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一、引言秧歌和小放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儿童教育中,通过欣赏秧歌和小放驴,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进行《看秧歌》和《小放驴》的欣赏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1. 《看秧歌》《看秧歌》是一首扬州传统民歌,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2. 《小放驴》《小放驴》是一首以山东方言演唱的民歌,描绘了一位快乐的放驴人的生活,歌曲轻快婉转,极具亲和力。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音乐欣赏教育,希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秧歌和小放驴的基本知识; 2. 感受秧歌和小放驴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3. 成为秧歌和小放驴的合唱演唱者。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介绍秧歌和小放驴的背景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看秧歌》1.首先播放《看秧歌》的音频,让学生闭眼倾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2.然后,请学生一起朗读《看秧歌》的歌词,帮助他们理解歌词的含义;3.最后,引导学生一起合唱《看秧歌》,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欣赏《小放驴》1.先让学生熟悉《小放驴》的曲调,可以播放音频或者老师演唱一段;2.分析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3.引导学生一起合唱《小放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并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
4. 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总结秧歌和小放驴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评估1. 观察评估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合唱过程中的参与度、听觉反应和表达能力。
2. 口头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考察学生对秧歌和小放驴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音乐表达和情感传达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制作舞台剧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秧歌和小放驴的背景故事,并组织学生参与舞台剧的制作,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表达。
2. 参观演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或学校组织的秧歌和小放驴演出,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欣赏真正的艺术表演。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001]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6e13ae6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c.png)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00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对经典民间曲艺剧目《看秧歌》和《小放驴》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魅力和民间曲艺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看秧歌》《看秧歌》是传统的秋季百姓群众文艺活动,在我国南方广泛流传。
表演形式以歌唱、舞蹈为主,以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和秧歌表演情节为主要主题,并根据地方习俗和历史传说,展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祭祀文化和艺术风格。
2.2 《小放驴》《小放驴》也称为《踏歌》,是一种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地方乐曲,主要流传于河南、山西、山东等地。
该曲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不同形式,包括“十二字谱”、“鲁滨逊漂流记”等版本。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整体欣赏和分节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传统文化课堂讲解,歌曲演唱,形象艺术展示和互动问答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教学流程时间内容方法10 min 开场教师介绍本节课目标及教学内容25 min 《看秧歌》整体欣赏播放《看秧歌》音频并简要介绍歌曲特点及背景10 min 《看秧歌》分节欣赏分别展示不同场景和情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5 min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反馈并分享个人感受25 min 《小放驴》整体欣赏播放《小放驴》音频并简要介绍歌曲特点及背景10 min 《小放驴》分节欣赏L分别展示不同场景和情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5 min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反馈并分享个人感受10 min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5. 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经典民间曲艺剧目《看秧歌》和《小放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掌握整体欣赏和分节欣赏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教学扩展•学生进行自主欣赏并展示,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曲艺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文化沙龙等多样化形式,推广民间曲艺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小放驴》教案01

《小放驴》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小放驴》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分析:《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
其音乐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
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
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
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
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
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
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
它既可让人想像为“跑驴”开场时演员的呼唤声,又可想像为农民放牧时驴子的嘶叫声。
这种启始方法,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风趣、幽默、诙谐、泼辣的音乐情绪,也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从演奏形式上看,它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从而使音乐情绪益发地显得浓烈、炽热,感情色彩颇浓。
在民间,人们把这种一问一答、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叫作“学舌”。
教学重点:熟悉《小放驴》曲调。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设计意图:这首曲子是器乐曲,表现的都是地方民间音乐,极具地方特色。
所以教学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曲子的地方风格特色,从旋律歌词以及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上入手,体会乐曲的情绪和表现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小放驴》1、初听:乐曲表现了什么?使用了哪些乐器?2、简介体裁:《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
体裁属于河北吹歌。
3、再听。
分析: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
《看秧歌》和《小放驴》教案

《看秧歌》和《小放驴》教案《看秧歌》和《小放驴》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2、情感目标: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3、能力发展目标: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分析:(一)《看秧歌》《看秧歌》是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歌曲以叙事的口吻及风趣幽默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歌词为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词为第二部分;第四段词为第三部分。
第一、三两部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
这两部分的旋律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原始素材,但改编者给它配上了合唱。
这部分合唱基本上采用了主调音乐的手法。
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其中,较多地采用了复调的手法。
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它与前后两部分既形成对比,又保持统一。
《看秧歌》这首歌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
其主要表现是:1、歌中有许多方言性的'唱词。
如:“老天爷爷不顶对”(即:天气不好的意思);“看红火走一遭,刮风下雨能咋的”。
2、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衬词。
3、歌曲使用了五声性调式的七声音阶构成旋律。
(二)《小放驴》可以说,这首乐曲首先是源于农民们放驴的劳动生活。
农民们对影响其耕种、运输等劳动、生活需要的驴子十分珍爱,对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也由衷地产生喜悦之情。
其次,这首乐曲也源于河北的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
因为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节目中民间表演“跑驴”的内容十分相符。
它们都是那样地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
同时,乐曲的律动又与“跑驴”的舞蹈动作十分吻合。
根据以上所说,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有着很深厚的生活基础。
乐曲开始是用管子吹奏的一个长音。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小放驴》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小放驴》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省级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一、欣赏《小放驴》,感受、体验速度的变化与情绪表达的关系及河北吹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学舌”、“句句双”这两种中国民间乐曲常用的演奏手法;认识民族乐器“管子”并能辨别其音色。
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加强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流行音乐,正处在变声期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演唱,这跟他们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有关,因此,我想多让他们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聆听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通过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让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音乐歌曲,尝试做音乐老师来教同学唱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教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我不会像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教学生学完歌曲就行了,我会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肢体表演来展示歌曲的内涵,结合“说、唱、跳、演、人声伴奏”等形式进行,做到完整的音乐剧表演,全面开发学生的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特的艺术感觉。
3重点难点感受《小放驴》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吹歌的主要风格特点。
4教学过程4.1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河北吹歌《小放驴》(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这节课呀!老师将带大家欣赏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来!一起看段视频,跟着视频动起来吧!提问:你能听出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老师:嗯,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呀!那我们来归归类吧!民族乐器按照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要求分为四大类,知道有哪四大类吗?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主要乐器。
(二)聆听《小放驴》全曲 1.导入:在我们中国河北地区,有一首吹歌以模仿动物的叫声为主要创作的,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一听呢?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肯定会觉得非常好笑,但你们不要光顾着笑,听听它在模仿什么声音,主要又是用。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选听小放lv教案2新人教版

《小放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小放驴》,并能给歌曲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2、能力目标:了解河北吹歌演奏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对民歌有所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歌曲背景,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同学们今天的状态真精神,希望你们表现的也会同样精彩。
)二、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地秧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地秧歌的歌曲。
师:你们听出了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师:这是河北民间的一首歌曲,叫做河北吹歌,是用唢呐演奏的。
三、新课教学:(一)聆听歌曲:师:同学们,我们一同来听,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生:欢快、活泼、诙谐、粗犷,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景象。
师:在这首歌曲的演奏形式上大家有什么发现呢?生:他们在一问一答地进行演奏。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让我们再次聆听,同学们可以仔细聆听这首歌曲的表演特色?(二)简介歌曲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浓郁的河北民歌风格。
它豪爽奔放,歌唱性很强。
从结构上看,它采用了起、承、转、合、再转、再合的形式,可谓严谨、工整。
特别是乐曲的句子或长或短地都有所重复,因而在民间把这种重复现象称之为“句句双”。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看谁最能说出歌曲的音乐特点?(三)小结:歌曲以欢快、活波的音乐风格,表现了河北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面貌。
四、表演:(一)完整演唱歌曲:师:同学们!你能带着这种情感的变化来演唱,表现这首歌曲吗?(二)设计演唱形式:师:如果让你给这首歌曲设计演唱形式,你会怎样设计呢?生:女生——男生——合唱。
(你的设计有想法)师:按演唱形式演唱,师伴奏。
五、小结:师:丰富的演唱形式可以让这首歌曲更饱满、更具有感染力。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答)。
小放驴音乐教案

小放驴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小放驴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小放驴》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通过合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活动:- 向学生介绍《小放驴》这首歌曲,并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片段。
- 讨论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是否听过或唱过这首歌。
2. 歌曲学习:- 教师向学生逐句教唱《小放驴》的歌词,注意发音和节奏。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歌,并加入简单的手势动作,如拍手、拍腿等。
3.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放驴、小主人等。
- 每个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和角色特点,编排简短的小表演。
-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发挥想象力,可以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或道具。
4. 合作排练:-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练,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
-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工合作,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5. 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小表演。
-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观看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6. 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和收获。
-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合作和表演中的体验,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表演中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唱歌和表演《小放驴》,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类似的儿童歌曲,并进行类似的合作表演活动。
3. 探索其他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如音乐游戏、乐器制作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看秧歌》和《小放驴》教案范文

《看秧歌》和《小放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秧歌和小放驴这两种民间艺术形式。
2. 通过学习《看秧歌》和《小放驴》这两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看秧歌》:让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了解秧歌的来历、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小放驴》:让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小放驴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秧歌和小放驴的来历、特点和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看秧歌》和《小放驴》,学生跟随演唱。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秧歌和小放驴的来历和特点。
2. 学习《看秧歌》:教唱歌曲,讲解歌词含义,让学生体验秧歌的欢乐氛围。
3. 学习《小放驴》:教唱歌曲,讲解歌词含义,让学生了解小放驴的艺术形式。
4. 演唱练习:学生分组演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看秧歌》和《小放驴》。
2. 学生了解秧歌和小放驴的来历、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提高,表现出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看秧歌》和《小放驴》歌曲谱例。
2. 影像资料:秧歌和小放驴的表演视频。
3. 互联网资源:相关秧歌和小放驴的历史背景、演唱技巧等资料。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安装有音响设备,可用于播放音乐和视频。
2. 座位:学生座位排列整齐,便于教学和演唱练习。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每节课45分钟。
2. 教学周期:共计15课时,每周一节。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秧歌和小放驴的表演活动,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2. 邀请秧歌和小放驴的表演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看秧歌》《小放驴》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看秧歌》、《小放驴》
教学目标
1、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
2、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山西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重点
1、熟悉女声合唱《看秧歌》和《小放驴》曲调。
2、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两首曲子一首是歌曲,一首是器乐曲,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表现的都是地方民间音乐,极具地方特色。
所以教学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曲子的地方风格特色,从旋律歌词以及所使用的代表性乐器上入手,体会乐曲的情绪和表现的内容。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看秧歌》
1、大家听过山西的秧歌吗?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山西祁太秧歌改编的女声合唱曲。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师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