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就像一把智慧的小钥匙,打开了我对很多事情理解的新大门。
咱先说说这“道”是啥。
我觉得这“道”就像是做人做事的正确道路,是那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充满善意和公平的路。
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有个班干部总是公正地处理事情,不偏袒谁,大家都觉得他做事很有“道”。
那他在组织活动或者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时候,肯定很多人愿意帮他呀,这就是“得道者多助”。
相反,要是有个班干部老是以权谋私,净干些不公平的事儿,那他失了“道”,到时候他再有啥事儿,大家肯定都不愿意搭理他,这就是“失道者寡助”。
从国家的角度看,这道理也很明显。
历史上那些贤明的君主,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很懂得这个“道”。
他虚心纳谏,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对外也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
这么一来,他在国内就得到了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在国外也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这就是“多助”的力量。
而那些昏君呢,整天只想着自己享乐,搜刮民脂民膏,对百姓那叫一个残酷,这样的君主失了民心,失了“道”,一旦国家有个风吹草动,就没人愿意帮他,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再往小了说,在咱们平常的人际关系里也是这样。
你要是个真诚、友善、乐于助人的人,身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就说我自己吧,我有个朋友,他就是那种特别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他都帮忙。
上次我生病,他又是帮我买药,又是给我送吃的,我打心眼里感激他。
而那些总是算计别人、自私自利的人,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会躲得远远的。
不过呢,这“道”也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做得挺对,但是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所以我们得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这个“道”。
而且,这个“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道”的内涵也会有一些变化。
但是不管怎么变,公平、正义、善良这些核心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变的。
孟子的这句话就像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一个“得道”之人,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后感这文章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者,在那唠唠叨叨地给我们讲着生活中的大实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你看啊,老天爷给你再好的时机,比如说你想做个小生意,正好赶上市场上有个新需求,这是天时吧。
可是呢,你选的那个店面位置超级差,周围都没什么人,交通还不方便,这地利不行,那这生意也很难做起来。
但是呢,就算你占了天时地利,你对员工不好,成天克扣人家工资,还骂骂咧咧的,人和没了,那你这生意早晚得黄。
我就想到那些历史故事,像秦朝,多强大啊,军队那是嗷嗷厉害,兵器也精良。
可是秦始皇和他那帮子孙,对老百姓太残暴了,今天修这个,明天建那个,把老百姓累得半死,还严刑峻法,这就是失道啊。
结果呢,陈胜吴广那么一喊,天下人就都跟着反了,秦朝很快就完蛋了。
这就是失道寡助的典型例子啊。
再看那些得民心的,就像刘备,虽然他没什么特别大的地盘,军事力量一开始也不强,但是他这个人讲仁义啊,身边的兄弟关羽、张飞对他那是忠心耿耿,诸葛亮也愿意出山辅佐他。
他对老百姓也好,走到哪都想着老百姓的疾苦,这就是得道多助。
所以他虽然前期四处漂泊,可总能在困境中有人帮忙,慢慢也发展起来了。
在咱们现在的生活里,这道理也通用啊。
在学校里,那些人缘好的同学,往往都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
谁要是有个小麻烦,他立马就去帮忙,大家都喜欢跟他玩,这就是他的“人和”。
在公司里也一样,那些得人心的领导,手下的员工都愿意卖命干活。
要是领导只知道自己捞好处,不顾员工的死活,那谁还给他好好干活啊,公司迟早得出问题。
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就想啊,我得做个“得道”的人,多去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这样我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才会有人拉我一把。
不然的话,我要是成了个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估计最后就只能孤孤单单地自己玩喽。
反正啊,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做人做事,“道”很重要,这个“道”就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跑不了这个理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阐述了“道”对于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让我深感启发,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中提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让我意识到“道”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得道,就是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分寸,待人有诚信。
这样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失道,则意味着做人做事没有底线,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自然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变得孤立无援。
这个道理让我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文章中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让我认识到,人的因素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无论在哪个领域,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而要做到人和,就需要我们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情动人。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文章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也让我深感启发。
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智慧。
得道者之所以多助,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经营人际关系,如何去争取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失道者之所以寡助,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这个道理让我明白,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懂得如何去经营人际关系,如何去争取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道”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经营人际关系,如何去争取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相信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如果失去了道德,那么在困难的时候就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道德观念却在不断淡化。
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支持。
而那些始终坚守道德底线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他们拥有道德的力量。
道德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更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能够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
相反,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也会在困难的时候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要让他们明白,道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南针。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值得尊重和追求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时刻铭记这句话,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值得尊重和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后感你想啊,这文章里讲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跟我们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差不多。
就好比在学校里,那些总是爱欺负人、自私自利的同学,就像“失道者”,他们周围愿意跟他们一起玩的小伙伴肯定没几个。
为啥呢?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得人心啊。
而那些善良、乐于助人的同学,就像是“得道者”,大家都愿意跟他们一起学习、做游戏,遇到困难的时候也都乐意去帮他们。
这就是“多助”和“寡助”的差别。
再往大了看,那些成功的企业,也是这个理儿。
那些诚信经营、对员工好、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就像是走在“得道”的路上。
顾客愿意买他们的产品,员工愿意为他们努力工作,合作伙伴也愿意跟他们长期合作。
相反,那些偷奸耍滑、坑蒙拐骗的企业,最后肯定是混不下去的,就像被大家孤立的“失道者”。
国家也是这样。
一个国家如果对内实行仁政,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对外又和平友好、互相尊重,那在国际上肯定有很多朋友。
别的国家都愿意跟它合作,不管是经济上的往来,还是在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时候。
但要是一个国家整天欺负别的国家,搞霸权主义,那就没有几个国家愿意跟它一起玩了,到时候就只能孤孤单单地自个儿瞎折腾。
我还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呢。
就像刘备,为啥他能建立蜀汉呢?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且为人宽厚,对百姓好,对自己的兄弟和手下的将士也都很不错,这就是“得道”了。
所以很多能人都愿意跟着他干,诸葛亮都愿意为他鞠躬尽瘁。
而像纣王那样的,整天酒池肉林,残害忠良,搞得民不聊生,那就是“失道”,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亡国的下场。
这篇文章虽然是老祖宗写的,但是道理就像刚出炉的热烧饼,到现在还热乎乎、香喷喷的,特别有用。
它让我明白了,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治理国家,都得走正道,讲道德,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成功。
以后我自己也要做个“得道者”,这样我周围的朋友肯定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也会越过越顺溜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犹如一盏高悬于历史长河之上的明灯,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辉,为后世之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去探寻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以及社会发展的真谛。
这篇经典之作,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道”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无论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还是个人的成败得失,皆与是否遵循道义紧密相连,唯有秉持正道,方能赢得人心,成就大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文章开篇,孟子便以磅礴的气势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著名论断。
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的深入剖析,明确指出,在战争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自然气候条件等天时因素固然重要,地理形势等地利条件亦不可忽视,然而,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人心的向背与民众的支持,即人和。
这一观点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人们对战争胜负因素的传统认知局限,将关注的焦点从外在的物质条件转移到了内在的人心凝聚之上,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以形象生动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一座小城,即使拥有看似坚固的城墙、深阔的护城河以及充足的物资储备,但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在敌人的围攻下也必然难以坚守,最终只能弃城而逃。
相反,若能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众志成城,即使面临再强大的敌人和再艰难的处境,也能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这充分说明了人和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能够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例都印证了这一真理。
例如,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纣,他们之所以能够以相对弱小的力量推翻强大的统治王朝,关键就在于他们顺应了民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响应,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你知道吗,为啥有些人身边总是有一大堆朋友支持他们?因为他们“得道”了呗!就是说他们做人做事都讲原则,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们混。
相反,有些人啊,虽然一开始可能风光无限,但到后面朋友都跑光了。
为啥?因为他们“失道”了呀,就是做事不讲规矩,只顾自己,谁还敢跟他们一起玩?
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有人总是愿意分享玩具,大家就都愿意跟他玩;而那个总是抢玩具的,最后大家都躲着他。
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
咱们生活里也是这样,你真诚待人,别人就会真诚待你;你耍小聪明,别人也会提防你。
所以啊,做人还是得讲个“道”,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话说得没错。
你想得到别人
的帮助,首先得学会怎么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懂了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本讲述人生道理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得道者会受到更多的帮助,而失道者则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其中,有得道者因为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成功;而失道者因为贪婪、欺骗、懒惰,遭遇了各种挫折和失败。
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道德和行为对人生的重要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走正道,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象。
那些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事业也能够蒸蒸日上;而那些贪婪、欺骗、懒惰的人则往往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们的人生也会陷入困境。
这就是道德和行为对人生的影响,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道理的真实体现。
通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和行为对人生的重要影响,也更加坚定了走正道的决心。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人,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读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正道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我坚持走正道,就一定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素材初中作文五篇读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觉得孟子真不愧为亚圣,对战争的胜败分析得蛮透彻的。
遍观此文言文,哲理深刻,文采飞扬,不失为一篇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都非常精彩的好文章。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一)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当然不会提倡战争。
所以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战略后,话题一变,强调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而得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结论。
1,黄沙百战,人和至上
这是孟子所强调的第一点人和至上,不难理解,得人心者得天下嘛!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说得就有些勉强了。
当年诸葛孔明把司马懿诱到一条山谷中对于诸葛亮来说,这可是绝佳的地利:蜀军点燃大火,眼看进退不能的司马懿和大批曹军就要被烧死在山谷中,可此时突然天降大雨,把火浇灭,使曹军得以逃脱,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由此可见天时与地利是相辅相成的。
但人和是绝对至上的,没有人和的战斗是很难胜利、得民心的。
正所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所推崇的不战而威天下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通俗点说,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跟强扭的瓜不甜致人而不致于人有点相似,提倡以仁或德威天下。
虽说秦横扫六国、元铁骑踏遍亚洲,二战时德国想以闪电战征服世界,都是以兵革之利威天下的,想不战而胜好像不可能。
但唐太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改变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被少数民族的人们尊称为天可汗,从而完成了唐朝大一统局面。
唐太宗没有动兵革却威天下,正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失道寡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得道多助。
隋炀帝暴政,游江都、征高丽、修运河,人民怨声载道,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国家狼烟四起,隋不久便灭亡了。
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龙袍一披就人模人样地由大军阀变成了皇帝,想维持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结果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
寡助之至,一事无成。
而中国红军、解放军因为是正义之师,纪律严明,所以有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爱戴,取得抗日、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真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必压邪。
正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篇文言文,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得人和终不还!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二)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仁政。
指出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仁政。
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这是治国之道。
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
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
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
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三)
人活在世间,就应多行善事,广行仁政。
事不能做尽,凡事皆要以大众利益为主,这样的人就是得道者,助人者人助之。
如果坏事做尽,不休会他人的感受,把一些有害他人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样的人不但害别人也害了自己,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人人得尔诛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四)
曾国藩说过: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怎样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 300多年前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说,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会有很多人忠诚地支持你,帮助你,甚至连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随在你的身后;否则,就不会有多少人对你忠诚,甚至连夫妻这样的亲人都会与你同床异梦。
爱是唯一的管理之道。
如果你能够懂得爱,你就能够深谙管理学的奥秘。
所以,孟子又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强大,不是因为你的企业规模有多大,也不是因为你的产业有多么朝
阳,甚至也不是因为你的市场营销有多么强势,而是因为员工们和顾客们对你认同、爱护与支持。
当一个懂得爱的君子和一个不懂得爱的势利小人对弈的时候,就会因为这样的认同、爱护与支持,出现仁者无敌的文化现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五)
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
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
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
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
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
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
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
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
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
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
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的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
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20年,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
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
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
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