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的影响篇一: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汉语言113 09 方姮堃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就生产力而言,中国传统社会属农业社会形态,其社会的基本单位为家庭。
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主要功能,由家庭为中心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业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
从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维护和强化这种关系的宗法文化,并上升为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和主流文化。
在宗法文化主导下,国家也成了皇帝的家天下。
二千年来,中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也出现过动乱分裂,但政治文化的主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核心仍是宗法文化。
历史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产生至现今社会它的影响从未消退,其影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至后来宗法制不仅是统治着统治人民的工具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
人们通过血缘组织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严格族规宗族内区分尊卑长幼顺序的家族,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宗法制的影响。
首先,和谐社会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而宗法制中强调的忠孝思想对于发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养成人们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宗法中宗族思想在现今社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忘建设家乡,纷纷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然后是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一、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其完善程度是其它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二、专制主义严密。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而后者不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超姓氏的家族本 身却依然在发展。 身却依然在发展。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到汉代,由于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刘秀登基 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 后,察觉到自汉武帝以来逐渐形成的官僚地主、商人地主、豪强地主对土地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的大量兼并和劳动人民纷纷沦为奴婢,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七次下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 令释放奴婢,多次下诏检核土地,甚至处死一些不负责的地方长官,但最终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都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势力太大而宣告失败。这更助长了这些大家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 而且也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致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所以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 垂青。 垂青。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宋代以后族权的膨胀,与宋明理学家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00321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填空1.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2.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5.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6.《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
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为“七经”。
7.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8.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9.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10.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1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1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14.《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5.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
16.张道陵创立了道派。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判断题1.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是良渚文化。
错2.夏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启。
对3.这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老子说的。
错4.“德”、“能”虽常常“相提”,但却不是“并论”的。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德”常处于主要的或主导的地位,即所谓“重德”。
对5.作为道家强调的人格境界,“真”与“假”相对。
错6.明清的法律,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特点。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对7.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人,与西周的“士”主要指武士含义有所不同。
对8.孔子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
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
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
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
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
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
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接任的。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以行传给自己的儿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为“王”。
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后代子孙不可忘了自己的来源出处,用血缘关系把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项措施对於当时正在发展的周民族而言,是一项十分有利的制度。
探究其中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说,在当时观念中,先要将”小宗”的力量凝聚起来,再去发巩固并发挥”大宗”的力量,於是才可以得到”天下”。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如下:一.家天下的延续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
所以我们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明白,当时的”国”是拥有千辆马车的战斗单位,而”家”是具有百辆马车的战斗单位,可见在这时”国”和”家”是相提并论的。
不过我们现在从古代的文献来看,”家”虽然是一个政治单位,但是仍然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织成核心。
我国的宗法制度。 文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社会政治结构

第39页,共70页。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 延续到清代,一人得势,鸡犬升天,自 古皆然。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史。周代统治天下是姬姓家族; 秦朝是秦姓的天下。按照秦始皇的设想, 从他开始做皇帝,以后各朝代应当是秦 姓的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40
第40页,共70页。
• 汉代刘邦曾与大臣们约定,“非刘 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种家天 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 的平民。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 响。
41
第41页,共70页。
•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庭统治 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 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42
第42页,共70页。
• 姓秦的秦国传了三代,姓刘的西汉传了12代, 姓司马的东晋传了11代,姓杨的隋朝传了两 代,姓李的唐朝共传21代;姓赵的宋朝传了 9代;蒙古族姓铁木真的元朝传了9代;姓朱 的明朝传了16代;满族姓爱新觉罗的清朝传 了13代。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部 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 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 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53
第53页,共70页。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 中国历史从踏入文明门槛的那一天就进 入了专制社会,这种专制社会的阶级基 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 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 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 基本国策。
54
第54页,共70页。
9
第9页,共70页。
• 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阶层,一般要靠 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这就形成了 王封诸侯、诸侯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的分封 制。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但以后历代王朝还有不同程度分封,只是性质 不尽相同罢了。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分封制 也是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实际上,分封 制往往是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如东 周列国。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ec78b501b84ae45c3b358cd8.png)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创造并发展文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受特定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社会是由家族和家庭构成的,中国社会有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结构,而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的特产,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中国文化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老师:
上课时间: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为维护家天下奠定坚实基础,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2.封国制度不断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
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组织,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
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在封建社会,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
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族权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
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
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
历史上中国社会常常动荡不安,但以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家族却始终非常稳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
在乱世,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
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宗法制度经历了一个渐趋完善的过程。
周代的宗法制度,从上层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大格局。
春秋时期孔子的孝悌思想则从亲情伦理道德的角度为其打下了基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的幌子,王权神权以及人道的结合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必用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