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5)》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 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自制潜水艇模型、木块、橡皮、气球、回形针、泡沫、水槽、改进后的测力计、钩码等。
教学过程:壱、课前交流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在这里只要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弐、激趣导入当有人落水时,我们给他一个救生圈,他就能浮在水面,不会下沉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浮和沉,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参、自主探究探秘活动一:我会猜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看看都有什么?各组取出材料,学生汇报器材名称。
(木块、橡皮、回形针、泡沫、气球、钩码。
)师: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组长分发器材,然后把你们的猜想结果组内交流,组长作好记录。
(若学生抢,每个小组都应该是团结协作的,不但要互帮互助,更要相互谦让,因为谦让是一个人的美德)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找一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不同意见的进行补充。
探秘活动二:我要试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有不同想法时:究竟谁对谁错呢?)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多媒体展示温馨提示。
师:下面就开始做实验吧!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师小结: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探秘活动三:我体验,我发现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师:看着我们的实验记录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块、泡沫、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生交流)师: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气球,气球在水中是上浮的对吧?你们将气球放入水槽中,用手慢慢往下按,注意感受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具准备学生:材料袋(钉子、气球、直尺、塑料泡沫、钩码、胡萝卜、棋子、积木、石块、圆珠笔、皮筋)、实验记录卡(两张)、水槽、抹布。
教师:教学课件、皮筋、钩码、直尺、胡萝卜、食盐、水槽(两个)教学过程:一、实物激趣,导入课题谈话: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这里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
(出示细颈瓶)在这个瓶子里老师放了一红一白两个小球,你能不能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材料想个办法把它们取出来?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并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兴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活水源泉。
)二、设计实验,探究问题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呢?1、设计实验。
课前,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袋,现在就请各小组长打开材料袋,大家看一下里面的材料有没有不认识的,如果有,可以问老师。
认识材料,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大胆的猜测,你来猜一猜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使学生明白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要敢于猜测,善于猜测,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精神。
)2、进行实验师:老师再给大家一条建议:小组同学要分工协作,记录员要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修改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铁钉、橡皮泥、泡沫、饮料瓶、水槽、胡萝卜、尺子、橡皮筋、钩码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仔细听,故事是这样的:在森林里,一只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
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便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浮沉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东西是上浮或下沉的?二、猜想假设:1、探究浮沉现象(1)、猜想:现在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猜测,猜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部分。
(使用实物投影仪)(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
(使用实物投影仪)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要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我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课件显示1.把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不要把水溅出来。
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验证结束后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回材料袋)。
小组长取材料。
下面你们就开始做实验吧!(3)、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使用实物投影仪)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2、探究水的浮力(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看着你们的实验记录单,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块、橡皮筋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2)、实验:老师这儿有空塑料瓶,空的塑料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们把塑料瓶放入水中,小组成员轮流用手轻轻往下压,每个人感受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有趣的浮沉现象_科学_小学(说课、试讲、教案集)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通过观察等方法对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水中任何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2、通过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力,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上浮物体:塑料泡沫板、塑料空心球、空矿泉水瓶、积木下沉物体:砖块、钩码、玻璃球、螺丝钉其它材料:实验小装置(一根皮筋上有提环,下有挂钩)、直尺、钩码、装有水的水槽、实验记录单、笔、抹布。
2.教师演示材料: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个鸡蛋、两个烧杯(一杯盐水,一杯清水)、课件、电子教鞭、板贴、手机(连wifi)、希沃授课助手、科学小装置、钩码、粉笔、奖励小卡片、手表课前活动:1.师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来聊聊天。
“十一”期间,我去了沂水的大峡谷,领略了其中的山水风情。
你们有没有出去玩?谁来说一说你都去哪儿玩了,见过哪些有趣的现象?生交流。
预设反馈:听了你的介绍,我都想去了。
谢谢你的介绍。
听的出来,你玩的很开心。
你的声音真响亮,希望一会上课你也能用这样响亮的声音发言。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彰显了我们的祖国的繁荣富强。
师总结:好,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学校都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大家可以利用节假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多出去走一走,边玩边学,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谈话:同学们看(两只手分别拿着树叶和石头),我手里拿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和石头,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谁来说说?预设1:都下沉。
(你是这样认为的。
)预设2:树叶会浮在水面上,石头会下沉。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教具:水槽、气球、钩码、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饮料瓶、水槽、皮球、石头、测力计、钩码等。
课前交流:师生比赛,看谁的气球在空中撑的时间最长。
感受在空气中,物体有沉有浮的现象。
交代课上会继续进行比赛,获胜的一组是“今日之星”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故事导入(播放手绘微课)师:欣赏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为什么小兔子抱着木棒能漂在水上?师:引入并贴课题二、合作探究1、再现浮沉现象师投影湖泊图片生自由说说所看到的现象2、探究浮沉现象⑴、猜想:师:师展示实验物品,让生大胆猜想把物品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师生一同把猜想结果贴在黑板上。
⑵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引导猜想对不对需要靠实验来验证。
然后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⑶、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师巡回指导。
⑷、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师投影实验单,小助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师: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3、探究水的浮力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上浮的物体为什么能浮?生:猜想原因⑵、小实验:师生共析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
师:那大瓶子呢?(悬浮)赶紧用手按一按,试一试。
生:生用手按,进行观察和体验。
师小结:无论是上浮还是悬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
师: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或者词比较重要?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向上”⑶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物体在水中上浮和悬浮是因为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师:那沉入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向上的托力呢?学生进行猜想师:究竟有没有受到这种力,怎么办?生:做实验。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了解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真正原因。
三、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铁钉、橡皮筋、直尺、钩码、气球,乒乓球,橡皮)、实验记录单(两张)、水槽、抹布。
教师:教学课件、钩码、橡皮筋、气球、水槽(两个)。
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师:将实验材料袋中的物体轻轻倒出,快速猜想哪些是放入水中上浮的?哪些是下沉的?快速分成两类。
(学生分组实验)2、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对与否呢?(放入水中试试)下面放入水中验证一下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口令:停)猜想的都正确吗?(如不正确:你哪个地方猜错了?生汇报)(二)探究水的浮力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1)看到物体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你们有没有想来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先来研究直尺、乒乓球等物体它们在水中为什么能上浮?(2)要想研究它们为什么能上浮我们用气球来帮忙,把气球慢慢地压入水中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当松开手时会有什么现象?有秩序的每人做一次,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感觉!板书:漂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用手势重点强调方向,用彩色粉笔突出向上)齐读这句话!2、上浮的物体是由于受到水向上的浮力而上浮,那么橡皮、钩码等这些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同学认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认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同学举手?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加以说明?有没有小组想出办法了?(几分钟讨论)探究下沉的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将钩码固定在橡皮筋的一端,在空气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将钩码慢慢浸入水槽中,保证钩码完全进入水中,又不接触到水槽底部,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在入水前后是否有变化。
有趣的浮和沉教案(通用3篇)

有趣的浮和沉教案(通用3篇)有趣的浮和沉教案1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四、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水槽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3)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
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
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下面的表格里。
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二行的格子里画一个“√”,如果浮,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三行的格子里画一个“√”。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螺丝钉、钩码、橡皮、橡皮筋、水槽、水、直尺等。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表、皮筋、钩码、水槽、水等。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谁来讲一讲?如果我把石子换成泡沫,乌鸦还能喝到水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活动1: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1)老师给准备了2个材料袋,请拿出来1号材料袋,看看里面都有什么?谁来说说?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分别放入水中,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记录在表一“我的猜想”一栏。
(2)学生分组活动(3)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
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找学生回答: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展示)(4)学生分组试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活动2: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看这些上浮的物体橡皮筋、泡沫、木块,它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回答(它们都很轻)为什么轻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2)假设我们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会有什么感觉?(出示活动: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泡沫,手有什么感觉?(3)学生活动试验。
(4)学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
沉现象提出 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
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
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
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
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袋(钉子、气球、铅笔、橡皮泥、乒乓球、螺丝钉、
木块、曲别针、石块、玻璃球、小瓶)、实验记录卡(6张)、水槽、
抹布。
教师:教学课件、水槽(6个)。
教学过程:
一、实物激趣,导入课题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这里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
家,敢不敢接受?
生:敢!
师:(出示量筒)在两个量筒里老师放了一红一绿两个小球,你
能不能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材料想个办法把它们取出来?
生 A :用水!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A :就是往瓶子里灌水,等水灌满了,两个小球就会浮上来
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让这位出主意的同学亲自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 A 上台操作,水满后见绿球浮起,红球仍在水底)
师:(高举量筒)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A :绿球上来了,红球没上来。
生B :他的主意对绿球管用,对红球不管用。
师: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
生A :为什么绿球会浮上来,红球却沉在水底?
生B :真奇怪,同样都是球,有的浮上来了,有的就沉下去了。
师: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
浮沉现象。----出示课件
二、设计实验,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那些现象与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有关?
生:小河上漂浮着的树叶,沉在河底的石头。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种现象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
呢?
生:做实验。
师:对,通过做实验来研究。课前,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
验材料袋,现在就请各小组长打开材料袋,大家跟着屏幕上的图
片一起认识一下所有的材料。
(生观察材料)
发放观察记录单,(在发放之前先实物展示讲解)。
师:材料都认识了,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大胆的猜测,你来
猜一猜这些材料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生A :我觉得钉子会沉下去,气球会浮起来,铅笔会浮起来,石
头会沉下去„„
师:小组内讨论把你的猜测填到记录单上。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研究科学光靠猜行吗?
生:不行!
师:那还要怎样?
生 :亲手验证。
师:说得太好了。那么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
意哪些问题?
生A :要小心点,别把材料弄坏了。
师:真是个细心的同学。
生B :还要注意别把水弄洒了。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条建议:小组同学要分工协作,记录员要及
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好了,实验开始吧。
(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
生A :我们组的结果是这样的:钉子沉下去,铅笔浮上来,曲
别针沉下去,乒乓球浮上来„„
师:其他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比较一下,实验的结果跟你实验前的猜测完全相同吗?
生A、B、C、D :不完全相同。
师:那你说一下那一些材料跟你的猜测不相同?
生:小瓶,曲别针,橡皮泥„„
师:为什么呢?你能简单的说一下吗?
师:其实这些现象很正常。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测很
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
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生A :气球很轻,所以会浮上来。
生B :浮上来的东西一般都轻,沉下去的一般都重。
师:这些同学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
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也藏着什么秘密
呢?
生A :我觉得水可能对这些物体有一种作用,能把它们顶上来。
生B :老师,我知道,水对物体有浮力,浮力会把物体浮上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浮力”这个词的?
生B :我以前学游泳的时候,游泳教练告诉我的。
师:你很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太棒了!
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请同学们轮
流将水槽中的气球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
么样的感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A :我感觉到水里好象有一个人在跟我对着推,拼命不让我
往下压。
生B :不是有人在推,是有一种力量在水中托着物体,所以很
难压。
生C :我觉得那个力很顽固,我往下压,它偏往上顶。
师:大家谈得太形象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
在科学上就叫浮力。(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小游戏乒乓球和橡皮泥的浮沉)谁来猜一下这两件
物品谁会浮起来?谁会沉下去?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咱们来试一试?
课件播放,学生质疑。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谁能解释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出示迷底。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现象,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潜水艇、鱼„„
师:大家都知道潜水艇吧?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潜水艇,大家仔
细观察它是怎样浮上水面和沉入水底的?(出示潜水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浮沉现象还有很多,课后我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吧!
这节课我们上到这,下课!