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

合集下载

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

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

2005年5 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5第32 卷第3 期JoulnaI of Hubei Univelsity<PhiIosophy and S ociaI S cience>VoI.32 No.3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余卫东1 徐瑾<湖北大学哲学系, 湖北武汉430062>[摘要] 墨家的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虽然有相似之处1但还是存在着根本的不同0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墨家的功利观根植于代表整体性道德的C天志$1而西方功利主义的根据是基于个体的自然人性论0 由这种内在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功利价值的取向\选择\判断上的一系列差异1并外在表现为整体与个体\ 禁欲与享乐\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的不同0[关键词] 墨家功利观9西方功利主义9天志9人性[中图分类号]B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5>03-0291-04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H功利主义"的说法,功利主义是一个纯粹西方的概念0不过近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功利主义的传统,从先秦的墨家学说起源,然后到北宋的王安石李觐,再到南宋的陈亮叶适,他们的学说中都渗透着功利主义的因素0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学说本身和当代西方功利主义并无不同,并进一步认为既然在先秦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墨家的功利主义,那么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高于西方文化而且完全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0那么,作为中国H功利主义"起源的墨家学说真的就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并推进其发展的西方式的功利主义吗?仔细比较起来,墨家学说和西方的功利主义存在着许多不同,这同时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0一~"天志"与"人性":内在根据上的差异天人关系问题不仅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贯穿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0这不仅因为中国哲学的道德特征十分突出,还因为中国哲学所探讨的人道人欲等问题都与天道天理相对应而存在,无论在世界观人生观还是在价值观方面都离不开对天人关系的认识0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涉及的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的理想和修养道德的作用与评价以及人性的本质善与恶名教与自然等问题,都无法脱离H天"H理"的范畴,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0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墨家学说并没有把天完全看作是H有夏服天天命,惟有历年"<尚书.召诰>的至上的人格神,也没有把天看作H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天,而是把天看作至善义理之天0所以墨家在批判H天命"的同时,认为H命"是暴王造作穷人愚昧的麻醉剂0但是在H非命"的同时,墨子又提出了H天志"说,他在墨子.天志中说:故子墨子之有天之志也1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1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0 故置此以为法1立此以为仪1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士大夫之仁与不仁1譬之犹分黑白也0显然,墨子的H天志"说中的H天"是至善义理的道德之天,赋予天的是惩恶扬善的绝对权威,上至王公大人,下至万民百姓,都是天的刑赏对象0墨家学说以功利作为现实追求的内在根据就是H天"的这种道德性0为什么墨子要以这种H天志"作为一切价值的根据和本原呢?因为在墨子看来天是判断一切价值是非的绝对权威0墨子说:H义不出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智者出"SH然则孰为贵?孰为智?曰:天为贵天为智而已矣0然则义果自天出矣"<天[收稿日期] 2004-06-29[作者简介]余卫东<1968->,男,湖北长阳人,湖北大学哲学系讲师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卷志中)在墨子看来9这种道德性的C天$崇尚C兼爱互利$9抛弃C相贼相害$O所谓天之欲者为C义$9天之恶者为C不义$9天下C有义则生$\C有义则富$\C有义则治$9C无义则死$\C无义则贫$\C无义则乱$O所谓C义$与C不义$就是天对价值是非作出的最高判断O具体而言9C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9大家之乱小家也9强之暴寡9诈之谋愚9贵之傲贱$9而C欲人之有力相营9有道相教9有财相分也$9又C欲上强听治也9 下之强从事也O上强听治则国家治9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天志中)O墨子进而指出9如果人们C顺天之意$9接受天的价值判断9去追求天所崇尚的兼爱互利9那么就会得到天之C赏$9反之9如果人们C反天之意$9违背天的价值判断9去追求天所恶的相贼相害9就会受到天之C罚$O从历史上看三代圣王尧\舜\禹\ 汤\文\武遵循了天志的价值导向9C爱人利人$9因此受到天的垂青9从而能够治理天下9而三代暴君桀\ 纣\幽\厉违背了天志的价值取向9C憎人贼人$9于是皆遭到了天的惩罚O在墨子那里C天$的价值判断具有一种绝对的权威性O因而墨子说C子墨子之有志于天志辟人9无异乎轮人之有规9匠人之有矩也O$ (墨子天志中)在墨家学说看来9功利的效果判断标准显然也就是C凡顺天之意者谓之善9凡违天意者谓之不善$O综上所述9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墨家学说的内在根据是基于道德性的C天志$9并通过对这种代表至上道德的C天$的敬重和顺从作为整个学说的出发点O与墨家学说C天志$的出发点不同9西方功利主义出发点是人的C自然本性$O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存在着两股伦理思潮的对抗O 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这一前提9从普罗塔哥拉到杜威的一股思潮认为9人性在于人的感觉性\动物性9至善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然本性9所以满足人的自然欲望9追求世俗的幸福生活就是善的9否则就是恶的9立足于道德自律这一前提9从苏格拉底到麦金泰尔的一股思潮认为9人性在于人的理性\精神性\自由性9追求德性才是善的9否则就是恶的O 前一种思潮最终发展为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幸福论9后一种思潮最终发展为以道德律为代表的德性论O 在功利主义看来9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9快乐和痛苦这两种力量推动着人们去选择行为9决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9个体的快乐(幸福)就是功利9功利就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标准9凡是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9就是值得去做的行为9凡是不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9就是不值得去做的行为O 因此功利主义者认为9推动整个世界的C唯一杠杆$就是这种追求个人幸福的欲望9功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个人的追求幸福的欲望追求幸福是行为目标9 追求能产生幸福的利益是行为对象O正是立足于个人的自然本性上9葛德文才说C人9就他个人来说9仅仅只是一个能感受刺激的生物\ 知觉的感受者O$在他看来9和动物一样趋乐避苦是人的真正本性9苦乐感觉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并且是道德判断的标准9C善是一个一般的名词9包括快乐和取得快乐的手段O恶也是一个一般的名词9包括痛苦和造成痛苦的手段$9C快乐和痛苦\幸福和灾难构成整个道德研究的根本对象$O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边沁也说C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6苦9与6乐9的统治之下O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9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O$当代盛行西方的杜威主义也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9 认为幸福就是通过行为达到直接的成功O获得利益\取得价值\达到目的就是幸福9否则就是痛苦O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行为的善恶不是看行为本身所表现的性质9而只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9看它是否产生使人满意即幸福的效果9所谓C善$实质上就是这种幸福的效果的是否完成O我们从上面的内在根据不同已经可以看出9墨家学说的基点在于C天志$体现的代表整体的至高的道德性9而西方功利主义的根基在于基于个体的自然人性O 从这之中已经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的甚至的根本的差异C道德$与C人性$O无论是儒家的C克己复礼$\墨家的C兼爱非攻$\道家的C入世以济凡夫9出世以避尘埃$9还是佛家的超越C六涂轮回$达到C四圣之境$9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根据都牢牢根植于C道德$情感之上9所以中国之C天$永远都是情感之天而绝不是科学研究之天9中国之人都是C天人感应$的微不足道的尘埃而绝不会成为真正的绝对的主体这也是天人关系的实质O而西方的学说9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德性论9其出发点都是基于C个人$的人性9无论是强调功利的自然人性9还是强调自律的理性人性9个人都是绝对的主体O 由此这种根本的区别也产生了墨家和西方第3 期余卫东等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293功利主义也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诸多外在差异二!"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外在差异的集中体现由天志与人性这种内在根据上的差异墨家学说与西方功利主义表现为诸多外在的差异如从功利价值的取向~选择~判断上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整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禁欲主义还是幸福主义~道德功利还是幸福功利等等不过其外在差异集中体现为墨家向往的兼士人格和西方功利主义倡导的自由享乐的不同在墨子看来兼士是实行兼爱原则的人他是与别相恶~交相贼的别士相对立的人格形象作为墨家学说中的理想人格兼士首先必须是仁者~ 义士仁即爱人义即利人兼士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其人生宗旨是爱人利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一切个人的享受安乐都置之度外墨子在非乐上里说仁之事者1必务求兴天下之利1除天下之害0 将以为法乎天下1利人乎即为1不利人乎即止0 且乎仁者之为天下度也1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0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1仁者弗为也0墨子要求兼士要将利人不利己的人生准则贯彻到自己的一切活动中去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参加任何活动都不能背离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遍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非儒下墨子这里所说的利人具体内容就是助人以力~分人以财~劝人以道从而使人饥得食~寒得衣~病有养~死有葬因此墨子在尚贤下中说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1有财者勉以分人1有道者劝以救人0 若此1则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乱者得治0 若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1此安(乃)生生0显然在墨子看来兼士的理性人格是以夏禹为榜样的质而无文的朴素风格和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上功苦劳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荀子-富国正是追求这种兼士人格所以先秦诸家中唯有墨家具侠士之风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大取就是这种侠义精神的写照淮南子也记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墨家的兼士人格是着眼整体天下利益的禁欲主义其个人功利的指向同样是整体的道德追求西方功利主义下的人格追求显然不是这种利人不利己的兼士人格而是着眼个体幸福的自由享乐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利益interest ~幸福happiness ~善goodness 这三个概念是同义的凡是能增进当事者个人不是整体幸福不是禁欲的行为就是应予以赞成的他们直接用功利原则来规定行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行为的对象就是那些能产生幸福~快乐的外物即利益他们把道德视为人们依经验进行审慎权衡后产生的行为选择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获得幸福的最佳手段所谓自由就是按照这种功利主义原则行事并取得效果由此功利主义极力反对禁欲主义的道德原则认为禁欲主义从来不曾也从来不可能为任何活着的人所真正奉行对于利他主义孟德威尔在他的蜜蜂寓言里说人的自然状态和社会行为是建立在自私心上的人的各种意向和欲望都是出于自爱自利的本性即使人们做了好事其动机也是出于人的利己本性如果有人肯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或为他人做好事那他一定是想要从对方获得一个等量的享受任何人都不会为他人或社会牺牲自己一点利益利他主义只是利己主义的一种伪装是一种道德上的欺骗自私心是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是整个社会真正的基础利己心也许是一种恶但却是必要和有益的它使人快乐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毫无例外的一切职业和事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力和支柱他甚至认为私恶即公利所以西方功利主义者奉行的都是着眼个体的幸福主义享乐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正当的利益和财富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家学说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差别是如此的巨大那种认为中国自古就有功利主义传统的说法就显得非常可疑了因为从墨子到王安石~李觐~陈亮~叶适他们的学说基本上都一脉相承都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功利观点实质上还是道德的学说294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卷三!两者的相通之处及现实意义墨子在<兼爱中>说判断言行的标准必须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他强调了事实利的作用而不是空泛的谈道德说教,这本身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墨子在考察行为的时候强调了效果虽然这种效果的实质是整体主义的利他而不是西方功利主义的个体主义的利己>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效果重于动机墨家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时应该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合志功而观,不过人们的动机和效果往往不会一致,所以墨子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人的行为完成过程乃至一定效果出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应着重以功效来评价行为衡量动机而在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是否有爱人之心爱人之志,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实际效果上是否利君利臣利父利子 ,甚至使万民被其利墨子关于功利价值的选择提出了一个最高宗旨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兼爱下>在具体选择价值的时候贯彻的是利中取大的优选原则, 大取篇中说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O对于代价意识, 大取篇说是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不得已而欲之,非欲之也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从形式的方法论角度来说墨家功利观和西方功利主义还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因为二者都强调了效果的重要性而且西方功利主义逐渐倾向于除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之外, 还应当考虑幸福普及的人数,尽量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和墨家功利观更加相似了, 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整体与个体道德和人性的巨大差异,所以即便谈到博爱互助之类观点11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所以墨家功的时候,西方功利主义的根本落脚点还是个人利益1利观如果仅仅是谈个人的行为的时候,那么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西方功利主义还有相似之处,但是一旦谈到价值的内在根据和行为指向,那么就马上和西方功利主义大相径庭了当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由于市场经济肯定个人利益的特性,经济越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就越来越由外在的他律转向内在的自律,外在他律的功能将越来越多地由法律进行控制但是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国人的利己心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者比比皆是,传统的道德约束日益淡化,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法制的发展一般总会落后于观念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学习过程中的当代中国>进一步加大了这种道德空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利主义的盛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思潮之外一直还奉行着德性论的原则西方的科学理性和道德自律不仅表现在把天看作是人之外的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把人本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才会对人的自然本性趣利避害,自私自保>作深入的剖析,所以才会深刻认识人性的两面兽性和神性>,所以才会有原罪观念和忏悔意识,所以才会在快乐主义发展到利己主义再发展到功利主义之后还一直念念不忘正义原则所以我们比较墨家功利观和西方功利主义的目的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墨家指向他人的道德功利观或许对时下社会上过于盛行的利己的功利主义起到一种调节的作用墨家的那种利天下的侠义精神在当代社会似乎也更值得提倡, 公输>篇记载墨子止楚攻宋成功后,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纳也即使是这样,墨子依然为天下之利而自苦为极,奋斗终生!责任编辑"陈阳凤"Comparison between the Utilitarian Idea of Mo Zi and Western UtilitarianismYU Wei"dong,XU JinThe Department of Phiiosophy,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 Abstract:many experts regard the theories of mozi as a kind of utiiitarianism. beionging to western. Actuaiiy, the utiiity s idea of the Mozi differes from Western utiiitarianism. The differences not oniy iie on the basis of vaiue, but aiso the standard of vaiue. The utiiity s idea of Mozi is not a reai-utiiitarianism .Key wo rds:The utiiity s idea of Mozi Western utiiitarianism moraiity humanity。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

墨家学派有关知识墨家学派,又称墨子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同、尚实、尚实用等。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墨家学派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兼爱即指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平等地关爱。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在墨子的学说中,非攻是一个重要概念。

墨子主张不主动攻击他人,不进行战争。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伤害,对人民来说是一种灾难。

墨子提倡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通过公正的仲裁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当时的战国时期社会形势不谋而合,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学派还强调尚同和尚实的思想。

尚同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共同的目标,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追求共同的利益。

墨子认为,只有追求共同的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尚实则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墨子认为只有依靠实际的经验和实践,才能取得真知和真理。

墨子学派还强调尚实用的思想。

尚实用即指强调实用价值,追求实际效果。

墨子认为,只有追求实际效果,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发明和创造,如水利工程、兵器制造等。

墨子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实、尚实用等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提出了人道主义的理念。

非攻思想强调和平与和谐,反对战争和暴力。

尚同和尚实思想强调共同的利益和实际的效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先秦时期墨家的代表墨翟在《墨子》一书中,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哲学视角,提出“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并围绕这一价值判断标准,阐释百工造器应遵守的工艺技术原则及职业道德,明确表达“重质轻文”的造物观念。

论文关键词:墨子;“爱人、利民”;百工;造物伦理思想墨子,名翟,生卒于春秋战国之际,略后于孔子。

墨翟生、长于鲁之小邾国,其学术文化渊源亦来自于邹鲁文化(邾娄)。

春秋战国时期,邹鲁造物文化发达,“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多称以邾或娄”。

从《墨子·公输》、《墨子·各城门》等诸篇对于军用器械及守城防御器械制作的记载,墨翟本人就是能工巧匠,精通制造器械的各种技艺。

墨翟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集中于《墨子》一书中。

《墨子》一书在汉代存有71篇文章,目前只存留了53篇。

据考证,其中《尚贤》《兼爱》《非命》等24篇记载了早期墨子及墨家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墨家后期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造物层面,“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贯穿于《法仪》《七患》《节用》《节丧》《备城门》等诸篇中。

一、“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伦理思想。

“仁”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核心,其内涵可理解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此言为孔子弟子有子所说,但是也表达出孔子对于“仁”之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观点,发源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情感,扩展到社会层面非血缘的“泛爱众,而亲仁”,儒家的仁爱原则便具有上下、尊卑、远近的不同。

与儒家不同,墨家则提出:“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的伦理观。

既国无大小,人无贵贱,皆为天之邑、天之臣,那么不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遵守天之法度,实现彼此之间的尊重与友爱,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准则,完成仁人所应完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使命。

总结墨家学派及其影响思想

总结墨家学派及其影响思想

总结墨家学派及其影响思想墨家学派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支学派,由墨子创立。

墨子提出了以非攻和兼爱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兼爱非攻"学派。

墨子主张的非攻即主张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强调人们应该通过道理和仁爱来化解矛盾。

墨子认为战争是一种破坏和伤害,而非攻则是一种和平和协调的方式。

他反对战争和压迫,主张以道德为准则来统治国家和社会。

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后世和平主义有着深远影响。

墨子提出的兼爱即主张人人平等、无论贵贱、近远应该相互关心和帮助。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他强调爱的普遍性和无私性,批判人们之间的偏见和歧视。

墨子的兼爱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也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学派的影响思想首先体现在政治思想方面。

墨子主张以道德和仁爱为准则统治社会,强调行为的正义和公平。

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儒家学派也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

墨子的非攻思想对和平主义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为后来的和平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其次,墨子学派对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墨子主张兼爱和无私的道德观念,强调人的平等和互助。

这种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墨子学派的影响,儒家注重仁爱和人伦关系。

最后,墨子学派的影响还体现在宗教和伦理观念的发展上。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佛教也强调普遍的爱和无私的奉献。

墨子学派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宗教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墨子学派以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道德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提出的非攻和兼爱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和平、公正和道德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其理论思想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其理论思想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其理论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个时候,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然而,其中的一个学派——墨家学派,在这个时期中也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墨家学派的兴起,不仅推动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下面,我将就墨家学派及其理论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墨家学派的起源与背景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学派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当时,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处于频繁发生之中,这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结束战争和保持和平。

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治天下之道。

墨子,原名墨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科学家、发明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公认的思想家、伦理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的鼻祖”。

二、墨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墨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有三,即兼爱、非攻、尚同。

1、兼爱:墨子认为,人类是平等的,因此,应该实行“兼爱”的政策,即所有人都应该相互关心、爱护。

他提出了“兼爱之心,人皆可以得之”这一口号,也被称为“墨家心术”。

2、非攻:墨子反对战争,认为“非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他认为,战争不仅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会破坏道德规范,使人们失去宽容和和平的精神。

3、尚同:墨子主张“尚同”,即尊重大公无私的平等精神,反对私人利益,提倡把个人利益融入到团体的利益中。

三、墨家学派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墨子除了在哲学思想上有所成就之外,也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发明了多种震声器,如“管”、“器”、时间测量器等,这在当时被视为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成就。

同时,墨子也对几何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倡导“尺规”精密测量方法,被誉为古代几何学的代表。

四、结语墨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特别的地位,虽然墨子和他的学派并没有创造自己的政治权力,但他们主张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仍然反映在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方面。

墨子“非乐”思想刍议

墨子“非乐”思想刍议

墨子“非乐”思想刍议作者:李婷婷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墨子“非乐”音乐美学思想为时代的产物,其“非乐”的“乐”在广义上即代表一切物质的享受和审美活动,但在狭义上墨子否定的是一切对老百姓不利的享乐行为。

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功利主义音乐美学观,其积极的一面在于告诫国民抓好物质生产才有精神生活;其消极的一面体现在将音乐完全功利化、商业化,以致阻碍了音乐的发展,误导了大众的审美。

【关键词】墨子;非乐;功利主义;现实意义;审美一.墨子“非乐”的思想渊源墨子,名翟。

墨家学派创始人。

清孙诒让以为生于周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卒于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墨于间沾·墨子年表》)。

宋国人,长期居鲁。

原为手工业工人,技艺高超,相传曾胜鲁班,后升为宋国大夫。

墨子所处的是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

《战国策·序》有这样的记载:“仲尼既殁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并,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

”而在这个时候让民众去“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芋笙而扬干戚”(《墨子·非乐上》),可见墨子的非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墨子的“非乐”思想要义“是故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墨子·非乐上》)墨子并没有否定音乐的美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但认为作乐需以“士成功立,无大后患”(《墨子·三辩》)为前提。

墨子承认大钟响鼓等乐器的声音动听,雕刻绘画给人带来的感官享受,肉食煎烤的滋味鲜美,高台厚榭的安逸舒适。

但是由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老百姓流离失所、衣不敝体、食不裹腹,哪来的钱财去追求这些享乐?所以墨子认为应该禁止音乐为代表的一切享乐,也就是“非乐”。

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及其演变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其中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相互影响,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

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流派,到后来的佛教思想,这些流派都以自己鲜明的思想特点和理论体系在历史中显现出来。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人们追求与自然相合的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思想得以形成。

这种思想主张,自然和人类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而宇宙中的自然量和人的本性本来就是一致的。

所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被视为哲学思想的源头。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最为重要和著名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

阴阳五行思想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中存在的两种相反元素——阴、阳和其他的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的观测和认识。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衍变和转化,促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演化。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最为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它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儒家学派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和正义平等。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忠信等,而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学派,和儒家学派相比,道家学派更注重个人心性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从公里、兼爱、非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思索。

墨家学派主张,人们应该兼爱,消除战争等社会现实问题。

墨家学派还提倡以实用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类奋斗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较小而独立的思想流派,该学派强调语言、名称和人类识别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总结

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总结

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总结儒家、墨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学派,每个学派都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三个学派的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核心观点和特点。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发展而成的学说体系。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尊重家族和社区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可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强调君子的修养和德行,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礼、孝和忠。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意味着关心他人、以他人为重、为他人着想。

礼是尊重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重要实践,孝和忠则涉及到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和忠诚。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培养这些美德,社会可以实现和谐,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不同,墨家思想则更加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是由墨子创立的,他强调“兼爱”和对人类利益的追求。

墨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

他们主张反对大小权势和特权,提倡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和平等。

墨家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战争和暴力行为的道德准则,主张和平、和谐和非暴力解决问题。

道家思想则更加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

道家由老子创立,主张追求自然的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们认为,追求力量、财富和社会地位只会带来痛苦和冲突,而通过放下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道家的核心观点包括道、无为、柔弱和自由。

道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或原则,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本质。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干预自然的发展和人际关系,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己发展。

道家还主张柔弱,认为柔性胜过刚强,通过顺从人性和自然规律,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作者:孙君恒高珍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4期摘要:墨家属于功利主义学派。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墨家首先论述了功利的内涵,阐明了功利是善恶的标准,讨论了功利的具体应用。

他们强调“利”(利益)和“用”(效用),主张公利和互利,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学派。

关键词:墨家;功利主义;效用;互利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4-0069-04墨家提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最典型的功利主义。

中国学者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强调墨家是功利主义。

胡适说:“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墨家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冯友兰指出墨子思想的实质是功利主义,例如节用、节葬,就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去认识和进行算计的,浪费的做法可以暂时获得满足,但是不能在长期获得利益,利少而害多。

“墨家所以底主张的理论底根据,都是功利主义底。

”西方的葛瑞汉(A.C.Graham)、保斯(Judith A.Boss)、罗慈(HeinerRoetz)也确认墨学是功利主义。

著名汉学思想家葛瑞汉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义者,他们用功利原则来判断所有问题,他们从诡辩论者获得的是建构一种逻辑十分复杂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工具。

”保斯在《伦理视野》一书里的第六部分,收集了功利主义的资料,选择了梅贻宝(Y.P.Mei)的《墨子政治及伦理著作选》(1929年)。

墨子的“兼爱”被分三方面收入。

保斯认为墨子的思想体现了典型的功利主义,是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功利主义论述,墨子强调幸福就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能够促进人们的利益、消除伤害就是善,反之,造成痛苦就是恶。

“兼爱”是道德上的实际运用。

罗慈在《轴心时代的孔子伦理学》中,把墨子学派作为一节专门论述,指出“儒家学派与墨家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家庭和功利主旨的作用问题……墨翟主张绝对互惠的伦理学”。

墨家属于功利主义学派,虽然在前辈学者那里已经有论述,但是有点分散,后来人也有分歧,为了明确墨家的功利主义本质,我们在此严格按照西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

一、功利的界定(一)“利”在于“用”墨子的功利主义主张利益。

在社会整体层面讲究公利(天下之利),在人际关系上实施互利。

墨子强调“利”(利益)和“用”(效用)的思想,对利益的道德属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第一,道德的善恶判断在于它是否带来利益,是否具有“仁之实”,因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以下墨子原著仅标记篇名)。

墨家认为有用、有利才体现了善,或者说善就是有用、有利;恶则表现为不利、灾祸。

一切行为的价值评价,就看它的利益效果。

国家的法律作用在于是否利民,“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

孝的实质在于有利于亲人,“孝,利亲也”(《经上》)。

效用是确定人的选择的根本依据,“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

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第二,根据利益贡献情况决定分配是可靠的原则。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尚贤上》)第三,利益是人们喜欢的,损害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根源于人们的需要。

脱离实际利益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义,利也。

”“利,所得而喜也。

”“害,所得而恶也。

”(《经上》”第四,利害的权衡、利弊的多少,需要掌握比较、取舍的方法。

“欲正,权利;恶正,权害。

”(《经下》)“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

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

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大取》)墨子对道德的确定是从利益上来说明的,反对脱离利益的、空洞的道德。

而利益之善,最明显体现为效用。

边沁是这样定义“功利”(utility)的:“就功利而言。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性质,靠它能在任何问题上给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带来利益、好处、快乐、善或幸福,……或……阻止损害、痛苦、邪恶或不幸福的发生。

”胡适说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

张岱年认为:“墨子的价值观可以称为功用价值论。

”(二)公利墨学的利益宗旨不是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公利(社会利益)。

公利是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利益,是占社会最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是相对与少数统治者的区区私利而言的最大化的社会利益。

墨子用医生行医做类比指出,如果一种药只能为四五个人服务,使之得利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就特别有限,只有能照顾到天下所有人,才是好药。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兼爱中》)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

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贵义》)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

譬之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

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

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

(《非攻中》)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天志上》)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

蔡尚思说:“以公利为正义,不重个人的名利。

与儒家的求名不求利,道家的反对名利相反。

”要实现公共利益,每个人必须做到对他人有利,达到互利互惠、互相帮助。

梁启超在《墨子学案》(第一章二)里面认为:“墨子特注意经济组织的改造,要建设一种劳力本位的互助社会。

”(三)互利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理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出了一种无差别、无等级“尚兼反别”的兼爱观,提倡一种不分亲疏贵贱、普遍平等地相爱互助的思想,响亮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观点。

墨子所宣讲的“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直至今日仍然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和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梁启超认为:“墨家此种交利主义,名义上颇易与英美流(如边沁一派)之功利主义相混。

然有大不同者。

彼辈以…一个人‟利益为立脚点,更进则为…各个人‟利益之相加而已(所谓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

墨家全不从一个人或各个人着想。

其所谓利,属于人类总体,必各个人牺牲其私利,然后总体之利乃得见。

”互利要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从而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兼爱中》)的理想社会。

江泽民同志2000年访问俄罗斯时,就引证了墨子的这段名言,说明了国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立场。

在其位者,“敬惧而施”(怀着敬惧之心努力去做事);农工肆人“竟劝尚意”(互相劝勉,崇尚道德);为政者“爱民、节用”,国与国之间“非攻、恶战”。

墨子正是用自己善良的意愿,表达了人民互利互惠、和平相处的普遍要求。

墨学的功利主义不是求私利,也不是狭隘的牟利、逐利。

在他们看来,并非所有的利都是义。

窃人桃李,对窃贼而言是利,只在“亏人自利”,属于不义。

对墨子来说,自利未必一定不义,但亏人必定是义的反面。

义与不义的分界线,在人而不在己,即:是利人还是亏人。

从窃人桃李,到攘人鸡犬、取人马牛、杀一不辜,直至攻城陷国,“亏人自利”的程度越大,不义的程度也相应地越严重。

最严重的情形莫过于天下之人个个“亏人自利”,这便是墨子最担忧的人人“交相贼”的局面。

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可见,墨家强调的是在公利、互利原则引导下,得到平等与法制公正保证的规则功利主义。

二、功利的标准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非命上》)其中,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他强调“本”、“原”、“用”、“事”、“实”、“利”的作用,而不是空泛地谈道德说教,这本身就是功利主义。

“三表法”的实质是功利的标准,因为一表古代圣王的作为。

是功利标准的典范,“圣王之法”的“兼爱”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和行为:二表百姓民众利害是功利的最大体现和应用;三表“百姓耳目之实”是功利的具体反映,三个方面最终都归结在“用”上。

墨子是效果论(后果论)者。

他分析社会问题都是以功利效果为基础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尚贤下》)墨子在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时候强调效果的重要性,认为要看在实际效果上是否“利君”、“利臣”、“利父”、“利子”,甚至使“万民被其利”。

墨子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

冯友兰先生指出:“…功‟…利‟乃墨子哲学之根本意思”,“…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

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一书中认为墨子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方面。

他分析指出墨子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爱,是通过是否有效益于他人来验证的,不是凭空的。

这种思路,是根据近代西方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模式来认识和分析的。

三、功利原则的应用利益是判断善恶与否的试金石。

善在于能够带来利益,恶就是某人或某些人对另外的人造成的伤害。

用功利主义的语言说,善是快乐,恶是痛苦。

墨家的功利原则应用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应用一:孝亲上。

墨子重视道德的实际内容,认为“孝”如果不利亲,无法证明孝与敬。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兼爱下》)应用二:国家治理上。

尚贤使能是内治刑政的关键。

只要任用贤者“治国”、“长官”、“治邑”,便可以“上有以絮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尚贤中》)。

此不惟有利于天鬼、诸侯、万民,且也有利于贤臣、明君。

墨子说:“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

兼相爱、交相利是目的,又是手段。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兼爱下》)应用三:对危害恶果的强烈排斥。

墨子反对的浪费、厚葬、乐乐、战争等,也是从效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指出它们不能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危害的恶果。

善与利是统一的,没有无用的善。

“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兼爱下》)四、小结由是观之,墨家学派是最典型的功利主义。

中外著名学者都持此见解。

冯友兰在他早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里说:“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