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口迁移
1.3第三节《人口迁移》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 的方式?
自然增长 人口 变动
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影响世界人口数变化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对世界人口增长一般不具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 地区有显著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
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逆城市化的表现)
3、按迁移原因
自主性迁移(人口自发的寻求更佳生活环境) 被迫性迁移(受政治、军事等影响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农村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少 升学与升迁机会少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社会地位低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迁 出 地来自有利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促进就业。 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促进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
不利方面
人才外流; 家庭不稳定。
迁 入 地
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给城市环境、交通、 治安造成巨大压力。
练 习
1.下列人口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C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 2.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D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3.环境难民产生的原因是 A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战争和地区冲突 C.地方性传染病威胁 D.经济建设造成移民 4.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是 B A.婚姻 B.家庭 C.自然环境 D.政治因素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必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必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人教版选必一的知识点总结如下:第一章: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因改变定居地而发生的人口空间移动。
2.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界的人口移动。
•国内迁移: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人口移动。
3.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
•经济因素:如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
•政治因素:如战争、政治动荡、国家政策等。
•社会文化因素:如语言、教育、文化习俗等。
4.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可能带来劳动力、技术和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冲突等。
•对迁出地:可能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社会经济条件;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济衰退等。
第二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的概念: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等因素,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等级。
2.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等级越低,提供的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3.城市等级体系:由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
第三章: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化的概念: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3.城市化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等。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冲突等。
第四章:地域文化与人口1.地域文化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现象。
2.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地域文化影响人口分布和迁移。
•人口分布和迁移也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
•影响人口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
•影响人口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4~1962年。
期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1960年还创下了年迁移3300万人,迁移率达50‰的最高记录。
虽然这些数据与以后各年份是否完全可比尚有疑问,但期内人口迁移比较活跃确是不争之事实。
一方面5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全国职工总数由1953年的1856万人激增到1960年的596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期内国家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典型的如1955年冬青海省设立“移民垦荒局”,翌年即从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迁入约7万人。
另一方面50年代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尚未严格控制,户口管理也相对宽松,故各地自发性人口迁移规模也不小。
进入6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庞大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同连续大幅度下降的粮食产量形成极大反差,政府不得不大规模精简职工队伍,下放城市人口,再加上不少地区因食品极度匮乏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人口迁移上的一次大退潮。
第二个阶段是1963~1970年。
期内人口迁移率由前一阶段的30‰以上骤然跌落到仅略高于20‰,表明国内人口迁移规模显著缩小。
这一阶段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陆续展开,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大批工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沿海迁往内地,从而带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内仅迁入青海省的职工及其家属即达10余万人,迁入贵州省的达8万余人,迁入四川省的职工多达40万人。
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人口大迁移的政治风暴,如遣返“五类分子”,下放城镇人口,干部下放劳动,兴办“五七干校”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期内广大农村经济萧条(1969年全国人均农业国民收入比1957年低12%),农民生活艰难,尽管户口管理趋严,向着边疆地区的自发性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仅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每年即达20万人之多。
3-1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高原、山地、丘陵、 气候干旱、淡水缺乏、 土壤盐渍化
国家政策 战争 政治变革 经济落后 收入低 农业成本高, 劳动力过剩 文化教育落后、 家庭、婚姻
地形、气候、 交通通达度
国家政策 战争 政治变革
( )
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2.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迁入 地 不利影响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 )
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
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 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第(1)题, A点表现的人口迁移特点是迁出率远大于迁入率,其原因 最可能是当地经济落后。而当地经济收入高、远离东部发 达区、人口数量少都是不利于人口外迁的因素。第(2)题, 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导出B省区为西藏,然后确定其代表性 农作物。第(3)题,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认真将各个选项与 图示信息比对,即可得出各选项的正误。
)
专题三
人口与城市
【解析】 考查人口增长及人口迁移。第(1)题,图中 显示:2000~2010年,该省总人口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说该省人口密度大幅减少显然太过夸 张。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主要是农村人口迁入到城市(机械 增 长 ) 造 成 的 。 2000 年 的 城 市 人 口 数 量 为 8235 万 ×27%,2010年的城市人口数量为8042万×40%,城市人口 数量十年来增长不到45%。故选项A正确。第(2)题,该省 自然增长率大于0,总人口应该增长,而实际上总人口减 少,这只能是人口外迁造成的。结合这几年西部地区的水 利建设情况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得出该省十年 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
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
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
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四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的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了跨县、市变动的人”[3];五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间“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且其后外出从未超过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人”[1]。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3节人口迁移含解析第三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类型概念迁移范围主要方式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超越国界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超越行政区边界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作用力: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影响: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②表现错误!(2)经济因素(4①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②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③宗教信仰和种族、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人口迁移。
(1)小王高中毕业后每年外出务工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2)小张高中毕业后选择到美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政治因素移民。
()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来说都是有利影响.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空前庞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务工与经商.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提示:(1)×小王每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流动。
(2)√小张在美国留学期间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文化教育因素。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基本要求]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人口迁移的因素。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发展要求] 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思考启迪]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农民工”农闲时到城里打工,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永久或长期地改变,此现象应称为人口流动。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 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教材P17活动]1.②③④属于人口迁移。
2.①②属于国内迁移;③④属于国际迁移。
[教材P19~20活动]1.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化,目的地也更青睐大城市。
2.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
[教材P21活动]1.迁出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
2.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因素存在差距。
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的发展、就业机会,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高,教育设施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为了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想方设法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情景导入先思考———————“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原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本报告将对迁移人口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迁移人口的定义与分类迁移人口,简单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并在新的居住地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经济迁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迁移类型。
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2、教育迁移: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及其家庭可能会选择迁移到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
3、家庭迁移: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变动、婚姻等原因,整个家庭进行迁移。
4、环境迁移:受到原居住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被迫迁移到更安全、环境更适宜的地区。
二、迁移人口的规模与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迁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也日益频繁,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从趋势上看,未来迁移人口的规模可能会继续增长。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促使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三、迁移人口的特点1、年龄结构:迁移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据较大比例。
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更愿意外出闯荡。
2、教育水平:总体上,迁移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立足。
3、性别比例:在某些迁移类型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在经济迁移中,男性比例可能相对较高;而在家庭迁移中,女性和儿童的比例可能较大。
四、迁移人口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经济方面:迁移人口为迁入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增加了人口压力,但 引进了人才,减少了人才培养费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因此,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 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1、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 AB A、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 C、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增长都快 2、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A、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以亚洲最多 C、世界上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世界人口稠密区大多在北半球中纬度的 近海地带
(二)经济因素: 世界各国或国内各地生产发展的不平 衡是人口迁移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自然条件总是和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发 生作用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 源,在没有开发利用时,不会吸引人口迁入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引起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的是主要的、经常 性的作用。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第三节
人口迁移
思考: 黑人的故乡在哪里? 非洲 为什么美洲有大量的黑人?国外华人聚居的唐 人街有20多条?在顺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数量 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迁移 的变动 2、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 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人口迁移:城市化、开发国土、库区 移民、招生就业等
国内人口迁移,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化和开发国土 俄罗斯: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 亚,在哪里建立了许多 新的工业基地,现在乌拉 尔以东的居民比20世纪初期增加了十几倍。 美国:人口大量从东北和中西部“冷冻地带” 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 地带”移动,由于美国南 部、西部建立了石油化工和电子、宇航等新 兴工 业部,发展了旅游业,阳光充足,污染较少,吸 引了大量人口。 中国:工业由东部向西部发展,特别是在今 年3月5日召开九届三次人 大会议中重点提出开发 西部的战略目标。
3、概括的说,人口的发展应该同 D A、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B、文化教育的发展相适应 C、住房、交通的建设速度相适应 D、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BC A、南部沿海密集,北部高原稀少 B、东部沿海密集,西部高原稀少 C、平原地区密集,山区稀少 D、资源丰富地人口密,资源贫乏区人口稀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好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 (一)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自然环境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 迁入 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 迁出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A A、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 B、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直接原因是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D、寻找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大量迁入地区 的是 B A、欧洲 B、北美 C、 拉美 D、大洋洲
7、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BC A、从平原流向山区 B、从农村流入城市 C、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D、从人口稠密区流向人口稀少区
3、中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①20世纪80年代前: 东部 中部 组织性 东部.中部 西北.东北.西南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②20世纪80年代后: 中部 东部 自发 西北.东北.西南 东部、中部 性 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推拉理论
城市(拉力)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好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 置业与致富机会多 社会地位高 乡村(推力)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人口的发展与环境不协调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三)政治因素 (1)政策 经济政策 人口政策 设立经济特区 鼓励人才流动
(2)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战争、 伊拉克战争
(四)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
家庭婚姻 宗教信仰 文化教育落后地区 文化教育发达地区 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宗教矛盾
人口迁移的意义: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 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可以缓解人口压力, 但往往导致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