版(25张)

结论: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违法犯罪行为 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不但要从心灵 上憎恶违法犯罪,而且要从行为远离 违法犯罪. 辨析:有的学生认为:“我年龄小与犯 罪无关”、“我年龄还小犯了罪也不 会受到刑罚处罚”,
1、我国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是哪一部?
2、这部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分别有哪些内容? 3、检查自己最近的言行,在哪方面要 亮起红灯?
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 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 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阅读课本P97中的“陈某滑向犯罪深渊” 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陈某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逐 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②道德水平低; ③法纪观念淡薄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合作与探究
1、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其定义分别是什么 3、三种违法行为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4、什么是犯罪?其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5、什么叫刑罚?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请具 体加以说明。 6、道德水平、法制观念和违法犯罪间关系怎样 7、如何正确认识犯罪? 8、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是什么? 9、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处罚种类: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承 担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受 行政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故事,完成以下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 违反的 承担的 所属违 危害程度 法律 法律责任 法类别 一 J.较轻 A.行政法 D.行政制裁 G.行政违法 二 三 j.较轻 k.严重 B.民法 C.刑法 E.民事责任 H.民事违法 F.刑事处罚 I.刑事违法
防患于未然ppt优秀课件1 人教版PPT课件

二 j.较轻 B.民法 E.民事责任 H.民事违法
三 k.严重 C.刑法 F.刑事处罚 I.刑事违法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断一断
1、甲、乙、丙三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 由各处以50元罚款。
案例2:
33岁的村民管某因本村停电而拨打110,接警 后,110遂与供电部门联系得知,该村正在进行电网 改造,几天后供电将恢复正常。110随即将此情况告 知管某。第二天,管某酒后拨打110,称其不认真办 事,有关人员认真解释。管某随后继续拨打,并对 其大骂,110的4部接线电话被占满。半小时后,民 警赶到,劝其家人好好看管。民警离开后,管某继 续拨打,当天一共拨打了158次。第三天,管某又恶 意拨打110,当拨到第12个时,被民警当场抓住。
案例3: 案例3:
分析以上案例,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刑事违法行为(如案例1)
违法行为的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如案例2)
民事违法行为(如案例3)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相关规定:
违 1、扰乱公共秩序
反 2、妨害公共安全
治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安 管 理 的
4、侵犯公私财物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6、违反消防管理
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
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 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 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 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 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3《防患于未然》教学课件

事例分享
张某平时学习为人都不错,和邻校的同学王某是好朋友, 一次王某被别的同学打了,王某便想不通,叫上张某和其他 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帮忙吓唬打过他的这个同学。他们找 到这个同学,一轰而上,一顿乱打,结果将这个同学打成重 伤,触犯了刑法。当公安机关调查时,张某说出了心里话: “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去打那些人,但是害怕不去被朋友笑话
理;有的骄横任性,为所欲为,遇事反应强烈,情绪化,
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很容易因冲动酿成恶果。
湘师大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探究新知
嫉妒和虚荣是人的天敌。虚荣心理是自尊心的过
分表现,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好大喜
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白我表现欲太强,有强 烈的嫉妒心,等等。不加控制的嫉妒和攀比,如脱 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
湘师大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探究新知
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预防违法犯罪,我们
应该正视不良心理的影响,积极调适不良情绪,主动矫 治不良心理,从“心”开始,健康生活。
湘师大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探究新知
用理智驾驭情感。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 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理智地驾驭情感是一个人走向 成熟的重要标志。凭感情用事者不仅会远离成功,还会
素。
某同学说起自己为什么沾染上抽烟时,非常后悔地说:“当时看到 电视里和生活中的成年人抽烟,觉得抽烟好神气,好有气派,这才是 男子汉风度!可是,现在我明白,这叫无知。” 同学们,你对抽烟的危害了解多少呢?你身边有抽烟的同学吗?我
们可以如何帮助和劝导他们?
湘师大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探究新知
防微杜渐,还需要我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犯下的过 错,不逃避,不遮掩,敢担当,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
防患于未然教学课件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已然》教课方案如皋初级中学政治组杨兵一、课标要求“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认识一般违纪与犯罪的差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纪犯罪。
”二、教课目的(一)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认清犯罪的危害,感觉法律的尊严;增强自己道德涵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做知法、守纪的人。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渐形成自觉依据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拘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纪行为。
三、学情剖析绝大部分中学生对违纪犯罪痛心疾首,能做到遵纪守纪。
但因为社会各样要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妥,特别是中学生自己生理、心理的不可以熟,缺少自我保护能力,致使少量中学生沾染不良行为,如不矫治极易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剖析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增强自我防备”两目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第一,经过中学生陈某由勤学生逐渐堕入犯罪泥潭的案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纲纪观点淡漠,极易产生违纪犯罪状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纪犯罪有亲密的关系。
其次,经过小迪的案例,指引学生认识到犯罪状为的代价极大,对社会、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厌恶违纪犯罪,远离违纪犯罪。
第二目:“增强自我防备”主要介绍预防违纪犯罪、防患于已然等内容。
第一,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廉价缺点的案例,引出要建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纪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相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经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示学生防止沾染不良习惯,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已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饰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指引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纪。
五、教课要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纪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迷惑。
防患于未然课件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
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 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存在的 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思考:(1)为何要制定本法?
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2)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这部法律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 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 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 界限。
侵害他人的 易走上违法 影响家庭正 扰乱公共
生命健康 犯罪的道路 常生活
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 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 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巩固提升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对自己:失去人身自由,毁掉前途
对他人:损害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经济损 失,危害他人安全。 对家庭:让家人伤心、失望,甚至危害 家人的生命。 对社会:影响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气。
结论: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 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讨论
年龄小与犯罪无关或年龄小犯罪 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违纪
违法 犯罪
说明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 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有 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水平低,法制
《防患于未然》教学课件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 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谚语
本网站版权所有
加强自我防范, 遵纪守法,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本网站版权所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
本网站版权所有
行为习惯及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 请用一句话说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切的关系
违纪 违法 犯罪
——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成 的,而是有一条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 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p96
本网站版权所有
小时偷针,大来偷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小便宜吃大亏。
合作探究:
1、李天一的行为哪些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 2、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3、优秀生李天一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
本网站版权所有
小组讨论: 剖析犯罪原因
3、优秀生李天一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
结识了游手 好闲的“朋友”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防患于未然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本网站版权所有
观看“李天一案情回顾”视频并思考:犯罪对他 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种种犯罪回忆录.avi
本网站版权所有
犯罪有什么危害性呢?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有爱心的你,请细心观察同学中的不 良行为,并给与热情地帮助。 有责任感的你,请就如何帮同学们 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向学校提出 合理化建议!
本网站版权所有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 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 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 《向自己的不良行为告别计划书》
《防患于未然》课件

安全制度的内容与制定
明确安全职责
在安全制度中应明确各级管理 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职责,建立
责任制。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针对各种设备和生产过程,制 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员工的操作行为。
规定安全培训要求
安全制度应对新员工入职培训 、转岗培训和日常安全培训做 出明确规定。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 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 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
预防的措施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组织应制定全面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各类风险 的识别、评估、预防和应对措施。这个计划应定 期更新,以确保与组织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保持一 致。
建立预警系统
组织应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内 外部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预警系统 可以提醒组织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演 变为实际问题。
主动的管理方式,强调对问题的预先识别和干预。
02 03
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提高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 过预防,组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 的能力。
预防与应对的关系
预防和应对是风险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应对也很重要,但在许 多情况下,预防是更有效和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 ,组织可以大大减少需要应对的事件数量。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提高风险预警和应对 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政策与法规
政府应继续加强防患于未然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预防措施,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以营造 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 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 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 气,防患于未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关俗语
二 加强自我防患
一、认清犯罪危害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2、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
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
离违法犯罪。
阅读课本P99
小张思想上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转变给我们哪些启发?
原因:他认识到占便宜、尤其是任其发展下 去的危害。
启发: ①要加强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②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做一个守法的人;③ 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关心、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 的不良行为。 2、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 德法律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矫治不良风气、不良习惯、行 为。 3、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整治学校周围的环境,及时制止处 理在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青少年自身方面:A、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依法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法的人。B、加强自 身修养,明辨是非,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C、 慎交友,要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D、要从小事做起, 避免沾染不良行为,有不良行为应及时纠正,预防违法犯 罪。
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格
行为表现 打架斗殴 对他人 的危害 对行为人 的危害 对家庭 的危害 对社会 的危害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 刀具 传播淫秽 读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 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阅读课本P97中的“陈某滑向犯罪深渊” 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陈某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逐 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②道德水平低; ③法纪观念淡薄
2)结合陈某的经历,请你说说违纪、违 法、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人如果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难 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 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 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追 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犯错误, 发展下去就会变成违法犯罪。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违纪
违法
犯罪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不犯 错误或少犯错误,严格要求自己。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 具 传授淫秽读 物
易导致违法 犯罪发生 败坏社会风 气,影响社会 安定
影响身心健 令父母担心 康,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
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犯罪
青年刘某在校读书期间就和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人 混在一起,经常帮人打架,被称为”小打手”。他虽然受过 学校纪律处分,仍不思悔改。 家长、老师多次找他谈心,耐心教育他,可他总认为 只要不打伤人就没事。 后来,在一次酒席上,他和一青年发生争执,一拳把 对方打倒在地。那位青年因头部撞在椅角上,致使头骨破 裂,医治无效死亡。刘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 的严厉处罚。
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原因?
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溺爱,父母的疏于管 教。父母自身素质差。 学校方面: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复杂,风气不好。对于一 些不良现象治理不到位等 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不注 意加强自身修养,自制力不强。
怎样做才能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呢?
不良行为
对他人的危 害
对行为人的 危害
对家庭的危 害
对社会的危 害
打架斗殴
侵害他人的 生命健康 可能侵害他 人的合法权 益
可能伤害别 人 毒害他人身 心健康诱导 犯罪
易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 易成为伤害 抢劫的被害 人
也可能被他 人伤害
影响家庭正 常生活 令父母担心 焦虑
令家长担心
扰乱公共秩 序 易导致犯罪
在放学路上,小吴看到同学小陈遭到社会不良青年 的敲诈和殴打,便拨打“110”报警,公安民警很快 将李某抓获。经审讯,李某原来也是一位好学生, 自从沉迷于网络游戏,就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因 无钱上网,便去敲诈。 (1)李某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从李某的角度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1)李某的结局说明许多违法犯罪往往 1 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2)我们要自己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 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 做一个守法的人;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 德修养,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 者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从 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预防违 法犯罪;谨慎交友,不随意出入未成年人 不应该出现的场合,防微杜渐。
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 对家庭的危害: 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 影响社会安定
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 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 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 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 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 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非选择题
在放学路上,小吴看到同学小陈遭到社会 不良青年的敲诈和殴打,便拨打“110”报 警,公安民警很快将李某抓获。经审讯, 李某原来也是一位好学生,自从沉迷于网 络游戏,就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因无钱 上网,便去敲诈。 (1)李某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从李某的角度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
3、“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告诉我们( ) A、许多犯罪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一定会 越陷越深,最终跌入犯罪的深渊。 B、小错到大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必 为小错而耿耿于怀。 C、小错不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不是从 小错发展而来 D、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修养,不注意防微 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 展为违法犯罪。
复习提问:
谁都不
违法行为的定义 违法行为的分类 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种类
法 不 可 违
能违法
犯罪必 受惩罚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防患于未然
复习 导入
教学 目标
课堂 小结
课后 作业
学习目标
1,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 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行为。 2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 观念,防微杜渐。 4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 人。
3)陈某的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严格要 求自己,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纪观 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阅读教材第98页“小迪的故事”并思考:犯罪对自己、 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 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 对他人的危害: 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 坐牢、自毁前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思考: 1、为何制定本法?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我们要学会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 限 。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给我们划清 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1、国家制订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 是什么?(P99)
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养成其良好的品行、有 效的防御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2、国家制定和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用是 什么?(P99) 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 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明 确的是非界限。
1、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从小 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
然。
本课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 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青少年要提高道德修养,加强法制观 念,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 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 于未然。
课堂小结
防 患 于 未 然
认清犯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 要远离违法犯罪 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罪危害 加强自
我防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一、选择 1、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A、旷课逃学 B、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C、夜不归宿 D、抽烟喝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情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 处罚。 B、道德水平高、法律观念强,就不会违法犯罪。 C、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必将导致违法 犯罪 D、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