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③成就:
想一想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东北地区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 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内容: 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评价: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 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坚持 下来。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3、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
济建设呈现趋势是:(
)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 业、手工业的发展。 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特征? 大跃进——大炼钢铁为中心
脚踏黄河水倒流, 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 男女争登点将台, 万千炉子一齐开。 火花日夜无停息, 赢得铁流滚滚来。
(2)“大跃进”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
四、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27——1949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 国 现 代 史 分 期
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1949-1952 三年恢复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时期 十年探索(建设)时期 十年内乱时期 两年徘徊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时间:1961年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3)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结果: 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 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1963年建成大庆油田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选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采取的方式。
我们那个年代(1956—1966)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这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年代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那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 梦如幻、希望与失望、喜悦与艰辛相伴随的人生经历 对于年轻的中国人,那是一段既陌生又亲近,既难以理解 又充满魅力的历史
(一战结束后)——迅速萧条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较快发展 ——日益萎缩 抗战时期(1937-1945)
——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1952年 466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810
(3)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探究:结合上图和此语录说明大跃进错在何处? 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大跃进特点:
高速度; 高指标; 浮夸风; 以大办钢铁为核心;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加
4504亿元
11.9 %
3219亿元
15.1 %
1285亿元
4.6%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材料一的原因是: 周恩来主持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复苏
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主持工作——全面整顿——回升
国民经济的恢复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和 曲 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五”计划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 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
探究:人民公社与生产合作社的区别 提示:公有化程度更高 规模更大
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提示: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危害: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 历史发展阶段。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及时训练
1.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 规定这两任务 A、同时进行 C、同时完成
A B、先改造后工业化
D、先工业化后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 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 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这段话反映的是 上述材料中的“我”是什么身份?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民族资本家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1956-1966 1966-1976 1976-1978
1978至今
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 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 上:只能是零分,不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 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 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 设一个新的世界!
阅 读 并 归 纳
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是落后的工业国
(1)背景
重工业十分薄弱
(2)目的: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
(3)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
克拉玛依 油田 集二铁路 鞍山钢铁厂 新藏公路 沈阳机床厂、飞 机制造厂 长春一汽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 大桥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2)“大跃进”
狂热中的失误挫折
(2) “大跃进”
大跃进语录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 凑上太阳吸袋烟。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 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②对总路线的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 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 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③影响: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历史回音壁——你来总结,我来倾听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
试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及影响 中共八大 成功 探索: (1956)
思 想 偏 差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正确与失误并存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调 整 , 未 根 本 纠 正 “ 左 ” 倾 错 误
八大二次 会议 失误: (1958)
“大跃进” (1958)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探索与失误 失误 国民经济的调整 原因 国民经济的劫难 表现 调整
课堂练习
1、造成1959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合同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
2、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
【思考】中共八大进行的正确探索体现在何处?
提示: 主要矛盾
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 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 能满足需要的状况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任务
2.失误(三面红旗):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①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 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z..x..x..k
1952年产量
粮 棉 钢 1.639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比1949年增加
49% 193% 754%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9.3% 53% 46.2%
原油
44万吨
272%
(2)结果: 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