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语文说课稿:《道士塔》说课稿范文

合集下载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构造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感受其建筑风格;(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道士塔的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3)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士塔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构造原理;(3)道士塔的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构造原理;(2)道士塔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2)制定参观道士塔的计划和注意事项;(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基本情况;(2)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参观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引发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构造原理;(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构造原理;(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2)学生绘制一幅道士塔的平面图,展示其建筑特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二教案《道士塔》

高二教案《道士塔》

高二教案《道士塔》一、教学目标1.了解《道士塔》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掌握该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理解该剧中的寓言意义;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道士塔》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掌握该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难点1.理解该剧中的寓言意义;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剧情梗概1.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道士塔》的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剧情。

3.剧情梗概(30分钟):教师根据剧本,以故事串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道士塔》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重点解读剧中的关键人物。

4.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布置下节课预习的任务。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1.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剧情梗概,并鼓励学生主动回忆。

2.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道士塔》中的各个主要人物形象,并结合剧情,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通过讨论和合作,整理该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详细描述。

4.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第三课时:寓言意义的探究1.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2.寓言意义的引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道士塔》是一部具有寓言意义的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寓言意义可能是什么。

3.分组探究(40分钟):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意义进行探究,包括相关人物形象、情节和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4.学生汇报(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由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课时:观察与鉴赏1.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与鉴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道士、塔等概念的理解。

2. 阅读理解:
a. 分段阅读《道士塔》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b.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他们的动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交流:
a. 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
a. 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动作表现,提
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绎能力。

5. 总结:
a. 教师总结讨论的要点,梳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b.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道士塔》故事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表现、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道士塔》的读后感和评价。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道士、塔等相关概念,深化他们的知识和对故事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高中语文《道士塔》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道士塔》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道士塔》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道士塔》是江苏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明代冯梦龙的长篇小说《喻世明言》。

该小说继承了唐宋志怪小说和元曲怪谈的传统,以自然流露、场面真实、文笔清丽见长,深受古代读者喜爱。

本文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道士在捉鬼过程中的奇遇。

作者借助道士的形象,探讨了人类在生死面前的恐惧与不安,并借助幽默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人性的丑恶和世间的虚妄。

此外,课文还蕴含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道教、儒家、佛家思想等等,适合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志怪小说和元曲怪谈的基本特点;2.理解文章中道士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3.能够品味文章中的风格、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4.能够运用本文的一些词汇、成语及暗示进行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道士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3.分析文章风格、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道教、儒学、佛家等各种思想,以及它们在文中的隐含意义;2.运用本文中的词汇、成语及暗示进行作文。

五、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再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和讨论;2.针对本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采用点拨和逐字解释的方式进行讲解;3.提供文字材料和讲解,辅以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互动。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入唐宋志怪小说和元曲怪谈的生动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神秘气息;2.引入文中道士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展开1.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道士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3.分析文章风格、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探究1.探究文章中的道教、儒学、佛家等各种思想,以及它们在文中的隐含意义;2.运用本文中的词汇、成语及暗示进行作文。

第四步:总结1.总结文章的主要意思及其教育意义;2.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道士塔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道士塔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

写到了上世纪王道士每天早上都粉刷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士塔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道士塔》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抒情散文强烈的情感的表现特点2、体会本文诗化语言的美,体会本文含义隽永的语句的含义3、体会本文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一、导入1、从中国的几大石窟谈起2、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它是中国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石窟有许多壁画塑像经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和朝廷的腐败,它曾遭劫掠,这成为中国人的一大伤痛,余秋雨就是写出这伤痛的人。

二、初读课文1、作者(见教辅资料)与学生交流对余秋雨的了解,从有关书上读他的散文中的美文选段。

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课文内容疏理1) 本文写了什么?2) 文物是谁卖的?3) 题目中的道士塔是谁的塔?4) 他卖了文物是罪人,为什么要给他建塔?(此问难度大易散开,及时收住留在后文中讨论)5) 给他建的什么塔?6) 僧人的圆寂塔和这个道士的身份是否相符?介绍佛、道两教及塔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标题】道士塔教案【引言】道士塔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道家信仰与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宗教仪式和道教修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为您介绍道士塔的起源、特点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希望能够让您对道士塔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道士塔的起源道士塔,又称为道观塔,是中国古代道教寺院中建筑群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起源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春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道士塔最初是为了纪念道教创始人老子而建造的,用于供奉老子的遗像、书籍等。

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道士塔逐渐成为道观的标志性建筑,并承担起守护宗教信仰、感化众生的使命。

【第二部分】道士塔的特点道士塔一般呈几何体的形状,包括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具有浓厚的道家哲学氛围。

它们通常由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建造而成,结构稳固。

道士塔的外观常常具有层层叠加的结构,中部为主体塔身,上部为尖顶,整体呈现出高耸挺拔的形象。

塔身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和文字,以及道家经典的摘录和道教符号,寓意着道教的智慧和奥秘。

【第三部分】道士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道士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道士塔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代表着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此外,道士塔还是道家信仰的象征,是道士们进行修炼与感悟的场所。

道士塔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道家思想的魅力。

【结尾】道士塔作为一种重要的道教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承载着道家思想的精髓。

对于保护与传承道士塔文化,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有关道士塔的启发与思考,并丰富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三语文说课稿:《道士塔》说课稿范文高中高三语文说课稿:《道士塔》说课稿范文
【摘要】为大家带来高中高三语文说课稿:《道士塔》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教材分析
《道士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现当代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