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检测十一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一轮复习针对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

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4~5题。

4.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A.盛行风风速大B.地表坡度大C.土壤颗粒大D.植被覆盖率低5.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C.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6~7题。

6.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7.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下面图甲为盐丘形成示意图,图乙为盐丘独具特色的“石芽”。

学案】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学案】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1.安徽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A.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B.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水蚀C.地壳下沉一变质作用一风蚀、水蚀D.岩浆活动一地壳下沉一风化、堆积解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地壳抬升后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剥离出露地表,经风化、流水侵蚀后形成峰丛。

答案:B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2~3题。

2.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②砂岩③页岩④花岗岩⑤侵蚀面2A.③②④①⑤ B.④③②①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解析:由图可知,石灰岩形成后,顶部受侵蚀作用,形成页岩层和石灰岩层间的侵蚀面,然后是页岩沉积,砂岩沉积,之后发生岩浆岩侵入,最后发生岩层断裂。

答案:C3.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页岩因属于变质岩,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后被侵蚀C.断层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的解析: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页岩属于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地岩层发生断裂,存在岩层上升和下沉现象。

答案:C4.“巨蟒出山”风景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巨型花岗岩石柱。

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火山喷发②岩浆侵入③地壳运动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石柱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岩,故①错;分析其形成过程,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来地壳抬升地势升高,受外力侵蚀形成。

答案:B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解析:沉积岩层的沉积顺序是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把其他岩层切断的岩层形成的晚,所以图中①沉积层形成最早,然后是③,之后因岩浆侵入,形成了岩层②,④是上覆沉积层,形成最晚,故B正确,A、C、D错误。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甘肃河西期中)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A.甲B.乙C.丙D.丁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活灵活现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答案】1.B 2.D马里亚纳海沟(11°21′N,142°12′E)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大约形成于6 000万年前。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位置的地形为( )A.平原B.大陆架C.大陆坡D.洋盆4.下列地形与马里亚纳海沟成因相同的是( )A.地中海B.落基山脉C.东非大裂谷D.喜马拉雅山【答案】3.B 4.B(2019·广东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5题。

5.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江南丘陵【答案】B(2019·河北唐山检测)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矗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7.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积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6.A 7.C(2019·山东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觉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闻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8~9题。

8.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倒塌9.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答案】8.A 9.D(2019·保定模拟)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专题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押题专练)-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专题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押题专练)-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3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4~6题。

4.图中地层形成最早的是( )5.关于飞来峰景观的形成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岩层断裂—垂直上升—外力侵蚀—推移上覆6.图示时间最可能是( )A.上午B.半夜C.下午D.傍晚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

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7~8题。

7.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8.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回答9~10题。

9.①处的岩石类型和形成的直接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变质岩、变质作用B.沉积岩、冷凝作用C.岩浆岩、侵入作用D.沉积岩、固结成岩10.关于图中信息及其推断正确的是( )A.②处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B.③处表示断层构造C.④处多地下水和油气资源的储存D.⑤处气温常年低于0°C,季节性积雪广布1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019高中地理 专题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高中地理 专题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⑧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⑨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⑩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 ⑪、C ⑫。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 ⑬、c重熔再生、d ⑭。

重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3.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其激烈显示可以在地表形成火山地貌。

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

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的3.6米至6.3米高度变得千疮百孔。

如今,石柱的基部浸没在近2米深的海水之中。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理岩的母岩是石灰岩,石灰岩在作用下形成大理岩。

(2)简述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变化过程,参考分析范例,指出随后地质时代的地质作用及判断依据。

重点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3.对地貌的影响极其分布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特别提示】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2题。

1.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2.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重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__重在理解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__重在理解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9·山东济宁期末)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是1963年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最高海拔155米,岛屿四周由火山灰组成,中部是较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

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图一为岛屿位置,图二为岛屿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1.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A.花岗岩B.石灰岩C.玄武岩D.大理岩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的,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

2.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应位于大西洋,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处,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区域的主要风力作用分别为()A.侵蚀、侵蚀B.侵蚀、堆积C.堆积、侵蚀D.堆积、堆积答案B解析该地貌是风力作用形成,应是沙丘地貌。

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推测甲区域为风蚀坑;乙区域位于沙丘东侧,等高线较稀疏,坡度缓,主要风力作用是堆积,B项正确。

4.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答案C解析沙丘地貌形态与风向有关,侵蚀侧为迎风地带,堆积侧为背风地带。

结合上题分析,甲位于迎风一侧,乙位于背风坡,结合指向标,该区域的盛行风向为偏西风,C项正确.(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莫赫悬崖(见图)位于爱尔兰西海岸,是欧洲最高的悬崖,绵延8 km,远眺大西洋,非常壮观.悬崖的石灰岩基底是由无数细小海洋生物的骨骼在3亿年前堆叠起来的。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2.图乙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可知,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是ab流向cd,导致河流下游的a段水量减少。

选择A项。

第2题,区域河网密集,流水作用明显,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是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选择C项。

答案 1.A 2.C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4.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解析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第4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从图中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

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

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 3.B 4.B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5~6题。

5.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塑造
第 一 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纲要求 >>>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Contents
返回
1
双基落实
BIEYANGSHEJI
别样设计
(一)内力作用
感性认知 ——Biblioteka 一试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
(1)阶段Ⅰ,形成海山是 内力 作用的结果,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岩浆 ____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陆板块相互挤 块相互挤压碰撞 压碰撞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或 形成高峻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海洋 和巨大高原 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举例 洲东部岛弧、美洲 红海、 大西洋 脉、青藏高原 西岸山脉 生长边界 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 图示
返回
[说明]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 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 冰岛 ——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 大西洋 “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 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碰撞形成。
返回
2
考点突破
分类解读
FENLEIJIEDU
返回
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 逻辑推理]
返回
[ 师说考点]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建议用时:20分钟)
(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
(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
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沉积
B.地壳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
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5、6题。

5.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6.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解析】5选D,6选C。

第5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6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加固训练】
(2017·淄博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
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
(2)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
A.沿海陆地被淹没
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可知,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

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

第(2)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

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解析】第(1)题,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是由地壳运动造成,大兴安岭起伏和缓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

【方法技巧】地质作用分析思路
(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