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
新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作文习作1.课内阅读《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
()。
A. 由远及近B. 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的大潮是________ 。
【答案】(1)A(2)形状;声音(3)白线;水墙;战马(4)天下奇观【解析】【分析】(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是从远处县描写。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次写到了近处,所以判断是从远到近来描写。
(2)是从形状和声音来描写。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主要是介绍把浪潮比做什。
(4)作者开门见山就写了钱塘江是天下奇观,既然结尾和开头相互照应,那么结尾同样也是写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点评】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有的题目都离不开文章,从里面都可以找到答案。
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练习(生活描写)

阅读与写作07 生活描写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纸上落到笔尖。
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
——冰心红楼梦第四十回曹雪芹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阅读提示:文中人物的笑各有不同,而这些不同的笑又非常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注意体会作者对“笑”的不同描写手法。
红莲冰心作者介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
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蜘蛛结网今天早上,我发现阳台的玻璃上端有一只蜘蛛在吐丝结网,很有意思。
我忍不住停下来,在那里观察起来。
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它结网时先把几根长丝扎根在四周,它拉着丝上下翻动,一会儿头朝下,牵着丝定位,一会儿攀着拉动的丝向上,有时牵着丝向左右。
把网的大梁扎下以后,从里面向外结,用后脚牵动着丝,一格一格地粘上去,织得那么均匀,真是巧夺天工。
不到半个钟头,网就织成了,非常漂亮,活像一个八卦风筝,随风颤动。
蜘蛛很得意地卧在当中,“独坐军中帐,等待飞来将。
”不多时,有一只出行的蚊子想从窗口飞过,撞到了蜘蛛网上,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成了蜘蛛的一顿美餐。
啊!蜘蛛,小小的昆虫就有这么大的本领!我想不光人类,世上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蜘蛛!(1)写出文中描写蜘蛛样子的语句。
(2)作者把蜘蛛和它的网分别比作什么?你能在短文中找到答案吗?请写下来,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下来。
【答案】(1)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2)不到半个钟头,网就织成了,非常漂亮,活像一个八卦风筝,随风颤动。
蜘蛛很得意地卧在当中,“独坐军中帐,等待飞来将。
”好处:生动形象地表明蜘蛛和它的网有什么特点。
(3)小小的昆虫就有这么大的本领!我想不光人类,世上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就得动脑筋、想办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查找描写蜘蛛样子的语句能力。
依据第②段,写蜘蛛样子的语句: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2)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不到半个钟头,网就织成了,非常漂亮,活像一个八卦风筝,随风颤动。
四年级语文状物阅读训练与写作(学生专用)

四年级语文状物阅读训练与写作(学生专用)状物阅读训练与写作技巧一、谜语导入猜一猜:1.粽子脸,梅花脚。
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2.耳朵长,尾巴短。
只吃菜,不吃饭。
3.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4.胖娃娃,最爱笑。
笑红身子笑破嘴,笑得大嘴合不上,露出满嘴红玛瑙。
5.外面是XXX,里面是XXX。
打开仔细看,都是好木梳。
6.高高个儿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
二、什么是状物类文章状物类文章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动物、植物、静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三、做题技巧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有从概括到具体顺序、从整体到部分顺序、总-分-总的顺序。
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弄清写作顺序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类文章通过描述个体形象,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
这就是托物寄情、托物喻理或托物言志。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状物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
四、实战演练初出茅庐我爱三角梅在百花中,我最爱三角梅。
三角梅有紫色的、洁白的、金黄的。
尤其是校园门口那一株,它爬上墙头,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在春风中欢笑着,十分惹人喜爱。
气候转暖以后,三角梅的枝条上便开满了花。
三角梅的花很小,苞片呈叶状,三枚苞片就像三个卫兵守护着XXX。
XXX虽不起眼,却常常引来蜜蜂和蝴蝶围着采彩花粉。
三角梅的叶子是绿色的,有点像桃子形。
当缺水时,XXX就把水让给花儿,尽管自己因缺水低垂着,却让花儿依旧争相开放,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啊!三角梅粗壮的茎是棕综色的。
茎上、枝条上长有小刺。
谁欺负它,它会毫不客气地扎你。
三角梅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苗圃、墙角或石缝中,它能顽强地生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作文习作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内阅读《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3)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扒;搬;踏;推;铺(2)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3)唱歌;住宅【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了动词这个没有难度。
(2)“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3)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唱歌和住宅。
【点评】我们要对课文的内容熟悉,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才能找到答案。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
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四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

四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1)姓名快乐阅读:(一)阿根廷着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
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圈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的打动了。
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
祝可怜的孩子走运。
”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
”官员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官员说道,“那个女子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
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
”官员说。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
“这真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文森多说。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昂.贵()昂.首挺胸()斗志昂.扬()①仰,高抬②高,贵③情绪高④仪表雄伟2、划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了温多森的爽快、充满爱心。
句中还有哪些词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3、把下面的句子换两种说法,意思不变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
(1)(2)4、一个消息,官员说是“坏消息”,这是因为。
而温森多说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因为。
从中可看出温森多是一个的人。
4、读完这篇文章,你定会心有所感,请为短文起一个合适的题目。
(二)检阅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tǎo lùn)参加国庆检阅的事。
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定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作文习作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答复以下问题。
登山人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
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了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艰难,不气馁,终于攀上了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1〕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第一个人:________第二个人:________第三个人:________〔2〕你怎样理解“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这句话?〔3〕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遇到困难就要知难而退。
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太费力气就应该适可而止。
【答案】〔1〕知难而退;适可而止;勇敢攀登〔2〕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人,是无法知晓成功的味道的。
〔3〕B【解析】2.阅读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节选〕赫拉克勒斯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他路过高加索山时,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搭救了为人类盗火而被宙斯悬吊在悬崖绝壁的普罗米修斯;在崇山峻岭中,他与凶猛的狮子搏斗,捕杀了残害人类的猛狮,为民除掉大害。
他的威望和名声越来越大。
一天,他路过伊利斯城邦,看到国王公布的榜文:谁如能在一天之内将国王的牛棚清扫干净,将得到国王牛群十分之一的奖赏。
其实这是国王设下的一个圈套,他想让那些傻瓜给他白干活。
因为国王的牛棚因为常年没有清扫,牛粪堆积如山,一个人别说用一天,就是用三天时间也不可能清理干净。
赫拉克勒斯知道这些后,决定戏弄一下贪婪的国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理解:教师可选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短文进行教学。
2. 写作训练:教师可选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写作题目进行训练。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问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 阅读理解训练(30分钟)
教师提供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短文,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3. 讲解答案(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逐一讲解,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含义。
4. 写作训练(30分钟)
教师提供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短文。
教师可以对写作内容进行指导,例如提供一些关键词汇或句型结构。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逐一点评,并提供改进意见。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坚持每天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这种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题★阅读目标:我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写作目标:我会把结构写完整(一)——写出精彩的开头爱书如命的人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
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
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
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历久常新:2. 补充下列词语()的好书范围()修补()3. 短文是问绕那句话来写的?找出来并划上横线。
4. “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抄书使鲁迅获得了哪些好处?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上波浪线。
5. 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了什么?“煮”书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熟’。
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说,‘读书破万卷,下不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页应该这么‘煮’。
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样‘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转椅(zhuàn zhuǎn)条幅(fùfú)读书破万卷(juàn juǎn)2. “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用法是。
3. 文中哪句话能帮助你理解这个省略号的用法?4.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页应该这么‘煮’。
”这句话中的“这么煮”指的是:。
5. 划出文中揭示“煮书”含义的句子。
报童“卖报,卖报……《乌鲁木齐晚报》!”一个清脆的童音在刚降临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新。
寒冷把她的声音送向远方。
每当她卖掉一张报纸时,她那红红的脸上便漾满了笑容。
我不知是怜爱这个冷风中的女孩还是被她那清脆的声音所吸引,我掏出两毛钱:“小姑娘,给我一张”。
她迅速地抽出一张报纸,恭敬地递给我,又从小口袋里掏出零钱数给我找。
这时公共汽车开过来了,我刚迈步,小女孩连忙喊:“阿姨!等一等……钱!”我想把那八分钱留给小女孩,就头也没回地上了公共汽车。
我刚坐下,那清脆的声音又响在我的耳旁:“阿姨,你的钱!”我吃了一惊,为了那八分钱,她(竟然忽然突然)上了车,真不可思议……。
“阿姨,找给你八分钱,还有十块钱……”“十块钱?怎么回事?”我诧异了。
“嗯,你刚才掏钱时,钱掉在地上了。
”她把八分钱和十块钱塞到我的手里,并轻松舒了一口气。
顿时,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我被她的纯真打动了,我暖着小女孩的双手:“你为什么要出来卖报?”“我?”她有些不好意思,“我的邻居张奶奶病了,我放了学就替她卖报。
”说着,她眨巴着晶亮的眼睛冲我笑了。
车到了下一站,小女孩跳下车,钻进人群里,她瘦小的身影消失了。
她那清脆的童音却(回荡振荡激荡)在我的耳旁,久久难忘。
啊!多好的孩子!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搭配合适的词语,划上横线。
2. “阿姨,找给你八分钱,还有十块钱……”中的省略号的用法是。
3. “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中,这股暖流指的是什么?4. 我想对这个卖报的小女孩说:“。
”方式一:开门见山式:即文章的开头点明文章的主题。
方式二:引用导语式方式三:总起式1. 以“失败了,不放弃,才能赢得成功”为中心写一篇作文,引用名言或者谚语为文章写一个开头。
2. 《爱书如命的人》从两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对书籍的喜爱,分别是和。
所以作者用“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作为开头,世纪上表达了。
3. 请以《珍惜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用怎样的开头吸引读者呢?请你写一写。
本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个你最敬佩的人。
在动笔之前,先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阅读目标:我会联系联系中心理解句子★写作目标:我会把结构写完整(二)——写出精彩的结尾旅行家树我们住的一座(洁净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颗)翠绿的大树。
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树,没有枝丫,树干挺拔而修长,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坚固坚硬)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非洲朋友告诉我:“这种树原生长在沙漠里。
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热沙炙烤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到这种树,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解渴。
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我抬头仰望这旅行家树,不禁肃然起敬。
它出生于(贫穷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给跋涉沙漠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
它移植于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给观光非洲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
它造福于人,并不以环境不同而改变性格。
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
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1. 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划上横线。
2. 作者把旅行家树比作和。
3. 你知道旅行家树的名字的由来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划上波浪线。
4. 联系文章的中心思考:“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作者希望移植的是什么?桥木桥前,没(mòméi)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没(mòméi)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手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地塌了。
小伙子被吞没(mòméi)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儿子。
1. 选择文中的正确读音。
2.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照样子,写句子)3. 那位被洪水吞没的小伙子是,“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他要喊的是。
4.短文赞美了老支书。
5. 请你联系这个中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老支书“像座山”?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毛主席一生特别喜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
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
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接着书页。
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
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
1. 第三段中的“火炉”指的是。
2. 请在短文第四自然段加上空缺的标点。
3. 给第一自然段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4. “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5. 找出短文的中心句,并抄在下面。
钻石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
在地里干活的人差不多都收工了。
有个姓魏的姑娘还在挥舞着镢头。
她最后刨的这块地太硬了,一镢头下去只能錾一个小坑。
突然一个通体透明的晶块,随着镢头窜出地面。
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直灼眼睛,ling ren mu xuan。
“这不是钻石吗?”姑娘惊讶地喊起来了。
小魏捡到钻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小山村沸腾起来。
乡亲们都来看,不是发出赞叹声。
有的向姑娘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还说,前几年邻村有人捡到一颗金刚石,()只有玉米粒大小,()卖了一千多元,小魏捡到的这颗简直是无价之宝。
夜深了。
乡亲们都走了。
姑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她想起九岁那年的一天,放学走到村头的小石桥,一位老奶奶坐在石墩上像是等什么。
她上前一问才知道,老奶奶捡到了一个钱夹,里面有一大笔钱,坐在这儿等候失主已好久了,她征得老奶奶同意,陪着老奶奶把钱夹交到公社。
公社党委书记夸奖她们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
老奶奶那爬满皱纹的脸高兴的像一朵绽开的话,她也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人。
对!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想着想着,她心里踏实了。
于是她对家里人斩钉截铁地说:“我打定主意了,把这颗钻石献给国家。
”第二天,鸡还没叫,姑娘就上路了。
当她走进县委大院,把用绸布裹着的稀世之宝双手献给国家的时候,在场的人,()是干部还是群众,()仔细打量着这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柔和安详的眼睛,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没有炫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
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
1. 在文章的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关联词语。
2. 短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的手法。
A. 倒叙 B. 插叙3. 用横线划出描写姑娘外貌的句子。
4.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的含义是什么?5. “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
”,这两件无价之宝是和。
方式一:自然收尾式方式二:收尾照应式方式三:篇末点题式1. 《钻石》一文中,结尾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也点明了中心,从“白里透红的脸蛋,柔和安详的眼睛,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没有炫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姑娘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