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哥”父兄兼指的理据 - xuebaoyctueducn

合集下载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却有以“哥”指称父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现的极为明显,之后日渐式微,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很少运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了,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这样的亲属称谓语仍有残留。

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因而中国人十分注重宗法人伦关系和道德伦理规范,在周代就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而且“制礼作乐”,确立了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礼)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恪守礼节,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于是在民族心理上形成了两大烙印:一是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二是对等级观念的过分强调。

反映在称谓形式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十分繁杂、严密而且等级森严,长幼有序的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

而以“哥”指称父亲的现象却似乎打破了“长幼有序”这样的一个传统原则,父辈与下一代平辈相称了,上下尊卑之别没有得到区分,这与传统的认为中国亲属称谓语十分注重封建伦理关系的观点不是相冲突了吗?然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没有与封建伦理关系相冲突,反而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一种表现。

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大部分的家庭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或“爸”“阿爸”,这种称呼依旧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因为以上三种称呼是称呼上一辈的用语。

只有少数家庭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

这样的家庭有几种情况:一是家里一连生了几个女儿,为了能生一个儿子,或生下儿子能够养活他长大成人,继承自己的香火,就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为“哥”。

二是之前生过儿子,但是儿子却早早的因病因祸离开了人世,为了保住之后生下来的儿子,也叫孩子称呼自己为“哥”。

三是虽然有几个儿子,但是在农村里迷信的说法认为这个人命中无子,如果孩子称呼此人为“爸”,在语言中形成了父子关系,父或子就会遇到不可测的灾祸。

兄父的文言文翻译

兄父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父为子纲,兄为弟望。

”斯言也,道尽兄弟父子之情,孝悌之道。

盖兄弟者,同根而生,共乳而养,血脉相连,情谊深厚。

父者,生我养我,教我育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是以孝悌之道,为吾国传统文化之根本,亦为人伦道德之准则。

夫兄父之情,如日月之照,长明不灭。

兄长,乃家中之长,为兄弟之楷模。

古有云:“长兄如父。

”兄长之德,犹如父之恩,须臾不可忘。

兄长之慈,如春阳之温暖,如夏雨之滋润,使弟妹之心得以安宁,得以茁壮成长。

父者,家之柱石,国之栋梁。

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生一大憾事。

然孝道无价,亲情难舍。

故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父之恩,深似海,广如天,子当以孝为先,以敬为重。

孝悌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成就。

子之于父,当存敬爱之心,行孝顺之礼。

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子之敬爱,非徒口耳之敬,亦须心口相应,言行一致。

兄之于弟,当存友爱之心,行兄长之责。

兄长之责,非徒养家之责,亦为教诲之责。

古有云:“兄为弟之良师,父为子之良友。

”兄长之教诲,如春风化雨,使弟妹之心得以启迪,得以明智。

兄弟之间,当存和睦之心,行团结之举。

兄弟如手足,不可分割。

兄弟之间,虽有争执,然终当以和为贵,以团结为要。

如《礼记》所言:“兄弟和睦,虽有小忿,不废为兄弟;兄弟相争,虽有大忿,不废为兄弟。

”兄弟之和,国家之基,家庭之福。

兄父之情,孝悌之道,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石。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

”是以兄父之情,孝悌之道,非徒家庭之事,亦为国家之大事。

今夫兄弟父子,当共守孝悌之道,共筑和谐之家。

兄父之情,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孝悌之道,如松柏之根,深扎大地。

愿吾辈皆以孝悌为本,以兄父之情为重,共度美好人生。

(字数:523字)。

中古“哥”父兄兼指的理据 - xuebaoyctueducn

中古“哥”父兄兼指的理据 - xuebaoyctueducn

第29卷第6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62009年12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Dec.2009[收稿日期]2009-04-09[作者简介]周星莹(1986- ),女,江苏东台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和汉语修辞学研究。

中古“哥”父兄兼指的理据周星莹(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 要】现代汉语的“哥”指兄长,中古“哥”却兼有“父”、“兄”二义。

两晋以降,随着汉民族与北方民族语言接触增多,本义为“歌唱”的“哥”被借用指称“兄”义。

由于北方民俗生活的影响,“哥”同时兼有“父”义。

后来,受社会制度和语言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哥”在后世主要作兄称。

【关键词】哥;父兄兼指;理据【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6-0076-04 现代汉语中“哥”的基本意义是“兄长”,而在中古“哥”却兼指“父”、“兄”。

“哥”或写作“歌”。

句道兴本《搜神记》记载一个仙与人相恋的动人故事。

天女来到人间与贫苦农民成婚,生一男孩。

过了三年,天女寻机回到天上,男孩整日“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乃于野田悲哭不休”。

《唐前传奇笺释》:“歌歌娘娘,即‘爸爸妈妈’。

”[1]书中也多见中古“哥”兼指“父”、“兄”。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记载王琚劝说李隆基防备姑妈太平公主陷害有一段对话。

“琚曰:今社稷已安,太平则天之女,凶狡无比,专思立功,朝之大臣,多为其用。

主上以元妹之爱,能忍其过。

贱臣浅识,为殿下深忧。

”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有违犯,不言忧患转深,为臣为子,计无所出。

”[2]3249王琚所说的“主上”指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李旦,唐玄宗对称的“四哥”亦指李旦。

唐高宗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武则天生有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又名哲)、李旦。

古籍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记载

古籍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记载

古籍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记载在古籍中,亲属称谓可是个大文章啊,咱们聊聊这其中的奥妙。

你想想,古人对家人称呼可真是讲究,跟现在的“爸妈”“哥姐”可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古代的父亲,叫“父”,听着是不是特别庄重?再往上,有个“祖”,就是爷爷了。

这些称谓,听上去就像一块块砖,建起了家族的高墙,坚固得很。

你要是翻翻《礼记》,里边对称谓的解释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

比如,兄弟之间,那可不只是“兄”和“弟”那么简单。

大哥叫“兄”,二哥叫“亚兄”,再往下就是“弟”,这亲情一听就像音符在跳跃,和谐又动人。

姐妹之间就更有意思了,姐姐叫“姐”,妹妹叫“妹”,这很简单对吧?可是,古人还会加上“长”和“幼”,变得格外有层次感。

长姐如母,听着就觉得那份责任感沉甸甸的。

有时候我就想,这些称谓真是个无底洞,越挖越深。

像是姑姑,古人叫“姑”,可有的地方还有“舅舅”,听着就让人觉得家里人多热闹。

更别说“叔叔”“伯伯”了,亲戚多得跟超市里摆的货架一样。

你一说这叫法,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心里就特别踏实。

就好像家族就像一个庞大的乐团,大家各司其职,各唱各的调。

再说说“媳妇”这个称呼,古人可不简单。

媳妇就叫“媳”,但这背后还有个“儿媳”,分得那么清楚,简直让人觉得家庭就像一场大型戏剧。

戏里有角色,戏外有生活,人人都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然可就乱了套。

你要是问我,家里人多好啊,热热闹闹,像过年一样。

可这称谓也让人头疼,记得有次我和朋友讨论,结果说着说着,连“叔叔”和“舅舅”都搞混了,哎呀,真是尴尬得不行。

你再看看“长辈”这个词,古代的人可不光是喊“长辈”,他们可有分门别类的。

像“岳父”就是女婿的老丈人,这关系听着就特别有地位。

“太公”是什么呢?就是祖父的父亲,传承的意义可大了去了。

每一个称谓都像是历史的印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

翻开古籍,读着这些字,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家庭的欢声笑语。

亲属称谓的变化也很有趣,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称呼就像风筝一样,越放越高,越飞越远。

古代家规文言文翻译

古代家规文言文翻译

昔者,圣贤之教,家规为重。

家规者,一家之仪,一国之风也。

是以,古人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规之设,非独为子孙之教养,亦为世道之规范。

今译古家规,以飨后人。

【原文】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为弟纲,长为幼纲。

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长慈幼孝。

此四纲者,人伦之至也。

【译文】父亲为儿子的楷模,丈夫为妻子的楷模,兄长为弟弟的楷模,长辈为晚辈的楷模。

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正义,妻子顺从;兄长友爱,弟弟恭敬;长辈慈祥,晚辈孝顺。

这四种纲常,乃人伦之极致。

【原文】敬长尊师,礼仪之始也。

子弟入塾,师道尊严,不可亵渎。

凡有所问,必先请教,不敢擅自揣测。

【译文】尊敬长辈,尊敬师长,这是礼仪的起点。

子弟入学,师道崇高,不可轻慢。

凡有疑问,必须先请教,不敢擅自猜测。

【原文】孝悌为先,和睦为贵。

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不可因小失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最重要的。

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可因小失大。

父母在世,不远行,出行必有去处。

【原文】饮食以时,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不妄废寝食。

饮食不过饱,起居有节度。

【译文】饮食按时,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不随意废寝忘食。

饮食不可过饱,起居要有规律。

【原文】读书明理,修身齐家。

子弟必读书,明事理,以修身齐家,以治国平天下。

【译文】读书明理,修身齐家。

子弟必须读书,明白事理,以此来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原文】节俭为本,奢侈为戒。

衣服饮食,量力而行。

不务虚华,不求过饰。

【译文】节俭为本,奢侈为戒。

衣服饮食,量力而行。

不追求虚华,不追求过度装饰。

【原文】交友须慎,信义为本。

与人交往,诚信为本,不可轻信他人,更不可轻信自己。

【译文】交友要谨慎,诚信为本。

与人交往,诚信是最重要的,不可轻易相信他人,更不可轻易相信自己。

【原文】临事不慌,处变不惊。

遇事冷静,应变自如。

不可慌张失措,不可惊慌失态。

【译文】遇到事情不慌张,面对变化不惊慌。

遇事要冷静,应变要自如。

中国直系亲属称谓大全

中国直系亲属称谓大全

中国直系亲属称谓大全中国直系亲属称谓大全1、祖辈祖辈得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得范围,就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得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得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就是指所有父辈以上得男性先辈,狭义则就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得称呼就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就是古代对成年妇女得很普遍得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就是今天对祖母得普遍称呼,古代得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就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得较广义得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就是对祖父得兄弟得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就是对祖父兄弟妻子得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得就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得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得就是,古代对高祖之上得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就是亲属中最重要得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得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得“所生”、“椿萱”等对父母得代称。

(2)父、父亲:就是对父亲古今习见得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古代书信中各种血缘关系的称谓

古代书信中各种血缘关系的称谓

(一)亲属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血亲就是有血统联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

自然血亲是指出于同一祖先,有血统联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亲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是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

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

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

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配偶的血亲",如妻子的兄弟的妻子或妻子的姐妹的丈夫。

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

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俗称"亲家"。

(二)称谓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

今天,我们虽然不必象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

其它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

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三字经解释: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三字经解释: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三字经解释: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fùzǐēn
父子恩
fūfùcóng
夫妇从
xiōngzéyǒu
兄则友
dìzégōng
弟则恭
【解释】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
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
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
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

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寻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
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赶忙跪在强盗面前说: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
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62009年12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Dec.2009[收稿日期]2009-04-09[作者简介]周星莹(1986- ),女,江苏东台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和汉语修辞学研究。

中古“哥”父兄兼指的理据周星莹(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 要】现代汉语的“哥”指兄长,中古“哥”却兼有“父”、“兄”二义。

两晋以降,随着汉民族与北方民族语言接触增多,本义为“歌唱”的“哥”被借用指称“兄”义。

由于北方民俗生活的影响,“哥”同时兼有“父”义。

后来,受社会制度和语言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哥”在后世主要作兄称。

【关键词】哥;父兄兼指;理据【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6-0076-04 现代汉语中“哥”的基本意义是“兄长”,而在中古“哥”却兼指“父”、“兄”。

“哥”或写作“歌”。

句道兴本《搜神记》记载一个仙与人相恋的动人故事。

天女来到人间与贫苦农民成婚,生一男孩。

过了三年,天女寻机回到天上,男孩整日“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乃于野田悲哭不休”。

《唐前传奇笺释》:“歌歌娘娘,即‘爸爸妈妈’。

”[1]书中也多见中古“哥”兼指“父”、“兄”。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记载王琚劝说李隆基防备姑妈太平公主陷害有一段对话。

“琚曰:今社稷已安,太平则天之女,凶狡无比,专思立功,朝之大臣,多为其用。

主上以元妹之爱,能忍其过。

贱臣浅识,为殿下深忧。

”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有违犯,不言忧患转深,为臣为子,计无所出。

”[2]3249王琚所说的“主上”指当时的皇帝唐睿宗李旦,唐玄宗对称的“四哥”亦指李旦。

唐高宗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武则天生有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又名哲)、李旦。

李旦在高宗诸子中排行第八,在武则天所生诸子中排行第四。

李旦即位的时候,和他同父同母的只剩太平公主了,所以才会有“同气唯有太平”之说。

细察玄宗与王琚的对话文意,李隆基前述“四哥仁孝”,后称“为臣为子”,可知,玄宗确实把父亲李旦称为“四哥”。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七》记载唐玄宗的第四个儿子棣王李琰斥妃韦氏于别室,宠二孺人。

孺人争宠,密求巫者,书符置于李琰履中以求媚。

“琰与监院中官有隙,中官闻其事,密奏于玄宗,云琰厌魅圣躬。

玄宗使人掩其履而获之。

玄宗大怒,引琰诘责之。

琰顿首谢曰:‘臣之罪合死矣,请一言以就鼎镬。

然臣与新妇,情义绝者,二年于兹,臣有二孺人,又皆争长。

臣实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为也。

惟三哥辨其罪人。

’及推问之,竟孺人也。

玄宗犹疑琰知情,怒未解,太子已下皆为请,命囚于鹰狗坊中,绝朝请,忧惧而死。

”[2]3261唐睿宗的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只生了玄宗一个儿子,而玄宗本人也在六个弟兄中排行第三。

这里棣王李琰面对面地称呼父亲唐玄宗为“三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指出:“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

”[3]当然,在中古文献中也可见父亲对儿子自称“哥哥”的用例。

《称谓录》卷一:“《淳化阁帖》有唐太宗与唐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4]“哥”为什么会有指称父亲的词义呢?我们有必要考镜源流,探明“哥”的词义发展变化的历程。

许慎《说文・可部》:“哥,声也。

从二可。

古文以为讠哥字。

”《说文・欠部》:“歌,咏也,从欠,哥声。

讠哥,歌或从言。

”《玉篇・言部》:“讠哥,亦作歌。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呼兄为哥。

古俄切。

”“汉唐多用‘哥’为‘歌’。

”[5]《史记・燕召公世・67・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6]《陈书・高祖本纪下》:“高祖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静难夷凶……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于前。

”[7]“哥”之本义为“唱歌”,并引申有“歌咏、歌颂”义。

后来,人们造出“歌”字表示“歌唱”义,《说文》里即有“歌”字。

《说文・欠部》:“歌,咏也。

从欠,哥声。

古俄切。

”当“哥”被借作“哥哥”这一亲属称谓固定下来时,“哥”词义转移的过程完成后,“哥”的“歌咏”“歌颂”的本义也就逐渐消失了。

“哥”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最早的借代义是弟兄中的长者。

当兄长较多时,一般会用“数词+哥”的构形来区别,现代汉语延续了这种用法。

《旧唐书・列传第十四》:“舒王元名,高祖第十八子也。

年十岁时,高祖在大安宫,太宗晨夕使尚宫起居送珍馔,:‘尚宫品秩高者,见宜拜之。

’元名曰:‘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太宗闻而壮之,曰:‘此真我弟也。

’”[2]2433古今皆没有“一哥”的称呼,“一”都是用“大”代替,称为“大哥”。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五》载有唐玄宗在长兄李宪死后追立其为让皇帝的册书。

仁德长兄的辞世,玄宗十分悲恸,穿梭于全文的“大哥孝友”、“大哥嫡长”、“唯有大哥”、“大哥事迹”的四个“大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玄宗的真实情感。

在唐代,有直接血缘关系同父或同母的人之间称呼年龄较大者为“哥”,有血缘关系但不同父不同母的人中呼年龄较大者亦为“哥”。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记载章怀太子李贤的第二个儿子邠王李守礼其人“才识猥下”、“多宠嬖,不修风教”[2]2833。

“诸王因内讌言之,以为欢笑。

时积阴累日,守礼白于诸王曰:‘欲晴。

’果晴。

愆阳涉旬,守礼曰:‘即雨。

’果连澍。

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术。

’”[2]2833岐王是唐睿宗第四子惠文太子李范,他“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2]3016,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中就有“岐王宅里寻常见”[8]的句子。

“邠哥”显然就是岐王直接称呼有血缘关系但不同父不同母的兄长邠王李守礼。

在唐朝之后,“哥”的父兄兼指性开始褪色。

虽然在唐以后的史书中,作为父称的“哥”绝迹了,而且作为兄称的“哥”也几乎看不到。

但是在小说、戏曲这些多记载俗语白话的文献典籍中,用于兄称的“哥”却是屡见不鲜,最终成为汉语最基本的亲属称谓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汉语本来就有“兄”这个词,原来与“兄”没有关系的“哥”代替“兄”而成为汉语的常用兄称,或是受到了其他语言外力的影响。

在隋唐这两个统一的国家之前,中国是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状态,南方还是汉族统治政权,北方却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和北朝的局面,在其中唱主角就是匈奴、羯、鲜卑等民族,他们统治了中国北方三百多年。

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曾经统一了中国北方,还出现了像孝文帝那样杰出的帝王。

作为统治者的语言,尤其是鲜卑族的语言对汉语言产生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哥”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开始逐步进入汉语表亲属称谓的词汇系统。

《晋书・四夷》之《吐谷浑传》:“鲜卑谓兄为阿干,廆……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9]鲜卑语中称兄为“阿干”,汉语中的“哥”表兄称可能与之有关系。

“干”“哥”二字声音相近。

干,《广韵》古寒切,上古音隶见纽元韵,中古音隶见纽寒韵开口一等平声山摄。

哥,《广韵》古俄切,上古音隶见纽歌韵,中古音隶见纽歌韵开口一等平声果摄。

“哥”“干”两字同为见纽双声,歌韵与寒元韵阴阳对转,声音相近可以通借,所以“哥”的兄称可能因音近于鲜卑语中表示“哥哥”的“干”音而借。

“歌”很早就表示了“哥”的本义“歌咏、歌颂”,而且“歌”的使用频率超过了“哥”,所以“哥”一直长期“清闲”。

当在汉语中要找一个和“干”音相类似的字,“赋闲”的“哥”就有用武之地了。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在避免混淆的前提下,往往会采用旧的词形来承担新的语义。

这样,“哥”就是最佳选择。

“哥”也就逐步脱落原义,逐步用来转载“兄长”义。

南北朝是华夏民族大融合时期,各个民族的人们全方位深入交流。

这种“交流”的结果则是北方民族“汉化”,汉人渐染胡风,尤其是那些在北方民族的政权里当差的汉族官员,首先必须学习鲜卑等民族的语言和风俗。

汉语里前附音节的附音词“阿+词干”的构词形式,有可能就是汉语受到北方民族语言影响的结果。

虽然,汉语里前附音・77・节的附音词“阿+词干”在汉末就已出现,诸如“阿斗”、“阿瞒”之类,但大量使用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如北朝民歌《木兰辞》里的“阿爷”、“阿姊”和《晋书・吐谷浑传》中的“阿干”之类。

现代汉语中的“阿哥”、“阿妹”多出现在民歌中,“阿婆”、“阿姨”等则多出现在口语中。

汉语里“阿+词干”的前附音节附音词比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语言元素。

李唐皇室在北朝的时候都是贵族,唐高祖李渊的从母就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

由此可见,李唐皇室的北方民族化也是很深的。

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许多北方民族的语言词汇进入汉语词汇,促成汉语的许多变化,而“哥”具有“兄长”义正是这种民族交流的一种印记。

“哥”既然指“哥哥”了,为什么又指父亲呢?这是语词以外的因素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汉族传统礼法有严格的纲常伦理,父子同娶一女,母亲姐姐同呼一名,为君子所不齿。

但是这对北方民族来说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我们知道中原各族在传说中的炎帝时代就已进入农耕社会,中古时期早已摒弃了人类早期的那种群婚制度,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保留着某些人类早期的婚姻制度。

史书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儿子在父亲死后可以继承非生母以外的一切财物。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生育一子伊屠智伢师。

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又不得已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育二女须卜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和当于居次。

史书中记载胡化的汉人也多习此俗。

《日知录(外七种)》的注释中就提及北朝的北齐诸王称母亲为“姊”的习惯。

北齐的创立者是高洋。

高氏家族是胡化的汉人,《北齐书》记载高洋的父亲高欢“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10]。

高欢都已“遂同鲜卑”,更何况在鲜卑基础上建国的儿子高洋呢?李唐皇室也有这样的风俗,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唯一女皇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又成了唐太宗儿子唐高宗的皇后。

婚姻制度习俗上的错位,表现在语言上也就可能发生上位称呼和下位称呼混乱的情况。

不管是隋代的杨氏皇族还是唐代的李氏皇族,他们都是北方的贵族,接受过民族大融合的洗礼,身上浸染北方民族的习性不足为奇。

随着隋唐的建立,统一的国家形成,北方以新的姿态继续参与统一国家内的建设,胡风、胡音在气象宏大、兼容并包的唐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借着李氏皇族的影响,“哥”也就走遍了全国。

词义在历时和共时的发展变化中,边缘意义不断扩大,在本义或常用义的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引申义。

“哥”除了表示有血缘关系的兄长外,也可以表示没有血缘关系同辈中的年长者,或者相对于下位者的上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