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太极: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
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
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
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特别是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试主要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察考生对散文文本的理解、解读和分析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以此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
一、散文阅读知识点1、了解文体特点散文是指代表散而不成章、具有韵律美、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表达自由、话题广泛、辞藻丰富、思想性强、语言简洁且具有美感等等。
2、阅读注重重点部分散文文本中,有些部分比较重要,读者应该发现并注重阅读。
比如主题,结论,连接词,段首、段尾、首尾段、段落层次等等。
3、语言表达技巧散文文本中还有很多语言表达技巧,比如借照,对比,借助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对于了解文本意义和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二、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了解考察类型散文阅读考察主要是理解能力,比如文段的主旨、意图、结构、细节信息、段落层次、语言表达等等方面。
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方面,以便更好的理解文本。
2、分析文本结构散文阅读需要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技巧,比如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找出文章的主题和结论,抓住高潮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推动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
3、运用事实证据散文阅读考察的内容就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据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钥匙,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文章中的相关事实证据,以此作为自己的阅读理解材料。
4、加速阅读速度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时间通常比较紧张,考试时间内要阅读大量文本,要在时限内完成题目要求。
因此,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还是在考试当中,都需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总结散文阅读是一项需要注重细节和答题技巧的考试科目,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也比较高。
理解文本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进行系统性学习,在备考中走得更为稳健,有了充分的准备,面对高考散文阅读考试也将更有信心。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一、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主要模块之一,其中文学类文本分值最高,文学类文本中最高频的考点即散文,学会阅读散文,提升散文的理解欣赏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过程。
考查题型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4-6分之间。
二、专题详解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1、象征手法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启迪。
练一练: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
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
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
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
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艺术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艺术技巧》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喻通过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形象更加突出,特点更加鲜明,表达更加生动,也可以产生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形式上,使语言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语言更凝练,且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强劲;突出强调,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如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反语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含有讽刺和否定之意,增强批判性;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幽默、风趣,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通感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2.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说明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等。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在前后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渲染烘托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感情。
点面结合对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即为点,对人、事、景、物的总体描述或概括性描写即为面。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人、事、景、物的特点,更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高考太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要点与题型

【2006】17.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抽取文中信息,整合文章内容【2004】18.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2005】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2006】17.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2007】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2008】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2006】15.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
【2006】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赏析作品内涵,发掘作品意蕴【2004】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2005】20.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007】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2008】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散文阅读-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

2014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一、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
我们常常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
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较强的纪实性。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 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
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3. 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
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为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
散文阅读专题五:赏析艺术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必备知识
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抒叙情 议论
①记直接叙抒角情度。:②第间一接人抒称情、:第借二景人抒称情、、第触三景人生称。 ②情记、叙融详情于略景:、详托写物、言略志写等。③记叙方法:顺叙、 倒散叙文、中插的叙议、论补,叙 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
解题 技巧
审 答范 题 模围板
审 题 即 是 并 第 方 第 巧 第 合所尤如局不一面二在三具给为果部是步的步文步体的重赏,说:特:中:的材要析则其点点分是概内料。的首他明,析怎括容是行是先角手或内样效,局话全看度法者容运果分部有文修不。根。用。析的,辞考要据结的根概“还 则 手 虑 指 题 合 。 据 括整是 首 法 出 干 具 自 出体全 先 。 文 的 体 己 表看文 要 章 要 内 对 达“手的 考 或 求 容 相 技首法。 虑 者 准 , 关 巧先,审 表 某 确 知分 的”局清 现 段 定 识析 表表部这 手 在 位 的这 达明看一 法 表 。 积种 效优修点 ; 达 累表 果先辞对 如 技 ,达 。,”答 果 巧 结技,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五:赏析艺术技巧
考情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语言,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高考常 设置两种题型来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鉴赏语言特色。对于这两类题型, 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 分析。
题型一:鉴赏艺术技巧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一是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 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 巧。近几年高考,此考点考查的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 作用。
题型二:鉴赏语言特色
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 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 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考纲解读】
《2010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广东卷)》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广东高考【2005】“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
“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
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
【例子1】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例子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
【例子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例子2】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子3】07年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
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
【例子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2】07年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针对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命题;
【例子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子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例子3】07年全国Ⅰ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针对行文的行文布局的作用命题。
【例子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子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例子3】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子4】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散文的表现手法】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
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各项具体解说参见《名师大讲堂》P174)
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典型例题1】
例如《远与近》第1题: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首先阅读第一段的描写文字,发现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对小木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环境的特点是“生机盎然”、“舒适气氛”。
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回顾前面所讲环境描写的普遍的作用:“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再结合文章开头的通常作用:“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答案要点: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2、渲染一种美好(生机盎然)的氛围;3、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做铺垫。
【典型例题2】
例如《在山阴道上》第3-③题: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从三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其实相对容易的就是这道“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题。
题目中已经交代是“简析景物描写的特色”,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用了什么方法,收到什么效果。
回顾一下景物描写的方法: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由远而近、从上到下、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根据本文写景内容,选取一二突出点,用文中写景加以印证,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或效果。
如虚实结合:即把眼前看到的绍兴之景和脑海呈现的鲁迅故事结合起来,突出了时代变迁给“故乡”带来的变化,有效地丰富了文章内容。
【典型例题3】
例如《高原上的村庄》第1-①题:文中第二段“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一句,写炊烟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道题问得直接,因此回答也无需“绕道”。
第一问好说,但答题不可太简单,要具体说明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哪个地方时拟人的写法。
第二问略难,先大致回顾一下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格常见的修辞效果: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拟人作用在于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结合文章句意,详细一点,答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炊烟的什么形态特征,拟人又是富裕了炊烟怎样的形态和情感,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思。
【典型例题4】
例如《那树》第1题:“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了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问题指向非常明确,遵循“怎么问怎样答”的原则就可以。
第一问问的修辞方法,很简单:拟人。
第二问分析表达效果,同样要回顾拟人的通常效果: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回答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效果“写出了那树惨遭砍伐时的悲惨形态”,还要结合文章主旨,通过写树的惨状来表现作者的什么样的意图和情感倾向,这才是它效果的真正所在。
【答题思路】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题的大致思路:
A、仔细审题,明确题目问什么,怎么问怎样答;
B、阅读题干,找准思路突破点,回顾一般规律;
C、分析手法,注意类别和名称,结合具体语句;
D、体会效果,结合文意与情感,回答具体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