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UIBE)

28
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政策意义
落后地区应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地方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落后地区引进的企业,应该是能带动贸易出口的、优质的
企业,而不应仅仅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29
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
新新贸易理论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 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 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
无论是“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一个 显性的共同结果是:口企业生产率高于内销企业。
❖ “出口-生产率”关系的国内外文献使用不同国家的企业 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经验研究,包括发达国家企业数据、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企业数据、拉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 数据、东欧转轨国家企业数据、非洲欠发达国家企业数据 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企业数据。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比进入国内市场更高的固定进入成本和 贸易成本,决定了仅有高生产率企业会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Melitz,2003),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出口企业进入国外市场能够学习别国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获得学习 提高的机会,称为“出口学习”效应。
这两种效应决定了出口企业将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6
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进展的潮流
经济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包括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愈来愈多的研究从地区和产业层面转向微观的企业和家庭 层面,研究其行为和决策 引入异质化趋势:家庭和个人的差异,企业的差异引入分 析中,打破了经济学的同质化假定
7
2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当前 新新 贸易 理论 的理 论体
国际贸易理论从微观层面出发,更好的解释贸 易现象和指导企业选择。
30
新新贸易理论的局限
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率、技术和拥有异质技术工人间具 有普遍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 内生边界模型结合起来共同分析贸易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模型介绍
在需求方面,对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 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如下
其中,xj (i)是表示j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型产品,品之间的不变替代 弹性为1/1-a, 0<a<1。
在生产方面,模型采用带有生产率的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且产品生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总部服务h ,一是产品制造m,并且总部服务只能在北国进行,
否
否
是
是
分配效应提高了整
个产业的生产率
贸易和劳动力市场
自由化之后跨产业 是
否
是
否
是
的劳动力净变动
贸易自由化之后产 否
否
否
是
是
业内的同时发生的
净工作创造和破坏
贸易自由化影响相 是
否
是
否
是
对要素收益(收入
分配)
二、梅里兹异质性模型及发展
1.梅里兹异质性模型 梅里兹模型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
企业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的 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梅里 兹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 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 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 等问题
梅里兹
2. 模型的理论发展
要 资源禀赋差异进行的; 济存在以及产品差异化 致企业的不同贸
结 论
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的情 扩大了贸易;解释了产 易决策选择;主
况
业间贸易的情况
要解释公司内贸
易和产业间贸易,
也解释了产品间
贸易
二、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解释
新贸易理论认为
了不同国家之间依
首先梅里兹模型是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 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 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 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 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新新贸易理论》课件

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Melitz 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奠定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
。
03
近年来,新新贸易理论在研 究企业生产率、出口决策和 组织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
进展。
02
理论框架与模型
不完全竞争市场
03
不完全竞争市场定义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结构中存在一定 程度的垄断力量,使得市场价格不是由供 求关系完全决定的。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贸易政策的制定原则
符合国家利益
贸易政策应当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综合国
力提升。
平衡各方利益
贸易政策应当平衡国内各利益相关 方的利益,避免产生过多的负面影 响。
遵循国际规则
贸易政策应当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 规则和原则,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贸易政策的实施方式
关税措施
规模经济的实现方式
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包括企业合并、垂直整合、水平 整合等。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的定义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与 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以区别于 其他竞争对手,从而获得竞争优 势。
产品差异化的实现
方式
产品差异化的实现方式包括品牌 建设、产品设计、质量保证、售 后服务等。
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证研究结果
企业出口决策受市场需求、生产成本、 竞争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出口企业的成长与国家政策支持、技术 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差异较大, 部分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挑 战,如知识产权保护、贸易壁垒等。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国际贸易实践出现许多新趋向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世界市场上主要
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国家或地区 U.S.A U.S.A
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4 Stanford University 5 Princeton University 6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6 University of Oxford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 H-O理论假设: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要素密集型 也相同
✓ 实际:各国要素价格不同,同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型也 有差异里昂惕夫以美国生产产品时的资本劳动投入比 来计算出口、进口中的资本劳动投入比
✓ 美国的出口、美国的进口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一、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4)自然资源
美国大量进口矿产资源(资本劳动比较高) 美国出口农产品(资本劳动比较低)
在生产过程投入的生产要素并不仅局限于劳动和资本 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资本,而是耕地和熟练劳动力
(人力资本)。
里昂惕夫的贡献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 速发展。
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1950s—1960s:40—50% 1970s—1980s:60—70% 1990s: 90%(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新新贸易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这一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的理解。
它从企业的层面出发,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两个主要模型:异质企业模型(Heterogeneity of new trade theory)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这两个模型都强调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异质性和边界的动态性。
异质企业模型主要探究了企业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尽管在相同产业内的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外部环境,但它们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有所差异。
一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可能选择不出口或者专注于国内市场。
这种现象,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
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内部因素,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的产业环境决定的。
这个模型强调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是基于其内部条件和战略考量的。
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角色和作用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思路。
然而,这一理论仍然有许多未解之处,例如异质性和内生边界的具体衡量、自我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等等,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对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贸易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海外生产会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原因•2新新贸易理论主要内容和方向•3新新贸易理论理论模型•4文献综述•5与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对比•6理论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7政策意义1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原因1)国际贸易领域的微观实证数据对以往理论提出挑Melitz和Yeaple( 2004)根据大量事例对1996年美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39%;•Jensen、B ernard、Redding( 2007)等人研究发现, 2000年美国550万企业中只有大约4%的企业进行过出口贸易, 2002年美国制造业企业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比较, 出口企业的就业率、销售额和人均增加值分别高于非出口企业119%、148% 和26% 。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联合国贸发会《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目前全球15个发达国家共有8. 2万家左右的跨国公司, 它们拥有超过81万家子公司;•《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6 年国际贸易有1 /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1 /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 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2 /3;•跨国公司已占全球技术贸易的60% ~ 70%, 全球F&D的80%, 全球FDI的90%, 21世纪很可能变成“跨国公司时代”•综上,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几种理论模型与实际经济环境相去甚远,已有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一个产业中通常只有小部分企业从事出口生产,而且这些出口企业的分布并不服从该产业中企业总体的随机抽样结果;以及产业中从事出口的企业通常规模更大,生产率也更高的现象。
•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与当今世界贸易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了对新型贸易理论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和方向•什么样的的企业会选择服务于国际市场?它们如何让服务于国际市场(是通过出口的方式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外包而不是一体化?什么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国际外包而不是国内外包?什么情况下企业会在国内一体化而不是国际一体化?新新贸易理论解决了哪些问题?二、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以上问题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线索•第一条线索就是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
在该线索中,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供应国外市场四种类型。
•第二条线索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
在该线索中,企业可以选择一体化或者外包,再加入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国内一体化、国际一体化、国内外包、国际外包梅里兹模型企业内生边界模型4、文献综述扩展了克鲁格曼的贸易模型,将企业异质性考虑克鲁格曼模型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中,针对的新的国际贸易现象,提出了与现实更接近的模型假设。
对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出口而有些企业不出口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得出由于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不同生产率的企业会选择不同战略,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国内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为国内市场生产,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要退出市场。
Melitz(2003)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该理论模型主要解释了什么因素会决定企业选择以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为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选择通常的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做出了解释。
Antras (2003)将强调组织结构差异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和强调生产率差异的Melitz 模型相结合,也建立了一个南北国际贸易模型,考察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外包和垂直FDI 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形成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主要内容,用来解释海外生产为什么通常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交易、外包或许可的方式进行,即解释了什么因素决定企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Antras andHelpman (2004)7、文献综述垂直图片列表将Melitz 模型扩展到了假设两个国家要素禀赋不同,消费者需求偏好不同的框架下,从而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化对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不同影响,同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这种影响也会有差别。
Bernard, Redding Schott (2004)建立了异质企业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将竞争性技术、国际贸易成本、具备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三个因素归结为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
该模型还为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对异质性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Yeaple (2005)的异质企业模型避开分析垄断竞争框架下企业产生同一产品的假设而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与市场规模相结合的贸易模型,分析了每个企业生产具差异化的产品,研究生产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
MelitzOttaviano(2005)垂直图片列表用美国从1994年的企业数据来检测总部密集度和生产率分散对公司内贸易进口的影响,收集的数据来自58个国家5]个制造业,并用资本和研发密集度代替总部密集度,发现在具较高资本和研发密集度的行业以及生产率越分散的行业公司内贸易的进口份额也越高。
Yeaple (2006)结合Melitz 模型和Helpman 垄断竞争模型,也构建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考虑的是两要素、两部门和两个国家(南国和北国)情况,并反应要素比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得出贸易促进所有国家所有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每个行业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不一样,一国要素禀赋丰裕的行业生产率提高较多,而且他们认为贸易中的要素比例型比较优势和相对生产率型比较优势是紧密联系的。
Sehott (2007)研究了一体化和外包两种组织形式中固定成本的问题,发现法国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固定成本比外包低,在企业内生边界理论中预测外包企业中生产率最低的企业成为了跨国公司并且在海外子公司生产中间投入品,而生产率最高的公司会外包中间投入品的生产。
DefeverToubal (2010)5、与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对比新新贸易理论理论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假设前提研究视角231)理论基础不同古典贸易理论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不完全竞争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2)假设前提不同3)研究视角不同•古典贸易理论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在劳动生产率、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 从宏观层面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行为与贸易利益分配;•新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在中观层面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同一产业内发生的贸易。
•而新新贸易理论则是从异质性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研究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得与分配、资源配置等问题。
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为空间经济学发展提供方向找到了提高生产率的新路径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6、需要发展和完善之处•1)新新贸易理论的隐含前提是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小于国际市场交易成本,其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在异质性企业模型中,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进入过程中, 其沉淀成本是否存在差异?•2)新新贸易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 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的现实,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政策意义•第一,证明“贸易是增长引擎”的一般说法缺乏依据。
自古典学派问世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一味强调贸易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虽然这一说法也曾遭遇非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但一直以来这一命题在主流经济学内部并未遇到挑战。
创立“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学者们使用的仍然是新古典主流分析工具,但由于他们从现实出发,选择以“异质性企业”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更为自由的贸易将从水平意义上改进产业生产率但却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分析,有关企业异质性会抑制本国市场效应发挥的论证,以及允许企业迁徙在有助于提升大国生产率收益的同时将导致小国生产率收益发生逆转的推论等,进而证明了“贸易是增长引擎”的一般说法站不住脚。
•第二,在说明贸易开放可能给一国落后地区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讨论了如何消弭这类负面效应的手段。
在贸易开放过程中,一国落后地区某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将因外部高效率企业的进入而衰退,因此,在引进外部企业的同时,还应考虑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
此外,如同“新—新贸易理论”文献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总量生产率效应的作用,进入落后地区的产业有可能是生产率较低而环境成本较高的产业。
因此,一国经济发展中所实施的贸易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相配合,既要考虑国家层面上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特征,也要考虑相关产业中的企业异质性,并进一步综合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不同产品的生产工序和在不同区域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
若非如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会背离其初衷而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
参考文献• 1.Antras, P. and Helpnian E. Global Sourc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112 (3).• 2.Antras P,Rossi-Hansberg anizations and Trade.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009( 1).• 3.Arkolakis C, Costinot A, Rodriguez-Clare A. 2009. New Trade Models,Same Old Gains?NBER Working Paper. 15628.• 4.Andrew B. Bernard & Stephen J. Redding & Peter K. Schott,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007a. 74(1).• 5.Arkolakis, Costas, Klenow,Peter, Demidova, Svetlana and Andres Rodriguez-Clare"The Gains from Trade with Endogenous Var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and Proceedings, 2009 (4).• 6.Helpman, E.,Melitz, M. J. and Yeaple, S. R. Exports v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 (1).•7.Helpman E. Understanding global trade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8.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 一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 (6).•9.Melitz, M. J. and Ottviano, G. I. P.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No. 75.•10.Redding S J. 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f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0.•11.Yeaple S R. Offshor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US trade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6,4(2 -3): 602-611.•12.柴忠永,施惠家.新新贸易理论“新”在何处[J]?国际贸易,2008 (12).•13.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基丁-异质企业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3).•14.邓翔,路征.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与发展[J].两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5.邓翔,路征.“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J].财经科学,2010 (002): 41-48•16.樊琪.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17.洪联英,罗能生.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18.李春顶.出U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扩展及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⑴.南经济研究,2009(2).•19.马颖,李酣.“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与外贸产业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2).•20.孙艳琳.两方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5).•21.下海军.异质性企业理论综述与启小⑴.现代商业,2009(9).•22.王恬,丁苍峰.贸易政策变动对异质性企业生产书的影响_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仳界经济文汇,2010 (003).•23.赵君丽、吴建环.新新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