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模板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资料

教育教学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简述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方式单一。
5.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专制性;(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简述近代学校教育特点(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5交往起源论1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是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点。
我国朱熹也持有这观点。
2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活动本能。
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著有《教育史教科书》4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5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叶澜。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4、20世纪后的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具有人类意识,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简述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3.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④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4.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它的主要特征有:(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5.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6.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精选

簡答題(2012下)簡述激發與維持學習動機の措施。
(2014上)簡述激發學生學習の基本方法(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2011下)課堂問題行為の處置與矯正(1)制訂適宜の教學計劃。
(2)幫助學生調整學習の認知結構。
、(3)給予精確而嚴格の指導。
(4)建立良好の教學秩序。
(5)協調同伴關系。
(6)與家長合作。
(7)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
(2012下)簡述建立教師威信の途徑。
(1)培養自身良好の道德品質;(2)培養良好の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の養成;(4)給學生以良好の第一印象;(5)做學生の朋友與知己。
(2014上)簡述德育過程の基本規律學生の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の規律;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の思想品德規律;學生の思想內部矛盾相互轉化の規律;學生思想品德形成の長期性和反複性の規律。
(2011下)中學生情緒和情感の發展特點中學生處於由兒童期向成人期過渡の時期,這種狀態決定了他們情緒和情感の發展具有雙重性,也就是說既有兒童の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の某些特征。
(1)情緒、情感更加強烈,具有沖動性和爆發性。
隨著學習、生活範圍の擴大以及自我意識の覺醒,中學生の情感更加豐富、高亢而熱烈,他們富有朝氣,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甚至會由於一時の沖動而不顧一切。
中學生の情緒是強烈の,有人形容此時期是“暴風驟雨”時期,他們の情緒經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2)情緒、情感不夠穩定,具有兩極性。
由於中學生自我意識の發展,他們對自己の優缺點都十分敏感。
有時會過高地估計自己,有一種優越感。
有時又常常為自己の缺點和不足擔心,所以在情緒、情感方面常常表現不穩定,具有兩極性の特點,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3)情緒理解力增強,學會運用情緒表達規則。
中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到情緒の產生有複雜の心理原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含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能够给儿童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5)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6.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中学)

2021年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解答题汇总1、影响人格形成与开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格的形成与开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开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早期童年经验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参考答案】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开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自我暗示法: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鼓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时方案落空,那么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
由此那么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冈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参考答案】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假设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完整版)(最全最经典)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单题85题(最全)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1)教育性教案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案"概念;(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案过程,认为教案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案法。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案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教资中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包括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教育技术。
2.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以及教育世俗化和重视教育立法。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教育目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上,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包括培养公民和政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以及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6.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选择和提升文化。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8.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包括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以及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它规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4.简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
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1)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的概念 。
(辨析题、简答题)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
答:第一,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 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
答: ①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顺序、 培养目标及课时 分配; ③ 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
答: ①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 性文件; ②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 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答: ① 科学思想性。
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 基础性。
教科书的编 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 实用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④ 统一性。
要做到知识 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⑤ 表达确切。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 联系性。
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四个统一】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答:第一,备课。
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第二,上课。
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第四,课外辅导。
第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11.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 。
④ 记忆任务的答: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 学习材料的位置;③ 学习程度的大小;长久性与重要性;⑤ 识记的方法;⑥ 时间因素;⑦ 情绪和动机(态度)12.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答: ① 动机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 意义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 加工 —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 适当过度学习;⑤ 记忆术 —合理使用记忆术;⑥ 复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⑦ 应用 —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
13.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 ① 及时复习; ② 经常复习; ③ 交错复习; ④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⑤ 多样复习。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
答: ① 问题的特征(问题表征的方式) ;② 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③思维定势(心理定势) ; ④ 功能固着; ⑤ 原型启发; ⑥ 动机的强度; ⑦ 迁移; ⑧ 个性差异。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①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② 注重创设个性的塑造;③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① 需要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② 归因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③ 自我效能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 目标 —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1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① 吸引力 —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② 动机水平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 归因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 反馈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
答: ① 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② 原有的认知结构; ③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④ 学习的指导。
19.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 ① 学生角度 —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② 教学角度 —精心设置教学环节;③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20.简述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 。
答: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A 是诱发性事件, B 是个体对该 事件的看法, C 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艾里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 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 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1.简述性格与气质的主要区别 。
答: ① 气质受生理影响较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2.简述基本的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答:① 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②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注意力易转移,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③ 黏液质。
安静稳重踏实,反映性地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话少,适于从④ 抑郁质。
行为孤独,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2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关键词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 0~2 岁)。
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②前运算阶段( 2~7 岁),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去自我中心的到发展,获得守恒概念;④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思维发展接近成人。
24.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
正在发展的过程。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得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5.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①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 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②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 岁:儿童的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也称为服从阶段。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和权威阶段。
③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0 岁: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观念为特征,有了自律的萌芽,开始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
④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2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第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第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7.简述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答: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方向,疏导为主;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影响要一致,理论实践要统一;严格尊重相结合,正面约束定规则;集体个别共存活】28.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体谅模式。
29.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① 家庭教养方式;② 社会风气;③ 同伴群体;④ 道德认知;⑤ 态度定势;⑥ 认知失调。
30.简述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答:① 有效说服;② 树立榜样;③ 群体约定;④ 价值辨析;⑤ 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1.简述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答:① 教师的领导风格;② 班级规模;③ 班级的性质;④ 对教师的期望。
3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答:①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3.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 1)同理心。
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三个条件:①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② 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③ 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2)真诚。
自由的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3)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4.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答:① 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② 言语表达能力;③ 组织教学的能力;④ 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⑤ 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⑥ 教育机智。
教育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8.量力性原则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也不秀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