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二煤矿沿_勘探线地下水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淮南煤田潘二井田13-1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淮南煤田潘二井田13-1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7 2 6 2 ( 2 0 1 5 ) 0 1 — 0 0 2 2 —0 4
文 献标 志码 : A
G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1 3 ・ 1 c o a l o f P a n j i N o . 2 c o a l mi n e
第2 5卷
第 1 期
2 0 1 5年 1 月
黑 龙 江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0 f 1 3 — 1 c o a l s e a m i n P a n j i N o . 2 c o a l mi n e m i n i n g i f e l d a n d f o r e c a s t i n g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n o n — m i n i n g a r e a .
WA NG L i w a n g, PE NG J u n, Z H A NG Da i b o ( 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地质构 造特征 ,以便 对 未采掘 区的 构造 进行 预 测 预报 , 以大量 构 造 统计 资料 为依 据 ,运 用数理 统
计和趋 势 面分析 的方 法对 采 区的 构造 进行 统 计 分 析 ,研 究潘二 矿 矿 井构 造 特征 。结 果表 明 : 潘 二

潘一煤矿地下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与水源识别分析

潘一煤矿地下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与水源识别分析
第 38 卷 第 2 期 2018 年 3 月
安徽理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Vol. 38 No. 2 Mar. 2018
潘一煤矿地下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与水源识别分析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ꎬ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Hefei Anhui 230009ꎬ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and correctly and rapidly identify the groundwater sourceꎬ in this paperꎬ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geo ̄ chemical patterns of groundwater in four main aquifers of Panyi Mine were analyzed by Piper diagram meth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in Cenozoic bottom aquifer and coal - bearing sandstone aquifer were studiedꎬ and the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water sourc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Cenozoic top aquifer of Panyi Mine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aquifersꎬ with the water type being HCO3 - Na + K������Caꎻ the Cenozoic bottom aquifer water type was Cl - Na + Kꎻ The types of coal - bearing sandstone water varied along the HCO3- direction in Piper diagramꎬ with mainly Cl - Na + K type. The water in limestone aquifer was Cl - Na + K type. The hydrogeochemical patterns in Cenozoic bottom aquiferꎬ coal aquifer and limestone aquifer were similar to each otherꎬ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mak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on water source by hydrogeochemical patterns. The water in shallow coal - bearing sandstone aquifer near Panji anticline was likely to be recharged by that of overlying Cenozoic bottom aquiferꎬ sh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Ca2 + ꎬ Mg2 + and lower concentration of HCO3- .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source of water inrush with satisfactory accurationꎬ running up to the accuracy rate of 82. 3% . Key words:groundwater chemistryꎻ water - inrush source identificationꎻ piper diagramꎻ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潘北矿区采煤塌陷地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潘北矿区采煤塌陷地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潘北矿区采煤塌陷地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规模扩大,采煤塌陷地也不断扩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矿区水体和土壤中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本区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煤炭;研究内容;样品采集本文通过对潘北矿区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四次采样所采集的地表水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本区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本区地表水处于严重污染状况,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总氮3.67mg/L,氨氮0.28mg/L,硝态氮0.37mg/L,总磷0.11mg/L属于劣五类水。

地表水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过高,如果不加以治理,极有可能产生水体富营养化。

0.引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多年的煤炭开采已引起一系列的矿区环境问题,塌陷水域是由于采空塌陷后造成地表下沉低凹,积水而形成的封闭水体,有毒物不易排除,受粉尘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为了更好的对采煤塌陷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本研究通过监测发展阶段的塌陷水域,对其水中所含各种形态的氮磷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评价,以便为塌陷水域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内容和方法潘北矿2008年1月1日投产,设计年产原煤240万吨,坑口选煤厂设计年原煤入洗能力为240万吨。

采用两个水平开采,一水平标高为-650m,二水平标高为-780m,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为43.8年。

本次研究是以潘北矿区采煤塌陷地塌陷水域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对象,通过采集塌陷水域的地表水,分析氮磷元素各种存在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多次采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样品的采集和处理2.1样品的采集地表水共采集四次样品,2009年4月、7月、12月分别采样,作为春(3、4、5月)、夏(6、7、8月)和冬(12、1、2月)三季的代表,2010年4月为第四次采样。

本次所采水样主要是潘北矿区的采煤塌陷区域地表水样,对于地表塌陷水可采取直接用水桶取水的方法。

潘二煤矿A组煤顶板稳定性地质影响因素研究

潘二煤矿A组煤顶板稳定性地质影响因素研究

潘二煤矿A组煤顶板稳定性地质影响因素研究煤层顶板稳定性是双高矿井开采的基本条件,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顺利进行要求有高质量顶板条件来保证。

顶板条件受地质条件和采掘工程的影响,过去人们分别从岩石力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对顶板的性质和分类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综合分析顶板岩层的岩性特征、层厚、沉积环境、工程力学性能以及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等对于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等均有重大的意义。

1 地质概况潘二煤矿A组煤地层上属于早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厚68~83米,平均73米。

底部以黑色海相泥岩与太原组灰岩分界,内含菱铁结核,富海相动物化石,是一套下三角洲平原沉积,它是在海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前三角洲~河口坝~三角洲前缘三个阶段。

A组煤层(3煤、1煤)位于本组中下部。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3煤厚2.09~9.17米,平均5.07米,1煤厚度1.56~7.77米,平均3.78米,3煤和1煤层间距平均为1.5米。

2 煤层顶板地质条件2.1 直接顶特征(1)直接顶岩性和力学性能A组煤上覆岩层主要由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花斑泥岩和铝质泥岩组成,其直接顶在不同采区岩性发育不一,东一采区与西四采区其直接顶为深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中厚层状、块状,层内见较多的植化碎片及白云母碎片。

西二采区其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细砂岩、中粗砂岩,块状,层内夹少许泥质成分。

直接顶的抗压强度一般为17~124Mpa,抗拉强度为0.2~8.9Mpa,直接顶与老顶粘结强度低,容易离层垮落。

(2)直接顶厚度变化东一采区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度0.2~14.7m,西二采区直接顶为中细砂岩,厚度为10~22m,西四采区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度为0.7~15m,直接顶的沉积环境明显不同。

2.2 老顶特征(1)老顶岩性和力学性能A组煤老顶同样在不同采区岩性发育不一,东一采区与西四采区其老顶为粉砂岩,块状,层内见较多的植化碎片及白云母碎片。

淮南潘谢矿区岩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淮南潘谢矿区岩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238地球与环境E A R T H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202丨年第49卷第3期Vol.49. No. 3,2021淮南潘谢矿区岩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杨婷婷1,许光泉2’**,ANESU Mahaire2(1.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顾北煤矿,安徽淮南232000;2.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淮南煤田深部煤层开采受其下部岩溶水害的干扰,分析其化学组分分布规律、探讨其形成过程,可为水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淮南潘谢矿区太原组岩溶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水文地质背景,采用多元统计、水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等方法,对该区两个次一级水文地质单元的水化学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受挤压-拉张作用下的古地貌是影响古地下水补、径、排的重要因素;I区、n区阴、阳离子均以c r、Na++K+为主,但n区中h c〇i占比较大,且I区s o2/含量大于n区;受局部开放的氧化环境影响,I区主要以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存在黄铁矿氧化,而n区以阳离子交换作用与黄铁矿的氧化为主,为还原环境,但逐步向部分氧化环境转变;长期的矿山开采活动使得区内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发生持续改变,也是影响单元间岩溶水质产生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太原组岩溶水;地下水流系统;水化学特征;形成机制中图分类号:P6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50(2021)03-0238-12doi: 10. 14050/ki. 1672-9250.2021.49.024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1],随着东部地区发展持续加快,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促使煤炭采掘不断向更深处延展,而深部开米处于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水压和开采扰动环境近10年,特大型岩溶水害在我国发生近52起,造成经济损失数以亿计,煤层底板岩溶水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隐患>7,而分析其水文地质背景是其重要的前提东部地区二叠纪是主要成煤时期,成煤后期地 质构造运动对煤炭资源赋存和开发起到重要控制作用[8,位于华北南缘的淮南煤田构造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与喜山等多期构造地质运动。

潘二矿通风设计

潘二矿通风设计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一、地理概况1、位置潘东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原潘集第二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部,明龙山以南,淮河以北。

隔淮河与淮南老区相望,南距淮南市政府所在地洞山,直线距离约25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16°50′00″~116°56′15″,北纬32°45′10″~32°50′00″。

2、交通矿井内现有矿区公路与各矿和市内相连接,矿井铁路专用线与淮阜线和淮南线相连接,通达全国各地。

矿井南行15公里即可连接淮河水运,交通极为方便。

3、最高洪水位淮河为本区主要河流,矿井所在地洪水位采用田家庵水文观测站资料,淮河历史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最高洪水位+25.63m ,2003年7月6日淮河水位+24.31m,现堤面标高+27.07m。

二、井田开拓开采1、井田境界井田边界:西起Ⅶ-Ⅷ线,东以13-1煤层-800m等高线投影为界,北界起于F1断层及其延长线,经F66、F1-3煤层-800m等高线,南界由F5断层向东经Ⅵ线,背斜轴,拐Ⅳ-Ⅴ线,再沿F3断层、Ⅲ线至13-1煤层-800m等高线。

拐点为构造线与勘探线的交点,Ⅶ-Ⅷ线上拐点在Ⅶ-Ⅷ12孔南200m连602孔交F5断层,Ⅵ线上拐点在Ⅵ2孔南160m处,以57度与Ⅵ线夹角向西南交F5断层。

井田走向长12Km,倾斜宽1.3~4.5Km,井田面积33.5Km2。

2、储量储量计算边界即井田边界,矿井一水平计算储量为基岩界面垂深60m~-530m,二水平计算储量为-530 m~-800 m,储量计算煤层为13-1、11-2、8、7-1、6-1、5-1、4-1。

截止2004年底,潘东公司井田内7层煤共有地质储量37815.4万吨(其中一水平15903.7万吨、二水平21911.7万吨),可采储量11290.3万吨(其中一水平5966.4万吨、二水平5323.9万吨)。

3、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能力历经5次修改。

1975年5月合肥煤炭设计研究院完成2.4Mt/a矿井初步设计,75年11月完成3.0Mt/a修改初步设计,89年7月完成2.1Mt/a修改初步设计,95年8月完成2.1Mt/a调整初步设计。

潘二矿1811(1)工作面构造规律分析

潘二矿1811(1)工作面构造规律分析

其附近揭露一次生断层 F a 2( H = 2 m ) ,对回采有 很大的影响;工作面 收作位置 附近的断层 F x 6与 D F 1 l( H = 5 m )和 F x 3 4( H = 5 ~8 m )构成 了断层 组 ,断层组 附近 的煤层 极其不稳定 ,煤层厚度变化很大 ,甚 至发生尖 灭。落差大于 5 m的断层 附近次生断层发育 、顶板较破碎 , 煤层厚度及覆层情况有较大变 化。但其次断层生尖灭较快 ,影 响范 围小。 3 . 2工作面坑透工作分析 工作面回采前 ,为 进一 步查明工作面 内中小构造和地质异 常体 的赋存 情况,采用 了无线 电波透视 C T 成像法探测工作面 内地质异 常, 坑透 工作由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处井下物探队于 2 0 1 1 年 1 0月份完成,共圈定 出 2个异常 区域 。但受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及 干扰因素的影响 ,解释结果存在 一定的误差。引起这样结果 的原 因 有 :( 1 )本工作面构造 复杂 ,且断层 落差相 对较大,受构造影 响, 煤层厚度 变化和煤层起伏极大 。( 2 )受顶板砂岩 水影响 ,工作面部 分 区域项板淋水 ,并且 煤层潮 湿。 3 . 3 水 文 地 质 情 况 1 8 1 1( 1 )充水因素主要有:顶板砂岩水 :富水性强,可 能会顺 裂 隙带 导入 工作面,造成工作 面顶板 淋滴水,恶化工作环境 。新地 层水 : 本 工作面 为上提 工作面 , 上顺槽最小防水煤柱为 6 2 米,受断 层影响新地层水 可能顺 裂隙面导入 工作面。 工作 面正 常掘进 及回采 期间,生产单位严格执 行了 “ 先探后掘 , 先探后采 ”的技术措施 。如在 回采之 前,对 工作面进行 了瞬变 电磁 探测 ,共 探测 出 3个积水异常区 ,针对每个积水异常区分别布置探 放水钻孔进行探 放水,确保 了工作面的安全 回采 。 4 煤炭 资源利用情况 工作 面采 出量 1 6 8 6 1 6吨, 巷道 出煤量 1 9 4 7 2吨, 落煤损失 1 2 2 7 吨 ,工 作 面顶 底 煤 损 失 3 0 6 0 5吨 ,采 区煤 柱 摊 销 3 0 8 9 2吨 ,工 作 面 回采率 8 4 . 1 % ,采区回采率 7 5 % 。 因工作 面构造 条件复杂 ,揭露 断层较 多且影响范围大 ,造成 工作 面丢顶底 煤较多,导致工作面 回 采率及采 区回采 率低 。 5 结 语 本工作面地质条件 复杂 ,揭 露断层较多且断层落差较大 ,造成 工作面 丢顶底煤较多 。工作面在过 断层 期间,煤层厚度有较大 的变 化 ,对 回采有很大的影响 。生产单位在 回采期间按照地质预报提前 编 制了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及 过断层和地 质异常区措施 ,确保 了本 工作面 的安全 正常回采 。

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告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告篇一:采矿专业实习报告总结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丁集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洞山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和凤台县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16″~116°42′37″,北纬32°47′26″~32°54′31″。

凤台~蒙城公路穿越井田中部, 且与凤台~淮南等公路相接,沿凤蒙公路至凤台港与淮河水运相接,淮南~阜阳铁路从井田南缘通过,矿井中心距凤台车站约10km,该车站东到蚌埠约110km,西至阜阳约100km,分别与京沪、京九铁路相接。

矿区铁路专用线和矿区公路在矿井南部经过,交通极为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与河流丁集矿井地处淮河中游,属淮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1~+23m,西北高,东南低。

架河在本区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淮河,河床宽30~40m,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易成内涝。

淮河水位标高一般为+15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7月29日),1991年为+,两岸筑有大堤,最大堤距3000~3500m,右堤顶高+,左堤顶高。

此外区内遍布人工开挖的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涝。

该地区百年一遇内涝水位标高为+。

三、气象本区属过渡带气候,为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据凤台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1959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 ℃(1966年1月31日)。

年平均降雨量,最大(1954年),最小(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小时最大降雨量,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的40%。

年平均蒸发量(水面),最大(1958 年),最小(1980年)。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潮湿系数近似。

相对湿度最大78%,最小%,平均为74%。

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终雪在次年三月中旬,雪期72~127天,最长138天,最短26天,最长连续降雪6天,日最大降雪量16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二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潘集背斜的东部隆起 转 折 端 ,轴 线 延 展 方 向 为 北 西 西 ,南 东 东 ,倾 伏 方 向 为 南东,倾伏角为 5°左 右。 背 斜 北 翼 地 层 走 向 为 N60° W,倾角10°~45°。 本 井 田 为 全 隐 蔽 区,煤 系 地 层 为 石炭、二叠系,全被 139~310 m 厚的新地 层 所 覆 盖。 二 叠 系 有 可 采 煤 层 10 层 ,平 均 可 采 总 厚 为 28.42 m。
0 引 言
矿 井 突 水 是 煤 矿 生 产 中 的 5 大 自 然 灾 害 之 一 ,水 源的判别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水源 判 别 的 方 法 可 概 括 为 两 类 ,一 是 从 突 水 机 理 角 度 来 判 别突水水源;二是通过分析地下水水化学成分 数 据[1] 获 取 地 下 水 中 所 包 含 的 水 文 地 球 化 学 信 息 ,进 而 利 用 突 水 水 质 所 包 含 的 信 息 来 辨 别 突 水 水 源 。 文 献 [2]对 福建马坑矿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 究。常用突 水 水 源 判 别 方 法 有 模 糊 判 别[3]、神 经 网 络[4]、可拓识别 和 [5] 多元对应分析 方 [6] 法 等。 本 文 根 据 现 有 的 潘 二 矿 地 下 水 的 化 学 成 分 信 息 ,对 潘 二 矿 Ⅳ 勘 探 线 附 近 水 样 化 学 成 分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根 据分析得出的结果,结 合 水 文 地 质 条 件,可 以 为 水 源 判别 提 [7-11] 供可靠的依据 。
因 为 虽 然 该 区 的 断 层 多 导 水 性 差 ,但 是 裂 隙 发 育 。 而 灰岩含水层中 的 HCO3- 含 量 总 体 上 较 煤 系 水 高 些, 这是因为灰岩 中 的 CaCO3 发 生 反 应 生 成 的,化 学 方 程式为
CaCO3+H2O+CO2→2 HCO3- +Ca2+
勘察与测量
KA N C HA Y U C E L I A N G
高 志 强 ,等 :潘 二 煤 矿 沿 Ⅳ 勘 探 线 地 下 水 化 学 成 分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研 究
潘二煤矿沿Ⅳ勘探线地下水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高志强, 马 雷, 周小平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56.08 38.51 10.06 1.03 106.05 33.67 11.80 22.34 0.13 68.54
9 副井壁深359m 处

Cl-Na+K
5.59 3.72 30.53 5.10 28.74 6.00 79.68
Piper三 线 图 以 毫 克 当 量 百 分 数 为 单 位 ,在 两 个 三 角 形 的 位 置 ,再 做 刻 度 的 平 行 线 交 于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位 置 ,这 样 可 以 把 大 量 的 水 质 分 析 资 料 绘 制 在 图 上 。 现 将 投 影 到 上 述 Ⅳ 勘 探 线 上 的 水 样 点 绘 于 Pip- er三 线 图 上 ,如 图 2 所 示 。
勘察与测量
KA N C HA Y U C E L I A N G
由表1和图1可知,煤系水的 TDS较灰岩水低, 说 明 煤 系 水 的 开 放 性 较 灰 岩 水 差 ,与 其 他 含 水 层 水 力 联系较差。有些 位 置 的 水 样 TDS区 -450 m 顶板淋水 水样 TDS浓度较高,两水样点位置很近,可能是因为 该 块 段 岩 层 裂 隙 不 发 育 ,水 力 联 系 较 差 。
潘 二 矿 含 水 层 组 由 新 生 界 松 散 砂 层 孔 隙 水 、二 叠 系砂岩裂隙水和石灰岩岩溶裂隙水3部分组成。潘 二 矿 的 水 文 地 质 特 征 属 裂 隙 类 充 水 矿 床 ,矿 坑 充 水 水 源 均 由 煤 系 砂 岩 裂 隙 水 、上 覆 砂 砾 层 空 隙 水 和 下 伏 灰 岩岩溶裂隙 水 组 成。1 煤 层 是 以 底 板 进 水 为 主 的 岩 溶裂隙充 水 矿 床,充 水 性 简 单 - 中 等,4~13-1 煤 层 为覆盖层 空 隙 水 渗 入 补 给 的 裂 隙 充 水 矿 床,充 水 性 简单。
层位 C3-Ⅰ
水质类型
Ca2+
Mg2+ K+ +Na+ HCO3- Cl-
SO24-
TDS
Cl·HCO3-Na+K 0.46 0.35 47.95 21.64 27.06 0.06 97.52
8煤老空水 HCO3·Cl-Na+K 0.69 0.60 44.15 28.19 14.49 0.75 88.87
图 4 SO24- 和 Cl- 随 深 度 变 化 直 方 图
从 图 3 和 图 4 可 以 看 出 ,太 灰 水 样 点 的 HCO3- 和K+ +Na+ 的 当 量 浓 度 随 深 度 增 加 呈 现 出 先 减 后 增 的 趋 势 ,但 是 总 体 浓 度 变 化 范 围 不 大 ,但 西 一 采 区 -450 m 顶 板 淋 水 砂 岩 水 样 比 其 他 几 个 砂 岩 含 水 层 水 样 的 HCO3- 当 量 浓 度 较 高 一 些 ;煤 系 水 样 点 的 Cl- 当 量 浓 度 在 -450 m 以 上 随 深 度 增 加 呈 现 出 下 降 趋 势 ,大 于 -450 m 后 增 大 到 一 个 较 大 值 ,而 其 SO24- 当 量 浓 度 随 深 度 增 加 呈 现 出 上 升 趋 势 ,同 样 在 -450 m 之 后 增 大 到 一 个 较 大 值 。
从 Piper三 线 图 上 的 水 质 分 布 规 律 可 以 看 出 , 在 四 边 形 中 ,太 灰 水 样 基 本 沿 HCO3- 为 50% 毫 克 当 量 百 分 数 的 线 分 布 ,表 示 HCO3- 当 量 浓 度 较 高 ; 而 煤 系 水 样 分 布 不 是 很 集 中 ,但 可 以 看 出 其 HCO3- 当量浓度 比 太 灰 水 样 的 低 一 些。从 阳 离 子 三 角 形 中 可 以 看 出 ,这 些 水 样 点 基 本 集 中 在 右 下 角 ,表 示 其 K+ + Na+ 当 量 浓 度 较 高 ,在 阳 离 子 中 占 主 要
摘 要:准确掌握煤矿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查明不同含水层地下水 的 水 化 学 类 型 和 离 子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对 矿 井 突 水 水 源 快 速 判 别 和水害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潘二矿的地下水水质资料并结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采用 Piper三线图和 直 方 图 对 其 地 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垂向上灰 岩 含 水 中 的 K+ +Na+ 、HCO3- 浓 度 和 煤 系 水 中 的 Cl- 浓 度 随 深 度 增 加先减后增,煤系含水层中的 SO24- 浓 度 随 深 度 增 加 而 增 加 ;水 化 学 类 型 由 HCO3·Cl-Na+K 渐 变 为 Cl- Na+K。 根 据 水 化 学 成 分 的 变 化 规 律 ,可 以 区 分 各 层 突 水 水 源 ,为 正 确 判 别 矿 井 突 水 水 源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 关 键 词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水 化 学 成 分 ;分 布 特 征 中 图 分 类 号 :P641.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5781(2012)02-0194-03
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15m,断层组影 响 岩 石 破 碎 的 宽 度 可 达 10~50 m。 井下巷道所见中小 型 断 层 的 断 层 面,有 时 光 滑 平 直, 具 断 层 泥 或 无 充 填 物 ,有 时 粗 糙 弯 曲 ,断 层 带 宽0.1~ 0.3m,为 泥 岩 屑 填 充,或 者 是 泥 岩 砂 岩 的 角 砾。 本 区 内 的 中 小 断 层 富 水 性 弱 ,导 水 性 差 。 然 而 断 层 两 盘 坚硬岩层裂隙比较 发 育,可 以 构 成 地 下 水 的 汇 集 带, 矿坑部分淋水区往往是这种汇集带的地下水通过小 断 层 进 入 矿 坑 形 成 的 ,钻 孔 中 砂 岩 灰 岩 漏 水 也 常 常 与 此带有关。
6 1102(1)E 新工作面
B11 砂
Cl-Na+K
0.75 0.70 32.45 7.50 25.98 0.42 67.80
7 西一采区-450m 顶板淋水 8 1102(1)新工作面
B8 顶 B11 砂
HCO3-Na+K 0.14 0.23 HCO3·Cl-Na+K 0.32 0.28
图 1 潘 二 Ⅳ 西 勘 探 线 剖 面 图
表 1 Ⅳ 勘 探 线 附 近 水 样 水 化 学 成 分
meq/L
ID
取样地点
1 南一采区12放7孔水样
潘 东 公 司 18118 上 顺 槽 2
探 放 18128 采 空 区 积 水
3 南一采区11放5孔水样
4 12放5孔处水点
5 西一采区12放3孔
区内有断层 140 条,其 中 正 断 层 105 条,逆 断 层 35条。钻孔 见 断 层 带 宽 一 般 为 0~8 m,少 数 可 达
2 地下水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
水 化 学 成 分 的 分 布 特 征 ,将 Ⅳ 西 线 附 近 的 煤 系 水 样 点 和 太 灰 水 样 点 投 影 到 Ⅳ 西 勘 探 线 ,为 了 分 析 Ⅳ 勘 探 线 附 近 各 含 水 层 常 规 水 化 学 成 分 的 分 布 特 征 ,将 Ⅳ 西线附近的煤系水样点和太灰水样点投影到Ⅳ西勘 探线剖面图中,如图 1 所 示;Ⅳ 勘 探 线 附 近 水 样 水 化 学成分见表1所列。
C3-Ⅰ 太灰 C3-Ⅰ
Cl·HCO3-Na+K 1.17 0.57 Cl·HCO3-Na+K 0.33 0.38 Cl·HCO3-Na+K 0.35 0.27
37.02 18.32 20.37 0.07 77.52 46.23 19.59 21.10 2.82 93.88 54.67 28.45 26.78 0.06 110.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